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琴学存稿 豆瓣
作者: 王风 2016 - 1
编辑推荐:
在如今中青年一辈的琴人中,王风先生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师从京城耆宿郑珉中先生,深得管派操缦真传,鉴琴之学更属当今佼佼;而王世襄老先生赠琴的那段佳话,也早已成为当代琴史上脍炙人口的典故。
古琴丛谈(修订版) 豆瓣
作者: 郭平 2015 - 10
《古琴丛谈(修订版)》从古琴的制作说起,谈到古琴的音质特色,又谈到弹琴的种种讲究,说到琴的“知音”,说到俞伯牙和钟子期、嵇康与《广陵散》、陶渊明和无弦琴——一张古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论及“打谱”、指法、琴曲题材,又论及传统琴曲的音乐特征、琴的总体品格与流派风格,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后还介绍了当代古琴大师管平湖,并对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共读绘本的一年 豆瓣
作者: (美)薇薇安·嘉辛·佩利 译者: 枣泥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从小到大,孩子听过很多故事。但故事到底在孩子心中唤起了什么?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阅读能否给孩子带更深层的思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家长、老师,以及所有参与儿童教育的成年人,又该如何在与孩子的共读中发挥更好的引导作用?
本书作者薇薇安·嘉辛·佩利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她捕捉到孩子的阅读兴趣,以此促成一场为期一年的绘本共读活动;她是活动的策划者,却甘愿将舞台留给学生;她不预设实施方案,而是从旁引导,在集体讨论中激发出每个孩子的理解潜能。
孩子们用讲故事、做表演、画海报、与作者通信等方式,探讨了故事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并延伸到友谊、性别、艺术等深刻主题。不过,正如作者所观察:孩子本就知道如何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内容,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或整合自己的天赋。
★美国英语教师委员会杰出教育奖
★哈佛大学出版社教育类年度图书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推荐:这本书为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学前教育更够且应该做到的!
2022年1月26日 已读
“其实每个儿童最开始都在尽可能地深入挖掘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但成人却不停添置更多的话题内容干扰了这种专注。教育机构可以做的,其实是帮助孩子找回这种专注。”---最感动的瞬间:有一次大家都在听故事,奥利弗也听到了,还写了一个字母S的纸条给老师。而当老师问这个字母的含义时,其他孩子齐声回答“sweetheart”;瑞妮想起李奥尼创作的角色的性别,埃蒂外婆说起她如何理解《小黑鱼》,幼儿园里实际存在的身份观念环境,这些话题都与图画书讲读教育所急需的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相关;孩子前言不搭后语的感想,的确值得许多成人反复琢磨,从中获得成长。
儿童文学 图画书 图画书理论 图画理论 教育
图画书的讲读艺术 豆瓣
作者: 陈晖 明天出版社 2016 - 4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与同龄研究者相比,陈晖老师的分析视角丰富得多。她的书对每一种讲读理论层面、每一本图画书的分析都力求齐全,但加法做得过多导致同义表述堆叠,文字反而显得枯燥。不过,对比某些研究者容易出现价值误判、穿凿附会,她的单本分析更加准确(《快活的狮子》是典型例子)。她的整体思路也不难总结:明确快乐是讲读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尊重儿童的认识判断,不将成人的分析成果、审美倾向、价值判断强加于讲读过程,对艺术元素的鉴赏作适当引导,不强求儿童一次发现所有艺术细节,注意针对不同故事的气氛、体裁采取不同的讲读语调等等。
儿童文学 图画书 图画书理论 图画书研究 图画理论
欢欣岁月 豆瓣
The Unreluctant Years
作者: [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 译者: 梅思繁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并不旨在成为一本为儿童选书时可供参照的面面俱到的指南。它应该是这样一本书:能够引领人们看到在大众已经熟悉,或者还未出版的书籍中,具备优秀素质的作品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特质。
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我们难以对优秀作品进行一一解读。本书将要分析的作品,是从众多不朽之作中挑选出来的。但这只是笔者的个人选择,它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作品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于某些作品的特殊共鸣是非常个人的,尤其是当从文学的眼光和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探讨,而不是仅仅是将其当作商品或者工具时。儿童文学理论不是对渊博学识的炫耀,也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片令人欢欣雀跃、硕果累累,又不断回馈于人的田野。
