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Shadow Mothers 豆瓣
作者: Macdonald, Cameron Lynne / 卡梅隆·林·麦克唐纳 2011 - 2
"Shadow Mothers" shines new light on an aspect of contemporary motherhood often hidden from view: the need for paid childcare by women returning to the workforce, and the complex bonds mothers forge with the 'shadow mothers' they hire. Cameron Lynne Macdonald illuminates both sides of an unequal and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rofessional women and childcare providers - immigrant and American-born nannies as well as European au pairs - "Shadow Mothers" locates the roots of individual skirmishes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childcare providers in broader cultural and social tensions. Macdonald argues that these conflicts arise from unrealistic ideals about mothering and inflexible career paths and work schedules, as well as from the devaluation of paid care work.
Pride and Prejudice (Barnes & Noble Classics) 豆瓣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Barnes & Noble Classics 2004 - 5
Pride and Prejudice , by Jane Austen , is part of the Barnes & Noble Classics series, which offers quality editions at affordable prices to the student and the general reader, including new scholarship, thoughtful design, and pages of carefully crafted extras. Here are some of the remarkable features of Barnes & Noble Classics :
All editions are beautifully designed and are printed to superior specifications; some include illustrations of historical interest. Barnes & Noble Classics pulls together a constellation of influences—bi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literary—to enrich each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se enduring works.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Thus memorably begins Jane Austen 's Pride and Prejudice ,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novels. Pride and Prejudice —Austen's own 'darling child'—tells the story of fiercely independent Elizabeth Bennet, one of five sisters who must marry rich, as she confounds the arrogant, wealthy Mr. Darcy. What ensues is one of the most delightful and engrossingly readable courtships known to literature, written by a precocious Austen when she was just twenty-one years old.
Humorous and profound, and filled with highly entertaining dialogue, this witty comedy of manners dips and turns through drawing-rooms and plots to reach an immensely satisfying finale. In the words of Eudora Welty,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s 'irresistible and as nearly flawless as any fiction could be.'
0in 0in 0pt"> Carol Howard , educated at SUNY Purchase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where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1999, chairs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nd teaches in the Theater Department at Warren Wilson College in Asheville, North Carolina. She has published essays on early British and contemporary African-American women writers and has coedited two books on British writers (1996, 1997). Her primary scholarly interest is the literature of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2024年4月1日 已读
It’s extremely satisfying to see two mature personalities possessing self-respect, sharing deep thoughts, happening to grow up mentally together and finally being attentive to each other. We need more of this kind of discourse on affection for our next generation and ironically Jane Austen finished this story back in 18c.
Nafischallenge janeausten literature 历史 原文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这次sisterhood对谈讲了许多历史:婴儿潮世代以前的女性经验、婴儿潮次世代面对toxic mothers、婴儿潮次世代自己的亲密关系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零开始”这个概念,原来不只是一个给新来者的欢迎语,更是对过往历史扼腕:前代女权主义者的行动和思想没有直接传承给下一代,后生得重头再来。或许人间世就是如此曲折且不可预料吧。下一世代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资源和抗争手法,她们有自己的路要走。ps“作为男性我感到抱歉”这句话能引起极大的愤怒,千万不能说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sense的话。继续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義 女权主义 心理学
Privilege 豆瓣
作者: Shamus Rahman Kh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 9
A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high schools in the nation, St. Paul’s School in Concord, New Hampshire, has long been the exclusive domain of America’s wealthiest sons. But times have changed. Today, a new elite of boys and girls is being molded at St. Paul’s, one that reflects the hope of openness but also the persistence of inequality.
In Privilege, Shamus Khan returns to his alma mater to provide an inside look at an institution that has been the private realm of the elite for the past 150 years. He shows that St. Paul’s students continue to learn what they always have—how to embody privilege. Yet, while students once leveraged the trappings of upper-class entitlement, family connections, and high culture, current St. Paul’s students learn to succeed in a more diverse environment. To be the future leaders of a more democratic world, they must be at ease with everything from highbrow art to everyday life—from Beowulf to Jaws—and view hierarchies as ladders to scale. Through deft portrayal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Khan shows how members of the new elite face the opening of society while still preserving the advantages that allow them to rule.
