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殖
想像的共同體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吳叡人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5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2020年7月23日 已读
边缘、在地的经验给予班尼迪克老师重新思索的出发点,让他看到“中心”以外的历史讲述,挖掘出欧裔美洲移民在“民族”建构上的创举,打破“中心”神话的叙述垄断。随后又以扎实的文学话语研究明确文学话语在视角、共时概念上的历史转折点,从而发展出一套对身份认同、“民族”起源的颠覆性的认知,同时储备了充足的历史依据以批判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潮流的归因表述,甚至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前两者在终极价值方面的诠释空洞。对于印刷传播、语言统一、古迹挖掘(历史、记忆的重构)如何人为建构民族身份的论述非常精彩,部分细节说服力极强,如日本何以如此看待国际秩序、官方民族主义的起源扩散及继承等(让你想到对岸水巷)。作者在诙谐幽默中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缠斗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用了自造的“朝圣”“盗版”的概念回顾了译作的传播。
人类学 共同体 历史 帝国主义 思想史
Contagious 豆瓣
作者: Priscilla Wal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8 - 1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fear and fascination elicited by account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that proliferated, fo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HIV,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repetition of particular characters, images, and story lines - of Patients Zero and superspreaders, hot zones and tenacious microbes - produced a formulaic narrative as they circulated through the media and were amplified in popular fiction and film.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gin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ing infection, follows it through the global networks of contact and contagion, and ends with the epidemiological work that contains it. Priscilla Wald argue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and persistence of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cause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have consequences. As they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ey affect survival rates and contagion routes. They upset economies. They promote or mitigate the stigmatizing of individuals, groups, locale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Wald traces how changing ideas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coalesced in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he returns to the early years of microbiology -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es and 'Typhoid Mary', the first known healthy human carrier of typhoid in the United States - to highlight the intertwined production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group formation ('social contagion') and medical theories of bacteriological infe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ideas, Wald shows how they were affected by - or reflected in - the advent of virology, Cold War ideas about 'alien' infiltration, science-fiction stories of brainwashing and body snatchers, and the HIV/AIDS pandemic. "Contagious" is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how the stories we tell circumscribe our thinking about global health and human interactions as the world imagines - or refuses to imagine - the next Great Plague.
2020年7月7日 已读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tudy stresses how the social discourses form the authority of science and deflect the attention towards the structure problems throughout contagions. 作者整理“爆发叙事”的文本表述并还原其协同形成流行病学话语的经过,析出“零号病人”污名背后的内涵。它不过是基于种族、地域、gender、政治而设的他者恐惧。“伤寒玛丽”的故事生动地反映社会变迁之际对边界外的恐惧如何诠释“传染”如何规训群体内部。作者呼吁,这类话语让人看不到传染病背后的全球不平等、北对南的压迫及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传达出强烈的社会关怀。
人类学 传播学 医学 医疗人类学 历史
威权式法治 豆瓣 Goodreads
Authoritarian Rule of Law: Legislation, Discourse and Legitimacy in Singapore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约西·拉贾 译者: 陈林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指出,新加坡缔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威权式法治。作者展示了作为法治以及自由民主之基石的制度和程序,是通过何种方式成为了制约异己、保护当政者的工具,但同时又无损于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当性。本书颠覆了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的一些传统见解,它所展示的法律、权力、正当性的配置形式,可能对全球治理理论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2020年2月6日 已读
作者敏锐地采用了话语分析来研究新加坡声称其威权统治正当性的论证资源。不同年代的案例不仅清晰地反映了威权者的论述思路,还将这些话语本身的赋权力(正当化殖民统治及其制度遗产)、所借力的历史环境还原出来,在细致的分析中证明这些话语策略奏效(收获国内国际正当性)的理由,从而在引出了解殖、新自由主义秩序等共通困境,引人深思。纯粹的恐惧、暴力会发挥作用,但若无精细的论述研究恐怕难以维持长久的内外声望。作者成功证析这一切何以可能。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历史 威权主义 政治
后/殖民知识状况 豆瓣
作者: 陈光兴 张颂仁 高士明 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六位杰出的亚洲思想者,剖析亚洲当下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与全球化与殖民/后殖民状态下的亚洲生存状态。
经济 民主 文明
穿透本地经验,为亚洲知识界寻找寻找自己的知识方式。
殖民家國外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7
今天當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並不容易,同樣地,想不當一個「中國人」就更加困難。因為,香港人之為香港人的內在本質,正是各式各樣「活在家國之外」的經驗。捨此之外,我們也無從定義何謂香港。這種經驗內裏既含花果飄零的憂戚,也有逍遙輕灑的快活,以及為何香港人 always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永遠太簡單,有時太天真)的秘密。
回首十年,這十年恐怕就是簡單與天真的香港人,跌跌撞撞,走出童蒙的關鍵十年。尚未理清自己的前世今生,就掙扎着要擺脫「無間」歷史的輪迴,從虛擬的自由幻境逃逸。
這本文集所收錄的,大體上就是這十年來香港在此(後)殖民的詭異時空,邁向她原初起點的一些印跡。毫無疑問,今天的香港已不再是兩塊割讓地加一塊租借地,因為無論租借的還是割讓的,英國皆已歸還中國。這城市也不再是難民棲居的臨時落腳地,而是一個七百萬人安身立命,為生活、為幸福、為理想而拼搏奮鬥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家園,好像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1997才剛過去,2047「大限」的陰影就已濃罩。不過比這更壞的是,現在才是真正的1997。 「被回歸了」十七年之後,有人要求再次「回歸」英國;也有來自北方的三申五令,試圖重新教導我們,原來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搞錯了,我們並不能視「基本法」為一本我城的小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