中国乐器博物馆 豆瓣
作者: 乐声 时事出版社 2005 - 1
全书以艺术家的视角、丰富的韵律、优美的图文,集辞书与科普图书之大成,寓赏析、收藏于一体,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上下8000年乐器的历史、流传、构造、性能、用途、演奏方法及著名乐曲。
全书图文并茂,共收录精美图片近1300幅,是迄今为止收录图片最完整、参照史料最翔实、展现中华乐器灿烂瑰宝最全面的一部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女性艺术与权力 豆瓣
作者: NOCHLIN,LINDA 译者: 游惠貞 遠流 2005 - 5
受到七○年代女性運動的影響,身為藝術歷史學者的琳達‧諾克林反思,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而開始一連串環繞著性別、藝術與權力的思考。這本文集,透過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的視覺圖像,揭露把特定類別作品中心化的結構與運作方式,以及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提出異於男性權威的觀點,肯定女性藝術家的成就。本書為性別與藝術的開路先鋒,也是女性藝術批評的經典名著。
中国的颜色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布鲁诺·巴贝 摄 / [法] 尚陆 编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4
从1973年至2018年
大量的照片,见证中国的发展变迁
少见的彩色,记录中国的时代记忆
·
玛格南图片社前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摄影师布鲁诺·巴贝摄影生涯中,有关中国的精选之作
全球范围内,首次集结出版
·
◎ 编辑推荐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彩色胶卷拍摄中国人 民普通生活的人极少,而布鲁诺·巴贝是第一个用彩色胶卷大量拍摄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他的作品让一直以来只能从黑白照片中想象历史的人们,有了更直观的视觉感受;
☆ 拍摄时间跨越46年,拍摄地点涉及国内二十多个城市;
☆ 照片中的大量细节,客观展现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
☆ 颜色主题的论述,主观体现发展变化中人民的心理感受;
☆ 大师镜头、极致用光、柔和色调、精彩构图,尽显一位真大师的摄影特点;
☆ 质量达8斤,厚达50毫米,国内最高印刷工艺和装帧设计,使书极具收藏价值。
·
◎ 内容简介
1973年,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巴贝作为总统府认证的新闻记者加入了随行记者团,他用最喜爱的柯达克罗姆胶片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场景。自此,巴贝多次来到中国,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四川、广西、新疆、香港、澳门等地。记录如:虹桥机场参加迎宾活动的学生们,最高领导人会晤,为巴贝题词作画的书法家画家,在故宫休息的游客,在天安门的列队的红卫兵,在街头推着小车卖冰棍的奶奶,在进行军事演练的士兵,在简易乒乓球台打球的儿童,在照相馆照婚纱照的新婚夫妇们等等。全书以三百余幅彩色照片记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演变。
·
◎ 名人推荐
巴贝的摄影,让我见到了——或者说重新见到了——我童年时期中国的真实色彩。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 5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世纪文库)文字清丽,斐然可读,插图丰富,多为珍品,是一部深受专家赞誉和读者欢迎的名著。
2020年9月30日 已读
磨完第一遍。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大致流变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沈从文先生半文半白、述论相间的写法真好。本书历经运动波折方才面世,为先生心血所成。致敬。
中国 历史 古代服饰 文化 文化研究
现代艺术史 豆瓣
History of Modern Art, Six Edition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 译者: 钱志坚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气势撼人 豆瓣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李佩桦 / 傅立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风格与世变 豆瓣
作者: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以十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重要转变之原因。
