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豆瓣
A LIFE ON OUR PLANET:My witness statement and vision for the future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6
★一部极具警醒意义的环保力作
★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
★版权发售全球27国及地区
★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姬十三、尹传红 力荐阅读
★来自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对自然的见证和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警告和希望。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
★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
--------------------------------
【内容简介】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
94岁的大卫·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界ZUI为丰富壮丽的奇观,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遭遇的戏剧性变化。
曾经繁茂的热带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锁住了大量碳,帮助维持大气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体酸化;北极冻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见的速度消融,剥夺了海象ZUI后的栖息地,也打开了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阀门;山地大猩猩濒危,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海龟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挣扎求生……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层碳含量攀升,一桩桩局部性灭绝事件动摇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加速”使这个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
现在,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
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大卫·爱登堡怀抱对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呼吁人类捐弃分歧,联起手来应对共同的命运。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包括采用甜甜圈模型,转向绿色增长,变革饮食结构,让出更多空间等。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这是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给予我们的最后叮嘱。
--------------------------------
【编辑推荐】
1.一本呼应时代需求、警醒人心的环保力作,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气候和生态环保是当前举世瞩目、关乎人类未来的大议题。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我们生存的世界如何从“大加速”转向“大衰退”,而我们又该如何行动起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2.作者大卫·爱登堡备受世人尊崇,是无数人的自然启蒙者,他走遍全球,用70多年的实地调查、科学数据,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全球气候、生态变化档案,具有很强的警示力。本书与同出他之手的英文同名纪录片a life on our planet相得益彰,并提供了影像镜头之外的更多观点和见解。
3.原书甫一出版,版权即售出27个国家或地区,受到全球关注,读者反响热烈,亚马逊数千评论高达4.8。覆盖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麦、匈牙利、挪威、芬兰、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捷克、韩国、中国台湾、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斯洛维尼亚、中国。
4.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国内学者大咖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尹传红等也赞誉连连,力荐品读。
5.内含24页彩色插图以及多幅黑白插图,展现了瑰丽多变的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大卫·爱登堡几十年的探索工作。随书附赠“生活醒语”小贴纸,为你的健康生活添点儿料。
6.在国家层面,这本书与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绿色中国”的号召相契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策略和措施。在个人层面,本书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提出改进建议,每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启发。
--------------------------------
【媒体推荐】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这位杰出的旅行家和博物学家将自己过往的经历与对人类的警示结合起来。第一个悠闲惬意,第二个诚挚紧迫……认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微妙的临界点,爱登堡不无乐观地指出,人类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解决问题。任何关心地球生态和未来的人,都值得花时间阅读这本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部作品发人深省,向大卫·爱登堡爵士致以敬意,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他一样热爱大自然的人。
张辰亮 科普作家、《博物杂志》策划总监
爱登堡爵士是无数中国自然爱好者的启蒙者,他亲眼目睹了近一百年来地球生态的衰败,因此他的意见特别有说服力,值得每一个关心地球的人思考。
★苗德岁 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自然纪录片制作人和自然写作大家,大卫 爱登堡爵士在耄耋之年推出了这一重磅力作。这既是他一辈子钟情自然的回忆录,也是其呼吁环境保护的宣言书,值得所有关心地球生态环境与我们未来家园的人们仔细阅读与认真思考。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文化倡导者
荒野的复杂、精致和优美,胜过任何技术建造,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如此。这是大卫·爱登堡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爱登堡用一生的经历见证了这颗星球的神奇,他用朴素的语言、硬核的数据和人格的魅力展示,人类因技术能力而致命地自负,危险在迅速累积;人类世诸生命的未来取决人类能否放下增长执念、重返自然之道。“野化自然”,其实是让人类超越智人物种的局限,再次解放自己的心灵。每位知识精英都要读一读这本书!
少的乐趣 豆瓣
作者: (美)弗朗辛•杰(Francine Jay) 译者: 黄琳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9
美国亚马逊居家类好书榜重点推荐图书
《纽约时报》专题推荐
英文原版热销30万册
《少的乐趣:极简生活手册》
(拥有空间比拥有物品重要。随书附送精美笔记本!)
