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运
2022年9月20日 已读
唔使念都知,个D建制派就等住睇大家点“折堕”,肯定觉得你地系“跌左落地拿返扎沙”。但似乎每一个人都没因此而放弃,大家都尝试重新振作,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仇恨、失落与彷徨,一次次静思,放空,尝试在抓紧当下生活的每一分秒去面对未来。旁人可以尽管嘲笑养蜂护牛的人憨居,开书店噶人唔识时务,但佢地其实一直只是在做同一件事,就系真诚、身体力行地热爱脚下的土地。好感动,系呢D平凡人噶故事里面,我真正睇到左resilience噶力量。面对世界噶洪流,顺逆也罢,不放弃噶人都一齐加油。
历史 心理治疗 政治 社会运动 社运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Gene Sharp The New Press 2012 - 9
Twenty-one years ago, at a friend’s request, a Massachusetts professor sketched out a blueprint for nonviolent resistance to repressive regimes. It would go on to be translated, photocopied, and handed from one activist to another, traveling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cross the globe: from Iran to Venezuela—where both countries consider Gene Sharp to be an enemy of the state—to Serbia; Afghanistan; Vietna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China; Nepal; and, more recently and notably, Tunisia, Egypt, Yemen, Libya, and Syria, where it has served as a guiding light of the Arab Spring.
This short, pithy, inspiring, and extraordinarily clear guide to overthrowing a dictatorship by nonviolent means lists 198 specific methods to consider,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 sit-ins, popular nonobedience, selective strikes, withdrawal of bank deposits, revenue refusal, walkouts, silence, and hunger strikes.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is the remarkable work that has made the little-known Sharp into the world’s most effective and sought-after analyst of resistance to authoritarian regimes.
短衣夜行紀 豆瓣
作者: 李維怡 kubrick 2013 - 7
《短衣夜行紀》是李維怡繼2009年《行路難》後於本地出版的文字耕作結集。集子中,維怡繼續以文字錘煉各種社會參與的思考和感受,並逐步走向一種詩歌、散文、紀錄片、小說共融的筆耕方式。集子以真實世界的緩慢、細緻,紀錄下各種被輾過的裂痕,以圖在這高速消費化、廣告化、偶像化的都市 中,持續拷問「人」的立足點。 2014年六月,《短衣夜行紀》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雄仔叔叔在序中寫道:
「歷史和瑣事,會被遺忘,至記不清楚。從1966年的反天星加價事件到2005年的反領滙收購,途經1995年的金輪大厦天台屋抗拆再到2010年的反高鐵,我們記得什麼呢?除了『歷史的算術』,我們記得那些人嗎? • • • 在社運、抗爭的呼喊、激昂中,理論、認知只是抗爭堡壘部份的基石,這部份的基石可在權力運作下朽壞,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尊重,才是抗爭的人間正道 • • • 」
2019年8月23日 已读
一份濃縮的上世紀中葉至本世紀初的微觀香港社會歷史講述。既是個人見聞,也是公共記錄。李維怡的中短篇裡有很多「弱者」,但他們中不少人又不是絕對的「弱」,甚至或多或少都夥同秩序對其他弱者施予壓迫與傷害:質疑領取綜緩者不工作的阿娟,關心朋友卻拋棄大陸妻子的牛精雄,都是這樣的「弱者」。至於那些從光亮處來,卻拿了暗刃割取私利的大學生、學生會代表、社工、記者,則是很多人未能識別的秩序從犯。李維怡又比較慈悲,看到人心灰暗之間一絲光明。看得很傷心,雖然一些篇目的象徵過於刻意。
历史 政治 文艺 新自由主义 李維怡
后/殖民知识状况 豆瓣
作者: 陈光兴 张颂仁 高士明 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六位杰出的亚洲思想者,剖析亚洲当下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与全球化与殖民/后殖民状态下的亚洲生存状态。