2023年4月3日 已读
For the new elites of usa, privilege is not sth entitled or inherited,but sth embodied through some constantly exclusive experience.Despite they can be benefited a lot from this kind of activities,they should learn to show indifference to knowlege and experience so that they can develop the ease that distinguishes them in hierarchies. 2nd read done
人类学 历史 原文 心理学 思想
私立小学闯关记 豆瓣
6.8 (11 个评分) 作者: 槙原久美子 译者: 刘晓婷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太郎五岁时,槙原久美子听取朋友的建议,舍弃教学品质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学,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
然而,进入私立小学只是长期严酷竞争的开始。身为母亲,久美子既要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应付学校的繁杂要求、帮助太郎追赶其他同学的进度,还要和其他家长“斗智斗勇”,获取学习情报。面对苛刻死板的应试教育、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校园竞争,久美子和太郎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
槙原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记者,她的叙述和太郎的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和淘汰焦虑,并向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
【编辑推荐】
★从奋起竞争到激流勇退,“退赛”母亲回忆顶尖小学艰辛求学路。
——本书讲述了母子二人通过艰难补习考上私立小学,最终却在繁重课业和残酷竞争中选择离开的故事。透过母子二人的小学奋斗史,见证他们的收获与挫败、成长与反思,反照出当代精英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走进全日本最顶尖的私 立小学,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
——掌握一门乐器,独立撰写一份历史调查报告,自己做一个小发明并拿到专利。六年级就能在海里游两公里,会背着背包在山间远足,在家里下厨做饭。当然,这都建立在门门功课全A的基础上。
★孩子上学,家长受累,直击新时代超级妈妈的两难窘境。
——白天抓日常生活起居,晚上为了作业和课与孩子斗智斗勇,还要处理同其他母亲和老师的复杂人际。作者久美子最终选择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结果发现在如今,当母亲比上班还累。
★久美子的记述和太郎的日记可以帮助今天的家长反思以下问题:
精英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打造过人优势,但是否磨灭了他们的个性?
家长的投入对孩子不可或缺,但过度控制是否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主性?
高标准可以磨练孩子的承压能力,但是否损伤了他们宝贵的自尊?
我们应该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
★内附精美插图和太郎日记,生动还原母子二人闯关心路
★《他乡的童年》导演、媒体人周轶君诚心推荐
2023年9月7日 已读
卷的背后是随处可见的厌女实践和母职羞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作者虽然有意识去反思深入镶嵌在保守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制度,但在实践上仍旧深度地内化这些价值和目标。读者真能看见,这个保守、沉默、顺从到荒谬又显得不可理喻的东亚岛国,是如何顺利地实现它的再生产。
成长 教育 日本 社会 私立学校
後運動時代的港星 谷歌图书
作者: 端傳媒 端傳媒 2022
反修例運動過後,「香港」在中國大陸成為眾人心照不宣的禁語,消失於在不可置疑的「大灣區」光環背後。一場社運不僅撕裂本已共識難尋的社會肌理,也分化各自的政治理念與人生選擇,曾經在華語世界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明星也難以免俗。遠離故土、「北上」淘金,在陌生的疆域探索難以捉摸的紅線;選擇留下、駐守本土,在撕裂的社會氛圍艱難開拓新領域。

看似兩極的發展下,「香港文化」未來的脈絡依然捉摸不透:在想象中的「北」,港星需小心地扮演被賦予的政治角色,內地粉絲也需在審查之下謹慎地擁護偶像;在看似黯然的「我城」,昔日「大台」逐漸失寵,本土新星也愈發豐富多元。端傳媒整理16篇深度報道、採訪與分析,與你重溫與探索香港文化的起落與前程。
2022年9月15日 已读
Mirror的火热不是一个迷,只是恰逢如此现实,来源分属了多个面向而已。只是中州和City的信息、价值已然形成层层阻隔,除了“靓唔靓仔”“歌喉好唔好”之外,中州人无法看到社会、心灵、媒介的面向,普遍对City这次流行文化转向感到费解且漠然。这期新闻组稿书内容丰厚,面向广阔,确实在尝试协助读者(尤其是那些遭遇信息阻隔的读者)重获理解力,产生起码的同理心。字里行间让我提升了理解之余,还留给我不少微妙的感动:面对面北而去的旧日偶像的背叛,当年的少年fans仍在思考成长,现实面前各自保留态度取向;新生代偶像营造了新的、另一层面的聚落空间,在广场被驱散、并遭疫情区隔,失落、意志消沉的年轻人重新与彼此联结,相互鼓励支持,一起面对还在继续的未来;fans还在想象如何对社会更有贡献。年青人的生命依旧炙热,让人感动骄傲。
历史 政治 文化 流行文化 社会
隐谷路 豆瓣 Goodreads
Hidden Valley Road: Inside the Mind of an American Family
