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
历史的逻辑(修订译本) 豆瓣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小威廉·休厄尔 译者: 朱联璧 / 费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美国社会学会杰出职业生涯奖得主经典之作,博采众学科之长,揭示社会转型的本质!
— 内容简介 —
小威廉·休厄尔以兼顾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著称。《历史的逻辑》认为,只有把历史学家对时间性的复杂理解与社会学家深刻的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催生出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本书中,他透露了这种结合可能是怎样的形态,也展现了如此结合能为哪些议题提供指引,以及此举将如何影响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本书于2008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分会杰出理论图书奖。
— 编辑推荐 —
作为美国社会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位杰出职业生涯奖得主,作者小威廉·休厄尔在职业生涯中亲身经历了新社会史运动、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等学界重大事件,亦在诸多社会科学学科之间深耕、立著,试图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对话,以对学术界及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现实有所反思。本书就是休厄尔的这种跨学科身份和关怀的最佳体现。本书不仅开启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间的前沿理论对话,更以众多研究实例展示了这种学科“破壁”的可能性。休厄尔在本书中提出的“三种时间性”,更是成为今天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历史社会学的理论指引。
— 学者评论 —
《历史的逻辑》发起了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理论的讨论,展现了历史学家对于当前的理论讨论所能发挥的重要贡献。由当下最具影响力、最广受尊敬的历史学家著成的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们时代的思想史的一部分。
——米谢勒·拉蒙,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社会学学会前任主席
根据小威廉·休厄尔的说法,如果“事件”是“关键性地转变了结构的日常发生的、数量相对稀少的子集”,那么《历史的逻辑》的问世无疑是一个事件。他对不同社会科学专业的知识和文化的惊人涉猎,使他能建立新颖而卓越的连接。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关系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谢里·奥特纳,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
这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历史的逻辑》将为未来讨论社会转型的本质、历史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关系设定新的理论讨论议程。
——基思·贝克,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需要在历史的深度内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理论的对话中构筑出一个好故事。 史学出身的小威廉·休厄尔,生长于结构功能论与历史社会学并生的浪潮下,他对事件与结构的独到解析,亦能促使我们反思中国本土语境中的个人、关系与社会。《历史的逻辑》一书告诉我们,只有历史学家们打破缄默,彻底审视并且重整从社会科学借鉴的理论,我们才能发展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洞悉这个时刻变动的世界的学说。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对这本书的最佳肯定,也许来自作者休厄尔荣获的美国社会学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次颁发的杰出职业生涯奖(2020年)。休厄尔对社会、结构、文化、事件和时间性等基础概念的解答,为社会学家带来了基于历史学的不同思考。读者既能看到休厄尔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解读理论名著,又能看到他以哲学人类学的方式将理论难题一步步展开为日用实践,还能读到他从历史经验作品中归纳与反思理论。这本书是多面的、综合的,也是多彩的,值得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议题有兴趣的读者品读。
——孙宇凡,公众号“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创办人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Benedict Anderson Verso 2016 - 4
An intellectual memoir by the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Imagined Communities
Benedict Anderson is one of the leading historians of nationalism and Southeast Asia. His seminal book Imagined Commu-nities has change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reason why people live, die and kill in the name of nation-hood.
Born in China, Anderson spent his childhood in California and Ireland, was educated in England and finally found a home at Cornell University, where he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growing field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After field work in Indonesia,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 he was banned from Suharto’s Indonesia for disput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1965 coup. In his memoir, he brings to life the intellectual formation of a life spent open to the world, resisting the easy comforts of imagined homes: the joys of learning languages; the importance of field work;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Left upon global think-ing; and the satisfactions of teaching.
2020年8月10日 已读
Ben老师的传记没有无聊的时地线性回忆,满是学术思路回顾、反省,对学术界规范、状况的批评。这些话题被这头狡猾又诙谐的“粉牛”穿插起各类笑料段子予以讲述,显得轻松好玩又有料(一个名额给老鼠一个名额给拉康真笑死我)。年迈名盛之际还能深刻反省imagined community的思路缺陷也是难能可贵。Frogs of the world unite!
