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
幸福婚姻与性 豆瓣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陈小白 华夏出版社 2014 - 6
本书是罗素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一本跨学科的专著。罗素以他一贯清新睿智流畅简洁的语言,从令人叹服的跨学科的角度,考察了个体、家庭和社会对婚姻与性的观点,还考察了人类婚姻的角色变化以及性伦理,他的洞察力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婚姻和性的看法,从而使其成为一部有价值的经典。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译笔精炼简洁,一定程度地以中文的表达习惯呈现了罗素先生原文的行文韵律。非常感谢陈小白老师。
亲密关系 伦理学 哲学 婚姻 幸福
Marriage and Morals 豆瓣
作者: Bertrand Russel Bertrand Russell Routledge 2009 - 4
在线阅读本书
Controversial and remarkably forward thinking, this book explores the changing role of marriage and codes of sexual ethics, and daringly sets out a new morality shaped by the dramatic societal change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parts of twentieth century.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罗素先生大哲,他在人类性道德溯源分析中留下的许多判断,今天看依然进步:人类的性不是本能的产物,缺乏性教育、采取错误的性教育是人生不幸的源头,人类性道德中的禁忌限制几乎都来源于不理性的迷信,为了妒忌去限制爱的表达让人类丧失了成长的可能,脱离严肃的爱的性正在掏空人类的内心...那些垂炼流畅的文句书写让分析说理变得事半功倍,许多段落值得反复斟读甚至整篇记诵。以后会再多读几遍。
亲密关系 人文 原文 哲学 婚姻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豆瓣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徐奕春 / 胡溪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是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有些最出色的著述包含在一些小册子和为各种期刊撰写的文章中。他的关于宗教的讨论尤其是如此,其中许多在某些理性主义者的圈子以外很少为人们所知晓。本书收录了这些关于宗教的论文,以及其他一些文章,如《自由与学院》、《我们的性道德》等,这些文章的论题至今仍然很有意义。
尽管罗素因其对诸如逻辑和认识论这样一些纯抽象学科的贡献而深受人们的尊敬,但是我们几乎完全可以猜想到,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同样也会被人们记得是个道德和宗教方面伟大的持异端者。他从来不是一个纯专业哲学家。他总是非常关心各个宗教都已各自作出了回答的那些根本问题──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高尚生活的本质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不乏透辟、机智和雄辩,而且他以才华横溢的散文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其他著作就是因为这种透辟、机智和雄辩,以及这种才华横溢的散文体而著名。这些特质使本书收录的文章也许成了自休谟和伏尔泰时代以来表达自由思想家观点的最感人、最优美的文字。
幸福之路 豆瓣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8.9 (27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傅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4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译者傅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他一生所译世界名著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我国广大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翻译精品。
西方哲学史(下卷) 豆瓣 Goodreads
9.2 (15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马元德 商务印书馆 2003 - 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