9.1 (8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科尔克 译者: 黄琪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0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22年2月10日 已读
加尔文家族的真实经历和精神分裂症研究历史穿插交替,叙事松弛有度,翻译很精确,很易读。六个男孩被疾病摧毁了人生,妹妹遭遇患病哥哥性侵,她们虽然没有患病,但童年经历的多重创伤也将她们卷入到疾病投下的暗影之中。琳赛遇到治疗师露易丝也是一种幸运,露易丝的回应就是肯定性咨询法的范本。另外,在一个回避事实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到底有多有毒。科研历史也让人看到,有时候仁人志士倾尽心力,也只能让人稍微看清一点世界的本貌(不过起码能把夹带到疾病研究的厌女症先清理一下)。而在此基础上能多做些什么,或许真只能让更长的历史去回答。
历史 学术史 心理学 心理治疗 社会
三峡好人 (2006) 豆瓣 TMDB
三峡好人
8.5 (632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赵涛 / 韩三明
其它标题: 长江哀歌 / Still Life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韩三明 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赵 涛 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沈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本片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2021年10月5日 看过
飞碟、飞船、晾起来的背心、京剧脸在玩手机、工人走钢索...原来假科长也会搞些符号隐喻的东西。两个轨迹平行的人都为寻觅而来去,进出了相似的时代场域,由此至彼,分享了一份未曾直面的连结。而在这种平行的背后,更多的普通人共享的是另一种更普遍的流动的联系,被拐卖到山村去,遭遇资产变卖再上岗受伤了想找原单位负责,参加黑社会,不在南方拆迁就冒着更大的危险到北方的黑矿去...就连那段借来用用的逢场作戏舞蹈,也像是在这样时势之下无可逃避。
中国 社会 贾樟柯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豆瓣
A LIFE ON OUR PLANET:My witness statement and vision for the future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6
★一部极具警醒意义的环保力作
★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
★版权发售全球27国及地区
★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姬十三、尹传红 力荐阅读
★来自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对自然的见证和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警告和希望。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
★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
--------------------------------
【内容简介】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
94岁的大卫·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界ZUI为丰富壮丽的奇观,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遭遇的戏剧性变化。
曾经繁茂的热带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锁住了大量碳,帮助维持大气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体酸化;北极冻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见的速度消融,剥夺了海象ZUI后的栖息地,也打开了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阀门;山地大猩猩濒危,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海龟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挣扎求生……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层碳含量攀升,一桩桩局部性灭绝事件动摇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加速”使这个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
现在,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
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大卫·爱登堡怀抱对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呼吁人类捐弃分歧,联起手来应对共同的命运。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包括采用甜甜圈模型,转向绿色增长,变革饮食结构,让出更多空间等。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这是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给予我们的最后叮嘱。
--------------------------------
【编辑推荐】
