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
中国孩子 豆瓣
9.1 (117 个评分) 周云蓬 / 独立发行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7年4月1日
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蜕化成了两个白点。
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我们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开,专为我关的独一无二的门。
某些遥远的地方,一辈子都不可能去。四川有个县叫“白玉”,西藏昌都有个地方叫“也要走”,新疆的“叶尔羌”,湖南的“苍梧”,这些地名撼人心魄,有神态有灵魄,在天之涯海之角他们有隐秘的故事,殷勤地招呼我过去听。但人生苦短,我大概没有时间听所有的故事,如果今生无缘,那就隔着山山水水握一握手。
走在街上,想唱上一句,恰巧旁边的人唱出了那句歌。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抓住了两颗互不相识的心?音乐是游荡在我们头上的幽灵,它抓住谁,谁就发了疯似的想唱歌,可我怎么才能被它永远抓在手里?我走遍大地或是长久地蜗居一处,白日纵酒黑夜诵经,我呼喊音乐,把我从我的现实生活中拔出来,但常常落空,我只有埋头于生活里,专注地走一步看一步。音乐不在空中,它在泥土里,在蚂蚁的隔壁,在蜗牛的对门。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周云蓬于香山
花拾叁樓主人 豆瓣 Discogs Spotify
9.2 (58 个评分) 白水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idNight Records | 子夜唱片
詩作者:鳥癡、白水
曲作者:白水
書法:鳥癡
編曲及器樂演奏:白水
錄音及制作:江南閑人居
客座人聲:袁田(中秋、美人吟、清風沐雨、花拾叁樓主人、白癡人)、孤島(中秋、清風沐雨)、遊淼(中秋)、羅可居(中秋、清風沐雨)、佳汶(中秋)
翻譯:雨來
封套設計:灰燼設計
出品:子夜唱片
优美的低于生活 豆瓣
7.9 (99 个评分) 声音碎片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摩登天空
<声音碎片>第二张专集。
十方 豆瓣
7.8 (13 个评分) 冬子 / 李东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锈声唱片
冬子《十方》——时光背后的歌谣
文/王飞 微薄之盐
第一次听到那样质朴 的音乐时就完全被感动了。
冬子的音乐简单、纯朴。他用音乐描绘着一幅淡然的风景,某个黄昏下的小桥流水,偶尔田间里辛勤劳作的人们歇息时哼唱着小曲,还有那面写满孩子笔体的斑驳砖墙。
有时候我们会疑惑身边的所有,因为这个世界太嘈杂了,包括音乐。当听到冬子那略带乡音的嗓音唱出《墙头草》的时候,仿佛听到了千年的沧桑和幽怨,眼前所有浮华的虚荣、尘世的浮躁瞬间烟消云散。
从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忧愁、淡然、哀怨、坚持……
民间音乐与民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冬子说他的音乐是根源民谣+中国民族音乐。民歌这种文化的传承是需要通过血液和土地加以几十载的光阴。每个音符流淌着的都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和诠释,流淌着冬子童年里在三姨妈家后院和小伙伴偷西瓜的记忆碎片,流淌着依山傍水、遍地野花的自由和质朴。
歌声里透着泥土味,蓝天白云下面是鸟虫齐鸣。
不知不觉光阴流转到现在,当初那个在田间泥土路上嬉戏的顽童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岁月留给他的是更多的坚毅和苦难背后的淡然。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光里冬子当过兵,打过工,卖过米。像所有追求音乐梦想的人一样,97年冬子只身到北京,乐观的冬子在酒吧和地铁卖唱,偶尔找朋友聚一聚。后来和“野孩子”乐队交流了一段时间,中国民间音乐在那里得到了很多的诠释。那带着西北味的寒风把同样固执的人吹成出了沧桑的面容。
如果说岁月可以改变一个人,那永远改变不了的则是冬子身上的质朴。
