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士人风骨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资中筠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资中筠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7
- 7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思想产业 豆瓣
The Ideas Industry
作者:
[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
李刚
/
邹婧雅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 豆瓣
作者:
陳智傑 編著
著名公共知識份子龍應台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一個城市的身份建構,與「文化工程師」— 亦即公共知識份子的論述,可說密不可分。
透過與十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媒體評論、公共事務、民間組織及社會運動人士的訪談,本書希望與讀者一起進入他們的思路、透過他們的眼睛、從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去梳理香港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好好地反思「香港」這身份從何而來、現處何方、將往何處。
透過與十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媒體評論、公共事務、民間組織及社會運動人士的訪談,本書希望與讀者一起進入他們的思路、透過他們的眼睛、從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去梳理香港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好好地反思「香港」這身份從何而來、現處何方、將往何處。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 豆瓣
作者:
徐贲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1
【编辑推荐】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本书收入了徐贲先生的文化批评文章,曾于2005年出过一版。本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加切中当下的公共生活。在本书中,徐贲先生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与公共生活作为主题。当正义和伦理原则遭遇现实时,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在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中寻觅自由与理性的支点。徐贲先生在本书中针对中国当下面临的多种现实困境,探讨作为知识分子当何去何从。
3、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以及他们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徐贲的分析与论述参照中外历史,博引西方理论,在中西对照中既将各种概念作理论性剖析,也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本书对我们重新理解当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生态,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简介】
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这种价值的反抗,它的意义并不体现在以一种现成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或自由民主)来反对另一种意识形态(如极权或威权),而是体现在,它拒绝以任何现成的政治正确信条来限制和束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判断,拒绝以此来阻塞任何形式的公共群体交流。
把个人(“我”)的思想和集体(“我们”)的行为及行动联系在一起,把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联系在一起,既为了表明知识分子介入社会问题的责任,也为了主张,无论是谁,若要有效地介入公众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尽可能地尊重知识学理,借助理性分析和实行独立判断。一旦理性思考与公共关怀合为一体,那些原本似乎只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特征也就会获得普遍的公民社会意义,成为现代社会普通成员都可具备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徐贲
【媒体及学者评论】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2、本书收入了徐贲先生的文化批评文章,曾于2005年出过一版。本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加切中当下的公共生活。在本书中,徐贲先生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与公共生活作为主题。当正义和伦理原则遭遇现实时,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在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中寻觅自由与理性的支点。徐贲先生在本书中针对中国当下面临的多种现实困境,探讨作为知识分子当何去何从。
3、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以及他们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徐贲的分析与论述参照中外历史,博引西方理论,在中西对照中既将各种概念作理论性剖析,也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做”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本书对我们重新理解当下中国的知识分子生态,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简介】
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知识分子政治的基础是坚持关于人的普遍价值。这种价值的反抗,它的意义并不体现在以一种现成的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或自由民主)来反对另一种意识形态(如极权或威权),而是体现在,它拒绝以任何现成的政治正确信条来限制和束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判断,拒绝以此来阻塞任何形式的公共群体交流。
把个人(“我”)的思想和集体(“我们”)的行为及行动联系在一起,把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联系在一起,既为了表明知识分子介入社会问题的责任,也为了主张,无论是谁,若要有效地介入公众问题的讨论,都需要尽可能地尊重知识学理,借助理性分析和实行独立判断。一旦理性思考与公共关怀合为一体,那些原本似乎只属于知识分子的精英特征也就会获得普遍的公民社会意义,成为现代社会普通成员都可具备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徐贲
【媒体及学者评论】
在当代汉语学者中,徐先生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能力和深入的现实洞察力,他虽然是美籍华人,但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怀远超过国内许多学者。
——傅国涌,独立学者、撰稿人
政治不是道德清谈。政治是正义和伦理原则碰到现实问题的灰色地带。知识分子介入政治,他们的责任就是在道德完美主义和功利政治之外,帮助并不完美的公共生活寻找自由与理性的支点。有人说,民主就像是渡人的木筏,看似简陋的木筏虽然总很湿漉,但却可以让人安全地落脚,没有沉船的危险。民主的政治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不怕湿了脚的知识分子,才能上得民主政治的木筏。
徐贲人在国外,熟悉国际上前尚学术思想成果,同时拥有最为恰当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现实感。他绵密晓畅的行文,是运用知识和理性把问题讲清楚的典范。他的这本书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崔卫平,人文学者、评论和随笔写作者