作者一方面从传统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华,另一方面又能不囿于成规,充分挖掘了画家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将其作为改变各阶段画风的重要因素。
重屏 豆瓣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8.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画家挥洒翰墨,手卷随手慢慢展开;雅集的士人聚在园林,正赏玩着竹杖挑起的一幅立轴;帝王在画屏前驻足,随后在屏背题诗一首。对于理解中国绘画来说,这些具体的绘画形式与特定的观赏场合显然十分重要。然而在大多数对这一重要艺术传统的介绍中,这一切还是被忽视了。一幅中国画往往只剩下画心的图像,绘画的物质性消失了,绘画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因而也变得隐晦不明。
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正是这两方面的交互合作与相互制约使得一张画生意盎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巫鸿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通过多样的角色,屏风不仅给予中国画家无穷的契机来重新创造他们的艺术,同时也让本书作者有机会处理宽广的主题,包括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等。
100个改变时尚的伟大观念 豆瓣
作者: 哈里特•沃斯里 译者: 唐小佳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3 - 8
观念是一切的开始,本书汇集了那些正在影响和创造着未来时尚潮流的观念。20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其中许多创意给女性服饰带来了影响。世纪初和世纪末的裁剪设计风格,反差是巨大的。从20世纪初的女性紧身胸衣、曳地礼服和舞会上的监护人,到现在的裸背日光浴、迷你裙、航空旅行和网络购物,很难想象,如此之快、如此之丰富的变化仅仅发生在100年之内。
本书的主旨是要梳理和阐释1900年到2010年之间女性服饰的革命性变化。全书按照时间顺序编写,并将时尚发展过程中每个重要变化的时间点进行标注。书中的结尾部分提到,未来时装世界的惊喜现在已经开始,如计算机技术整合纺织布料、裙子上的印花可以通过按钮改变图案等。但是,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如果依照上个世纪时尚流行的发展趋势,那么未来的发展过程将注定是富有挑战性、戏剧性并将完全超越我们的想象。本书不仅提示读者关注时尚发展的重要时刻,而且还强调了这些时尚观念决定着我们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
2020年7月31日 已读
内容组织太零散,没有清晰的归纳思路。讲述也是蜻蜓点水细节不具,明明抓到不少我很感兴趣的题目,最终却没能满足我哪怕十分之一的好奇心。
历史 时尚 服饰 美学 艺术
画的背面 豆瓣
Le Postello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尔韦·里谢 / [法] 维诺克·德沃 译者: 潘文柱 / 解青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未署名的画作与美术馆藏品有什么区别?何以见得?
❊是价值连城还是不值一文?谁说了算?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价值?
❊一幅可能是大师作品的画
❊一段画布上的探索
❊一个真实故事
🖼 编辑推荐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图像小说:
一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在纸醉金迷之中突然遇到了“强烈的、疯狂的爱,刺破、改变人生的爱”——艺术。在低入高出的艺术品交易过程中,他偶然淘到一幅令他终生爱恨交加的画。捡漏只需一时冲动,而鉴定却用了整整二十五年。
◎一个“纸上谈兵”的悬疑故事:
一幅没有署名的油画,可能是大师之作,但被专家一句话贬为赝品。主人公跨越时间、地域,根据蛛丝马迹一步步逼近一个多世纪前的创作真相……整部作品读起来恍如一部另类侦探小说,又恍如一部另类传记作品,讲述一幅画的前世今生。
◎看透一幅画的表面,看到艺术品和艺术品市场的背面
书中人和读者的心情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跟着画作的每一步发现忽高忽低。虽然主人公最终通过研究、对比、联想理清了这幅画的全部经历,虽然科学技术已经足以将这幅画的表面分成一层层的剥开审视,虽然书后的相关资料足以揭开艺术鉴定的神秘面纱,但我们读后反而更加迷惑:艺术品市场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内容简介
斯特凡纳·K本是一个花花公子,在一幅画的感召下进入艺术品交易行业。他偶然间低价淘到一幅手法独特的油画,它似乎是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德加名画的“前作”,即草稿或样品图;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幅画创作于名画之后,价值不可估量;权威专家却判定它为赝品,不值一文……兜兜转转,一波三折,他尝试用各种新式鉴定方法为这幅画平反,不知不觉就用去了半生的时间!