人类学 传记 历史 原文 回忆录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 豆瓣
作者: 梁肇庭 译者: 冷剑波 / 周云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0
中国的客家人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也是分布范围最广、人口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离散族群,其迁徙活动验证了“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法则。
梁肇庭著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海外客家研究译丛》分析客家的起源并梳理客家研究的学术史,对以往的客家研究进行了批判性的学术反思。作者运用西方人类学族群理论和施坚雅教授的区域系统发展周期理论,结合中国内地移民的历史,对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重新诠释,其讨论的主题包括客家移民、族群性和民族主义,重点考察了明清时期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家移民史、19世纪客家精神特质的形成过程,以及进入20世纪后客家的族群性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海外客家研究译丛》作者梁肇庭是施坚雅的得意门生,虽然英年早逝,传世作品有限,但其著作在人类学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記憶所繫之處 豆瓣
Les Lieux de memoire
作者: Pierre Nora / Christian Amalvi 译者: 戴麗娟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2 - 8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走出地方史 豆瓣
作者: 程美宝 中华书局 2019 - 5
本书收入作者多篇论文,从地域文化的言说、族群身份、方言书写、香港在中英和华南的位置等几个方面,探讨历史研究如何从具体的地方出发,却能走出“地方”,检讨国家和民族框架下的历史叙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义,也体现在作者对新旧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将歌册、字典、绘图、博物馆藏品等实物材料置于更广阔的脉络中阅读,并讨论时至20、21世纪之交,网络时代数字化的史料如何改变着历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 豆瓣
作者: 余新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卫生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对“近世卫生”这一目前正趋兴起而仍尚薄弱课题的探究,对于呈现中国近世的日常生活经验、近代社会变迁以及省思中国“现代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晚清新“卫生”的登场,不仅逐渐引发了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公共和个人生活的环境状况的不满,而且还慢慢使得国人对自己种族的健康失却了信心,并进而开始藉由“卫生”来论述种族和国家的危机。本书首先从“卫生”概念的演变入手,以从概念到观念再到相关实践的思路逐次对清代与防疫和城市环境卫生相关的诸多问题及其历史变迁脉络展开探讨,藉此展现中国近世社会的变动与特质,以及中国人有关身体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究传统在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展开对现代化过程和“现代性”的省思。
隐藏的祖先 豆瓣
作者: 连瑞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5
这是一本以“土著观点”(native point of view)撰写而成的历史作品,作者透过云南大理区域史的研究。揭示“前中国帝制”时期边陲地区多元文化的历史景深。书中以丰富的地方性文献——包括图卷、雕刻、佛教经典、传说、墓志铭、家谱以及地方野史及碑刻等材料——从传说中的男女祖先、观音信仰、佛教仪式专家与贵族集团等不同的角度,重构西南地区的历史.并以此勾勒出西南人群如何透过虚拟的祖源传说、联姻关系与佛教经典正统。建立了以多元社群为基础的社会。
本书立足边陲社会内在的视野,采用细致的历史书写,有助于我们跨越中国王权的既定概念来思考边陲社会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富有地方历史逻辑的文化模式。
奢侈与资本主义 豆瓣
作者: 维尔纳·桑巴特 译者: 王燕平 / 侯小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奢侈与资本主义》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财富积聚和过度消费现象。城市的扩展、王室宫廷的享乐之风引起了道德价值的变化:对性的放纵,宫廷中国王大臣的情妇。高级妓女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挥霍无度与追求奢侈的习气。作者对有关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列举、分析、比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揭露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隐蔽部分,被称为是一本“充满趣味而且大胆的书“。它使读者对奢侈与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奢侈与资本主义》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中的一种。
中國的宗族與演劇 豆瓣
作者: [日] 田仲一成 译者: 錢杭 / 任余白 香港三聯書店 2019 - 6
