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彷徨 豆瓣
9.4 (18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收作者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
2020年3月29日 已读
《在酒楼上》《肥皂》《弟兄》极其喜欢。《祝福》今天读来更觉凄戚。读过林毓生的主观附会与借题发挥,更加细心地注意《在酒楼上》的枝末,更觉林毓生立论的私心。鲁迅老师短篇中那些短句遣词,真是彰显锤炼的功用。
中国 女性主义 小说 文学 新文化运动
彷徨 豆瓣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6
《访惶》从《祝福》开始到《离婚》结束,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当时《新青年》内部产生分化,有很多战友中途变节,鲁迅先生的处境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他自己也承认《彷徨》中的小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但他仍真诚地看取“人生”,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瞒”和“骗”,深入大胆地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尤其是他敏锐地感悟到了文化启蒙者与国民之间无法沟通的新的历史悲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参与者未能走出历史怪圈的自身悲哀。他的作品不愧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不愧为现代文学的典范。有人这样评价说,没有读过“鲁迅”,就不能算是读过中国文学;不能理解鲁迅,就不能理解中国文化,不能理解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成就和价值。
在鲁迅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还没有真正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鲁迅的最真情始终倾注在农民身上,但他更重于挖掘旧中国农民的精神残疾和国民性格中的奴性。这在《访煌》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作品以“表现得深切”、“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鲁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精湛艺术都凝聚其中。
2020年3月29日 已读
借此补标一下09年另一个版本的标记。那时候读过一次如今却毫无印象?这是怎么一回事。
文学 短篇小说 社会 鲁迅
被虚构的鲁迅 豆瓣
作者: 朱正 海南出版社 2013 - 1
《被虚构的鲁迅: 正误》是作者在鲁迅的学生、朋友,被许广平称为鲁迅研究“通人”的冯雪峰的指导和帮助下写成的。1979年出版后,为学术界所瞩目,书中的一些结论被鲁迅的传记作者们普遍接受。胡乔木认为此书可以作为编辑学教材的参考书。现在作者又根据成书后发现的新资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内容更加充实。
鲁迅 救亡之梦的去向 豆瓣
作者: (日) 北冈正子 译者: 李冬木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周树人在仙台医专退学后,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艺运动”。本书“讲述他在此期间学到了什么,怎样学的,又产生了怎样的主张”。作者呈献的处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的“鲁迅”,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高大全”自然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鲁迅”身上可以知道,“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摩罗诗力说》),并非面向旷野的空疏的呼唤,而是一个正在求学的青年自身精神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的确,这是个优秀的青年。他在成千上万同往日本的留学生当中,可谓阅人之所未阅,集人之所未集,并且道人之所未道,他首先在自身当中确立起了中国亘古未有的关于“诗”与“人”的理念,其广博与峭拔,或许通过书中所呈现的那个置身于历史现场的周树人才更容易体味到。"
鲁迅与日本人 豆瓣
作者: [日]伊藤虎丸 译者: 李冬木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本書由日本學者伊藤虎丸撰寫的關於魯迅與日本人的交往,可以從另一角度了解魯迅先生的胸襟與見識。「個」的思想,這是本書的核心概念,是作者伊藤虎丸首次使用的。在他看來,魯迅對西方近代的理解和接受就是對「根柢」和「神髓」的把握,體現了具有普遍意義和新精神的東方的個性。伊藤認為,魯迅的價值不在於他接受了什麽「主義」,而是他「個的自覺」,在重建和發展民族文化方面所顯示的意義。
全書分成四個章節:魯迅與日本明治文學;魯迅與西方近代的相遇;小說家魯迅的誕生;魯迅的小說及其人物形象。
鲁迅作品十五讲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是应该终生阅读的,本书所起的是一个“导读”的作用,即引导年轻朋友去读鲁迅作品。每一讲都会对鲁迅的某篇或某几篇作品做详细的文本分析,同时引发开去,谈鲁迅思想与文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并连带一批作品;而每一讲后面,都开列“阅读篇目”,便于读者自学。
且介亭杂文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收作者1934年所作杂文三十六篇,1935年末经作者亲自编定,1937年7月由上海三闲书屋初版。
2011年5月28日 已读
有些奇怪的逻辑,我惊异于在先生的年代已经被骂过了,但目前依然完整无缺,并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壤上继续茁壮的成长着——吃客说,喂,你做得蛋真难吃。做蛋的人拂袖而去,说性灵被骂走了;更奇怪的是,旁边另一个吃蛋的不说蛋怎么样,却说批评的人说,你又不做,有什么资格说,有种你也做个来尝尝?——是否似曾相识呢?先生说得对,人并非到了知道怎么医治自己的病的地步,才有权诉说自己病中的苦楚。批评之于文学,也是同理。
杂文 鲁迅
