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五四的另一面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将五四历史研究的视域做前后延伸,上溯晚清改制,下及20c40s的政治运动,重描五四一代立论行动的时代图景,为驳斥本质化诠释理论提供有力的可能理据。此外,作者又将思想变革与社会履践两种路径的发展脉络结合研判,挖掘“社会”概念在持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之间意味几何,从而更准确定位他们论述中“个人解放”“自由主义”等主张的实质内涵,也梳理了这些理念的兴起掩匿。
五四 儒学 历史 思想史 政治
富国的伪善 豆瓣
Rich Nations, Poor Policies & The Threat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作者: [英] 张夏准 译者: 严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富国的伪善》准确地预言了当下的危机,那是不太合乎事实的,但是这次危机的确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所提出的两个中心命题。首先,这场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理论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批判的对象。《富国的伪善》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和私有化,是如何造成了更缓慢的增长、更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更多的经济不稳定。时至今日,虽然富国的经济绩效也有所恶化,但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不过,这场危机表明,即便在富国,新自由主义政策也行不通了。危机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将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其次,这场危机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最富戏剧性的一面,而这也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讨论到的。在书中,我揭露了富国是如何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宣传一套,却又实践另外一套。在历史上,为了发展经济,富国广泛地运用保护主义、工业和金融业的国有制、管制外国投资、疏于执行知识产权法律等政策,但是现在它们却告诫发展中国家不要采用,因为这些都是“坏”的政策。这种伪善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比如,我在《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第七章中指出,富国为了使发展中国家“量人为出”,强迫它们在金融危机时期实现预算盈余,但是每当富国自己经历金融危机之时,却总是诉诸“寅吃卯粮”的赤字开支政策。
民主与本土文化 豆瓣
作者: 尹保云 人民出版社 2010
《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绪论、本土文化资源、民主形式的奠定、民主与失控等共9章。《民主与本土文化:韩国威权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6年11月8日 已读
肯定民主制度优势之余,通过韩国转型史实诠释,认定系统民主形式要素保有对民主进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混乱则源于本土文化与形式产生冲突,因而充分肯定威权政府的部分举措。这种民主观是建制、理性、保守、精英的。但作者并未正视社会抗命的积极作用,对本土文化的判断未必具有普式效力。论述思辨性很强,同为东方儒教文化体质的韩国经验,很有对照意义。
威权主义 尹保云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民主
什么是现代化 豆瓣
作者: 尹保云 2001 - 1
《什么是现代化》首先探讨什么是“现代化”和“现代性”;然后把现代化研究的各种重要概念工具与理论模型整理出来,使读者能够通过《什么是现代化》对现代化研究的学术传统有个系统的了解。
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豆瓣
作者: 富永健一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作者富永健一为日本最著名的社会学家,曾任日本社会学家会会长,我国曾翻译过他的多本社会学专著作。《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是他近年来的一本新著,作者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对日本有史以来的社会变迁和近代的变化进行了简明透彻的阐述和分析,为作者数十年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学术价值颇高。在方法论和历史事实上对我国学者极有启发性。
现代化新论 豆瓣
作者: 罗荣渠 商务印书馆 2009 - 9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以宏观史学视野,将现代化作为全球大转变的重要主题和内在逻辑,从整体上论述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和近世中国的社会巨变,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作了专题考察。《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首次提出以生产力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理论与历史研究为一体,力图突破传统与西方的窠臼。《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使用的是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本。
中国现代化史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陈达凯 学林出版社 2006 - 10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文化危机与思想冲突
第一章 巨变前的社会经济景观/何清涟
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
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人口压力下社会经济的病变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动/李长莉
传统文化观念与明清士风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西学东渐
洋务思潮与“尚富强”的新价值观念
“中体西用”思想模式中价值观念的对峙
第三章 危机中的政治嬗变/朱庆葆
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秩序
西方冲击下政治传统的裂变
王权危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王权危机之二: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吴柏均
外资近代化企业的建立
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与政府作用
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元的工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产变革/杨念群
政治嬗变的前提
维新群体之三大政治变革模式及其后果
戊戌变革的社会氛围
维新运动的回响:中国近代变革的双重取向
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
通商口岸:中国的现代化中心
《马关条约》后的全方位开放
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纪转折点上的文化思潮/陈少明
旧传统与新思潮
古经新释:民族危机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结果
山呼海啸,西潮东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陈达凯
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到兴新学
新式军队的形成
预备立宪运动的进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开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领
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
士绅阶层的政治疏离
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中央财政危机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第十章 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孙立平
清王朝的灭亡与政治社会的解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设计
袁世凯:从总统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毛丹
民初社会的价值紧张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
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杜恂诚
军阀政府对经济的失控
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团体及其政治影响的加强
第十三章 “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十四章 军绅政权和国民革命/王跃
权力危机中的军绅政权
“法统”之争背后的权威真空
五卅运动:广泛的社会动员
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高 华
“以党治国”的党治国家模式
国民党政权面临的三重挑战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行政机构的建立与社会控制的强化
专家参政:政治参与的有限度开放
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
银行改组和金融资本的国家化
币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十七章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张益民
国民政府对农村渗透的失败
国民党的土改与顿挫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
改造乡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颠覆
国民党的党治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主体文化变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战时集权/陈廷湘
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
政治过程制度化的努力
权力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无序化
集权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章 战时统制经济/刘方健
战时经济下的资源分配与商品输入
统制经济对民间工业的影响
国家资本的畸形发展与结构性腐败中的官僚资本
从通货膨胀到财政总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价值重建与政治抉择/高瑞泉
终极关怀的玄学重建
自由主义的理念
权威主义的恶性变形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胜利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许纪霖
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尝试
昙花一现的战后自由主义运动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后记
2006年版鸣谢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豆瓣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9.7 (7 个评分) 作者: 胡安·J·林茨 / 阿尔弗莱德·斯泰潘 译者: 孙龙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 1
这部权威著作代表了作者毕生研究民主崩溃、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所达到的顶峰,它在很多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作者重新概括了当代非民主政体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每种类型向民主转型的可行道路和民主巩固所要完成的任务。作者提出的对民主的巩固而言必需的五个场域——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法治、官僚机构和经济社会——以及诸如“后全能主义”等更加宽广的分析范畴,将成为规范的分析框架,而他们对前共产主义世界的研究,也标志着苏联学开始回归主流比较政治学。
无可置疑,本书将成为有关建立民主政体的最重要文献。所有对民主感兴趣的人以及研究东欧、中欧和南美的学者都会怀着极大的兴趣来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