就好像是一幅山水田园画,冬子已是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专辑《十方》可以说是冬子的一个足迹,在积累了十几载的岁月感悟时幻化成的旋律。专辑的设计中印有“十方”的反向的字样,让人难以参透其中的含义,十方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而反向过来又将如何理解呢?或许这一切只有冬子自己能解释。冬子说,音乐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在曲风上可以说是纯朴的民谣和中国古典民乐的结合,其中我们又能感受到那丝丝的哀怨和透彻心底的清凉。当我们听到《贰》时仿佛恍若回到了遥远的过去,中国古典的曲风、民谣的律动加以佛教音乐特有的吟唱方式。懵然发现93年就开始接触佛教的冬子是一个经常感悟、学习旅人,从他的歌声中我们能听出少许佛教音乐的元素,民谣吉他平稳的波动加以中国古典乐器诠释撞击着我们内心最弱软的地方。
冬子人生经历过和他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他人一样通过双手劳动换来希望,他更知道劳动的意义和可贵。祖辈们在这边土地上留下过汗水,也是在同样的土地上在辛勤的劳作后唱出的那些质朴的歌谣,多少年来传承下来,流淌在这片土地上,也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他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如同他们唱出的歌谣一样的真切。多少年的山水田园自由的生活让冬子成为这自然中的一部分,就像一个印迹,深深的烙在了他的心里,并且一如既往的自由着。
第一次看冬子的演出是在北京钟鼓楼之间的一个土胚小屋,那天正好是3月14日纪念王洛宾专场演出。冬子在狭小的舞台中间轻声地吟唱着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语言修饰,一曲完毕唯有感动留在心底。
太阳又将照在田野上,冬子依旧会背起吉他快乐的走在他乡陌生的小路上,那里会有背着竹篓歌唱的藏族姑娘,还会有开满油菜花的山野,当路过田间时老乡们正在辛勤的劳作,冬子也会露出纯朴的微笑。
咒语 豆瓣
9.0 (62 个评分) 野孩子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河音乐
他们不追逐流行时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音乐从不会过时。
他们的乐器大都来自西方,但你可以听出他们的音乐是深深扎根于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他们是野孩子,来自中国西北。
野孩子是由索文俊和张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们都来自甘肃兰州。他们的名字让你想到的是中国西北广阔的土地和当地粗犷的民歌。在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人们经常在工作,劳动和上路时歌唱。人们大声歌唱,回声四处飘荡。当他们遇见远处的熟人,他们便高声呼叫,打着招呼。学者们相信,西北民歌中宽广高亢的歌声便起源于此。
上述的特征在野孩子早期创作的歌曲“咒语”便显现出来。在这个歌中,张佺高亢的音色为此歌增添了只有在西北民歌中才能找到的色彩。
“我最喜欢西北民歌的朴素和简单”,张佺说“听上去就是人们在给自己唱歌,而不是表演。”
由于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民间音乐传统的地方,小索和张佺有着对歌唱最本质的爱。
小索曾经在兰州的建筑工地上听过工人们(大部分是民工)唱歌。对他们来说,歌唱作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艰难的生活。
张佺的童年是在甘肃和青海的农村度过。在那儿,他从土地是劳作的农民那儿学会了唱歌。那些农民用自然的声音歌唱着生活的快乐和忧伤,这深深地影响了张佺关于音乐的理念。
当小索和张佺决定在一起作音乐时,各种来自西北的音乐形式,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在野孩子的音乐中可以偶尔听到秦腔中常用的“平行四度”。
“西北民歌的影响已经在我的骨头里了”,小索说,“当我随口哼唱的时候,调子总是那儿的。”
在一首叫做“黄河谣”的歌中,小索和张佺唱出了他们对那片土地和黄河的爱。歌中唱到: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每当我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那黄河谣

1995年,小索和张佺沿着陕西和山西境内的黄河徒步走了一个月。他们和村民在一起,倾听农民和牧人的歌声。7月份,他们去了甘肃的莲花山,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一个人们聚集在一起唱“花儿”的节日盛会。人们用不同的方言,用即兴想起的歌词唱着花儿。年轻人互相唱着花儿,唱出对心上人的爱。