名人推荐:
我爱书中很多充满智慧的语句。对于所有生活被杂物占领的人,《少的乐趣》这本书能让主动权重新回到你自己的手中。
——Holly Becker,decor8blog.com 网站创始人
无论对于资深的极简主义者,还是仅仅希望简化生活的新手,这本书都有宝贵的价值。
—— David Friedlander,LifeEdited.com 网站联合创始人
杂物往往是精神压力的来源,《少的乐趣》告诉我们如何为更快乐的生活创造空间。
—— Courtney Carver,bemorewithless.com 网站创始人
无论是想为生活减负,还是仅仅想清理好几个橱柜、让物品各归其位,《少的乐趣》都是一本充满启发的书。
—— Rachel Jonat, TheMinimalistMom.com
内容提要:
拥有空间比拥有物品重要
你在做什么比你有什么重要
没有比抛弃杂物更好的减压方式
阅读本书,你不必回答一个个小测试,不必列清单,也不必填表格——谁有时间做这些事呢?本书也没有大量的案例提供,即那些别人如何处理垃圾和废物的案例,我们的核心只有“你”。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在买买买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行动本能的消费主义年代,我们其实能跳出来,作出历经自己慎思的生活选择。永远记住这句话:你买到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你自身。身体力行为认可的价值观行动,减少购买杯葛生产、资源浪费,尽量购买本地食物,减少远距离购物,尽可能了解品牌的生产伦理,不买血汗工厂产品……好好整理自己的住处,减轻积累的负担,让自己在空间中放松、专注、创新。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极简主义 消费主义 环保
有米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5
繼《香港正菜》後,陳曉蕾繼續關心本港鄉郊生活。這次從香港的氣候入手,思考為何香港沒有了春天,而沒有春天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曉蕾也將視點對焦選擇「另類生活」的人,有搬到新界居住的年輕人,有知足變通的獨居老伯,有自耕自足的農耕人,有崇尚環保生活的情侶,看看這些在香港「核心價值」以外的香港人如何在這裡生活。
「去年我最驚訝的事,莫過於「春天不見了」:三月是一百二十六年來最乾旱的,四月又是一九七零年以來雨量最低,五月首個酷熱天氣警告是自一九九九年警告制定以來出現最早一次──當我終於開始知道香港什麼蔬果當造,夏天要吃什麼、冬天不要吃什麼,突然,春天消失了!
城市裡的朋友好像沒事兒的,有人甚至慶幸沒有回南天。然而身邊的農夫都在抱怨種子難發芽、澆水很辛苦;來港產子的燕子,時間也推遲了,等到乳燕懂得飛,全家一起南下時,很可能遇上颱風死掉。
但願把四季帶回城市,如果感受不到氣候,還談什麼氣候變化呢?」
「不論堅持有機農業,或者實踐綠色生活,這些在台灣仍處於少眾熱切追求的生活價值,在香港更像稀有物種。正因為身處在一個食物幾乎完全仰賴外地供應的大城,這個自力耕生的拚鬥,愈加顯得意義非凡。」
——台灣自然作家 劉克襄
「人要生活圓滿,實在沒有唯一的路徑,曉蕾這本書展示出多種的新生活嘗試,提供素材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塑造最配合自身條件的新生活模式,這是很大的功德。」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林超英
2017年7月26日 已读
擅长短故事写人传情,用数据去讲述“绿色”意义。开头讲起香港的建筑规划致使无法通风散热,到结尾谈本土农业连结社区的思索,其实都在空间争夺层面上承接一道。他们为好的乡土(农业)生活呼唤,其实是一种教育尝试:你与食物、本土、记忆、历史、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生活的答案,不止钢筋水泥和冷气。
公民抗命 环保 環保 社运 陳曉蕾
绿色生活手记 豆瓣
作者: 莽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当我结束这本关于环境和动物问题的小书时,大半个中国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袭击。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混在一起,从森林正在消失的上游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洪水冲破狭窄河道的束缚,在大地上汪洋恣肆地流淌。它吞噬了田野,冲破了城市的堤防,毫不留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然而,这并不是自然策划的一场“诡计”,甚至也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的灾难。天降豪雨,土地却没有了吸纳的能力;冰川消融,森林却不再具有蓄水的作用。土地变得贫瘠,原本丰茂的原始森林所剩无几,自然的有机体正在被肢解。而这又是因为,我们向来只注意人的得失,却从未考虑过河流山川的利益。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漠视乃至任意侵害大自然所固有的利益的情形下,人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和良好的保障。我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已经病了,病于人类无休无止的贪欲和无所顾忌的索取,洪水泛滥只是这种疾病的一个征兆罢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一部分受到伤害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部分。几年前,在长江上游的广袤地区,考察者就注意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然而这种警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许,人们不觉得原始森林被砍伐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也不觉得金丝猴、藏羚羊栖息地的破坏和自己的利益有什么相干,但是,当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园,粉碎了我们的梦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这种自私狭隘的看法吗?在水系上游水土保持地区实行所谓“木头财政”,将不仅有计划地摧毁当地贫苦人依赖森林的传统生活,使栖息在此地的野生动 物濒临灭绝之境,更将无可挽回地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和下游地区洪水泛滥。也许紧接着的是,丰富的水系慢慢变成干枯的季节河,或者中下游断流。这一远景,我们似乎已经在黄河的经验里看到了。
人类出于自然,就如婴儿出于母腹。对自己的母亲,我们应当深怀感谢之情,用爱和奉献而不是贪求和索取去对待她。的确,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自然进化漫长历程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生命形式。然而,这并没有人类任何一种役使自然的特权,相反,它赋予人类一种特殊的责任,那就是善意地对待自然,细心地看顾自然,尽力保持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完整。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得享自然的丰美赏赐。这就是我在这本小书里想要表达的观念。
写作这本小书的过程相当艰苦。使我没有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是我丈夫的支持。在这个喧闹的时代里,他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认真而平静的人之一。他所具有的这种品质,多年来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力量。这次,他为这本小书做了好些插图。这些插图虽然有点拘谨,但也体现了他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
此外,我还要感谢青岛出版社的王一方先生。前年,当我们谈到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以及出版一套绿色丛书的可能性时,可以说一拍即合。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愉快而有成效的合作。对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