📷 媒体推荐
“一次出人意料,而且引人入胜的阅读。它其实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被真正的激情改写一生的故事。”
——《漫画星球》网站
“温柔得像一件印象主义作品。”
——BD fugue
“《画的背面》是一部引人入胜、出人意料的图像小说,一件彻头彻尾的艺术品。”
——书商网评论
🏆获奖情况
法国利斯莱瓦努瓦心动漫画奖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豆瓣
7.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巫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艺术史研究中长期以“仕女画”或“美人画”来表述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这样的术语不仅相对晚出,在形成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画科定位和评论取向,也无法囊括所有围绕“女性”产生的绘画作品。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
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新艺术运动 豆瓣
Art Nouveau
8.4 (9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埃斯克里特 译者: 刘慧宁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7
在历史语境中理解艺术
探索视觉形式背后的观念
20世纪现代设计史上的光辉篇章
美感与灵感的源泉,现代装饰界的璀璨明珠
◎ 编辑推荐
☆ 详实清晰,带领读者走近那真正为新的时代而生的“崭新的艺术”
巴黎地铁站的曲线造型铁艺、莱俪不对称曲线珠宝、蒂芙尼日本风格的玻璃器皿…… 这些我们如今熟悉又陌生的装饰语言都与19世纪末欧美视觉领域酝酿的变化息息相关。衔接两个时代的新艺术风格多样、遍布各地、纷繁复杂,它神秘、美丽又短命,至今仍然吸引、困扰和启发着我们。在这本全面而清晰的著作中,作者将新艺术放在其所处时代面临的问题语境中加以讨论,将之与现代生活与国家主义、唯灵论、妇女解放运动、青年崇拜的世纪末焦虑联系起来,为读者铺就了一条再次认识新艺术的道路。
☆ 包罗万象,一览现代设计的先驱实验,重现新艺术的灵感来源
维克多·奥尔塔、埃米尔·加莱、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安东尼·高迪……现代设计思想的重要奠基人和实践者在本书中得到了概括性介绍,尤其是对其作品的精彩分析,追根溯源又极具启发性。新艺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其源头追溯至法国新洛可可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象征主义运动;新艺术的发展极具革命性,将继续鼓励设计师探索钢铁、玻璃等材料的可能性。新艺术是现代建筑和设计诞生的土壤,也将持续为其提供养料。
☆ 纸上阅读与视觉想象,开启新艺术城市文化漫游
伦敦、格拉斯哥、巴黎、维也纳、巴塞罗那、布宜诺斯艾利斯……新艺术与欧美城市文化共生,其遗产亦与当下城市面貌交融。阅读开启视觉想象,或许会唤起你的漫游记忆,又或者是你下一次旅行的契机。与“新艺术”相识在书籍里,偶遇在旅途中。
☆ 图文并茂,完美呈现经典实例
260余幅插图,涵盖建筑、家具、珠宝、海报设计等新艺术运动中的代表作。日本进口内文纸印刷,采用耐久性好、不易变形的特种软胶胶装,简约平整,提高读者阅读的舒适度。
◎ 内容简介
新艺术是19、20世纪之交欧美最耀眼、最流行的风格,它给家具、珠宝和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装饰语言,也为建筑、雕塑和绘画领域注入了新的装饰形式。本书是一本从世界范围内讨论新艺术运动的专著,问题与实例相结合,作品与时代挂钩,全面梳理了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和风格特点。
◎ 名人推荐
令人印象深刻……对这一包罗万象的主题的概述清晰而简明。
—— 罗斯玛丽·希尔(Rosemary Hill),《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建筑到纺织工艺品,是对新艺术风格的一份详实论述,插图精美。
—— 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星期日泰晤士报》
埃斯克里特……结合最新的研究材料,带领我们一路悠然从容旅行于西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及美洲。书中的社会历史分析体现了其历史学专业背景。
—— 温迪·希契莫夫(Wendy Hitchmough),《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