徐贲教授的著作,一秉他多年著述的风格和情怀,将研究目光投到全球化进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上,强调肯定群体尊严的价值,是全球化进程不能绕开的真问题。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他)是一个很难用学科来界定的学者,是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法学的。激情与理性的奇妙的混合,可以称之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学者写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虽然热闹非凡,但是其中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切中中国本土现实的并不多见,许多文化批评或者食洋不化,或者有意回避中国的切实问题。徐贲先生既有深厚的西方学术修养,又能够直面中国的真实问题,故其文化批评常常能够借助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得出令人警醒的诊断,显示出尖锐的批判锋芒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 豆瓣
作者:
裴毅然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4
《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为世纪之光丛书之一,其内容介绍了人文知识分子不仅体现了知识分子这一群属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标示着时代的运行方向,他们的命运沉浮更具代表性。从相当意义上,中国现代史其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结果。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豆瓣
作者:
多诺万
译者: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倒转红轮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主要观点有:
为什么革命不可轻言——
统治阶级对知识阶层的打压和禁令,使思想蒙难者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光环与荣耀,进一步促使失业的“愤青”对激进主义产生更大的兴趣,促成了社会上的“革命党”崇拜。沙皇处于维护自己利益和惧怕革命,对革命者进行严酷镇压,这种举动加速了革命情绪和行动的高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紧张对立的恶性循环。
路标是一部强调“个性自由”的书——
不论是雅各宾党人的“公安委员会”,还是“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以单纯与激进为解决前提的方法——往往最终势必导致压迫、流血与崩溃,砍掉旧暴君的脑袋,就会引出新暴君与新奴役,革命成功以后,把计划与紧身衣强加在民众身上,也会令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知识界的保守思潮——
改革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革命的替代物。“改革引起革命”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不少俄国学者认为没有斯托雷平改革就没有2月“雪崩”,俄国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导致社会情绪激愤然后再转变为剧烈的政治革命,成为一种特殊的“斯托雷平现象”,这不无道理。因此要使改革真正取代革命,这场改革应当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公平的。
为什么革命不可轻言——
统治阶级对知识阶层的打压和禁令,使思想蒙难者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光环与荣耀,进一步促使失业的“愤青”对激进主义产生更大的兴趣,促成了社会上的“革命党”崇拜。沙皇处于维护自己利益和惧怕革命,对革命者进行严酷镇压,这种举动加速了革命情绪和行动的高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紧张对立的恶性循环。
路标是一部强调“个性自由”的书——
不论是雅各宾党人的“公安委员会”,还是“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以单纯与激进为解决前提的方法——往往最终势必导致压迫、流血与崩溃,砍掉旧暴君的脑袋,就会引出新暴君与新奴役,革命成功以后,把计划与紧身衣强加在民众身上,也会令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知识界的保守思潮——
改革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革命的替代物。“改革引起革命”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不少俄国学者认为没有斯托雷平改革就没有2月“雪崩”,俄国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导致社会情绪激愤然后再转变为剧烈的政治革命,成为一种特殊的“斯托雷平现象”,这不无道理。因此要使改革真正取代革命,这场改革应当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公平的。
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知识分子论丛: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对中国崛起问题作了个性化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以下问题: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中国崛起的奥秘何在?崛起的成功背后又支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代价?崛起的中国将走向何方?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普世价值和文明模式?
理念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en of Ideas
作者:
[美] 刘易斯·科塞
译者:
郭方 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1
知识分子是理念的守门人,也是意识形态的启蒙者。理念的人虽然屡遭拒绝和歧视,却依然在很多世纪中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开路先锋。
《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这部专著致力于追溯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背景;努力揭示社会与政治的状况如何支持或阻碍着这些人的理念,而他们又是如何在巨大的困难中影响和铸造着西方的理念世界。社会场所和社会背景对知识分子发展的影响,知识分子与权力机构的关系。当代知识分子的类型、生存状况以及未来前景一诸多引人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书中都有精辟独到且令人信服的论析。
《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这部专著致力于追溯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背景;努力揭示社会与政治的状况如何支持或阻碍着这些人的理念,而他们又是如何在巨大的困难中影响和铸造着西方的理念世界。社会场所和社会背景对知识分子发展的影响,知识分子与权力机构的关系。当代知识分子的类型、生存状况以及未来前景一诸多引人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书中都有精辟独到且令人信服的论析。
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 豆瓣
作者:
罗银胜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 1
本书通过顾准小传、顾准文论、顾准日记三个部分概括了顾准这个当代著名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尊重事实却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一生,他超前的忧患意识、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以及最具冲破教条主义,反对个人迷信的内心力量,集中代表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华。同时勾勒出顾准的横溢才华与探索真理人格魅力。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
高远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选文章以北大改革为背景,围绕大学改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学术自主与创新、学术评价、大学的本土性与国际化以及大学的理念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争。具体内容既有对北大改革的直面讨论,又有对中国大学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从中读者不但能意识到大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能深刻地洞察到现代大学在市场逻辑与官本位体制双重挤压下的尴尬境地,感受到大学中功用主义的极度膨胀和人文精神的日趋萎缩,从而激发读者进一步探讨大学改革的合理路径,寻回失去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