1.一本呼应时代需求、警醒人心的环保力作,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气候和生态环保是当前举世瞩目、关乎人类未来的大议题。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我们生存的世界如何从“大加速”转向“大衰退”,而我们又该如何行动起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2.作者大卫·爱登堡备受世人尊崇,是无数人的自然启蒙者,他走遍全球,用70多年的实地调查、科学数据,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全球气候、生态变化档案,具有很强的警示力。本书与同出他之手的英文同名纪录片a life on our planet相得益彰,并提供了影像镜头之外的更多观点和见解。
3.原书甫一出版,版权即售出27个国家或地区,受到全球关注,读者反响热烈,亚马逊数千评论高达4.8。覆盖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麦、匈牙利、挪威、芬兰、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捷克、韩国、中国台湾、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斯洛维尼亚、中国。
4.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国内学者大咖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尹传红等也赞誉连连,力荐品读。
5.内含24页彩色插图以及多幅黑白插图,展现了瑰丽多变的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大卫·爱登堡几十年的探索工作。随书附赠“生活醒语”小贴纸,为你的健康生活添点儿料。
6.在国家层面,这本书与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绿色中国”的号召相契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策略和措施。在个人层面,本书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提出改进建议,每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启发。
--------------------------------
【媒体推荐】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这位杰出的旅行家和博物学家将自己过往的经历与对人类的警示结合起来。第一个悠闲惬意,第二个诚挚紧迫……认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微妙的临界点,爱登堡不无乐观地指出,人类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解决问题。任何关心地球生态和未来的人,都值得花时间阅读这本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部作品发人深省,向大卫·爱登堡爵士致以敬意,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他一样热爱大自然的人。
张辰亮 科普作家、《博物杂志》策划总监
爱登堡爵士是无数中国自然爱好者的启蒙者,他亲眼目睹了近一百年来地球生态的衰败,因此他的意见特别有说服力,值得每一个关心地球的人思考。
★苗德岁 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自然纪录片制作人和自然写作大家,大卫 爱登堡爵士在耄耋之年推出了这一重磅力作。这既是他一辈子钟情自然的回忆录,也是其呼吁环境保护的宣言书,值得所有关心地球生态环境与我们未来家园的人们仔细阅读与认真思考。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文化倡导者
荒野的复杂、精致和优美,胜过任何技术建造,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如此。这是大卫·爱登堡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爱登堡用一生的经历见证了这颗星球的神奇,他用朴素的语言、硬核的数据和人格的魅力展示,人类因技术能力而致命地自负,危险在迅速累积;人类世诸生命的未来取决人类能否放下增长执念、重返自然之道。“野化自然”,其实是让人类超越智人物种的局限,再次解放自己的心灵。每位知识精英都要读一读这本书!
以色列 豆瓣 Goodreads
Israel: A Concise History of a Nation Reborn
8.3 (26 个评分) 作者: [以]丹尼尔·戈迪斯 译者: 王戎 译 / 宋立宏 校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9
v 以色列是 个小国,但建国以来 直吸引着世界的注意,既受到许多人青睐,也常常成为抨击的对象。
v 为什么国际社会如此关注以色列这样 个小国?
为什么以色列人在众多关键问题上存在如此严重的分歧?
为什么以色列会做出这些决策?它的未来将会怎样?
v 戈迪斯带我们重温以色列历史中的 个个里程碑式事件,向我们介绍 位位凭借满腔热血和强大灵魂在关键时刻改变國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他既向我们展示了以色列是如何成为一个文化、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也指出了这个國家犯下的错误,追溯了其在国际上长期受到孤立的根源。戈迪斯清晰而全面地证明,以色列最主要的目的和最重大的成就是实现犹太民族在现代的重生。本书探究的正是这个民族和國家的灵魂。
血与大地 豆瓣 Eggplant.place
Blood and Earth: Modern Slavery, Ecocide, and the Secret to Saving the World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贝尔斯 译者: 张祝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为何时至今日,我们口袋里的手机和餐桌上的鱼虾,可能仍沾染着奴隶的鲜血?