小索说:“我们在那儿学会了如何歌唱。”弹着箱琴,小索和张佺开始在一起唱出了他们第一批作品,“弄品”和“离开”。
1996年3月,小索和张佺到了北京。他们有了一个新成员,鼓手高辉,以使他们的音乐增强节奏。当他们发现Conga鼓太异域了,他们尝试了使用腰鼓,一种通常是挂在腰上,由舞者边舞边敲的鼓。他们尝试把两个腰鼓并排放在一起,并将其中一个的一半截去来提高音色。
野孩子很快开始在北京的酒吧里演出,并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一些固定的追随者。他们写出了更多的歌,“消失”,“你知道”等等。
他们的一些音乐动机变成了器乐曲,例如“大桥下面”,是在三元桥下面创作出来的。“生活在地下”是关于他们刚来北京时住的地下室。“地铁”的灵感来自于那些在地铁站卖唱的音乐人。
除了写他们自己的歌,他们也改编了一些民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两首维吾尔族民歌“流浪汉”和“青春圆舞曲”。
“流浪汉”原名“Sikenashka”。每一个维族人都会唱。在固定的旋律中,歌者即兴编出新的歌词。维吾尔族人经常整夜整夜不停地歌唱。
在“流浪汉”中,野孩子将传统的歌词与他们自己的歌词融合在一起。“姑娘姑娘,别着急哎,我请个画家画下你。把你画在那吉它上哎,拥抱着吉它我拥抱着你”… … “人说北京的马路宽,半个小时我到对面,人说北京的姑娘好,可是我没有户口还是个穷光蛋。”
“青春圆舞曲”也是一首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由民间音乐家王洛宾(1913-1996)传播到全国各地。
“太阳下山明天依然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地开,我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在野孩子的“青春圆舞曲”中,旋律背后是强劲的鼓声,不是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感伤,而是用音乐和美酒赞美生活。
但是,生活不是一直都美好。有时乐队成员也会感到失落,对未来感到迷茫。“我想知道生活在哪里,太阳下山了,月亮下山了… … 北京,北京,我要去哪里。”这是一首写于1998年名叫“北京”的歌中的一段。
野孩子写了大约30首歌。乐队成员也发展到五个人。除了小索和张佺,还包括张玮(手风琴,小打,和声),李正凯(贝司),和陈志鹏(鼓)。
尽管野孩子曾被伦敦现代艺术学院邀请去演出,但他们还很难说是有名。除了有时去其他城市演出,他们经常在北京三里屯的“河”酒吧和“芥末坊”演出。
张佺说:“我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会活着,写歌,唱歌。”
梵高先生 豆瓣
9.0 (301 个评分) 李志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1日 出版发行: 口袋唱片
欢愉的孤独是什么?城市游吟诗人李志再次让我们体会孤独的别样滋味。他的第二张创作专辑《梵高先生》近期由支持独立好音乐的口袋音乐正式发行,过去只能收藏简陋小样的你们,可以再次的真切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
做为民谣歌手,李志一直用犀利的歌词和流畅的旋律打造音乐,比起《被禁忌的游戏》,这张专辑的歌曲和整个风格都更显饱满,不单单是一人抱吉他的浅吟低唱,而是通过丰富的乐器配以清新的女声,令整张唱片跳脱过去颓废调子,引人心痛的孤独依然存在,只是在这里,孤独变成一种习惯,成为朝夕相处的朋友,甚至在某些时刻,我们能听见"欢愉"的成分存在,即使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远去。这种"欢愉",是坦然面对孤独的平静,是化寂寞为会心一笑的无言。
清澈见底的钢琴,绵延悠长的小提琴,第一只曲子如序幕般开始这场欢愉的寂寞。总让我想起年少时课堂发呆的模样,清新纯粹,不在重现。那份患得患失嘘兮不已的青春竟被仅仅一分钟的乐曲所呈现,原来成长后的惆怅我们都有一样的感触。《梵高先生》是所有曲目中最击中心房的一首,你可以拒绝旋律响起时的共鸣,你可以不让内心的感动释放,可当那句 " 我们生来都孤独 " 反复出现的时候,你是不是无法拒绝有种感觉叫做痛正在蔓延,你会不会放弃所有防备就这样和李志,用看透和麻木的心一起沉默,或者落泪。
在他的歌声中,理想是个顽皮的孩子,爱情是场不能回避的悲剧,远行是出流动的木偶表演,失去才是人生如影随形的伙伴。这一场欢愉的寂寞,还在各个城市中飘荡,李志依然游离与生活和理想之间,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关于孤独,关于成长,关于所有人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