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 豆瓣
J'AI TOUT ESSAYÉ: Opposition, pleurs et crises de rage
作者: [法]伊莎贝拉·费利奥莎 / [法]阿努克·迪布瓦 译者: 魏舒 新星出版社 2017 - 9
《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孩子》是作者两本畅销法国的亲子书中的其中一本,另一本为《他怎么总找我麻烦?!理解六至十一岁孩子》。两本书的书名看上去都是家长声嘶力竭的绝望呼喊,但副书名给出了心理学家的答案:理解孩子。如何理解?运用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发现来理解。
家长当然不必去研读这些前沿科学的学术论文,本书有严密的理论支持,但无难懂的理论表述,作者和绘者已经把科学方法融入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图画中,助家长解除焦虑,轻松掌握营造和谐亲子关系的实用窍门。
2022年3月31日 已读
“教育的基础首先是关系”这句话的确非常精辟。即便许多有学习基础的家长都没有总结出来这句话。参照书中依据大脑发育进度提出的建议,能发现不少自己还能提升的细处,比如明确指令、对概念把握不同程度的应对、对专注记忆能力不同程度的应对等等。看那些孩子脑瓜默念的小框框都想掉泪,就都是大人错得离谱啊。真是一本既网红也靠谱的好书,冲着这种轻松直观的插图形式必须五星。
伊沙贝拉奥费利奥沙 儿童 儿童教育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
隐谷路 豆瓣 Goodreads
Hidden Valley Road: Inside the Mind of an American Family
9.1 (8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科尔克 译者: 黄琪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0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
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
【编辑推荐】
★ 横扫几乎所有欧美著名媒体2020年度好书书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泰晤士报》……
★ 力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回忆录《应许之地》,位居《纽约时报》2020年度十佳图书非虚构类榜首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0年度最爱图书
★ 美国亚马逊2020年度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 奥普拉读书俱乐部创立25年来迄今唯一入选的非虚构类叙事作品(不含回忆录)
★ 2021年度美国笔会非虚构文学奖决选作品,2021年度安德鲁·卡内基优秀图书奖入围作品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作序推荐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仇子龙倾力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一部叙事新闻的杰作,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的笔触讲述了加尔文一家的故事,同时也梳理了医学界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科学进展。——《纽约时报》
必将成为非虚构叙事写作的经典之作。——《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一项杰出的病例研究,一部调查报道的力作。——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纳什传》作者,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获得者
从当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然而,要找到帮助患者解脱“心魔”的路径并消除疾病带给患者的各种折磨,从正常人的角度艰难地去感悟和理解患者那种“疯狂”的感受,有时比努力寻找致病基因更有意义。《隐谷路》对一个高发精神分裂症家庭经历的细致描述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我相信它在这方面能达到的效果会远远超出了解这种疾病本身。——李凌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在儿童医院的工作中接触过与《隐谷路》中故事类似的家庭,但这本书揭示的苦难比我既往了解到的还要深重许多倍。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李清晨,外科医生、科普作家,《心外传奇》作者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在逐渐揭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22年2月10日 已读
加尔文家族的真实经历和精神分裂症研究历史穿插交替,叙事松弛有度,翻译很精确,很易读。六个男孩被疾病摧毁了人生,妹妹遭遇患病哥哥性侵,她们虽然没有患病,但童年经历的多重创伤也将她们卷入到疾病投下的暗影之中。琳赛遇到治疗师露易丝也是一种幸运,露易丝的回应就是肯定性咨询法的范本。另外,在一个回避事实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到底有多有毒。科研历史也让人看到,有时候仁人志士倾尽心力,也只能让人稍微看清一点世界的本貌(不过起码能把夹带到疾病研究的厌女症先清理一下)。而在此基础上能多做些什么,或许真只能让更长的历史去回答。
历史 学术史 心理学 心理治疗 社会
同一性 豆瓣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作者: [美] 埃里克·H.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译者: 孙名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出版于1968年,是其此前20年来有关同一性问题研究的整理总结和进一步思考。这本书以生动的语言,结合相关案例,介绍了同一性理论及其相关概念、以同一性概念为核心的个体人格发展的八阶段学说,通过探究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青少年问题、妇女地位问题和种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进一步阐释了同一性理论。这是一本了解埃里克森精神分析理论的必读书目。也是从事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传记学、精神分析学、历史人物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以及认同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如果读者能结合阅读埃里克森本人的传记文献,相信更有助于对该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由心理学教授郑剑虹提供)
女性心理学 豆瓣
作者: [美] 卡伦·霍妮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 - 5
这本《女性心理学》论文集反映了霍妮女性心理学思想发展演变,以及与弗洛伊德思想的不同,在用她自己所谓的女性心理学反对弗洛伊德男性导向心理学之后,她为哲学、心理学,以及研究全人类生活和多变环境互动的精神分析做好了铺垫。
爱是一种选择 豆瓣
Love is a Choice
7.4 (5 个评分) 作者: 汉姆菲特 译者: 王英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 3
《爱是一种选择》帮助你认识拖累症的成因、运作方式、危害性,最后会带你从拖累症中得康复。“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强迫的义务。”你,是这样的人吗?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一股难耐的冲动,连珠炮似的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议或给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当你提供的帮助或者建议不被采纳时,怒气横生。设想别人需要你;当你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时,怨气丛生。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受别人的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自己有价值。如果你有以上特征,你,就是患了“拖累症”!
2013年5月15日 已读
本书全面的分析拖累症(或者是病态的内在关系向外投射)起因,维持及患者的关系症状,系统,针对性的提出了康复建议.所谓知易行难,用在心理治疗之上,真是再适合不过.读罢更加由衷的感谢武志红,他那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为我理解这本系统的分析著述带来了很大的助益.
人际关系 心理学 心理治疗 爱是一种选择 精神分析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 豆瓣
作者: David E. Scharff 译者: 闻锦玉 / 徐建琴 轻工 2011 - 8
“投射性认同”和“内摄性认同”,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就是说明人类的心态相互“感染”的机制。
来访者的情绪、感受、欲望会感染到治疗师,治疗师的情绪、感受、欲望也会感染回去给来访者。
作为治疗师,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愿意接受来访者心态的感染,愿意感染对方传递过来的抑郁、焦虑、愤怒、仇恨、绝望、痛苦、悲哀等等,然后在内心通过对这些情绪的投射认同与内摄认同进行正念观察,产生理解接纳,带着悲悯慈爱。
如果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分析过程,治疗师再把正念观察,理解接纳,悲悯慈爱这三种心态“传染”回去给来访者。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
——李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