燃烧的亚马孙雨林与奴役活动有怎样的隐秘联系?
我们如何亲手终结奴隶制?
◆《用后即弃的人》作者凯文·贝尔斯全新力作
深入刚果矿场、加纳金矿、孟加拉国渔场、巴西制炭营地……
揭示现代奴隶制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惊人关联,
追溯从奴隶手中的原材料到我们手中的商品的复杂供应链
···
【内容简介】
凯文·贝尔斯是现代奴隶问题的顶尖专家,考察过无数危险的奴役活动现场。在调查过程中,他开始注意到一个愈发明显的模式:哪里有奴役发生,哪里就有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为了确证奴役与破坏之间的联系,2007年贝尔斯再次踏上旅途,深入令人窒息的矿山与酷热的雨林,去收集详尽的证据。他为我们带来环境危机和人权问题高发之地的骇人故事,展示了奴役活动显著加剧全球变暖的惊人证据,也带我们见识了产出我们口袋里的手机、餐桌上的鱼虾、身上的珠宝的残酷供应链——奴役和破坏支撑着全球市场,我们每天都吃、穿、用这桩罪行的赃物。
贝尔斯认为,如果厘清这个连接了人类苦难和环境毁灭的恶性循环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就可以找到终结它的方法,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人。《血与大地》就是贝尔斯通过七年旅行和研究给出的答案。
···
融合了采访、历史和统计……请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并着手行动。
——《柯克斯书评》
曝光全球经济在奴隶制和环境灾难之间的“死亡之舞”……贝尔斯用栩栩如生的细节解释了令人恐惧的真相。
——《出版人周刊》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容忍用后即弃的人的思想,同样会容忍用后即弃的地球。
——比尔·麦吉本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凯文·贝尔斯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艰险,深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
◆贝尔斯的《用后即弃的人》是第一部全面揭示现代奴隶制的著作,已有13种译本,该书中文版于2019年出版,获得《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度十大好书。
◆《血与大地》是贝尔斯关于现代奴隶制的最新力作,是对《用后即弃的人》的重要补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奴隶制的最新状况,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维持奴隶制运作的深层逻辑和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灾难性后果。
◆作为贝尔斯七年旅行和研究的结晶,《血与大地》带来的故事生动而可怖,比如加纳金矿的矿工,虽然他们现在看上去都像是健美运动员,但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具漂亮的尸体,因为他们的肺部充满了令他们窒息的石英粉尘。
◆本书也讲述了我们都会购买的最常见的产品的故事,这些产品的源头可能就是奴役高发的地带,也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如何切实可行地打断供应链的运转,通过举手之劳,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
◆本书也向我们揭示,为何燃烧的亚马逊雨林、消失的红树林、被水银污染的水源……经常与奴役相伴而生。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对人权不屑一顾的奴隶主,显然对环境保护法也视若无睹。他们不仅制造用后即弃的人,也制造用后即弃的地球。
◆在读过《用后即弃的人》之后,许多人可能第一次惊觉奴隶制尚未灭亡,但依然以为奴役只发生在看不见的远方;但在读过《血与大地》之后,他们可能会第一次发现奴隶制通过各种产品与我们紧密相关,并经由加剧全球变暖和物种灭绝,正在毁灭对之视而不见的我们,而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
一句话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 王晓斌(编) 东方出版社 2020 - 6
《一句话性教育》选编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博士关于性教育的经典语录,取材方刚的性教育著作与演讲,涵盖了性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九个方面。书中通过一句句简短精练、轻松又不乏深意的语言,将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脉络与要点清晰介绍出来,有方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方刚博士多年性教育课程与咨询的实践凝结,从意识观念到实操方案,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是家长与老师性教育入门的优秀读本,也是引导男孩女孩更好认识自己,拥有健全健康性心理状况的教学指南。
1、性教育入门指南,简单几句说清性教育。告别不做、不会、不敢、不屑,用连珠妙语打破难以启齿的枷锁与边界,教你讲什么、怎么讲。
2、总括赋权型性教育新思路,不只是性生理教育,也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提供一种亲子关系新模式。
3、不回避LGBT等敏感话题,教会家长如何在孩子悦纳自己、认知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扮演正确角色。
4、每节内容配有性教育主题漫画,辛辣讽刺性教育现状,幽默一笑间,打开心扉重新认识性教育。
男人的声音 豆瓣
作者: 方刚 / 朱雪琴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2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介绍了16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16个男人千姿百态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于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于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时性别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性别平等主义者,或者致力于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或者致力于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达人,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男人,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或者本身便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划分的酷儿……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不同的讲述不仅呈现了身份、认同、状态的多元,也呈现了衔接当下的历程也是多元的。承认这些事实存在,更加明白封闭的定义多么容易失效,更何况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的粗暴强制。而当我想到自己能做什么之时,就能想起洪文龙老师对贝尔胡克斯的引述: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实践女权主义。——男性不应争取成为女权主义的叙述主体,而更应该在女权主义的理念下细致地检视父权制下男性的气质与经验,成为女权主义的真实盟友。最后不得不感叹,一同列身其间那个免费午餐,真是对其他讲述者、编者的不敬与伤害。
LGBTQ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权 平等
