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 豆瓣
鍾耀華
春山出版 2021 - 2
本書作者鍾耀華,一九九二年生,香港元朗人,經歷城市起伏的流變,見證歷史再開的瞬息。現世為每個人繪製肖像,他拒絕順從,以寫作贖回主體,用文字重建、叩問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收錄了作者從二〇一六到二〇二〇年底寫下的文章,大致按時序揀選編排,以呈現他的思索歷程;思辨與抒情,智性與感性,經常在他的文字中並存不悖,難以歸入既有文類,卻形成一種破格文學之美。而這份美,是來自於一個人不與世界的不可忍受尋求和解,選擇直面痛苦、殘酷與不義,同時仍渴望超越。
本書可視為作者這幾年鍥而不捨敲打的小結。出版是與讀者分享,也是從過去釋放自己,吐完哈維爾所說的青年時代「第一口氣」,重新開始,迎接可能更艱苦的「第二口氣」。
地文誌 豆瓣
作者: 陳智德 聯經 2013 - 11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
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 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 生活體驗互為闡發。【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 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2014年六月,《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2016年6月30日 已读
以“破却陆沉”之志,深挖香港本土史地变迁,勾勒城市文艺走势,追忆消逝的美好时光。极富个人怀旧色彩,又具公共讨论可能的笔调,回应了“文化沙漠”精神鬼魅的纠缠。
这种带有深厚个人情感的史地描绘笔法,给我启发甚深,让我对“本土”精神的理解,更加脚踏实地。如果没有人在乎消逝的过去,遗忘前人走过的路径,大家又有什么资格抱怨,我们没有根,我们的本土没有值得书写之处?
城市研究 本土 陳智德 香港 香港文學
玫瑰念珠 豆瓣
作者: 鍾玲玲 / 钟玲玲 三人出版 1997
《玫瑰念珠》寫到的,是青年文生的學習,陽桂枝、汪玫莉的遭遇,和徐良琴的寫作,雖然學習中的文生,為幫助還是拯救,感到困惑極了,但只要是真的,就是可予辨認,和充滿體味的人生,儘管陽桂枝在時中經歷的,是死與變容,但汪莉在長久的懸念中,但願慈愛與恩典,直至永遠,儘管徐良琴相信,文學作為情感教育的一種,始終是美好的,但必須多年以後,才能體悟,在我和我們之間,原是無分彼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