经济 民主 文明
穿透本地经验,为亚洲知识界寻找寻找自己的知识方式。
西欧新社会运动 豆瓣
作者: (瑞士)汉斯彼得·克里西 / (德)鲁德·库普曼斯 译者: 张峰 重庆出版社 2006 - 5
一向热爱“革命”的欧洲人正在做什么?新的“革命”运动是否正在酝酿?本书比较了瑞士、德国、荷兰、法国四国的新社会运动的社会、民族、文化背景和现实动因,以四国主要报刊的新闻报道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反核、同性恋和城市自治等运动。对我们考察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国家行政等问题具有参考价值,也可从中了解20世纪下半叶西欧社会民主运动的大体状况,感受其随时代的变化。
社會運動的年代 豆瓣
作者: 何明修 / 林秀幸 主編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1 - 2
台灣社會自解嚴後,民主化的腳步加速社會運動的普及,在主流媒體看不到的地方,社會運動的力量已無聲無息浮現在各個角落,越來越多的群體採用這種語言,這種深植於人心中,相當多元化的意見表達方式,一旦在社會運動的年代忽略了這股集體力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就無法清楚理解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
《社會運動的年代》是一本傳承學界二十年來研究成果,並開展新局的重要著作。本書邀集十三位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法律學者,就四大社會運動研究議題:組織與策略、法律與人權、日常生活,以及學界研究成果,就其關注的領域分工寫作,共同探索台灣晚近二十年來的社會運動歷程,引領讀者更全面性地理解台灣的運動社會。
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 豆瓣
作者: 陳智傑 編著
著名公共知識份子龍應台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一個城市的身份建構,與「文化工程師」— 亦即公共知識份子的論述,可說密不可分。
透過與十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媒體評論、公共事務、民間組織及社會運動人士的訪談,本書希望與讀者一起進入他們的思路、透過他們的眼睛、從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去梳理香港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好好地反思「香港」這身份從何而來、現處何方、將往何處。
2018年1月6日 已读
壹張香港啟蒙論知識分子的精神截圖。組稿次序有深意,人物對“啟蒙”的不同理解,承接漸進而又互有對碰。走溫和理性建制路的張炳良,重提建立“中產”的論述話語權;司徒薇要的研究論述,是為了持續帶動市民形成行動;梁啟智懷疑這類論述的真偽,情願保持距離;鄧小樺、朱凱迪彼此呼應,回憶社運的“直接行動”來反思論述。內容零散,但切入口很多。泛民“獨孤壹味”、香港媒體的浪費自由與不學無術、香港文學創作者的學術素養、梁陳的大中華情懷...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论述 公民社会 文化研究 知识分子
香港: 本土與左右(思想26)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思想編委會編著 聯經 2014 - 10
本期的專題是「香港:本土與左右」,共收錄6篇文章。這幾年,香港興起了本土意識的話題,也出現了不少訴諸本土意識和香港人族群身分的新興社會運動。身分政治占據了香港的文化及政治舞台。香港人的身分政治在「回歸」前後引起永不休止的爭論,根源來自1997香港的主權治權移交中共的過程中,「香港人」一直都缺席,香港前途談判中,中、英雙方也無意讓任何有「香港人代表」身分的人參與談判,可以說沒有代表香港整體的民意。
本期的訪談對象吳思先生,長期思索中國的政治轉型課題,提出「用特赦換憲政和民主」的思路,主張中國共產黨應啟動、主導政治體制改革,並主動轉型為憲政制度下的社會民主黨。
致讀者
最近香港爆發的公民街頭運動,一如今年三月在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所涉及的問題需要從跨越了運動本身的宏觀視野來掌握。運動之所以出現,當然有明確具體的當下原因。不過在這兩個運動的背後,似乎均有幾個共同的歷史趨勢在發生作用,為運動提供了豐沛的動力與特定的方向。這包括了一、中國崛起對於周邊社會所造成的衝擊日形強大,迫使港台社會必須從維護自主性的角度思考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方式;二、這些社會內部的政治支配結構(代議體制與主流政黨)凍結在上一個階段的記憶中,無法反映社會的多元動態與新生的訴求,從而很難凝聚共同體的意志與決策;三、年輕世代業已形成新的價值觀,嚮往一種個人化而摻雜了美學情調與道德想像的自我感覺方式,對於嬰兒潮世代價值體系的運作方式感到壓抑與疏離。這三方面的問題都很複雜棘手,但既不可能迴避,也是這些社會中的宏觀思考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今年年初開始規劃本期的「香港:本土與左右」專輯時,我們當然不可能預料後來事態會如何發展。不過不言而喻,香港正面臨一個其來有自的歷史時刻,需要歷史與結構性的分析與展望。「本土與左右」這個主題,呈現了幾位作者探討香港問題的共同焦點。本期的香港專輯並不是時事評析,而是從香港百餘年積累下來的身份認同問題著眼,回顧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以及族群、階級等多個面向之間的糾結。如今,學運之後的局面仍然混沌,香港的政治面貌還在蛻變之中,但香港的自我意識畢竟發生了重大的質變。值此之時,這個專輯對於理解當前香港的困局有其可觀的啟發。