My Own Words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uth Bader Ginsburg Simon & Schuster 2016 - 10
In this collection Justice Ginsburg discusses gender equality, the workings of the Supreme Court, being Jewish, law and lawyers in opera, and the value of looking beyond US shores when interpre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Throughout her life Justice Ginsburg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 prolific writer and public speaker. This book’s sampling is selected by Justice Ginsburg and her authorized biographers Mary Hartnett and Wendy W. Williams, who introduce each chapter and provide biographical context and quotes gleaned from hundreds of interviews they have conducte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 from Supreme Cour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a comprehensive look inside her brilliantly analytical, entertainingly wry mind, revealing the fascinating life of one of our generation's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in both law and public opinion” (Harper’s Bazaar).
My Own Words “showcases Ruth Ginsburg’s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range” (The New Republic).
Witty, engaging, serious, and playful, My Own Words i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women and “a tonic to the current national discours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0年12月30日 已读
RBG states that Nabokov has heavily influenced her writing by educating her to choose the words carefully and precisely.And that's something we can read and feel in all these passages in this book.The words she chooses are always accurate,explicit,and the sentences she builds are always joyful for reading,showing respect for all perspectives.
RBG 历史 原文 女性 女性主义
誓言 豆瓣
The Oath:The Obama White House and the Supreme Cour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于霄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2009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最高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奥巴马医保”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此举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有争议。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商业、公共安全、个人自由等所有议题都取决于九名大法官的衡量。在许多问题上,联邦最高法院的影响力远大于白宫或国会。
《誓言》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畅销书作者杰弗里·图宾继《九人》后的又一部非虚构力作。本书记录下2009—2012年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重大轨迹,以及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杰弗里·图宾对大法官及其四十余位助理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他深谙法律的精准与微妙,敏锐捕捉到不断变化的政治风向。在书中,图宾向读者展示了大法官们如何作出一个个重要判决,描绘了一群至今仍举足轻重的政治法律精英,讲述剧变时代的美国社会将何去何从。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高院纸牌屋续作依然非常好看。在故事化的叙述里全面呈现自由主义阵营与保守阵营在性别平权、堕胎权、企业“人格”、竞选资金规限、个人强制、贸易条款、政教分离、控枪等政治议题上的短兵相接。保守阵营蓄心积累经营多年,终于收获在最高法院的5:4优势,捅破司法专业主义、司法克制主义最后一层薄纸,拿着原旨主义的名堂贯彻保守派版本的能动主义。联合公民案推翻累积多年的选举金钱规限成果、金尼托马斯竟然有脸让安妮塔希尔道歉,很能说明这些保守派的深层底色了。好看且知识内容很丰富,让我更细致地理解灯塔主义版本的民主、联邦法院体系甚至茶党的种种。最后,替代RBG的是ACB。的确想想都能气晕。
保守主义 历史 司法 宪法 思想史
九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8.5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2020年11月30日 已读
可从美国最高法院的关键司法判决瞬间透视华府纸牌屋,读下来能对美国的司法体系、政治制度有更细节性的理解。可见这种司法体系让大法官更可能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而非法理专业判断去作出判决,liberals是累积了多少努力才换来了一些遗产成果,而今正遭蚕食或未来堪忧。保守派复读机一样提反堕胎、反民权、宗教公共化、联邦主义,虽然在那些年屡遭挫折,但其人群团结意志坚定却是经年不变。相反liberals组织松散得多,为了个人利益蝇营狗苟者不在少数。
何帆 历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法学
Bullshit Jobs 豆瓣 Goodreads
7.5 (6 个评分) 作者: David Graeber Allen Lane 2018 - 5
From bestselling writer David Graeber, a powerful argument against the rise of meaningless, unfulfilling job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Does your job make a meaningful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In the spring of 2013, David Graeber asked this question in a playful, provocative essay titled “On the Phenomenon of Bullshit Jobs.” It went viral. After a million online views in seventeen different languages,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still debating the answer.
