李維怡
短衣夜行紀 豆瓣
作者: 李維怡 kubrick 2013 - 7
《短衣夜行紀》是李維怡繼2009年《行路難》後於本地出版的文字耕作結集。集子中,維怡繼續以文字錘煉各種社會參與的思考和感受,並逐步走向一種詩歌、散文、紀錄片、小說共融的筆耕方式。集子以真實世界的緩慢、細緻,紀錄下各種被輾過的裂痕,以圖在這高速消費化、廣告化、偶像化的都市 中,持續拷問「人」的立足點。 2014年六月,《短衣夜行紀》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雄仔叔叔在序中寫道:
「歷史和瑣事,會被遺忘,至記不清楚。從1966年的反天星加價事件到2005年的反領滙收購,途經1995年的金輪大厦天台屋抗拆再到2010年的反高鐵,我們記得什麼呢?除了『歷史的算術』,我們記得那些人嗎? • • • 在社運、抗爭的呼喊、激昂中,理論、認知只是抗爭堡壘部份的基石,這部份的基石可在權力運作下朽壞,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尊重,才是抗爭的人間正道 • • • 」
2019年8月23日 已读
一份濃縮的上世紀中葉至本世紀初的微觀香港社會歷史講述。既是個人見聞,也是公共記錄。李維怡的中短篇裡有很多「弱者」,但他們中不少人又不是絕對的「弱」,甚至或多或少都夥同秩序對其他弱者施予壓迫與傷害:質疑領取綜緩者不工作的阿娟,關心朋友卻拋棄大陸妻子的牛精雄,都是這樣的「弱者」。至於那些從光亮處來,卻拿了暗刃割取私利的大學生、學生會代表、社工、記者,則是很多人未能識別的秩序從犯。李維怡又比較慈悲,看到人心灰暗之間一絲光明。看得很傷心,雖然一些篇目的象徵過於刻意。
历史 政治 文艺 新自由主义 李維怡
行路難 豆瓣
作者: 李維怡 kubrick 2009 - 7
內容簡介:
「……行路難 行路難多歧路 今安在……」
《行路難》是古代「知識份子」李白借樂府民歌的體裁以言志的詩歌,在思考書名時,詩中的片段便不知從何方突襲,以極速進佔了我的腦海。於是,關於書名,便不再作他想了。
而在這個民歌消逝、影像爆炸的幻影都市裡,這本《行路難》希望立足於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同時貫穿香港過去二十年的社會事件,以致未知的未來,企圖穿越創痛造成的空白間隙,以見證社會體制在小人物身上輾過的痕跡,還希望尋找掙扎者與反抗者留在迷宮中的紅線。
人生是與現實的對辯和搏擊,書寫亦然,你與我、愛與恨、進與退、走與留、美與醜、輕與重、個體與社群、插手還是旁觀、堅持還是妥協、真實還是虛幻……各種對立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筆耕無非是把自己綁在椅子上,全力注視這個恐怖又美麗的世界,在世上各種兩難與尷尬之中,不斷做出不無難堪的抉擇。寫完之後,帶著這些思考面對實際的人生,則又是另一場修煉了!
書中盡是十年來所見所聞,大家亦可當成一種我城的口述歷史般閱讀,而小人物的口述歷史往往血痕斑駁。是故打開這本書,很抱歉大家無法不沾染到一些血污或眼水鼻涕。然而,假如這些能呼喚你內心那些瘀血的共鳴或陣痛,那麼,這個口述歷史的主人公,可能也包括了你--即使你從來不認識我。
這正是因為,我們事實上,是活在一個互相關聯的世界裡。
目錄:
董啟章序
陳智德序
感恩禱文(代自序)
蹲在牆角的鬼
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
石頭無法丟落地平線
花鬼
失物
黑夜飛行
剝皮豬、豆腐龜與發瘟雞
一啖砂糖
風景速寫.一
紅花婆婆
聲聲慢
間奏
鵝們
夢馬
笑喪
微笑.默念--致我的天使們
跋(鳴謝及其他相關的囈語)
附錄:危險時刻的小說寫作(對談:張歷君、李維怡)
自由的滋味
2018年5月8日 已读
《那些夏天里我们的蛹》的深厚情感化成一个个逼真的生活场景细节,感人又可信。那一代躬身参与时代变换的香港人只要用心记述,每一份个人记忆都能折射出深刻的公共论述。末尾的文艺评论对谈水平很高,如叙事视角的构建、作者的自省、社群主义的镶嵌等等,皆提供了深入而切题的讨论。这些题目吊打那个抱着划水放松心态阅读的我。
李維怡 社運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