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
身份、国家与记忆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温春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本书主要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 豆瓣
作者: 吴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3
十万人口,僻处幽远,服饰绚烂,风俗特异。即使在民族风情绮丽纷呈的云南,花腰傣也是引人注目的族群。这其中,既有大众的兴趣,也有学术的关注。本书是力图结合两者的一种表述。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首先是一部民族志。要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清晰的线条描述完整的异文化之网络。牵引故事的时间线索是一个花腰傣女性的人生历程,它在亲属制度、信仰体系、社区生活等大背景上隐现,展开了个人,也展开了社会。
《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还是一本人类学理论著作。知微见著一向是人类学的长项,能从陌生的一小群人的文化结构观照整个人类的思维模式,以获自遥远的他者的知识来相对化我们自己。《宇宙观与生活世界》提出了时间观、空间观、人观、生命观、社会观等包含在“宇宙观”这个大问题之下的诸问题,并用案例和分析作了部分回答。
邊疆與帝國之間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連瑞枝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9
「邊境社會」是一個被集體建構出來的概念。
歷史上的中國政治,建立了一套以華夏為中心的天下觀,透過朝貢與土司羈縻的方式,來維持其與邊緣四夷的政治秩序。
「華夏中心」形塑「典範歷史」的框架,相對於「中心」而存在的「邊境」,
被政治制度、官僚體系、特定的文明意識形態與文化架構,塑造成一個在地理、政治、權力與文化層面的邊陲地位。
連瑞枝在《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一書中,以中國西南之白人治理階層以及周邊鄰近人群為研究對象:識文與信仰佛教的白人精英階層曾維持六百年的佛教王權,在明朝統治下,成為帝國治理西南的重要中介者,他們在推動西南人群社會與歷史的形塑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書中沿著二個軸線,一是地方社會,一是帝國制度,討論不同人群如何在帝國身分制度下選擇成為僧人、士人與土官,並在土官與流官二元政治架構中,後續產生人群結群與社會聯盟對象之分流與變化。
西南人群為了申明身分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動與選擇,而身分選擇的背後都有其政治與宗教的考量。書中主要以儀式權與儀式化機構的角度來討論人群與社會結盟的機制,這些精英階層為了尋求儀式權的合法性,也使其社會的整體精神隨著身分分流而產生歷史敘事的歧異與分化,包括大理白人世族的身分流動與移徙;土官聯姻、政治聯盟與「盜匪」動亂;乃至於在明朝儀式改革下,不同身分的人群如何透過一套儀式框架與政治語言來追求身分的合法性。
全書以地方人群的流動與階層重組、口傳到文字書寫、正統儀式權與歷史話語權等角度,來描寫一段族群政治流變與族群形塑的歷史。是一本致力於從邊境人群角度重構歷史的學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