There are millions of people—HR consultants, communication coordinators, telemarketing researchers, corporate lawyers—whose jobs are useless, and, tragically, they know it. These people are caught in bullshit jobs.
Graeber explores one of society’s most vexing and deeply felt concerns, indicting among other villains a particular strain of finance capitalism that betrays ideals shared by thinkers ranging from Keynes to Lincoln. Bullshit Jobs gives individuals, corporations, and societies permission to undergo a shift in values, placing creative and caring work at the center of our culture. This book is for everyone who wants to turn their vocation back into an avocation.
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 豆瓣
Is Medicine Still Good for Us?
作者: [英] 朱利安·希瑟 著 / [英] 马修·泰勒 编 译者: 李海燕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
先进的现代医疗让大部分人受益,但医疗的进步是有代价的:抗生素耐药性、超级细菌、医用鸦片制剂成瘾……每一个代价都可能是未来的隐患。先进的现代医疗大大延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但费用高昂的临终积极治疗也延长了生命的痛苦。美容手术、减肥药物、补品与健康补剂……医疗服务与药品商致力于扩大医疗的范围,将服务与产品卖给每个健康人。
在我们为每种病痛寻求医药疗法时,自然的生命体验是否被过度“医疗化”了呢?
发达国家天文数字的医疗开销是否进一步拉大了全球的不平等?
我们要如何应对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生活方式类疾病?
日渐长寿的我们要如何面对死亡?
本书紧密贴合医疗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如今年的新冠大流行、近年来的医患关系紧张、减肥医美养生热潮等,具有广泛讨论价值与深远影响力。
医学为人类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保障,然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逐步攀升的财务与伦理成本。《医疗对我们仍然有利吗?》一书提出了一个看似不用思索的问题,却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讨论。在人口增长、人均寿命增长的今天,每个人都会面临医疗、过度医疗、临终抉择等诸多两难问题。这本书将会是启发思考、做出改变的一个不错的起点。
The Big Idea系列
★性别酷儿、无性别者、暗能量、气泡宇宙、过度医疗、反精神病学、元学习者、全脑仿真……
别慌!本系列已将21世纪前沿问题相关的关键概念和关键节点一网打尽,让你在加入讨论前获得充分的装备,在纷繁的话题丛林中不再迷路。本系列特别采用分层排版,请以适合你的任意方式开始探索吧!
★由点及面搭建系统性知识结构:针对话题事件延申出的学科概念,提供基础注释,降低阅读难度。清晰梳理学科从古至今的要点事件,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学科系统认知。
★特色洋葱式分层阅读:内容由深到浅,策展式排版。内容重点分明,适合碎片化阅读场景。可满足不同喜好读者的阅读需求,在不同难度的文本间自由跳接。
★装帧设计新潮时尚:入围英国图书设计与制作奖,全彩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