本書是日本的中國傳統戲劇專家田仲一成教授從祭祀角度討論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主要探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國華南地區宗族如何支配鄉村的祭祀;二是這類祭祀和演劇對於華南地區鄉村秩序有什麼功能。全書脈絡清晰,結構嚴謹。田仲教授運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譜牒學的研究方法,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宗族祭祀與祭祀演劇的關係—— 對中國南方( 廣東、福建、浙江、香港)地方演劇的發展歷史和趨勢,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考查。
田仲教授在香港新界農村實地集中考察近三年半,前後歷時七年,訪問了十幾個墟市和村莊(本書涉及了十二個實例),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區,共拍攝了上千幅珍貴的照片(本書精選了當中的兩百多幅),其中涉及許多民俗資料,令本書既有研究和收藏價值,亦不乏趣味性。
本書兩位譯者——錢杭教授和任余白先生的譯文準確精當、流暢易讀,獲得作者田仲教授的高度讚賞,也確保本書的學術價值在中文譯本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豆瓣
作者: [日] 须藤瑞代 译者: [日] 须藤瑞代 / 姚毅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 - 2
本书是一本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女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变迁的著作,覆盖的时间段是1890年代后半期到1920年代。书中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女性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梁启超的女性观,马君武、金天翮对未来理想女性的设想,秋瑾、张竹君、何震对女性在国家框架下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探索,女性参政权的论证,1910年代的贤妻良母论,梁启超与其大女儿梁思顺女性观的异同等等问题。作者认为,女权主体是在围绕女性的议论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女权主体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女性,而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两个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9年7月6日 已读
以东瀛汉学的“局外”视角优势,敏锐地将国际互动影响分析融入社会性别理论,从而在更立体的结构中梳理出清末民初中国女权概念起源变迁的连续历史过程。须藤瑞代自然很重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不过也因此准确地述证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进入中国后产生的代入“普遍化”影响。这种“普遍化”让中日两国进步女性有了情谊的连结点,证明他的国际化社会性别工具做了有效的分析。当然,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显得简明扼要,缺点就是对形成概念变化的历史环境的陈述显得空疏。
2019年7月31日 评论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按照不少中日学者考据,中国的“女权”概念很可能起源于19世纪末,尤其是士人变法办报引介西方理论之际。期间,或又以梁启超等于《清议报》中引述“女权”“男女平权”的字眼为最初肇始。日本汉学者须藤瑞代考证,清末民初是新词汇海量涌入中国的时期,有关“女权”的概念,很可能源自于日本的学术引介; 士人的迫切任务是谋求变法使中国建立如西方民族国家一样的政治体制,以应对他们观念中的新世纪国族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他们相信,民争权利,实为作为民族国家国民整体而拥有的“权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弱者并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清末民初的“女权”概念演变也是在这样时代、观念背景下起源,其发展的起始带有浓厚的国族主义迫切感; 所以,梁启超在清末述及的“女权”,是将女性作为争取一国一族“权力”的主体的一部分。他一面将女性塑造成一种应该马上自强、生利的理想形象,另一面又强调健康、强健的女性能成为一国一族优质后代的保障的意义。这两方面的论述,都诉诸于一种对未来女性理想形象的构想,而并不在乎女性在结构性的社会现实中的遭遇与难题。所以梁启超并不介意他所设想的生利的职业女性形象与履行母职的女性形象之间的矛盾。自然,那时的梁启超并没有论述女性的应然权利; 20世纪初民间女学渐兴,倡议“女权”、女学的报刊纷纷崭露头角。这时引领“女权”论述的读物代表,不能不提《女子世界》。创办人金一等男性论者,承接了为建构强大的民族政体贡献这个最终目标,将女性的优越性总结为“国民之母”这个意象,力主女学而为国族出力。这种强调“母性”的意象,同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形象建构。主张它的论者同样不关心具体女性个体在实际社会中的遭遇、思想与情感。1903年大阪博览会上中国缠足女性被展示引发的争论,清晰地反映了这层事实。在这段时期,缠足被总结为中国女性乃至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代表形象; 辛亥革命前,陆续有进步女性进入讨论“女权”概念的舆论场,突破男性论者的话语框架,做了一些新的建构尝试。林宗素、陈撷芬提出男性论者忽略的现实社会中两性的冲突,提出女性应摆脱男性的束缚争取自立。秋瑾也从“争女子的义务”的角度切入,承接为国家强大做贡献的目标。及后又发展为“争取与男子一样的义务”的意识,以一种否定女性形象的方式阐述“女权”概念。须藤瑞代认为,虽然这种概念有不同的女性目标指向,但其理论基础实质与“国民之母”论述一致,都假定了一种本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只是秋瑾强调了男性形象,而在争取权利之时否定了本质化的女性形象; 张竹君、何震的论述探索则追求突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假设。作为一名医者,张竹君设想每一个女性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一种基于个人特点的新社会角色。未来的女性从这些彼此不同的新角色出发贡献国家。