在此或可預告,針對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本刊在未來一期也將推出專輯,邀請多位作者提出檢討與反思,相信讀者們會有興趣。
本期《思想》除了聚焦香港,還有文章分別梳理中越邊界的戰爭記憶、探討馬華文學中的身分認同問題、也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考的一些糾結之處。此外,秦暉先生對比分析「綠色」(環保)議題在中國與西方所處的政治脈絡之不同,問題意識獨特,見解犀利,對關心環境議題的讀者會很有啟發。
《炎黃春秋》是一份馳名海內外的重要刊物,其總編輯吳思先生則以《潛規則》一書,為中文創造了一個傳神而耐咀嚼的概念兼流行新詞。在陳宜中先生對吳思的訪談中,讀者可以認識到「潛規則」這個概念的來由、含意,以及它所涵蓋、說明的廣泛現象。吳思對中國政治轉型的看法也很獨特,並不贅詞於民主的應然,而是強調民主轉型的成本與利益,寄希望於既得利益者「算通利害關係」。這種想法不免會引起爭議,不過吳思先生對中國各層級的政治均積累了深厚的認識,思路踏實而又敢言直言,讀者可以取為參考。
2017年12月30日 已读
羅永生的身份認同歷史梳理為本期焦點所在,細緻、清晰、全面得反顯“平常”。葉蔭聰揭示本土右翼話語蘊含第三波新自由主義落地的質地,思路新穎,又緊扣宏觀大局。陳允中、司徒薇的傭工權益關懷,讓讀者看到他們在空間抗爭中的獨特貢獻。本土派申明了基本觀點,秦暉就綠色思潮話題提示全球範圍中聯動的民主治理機制欠缺,“血汗工廠打敗民主”絕非危言聳聽。非常豐富,非常精彩。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學
有米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5
繼《香港正菜》後,陳曉蕾繼續關心本港鄉郊生活。這次從香港的氣候入手,思考為何香港沒有了春天,而沒有春天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曉蕾也將視點對焦選擇「另類生活」的人,有搬到新界居住的年輕人,有知足變通的獨居老伯,有自耕自足的農耕人,有崇尚環保生活的情侶,看看這些在香港「核心價值」以外的香港人如何在這裡生活。
「去年我最驚訝的事,莫過於「春天不見了」:三月是一百二十六年來最乾旱的,四月又是一九七零年以來雨量最低,五月首個酷熱天氣警告是自一九九九年警告制定以來出現最早一次──當我終於開始知道香港什麼蔬果當造,夏天要吃什麼、冬天不要吃什麼,突然,春天消失了!
城市裡的朋友好像沒事兒的,有人甚至慶幸沒有回南天。然而身邊的農夫都在抱怨種子難發芽、澆水很辛苦;來港產子的燕子,時間也推遲了,等到乳燕懂得飛,全家一起南下時,很可能遇上颱風死掉。
但願把四季帶回城市,如果感受不到氣候,還談什麼氣候變化呢?」
「不論堅持有機農業,或者實踐綠色生活,這些在台灣仍處於少眾熱切追求的生活價值,在香港更像稀有物種。正因為身處在一個食物幾乎完全仰賴外地供應的大城,這個自力耕生的拚鬥,愈加顯得意義非凡。」
——台灣自然作家 劉克襄
「人要生活圓滿,實在沒有唯一的路徑,曉蕾這本書展示出多種的新生活嘗試,提供素材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塑造最配合自身條件的新生活模式,這是很大的功德。」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林超英
2017年7月26日 已读
擅长短故事写人传情,用数据去讲述“绿色”意义。开头讲起香港的建筑规划致使无法通风散热,到结尾谈本土农业连结社区的思索,其实都在空间争夺层面上承接一道。他们为好的乡土(农业)生活呼唤,其实是一种教育尝试:你与食物、本土、记忆、历史、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生活的答案,不止钢筋水泥和冷气。
公民抗命 环保 環保 社运 陳曉蕾
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 豆瓣
作者: 田哲益 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2010 - 9
1984年成立的「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係以一批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本書即以此促進會所推動的活動為主軸,看這群年輕人如何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台灣原住民,原來是台灣領土的主人,由於歷經外來政權的統治,原有的文化特色已逐漸凋零。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
原住民社會運動發展至今,成果有增編原住民保留地、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憲法增修條款、原住民電視台成立等,以及各原住民族正名、身分、母語、就業、經濟立法保障等,但未來仍須再加努力,團結維護原住民的權利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