花边文学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花边文学》作者鲁迅常常写些短评,确是从投稿于《申报》的《自由谈》上开头的,集一九三三年之所作,就有了《伪自由书》和《淮风月谈》两本。后来编辑者黎烈文先生真被挤轧得苦,到第二年,终于被挤出了,鲁迅便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新任者不能细辨,依然常常登了出来。一面又扩大了范围,给《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小品文半月刊《太白》之类,也间或写几篇同样的文字,聚起一九三四年所写的这些东西来,就是这一本《花边文学》。
2011年5月28日 已读
中国的文艺又或死人的品质格调(如刘半农),被骂死的很少,但被捧杀的很多。逝者无言以证,倘若碰上喜欢“为艺术而艺术”的大家,无论文章、人事,大抵都要被涂画面目全非,终成一具成就生者声名威望的器具,委实可悲。
杂文 花边文学 鲁迅
鲁迅回忆录 豆瓣
作者: 许广平 著 / 周海婴 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3
《鲁迅回忆录(手稿本)》母亲许广平写于五十年前的1959年8月,11月底完成,虽然不足十万字,但对于当时已六十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来说,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看到她忍受高血压而泛红的面庞,写作中不时地拭擦额头的汗珠,我们家人虽心有不忍,却也不能拦阻。文章完成后,起初在北京一本期刊《新观察》上连载,1961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版印刷二万一千册.当年9月第二次印刷,数目不详。此书出版在当时影响可谓不小。它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鲁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也引起了一些学者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正如许广平在《前言》中所述,此书是在“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集体讨论,修改的创作方法)”下完成的,确切地说许广平只是初稿执笔者,“何者应删,何者应加,使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健康”是要经过集体讨论。
准风月谈 豆瓣
8.9 (1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准风月谈》收作者1933年6月至11月间所作杂文六十四篇。
1934年12月上海联书局以“兴中书局”名义出版,次年1月再版,1936年5月改由联华局出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三版次。
书名源自上世纪《自由谈》编者所发一则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该书共收录鲁迅在1933年所写的杂文六十四篇。包括《夜颂》,《“吃白相饭”》,《晨凉漫记》,《秋夜纪游》等。原版书如今已成珍品。距今未过百年,读来却苍桑倍感。
2010年3月18日 已读
刺穿那一个个帮闲二丑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假面。
“风月” 鲁迅
伪自由书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伪自由书》里是从本年一月底起至五月中旬为止的寄给《申报》上的《自由谈》的杂感。
2010年3月1日 已读
银行家说储蓄救国,卖稿子的说文学救国,画画的说艺术救国,爱跳舞的说寓救国于娱乐之中....到底还是“全力抵抗”是假,“诱敌深入”为真。
杂文 鲁迅
南腔北调集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南腔北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2-1933年间所写的杂文五十一篇。 包括《我们不再受骗了》,《听说梦》,《为了忘却的记念》,《关于女人》,《沙》,《上海的儿童》,《火》,《论翻印木刻》,《家庭为中国之基本》等。
1932年2月编定,收入了1932年至1933年间创作的杂文51篇。当时上海有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 "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而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所以先生将1934年3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命名为《南腔北调集》,是一种自嘲,更是对美子的嘲讽。
2010年1月24日 已读
让我们看穿那些“曚昽”的诡计。
杂文 鲁迅
近代的超克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竹内好 译者: 李冬木 / 赵京华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鲁迅生平疑案 豆瓣
作者: 王锡荣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鲁迅与毛泽东见过面吗?兄弟参商为哪般――鲁迅与周作人究竟为什么决裂?“罗曼?罗兰致鲁迅的信”哪里去了?创造社、太阳社为什么突然猛批鲁迅又突然停止?“一二八”战争中鲁迅在干什么?鲁迅与内山书店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
本书共分十七章,分别考证了鲁迅生平史实研究中十七个引发争议的问题,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
反抗绝望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努力发掘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揭示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
二心集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二心集》收录了鲁迅先生1930年到1931年所作的杂文三十七篇,末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段》译文一篇。作者于1932年8月将版权售予上海合众书店,同年10月初版。
2009年12月3日 已读
“你想女人吗?却没想到女人的性欲还要强,自己跑来了”——“革命文学家”的超凡绝尘
鲁迅
野草 豆瓣
9.6 (3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野草》收作者1924年至1926年所作散文诗二十三篇。1927年7月由北京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野草》贯穿着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象征和隐喻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