而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何震则完全否定为建构民族国家贡献这个普遍认受的终极目标,强调民族国家秩序以内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女权兴起,因此应当放弃民族国家建构,而在别样的社会建构中追求“女权”的实现; 辛亥革命以后,进步女性立即争取争取女性参政权。1911年11月广东宣布独立以后,临时省会采取议员人数分到各界,议员不限性别的方法,女性以“女界”形式分到10个席位。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开历史未有之局面。可惜,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最终在国民政府统一建制后被取消了。1912年审议临时约法时,唐群英等20余人为了抗争约法中不含“无性别”差异的表述,武力阻止约法的表决; 民国建制以后,舆论整体转趋保守。日本贤妻良母论十分风靡,这种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的回流,证实了须藤瑞代的观点:以“天赋人权”概念出发的人权争取,与按性别分工为实践方式的民族国家建构构成强烈的矛盾。 直至五四左右,由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带起的人格讨论,延伸出自由恋爱等话题,才让整体保守的舆论场出现不同的声音。而到了那时,保守论述中又有一种强调“母权”的分支,这种论述思路将“母性”从“女性”之中分离出来,强调对女性对“人权”的觉醒实现,但这种意义只是女性觉醒的初级,女性觉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母性。使用“母权”字眼,无非是为了强调这种“母权”追求,与主张实现平权的西方女权主义的张力与对抗。这个阶段的论述思路变化,由于西方不同的女性论述传入中国有关。 在此,须藤瑞代强调,女性史研究、女权研究必须注意到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输入的影响。因为在连续的演变过程,除了反映中国自身的史实与议题,也内涵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在中国的代入,西方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化”的过程; 《妇女杂志》的论述转变,突出地反映了“女权”概念从过往与国家前途捆绑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当其时,热衷于日本女性权利运动的竹中繁游历中国,访问中国各界女性,并在《妇女杂志》以中文介绍日本女性权利现状,与中国进步女性惺惺相惜。这种友谊,甚至没有受到30年代初中日战争冲突的影响,两国进步女性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结构框架,在“面对一样的问题”的女性身份上达成理解而结成友谊。 但是,须藤瑞代提醒必须认真考究“面对一样的问题”这层共通点。因为如果如两国女性所论述,两国女性都在儒教秩序社会下遭受压迫而面临共同的问题,那么那时候同样有类似文化社会背景的朝鲜社会女性生存状态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随着战争的展开,这种从国家结构中分离的“女权”概念讨论结束,再次回到国族生存的讨论框架之中; 本书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研究,具体以概念演变历史梳理展开论述。其中,又引入“社会性别”概念,对所有史实进行参照。好处自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将演变的脉络描述得简明清晰,缺点就是概念演变之间的背景历史描述不足,让读者无法把握概念变化背后的影响变量。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女性主义 女性史 女性研究
再造“病人”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3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7.8 (36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玫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3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掀开拉美百年孤独的历史真相,深入审视拉美的政治经济环境。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是一本罕见的历史记述与调查。记者出身的加莱亚诺,用大量富有说服力而鲜少被披露的材料,剖析了拉丁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五百年来得崎岖历史,揭露了这片大陆贫穷与动荡的根源。这也许是自马克思以来对原始资本积累的最好描述。
★本书自问世以来,曾被拉美数国独裁政府列为禁书,但仍不断再版,并陆续被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巴拉圭前总统费尔南多·卢戈、约翰·伯格、法国《世界报》等推荐。
拉丁美洲,这片富饶辽阔的土地,曾孕育出璀璨文明,为何如今却成为一个贫穷而动荡的大陆,沦为附庸?
1971年,受“依附理论”激发,乌拉圭记者、作家兼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出版了这部震撼世界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试图解剖拉美的病体,探讨大陆的前途。他用难以辩驳的丰富资料,以澎湃有力的悲情笔法,铺陈出这片大陆自哥伦布开启航海新纪元之后的崎岖命运,写下一页页拉美受难史:金银、可可、棉花、橡胶、咖啡、水果、石油、铁、镍、锰、铜、锡……这些“血管”贯穿了整个拉美大陆,延伸到开阔的尽头,在那里它们流入欧洲和美国的宝库。曾经的殖民主义野蛮掠夺这片土地;而自由贸易、经济援助、合资企业、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体制同样以不文明的手段参与古老的掠夺战。拉丁美洲是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是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本书试图揭开拉丁美洲孤独百年的真相,也让我们聆听失败者的声音:那些追求拉美独立富强的英雄和他们失败的革命。这是整个拉丁美洲悲剧的缩影。与书中所揭示的历史被官方掩盖和篡改一样,本书在出版之后不久即遭到拉美右翼政府的禁令,然而它却以几十种语言的译本走遍世界,被一代人长久地当作叛逆拉丁美洲的象征。它的论断带着时代的烙印,它的命运却已经融入历史。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