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
The Lover 豆瓣
L'Amant
作者: Marguerite Duras 译者: Barbara Bray Pantheon Books 1998 - 9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with more than one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and a winner of France’s Prix Goncourt, The Lover has been acclaimed by critics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84.
Set in the prewar Indochina of Marguerite Duras’s childhood, this is the haunting tale of a tumultuous affair between an adolescent French girl and her Chinese lover. In spare yet luminous prose, Duras evokes life on the margins of Saigon in the waning days of France’s colonial empire,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the passion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unforgettable outcasts.
Long unavailable in hardcover, this edition of The Lover includes a new introduction by Maxine Hong Kingston that looks back at Duras's world from an intriguing new perspective—that of a visitor to Vietnam today.
外面的世界II 豆瓣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黄荭 作家出版社 2007 - 1
《外面的世界2》书名本身就不言而喻。和《外面的世界》一样,它收录了玛格丽特•杜拉斯1962—1993年间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随笔,有的已经发表过了,有的从来没有刊行过。有的文章源于政治或社会事件,出于义愤,有的是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帧看了良久的画作,一次相逢,一夜寂寞。这些文字,这些作品集中遗漏的短章,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为身外的世界写的,它们构成了她的作品集的一个补充。这些托付于我、还有我自己重新找出来的文章看似散乱,其实蕴涵着一种延续。这种延续并不限于时间的先后顺序。它来自于主题本身。主题间或许未必真的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它们相互交错,相互回应。全书所要展现的主题或许就是对法兰西的某种想法吧。《凡尔赛宫的巴拉丁公主,皇族的写照》眼中的法兰西,《圣特洛贝的特洛贝先生》眼中的法兰西,1968年5月,80年代,穿越历史喧嚣事件的法兰西,雅尼娜•尼埃普斯和拉尔大•吉布森攝影作品中的法兰西,像吊洛朗或巾莱松那样的创造者眼中的法兰西。这是一个被展示更多于被讲述的法兰西,这是一个对所有的风都敞开的民族。
情人杜拉斯 豆瓣
作者: [法] 扬·安德烈亚 译者: 胡小跃 2007 - 1
初次相遇是《塔吉尼亚的小马群》。第一次读,第一次喜欢。后来,我抛开了一切,抛开了所有别的书,只读她的作品。我是一个真正的读者:我立即爱是了她写的每一个字,第一个句子,第一本书。我读了又读,把书中的句子完整地抄写在纸上,我想成为这个名字,抄她所写的东西,让自己模糊不清,成为一只抄写她的文字的手。对我来说,杜拉斯成了文字本身。
物质生活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物质生活》收有杜拉斯的48篇随笔、小说,长短不一,短文不过三、五百字,长的有一万字,大多与写作的事相关,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
具体篇目包括《作家的身体》、《八二年10月》、《幻影纷至沓来》、《披巾的那种蓝色》、《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化学气味》、《话语的高速公路》等文章。
这本书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也没有中间部分。杜拉斯说,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存在的理由,如果这样,《物质生活》就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关于《物质生活》的笔法,杜拉斯用了一个词形容:“流动”。
中国北方的情人 豆瓣
L'amant de la Chine du Nord
8.0 (3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施康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是她得知初恋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后,改写《情人》而成的。相对于《情人》,这部作品是更深情的描写,更缠绵的叙说,是杜拉斯的顶峰之作。
劳儿之劫 豆瓣
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
8.5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东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劳儿被未婚夫抛弃,痛苦得难以自拔,失去了部分理智。另一个男子走近她,娶她为妻,带她到另一个地方生活,生儿育女。若干年以后,姑娘故地重游,偶然的事件唤起了她沉睡的记忆,爱的创伤复发。作者在这本书里,写劳儿如何在失去男朋友后,像个孤魂野鬼一样飘渺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
写作 豆瓣
7.7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晚年的一部随笔集,一九九三年出版。题名为“写作”,但并不局限于写作本身。作家的点滴回忆与感受:孤独、酒精、情人、独居的乡村别墅、电影、乃至对小哥的爱都融入其中。全书收录了五个短篇,分别为《写作》、《年轻的英国飞行员之死》,《罗马》,《纯洁的数字》、《画展》。
广岛之恋 豆瓣
Hiroshima mon amour
8.2 (103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谭立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
《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
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
《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600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广岛之恋 (1959)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Hiroshima mon amour
8.0 (317 个评分) 导演: 阿伦·雷乃 演员: 埃玛妞·丽娃 / 冈田英次
其它标题: Hiroshima mon amour / 广岛吾爱
1957年,法国女演员(埃曼纽尔•莉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自的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身份,产生忘我恋情。
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爱情。电影拍摄结束后,被纠缠的女演员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加投入地把身体交于建筑工程师。
情人 (199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amant
7.9 (656 个评分) 导演: 让-雅克·阿诺 演员: 珍·玛奇 / 梁家辉
其它标题: 연인 / 愛人/ラマン
1929年的越南是法国殖民地,简是一个15岁的法国少女,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简便回家,母亲办了一所很小的学校,收入甚少。简有两个哥哥,大哥比尔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保罗生性懦弱,常受大哥的欺负。一天简一如往常一样告别母亲乘上渡船回学校,在船上遇到一个坐黑色大轿车的阔少爷东尼。东尼是华侨富翁的独生子,东尼喜欢这名白人少女便去搭讪,两人便搭上了。简在寄宿学校里知道有的女生在外卖淫,她也想找个有钱人试试,因此很主动与东尼交谈。上岸后两人逛了西贡,还一起上馆子吃中国饭菜,东尼并用汽车送她回学校。第二天刚放学,黑色汽车就等在校门口了。 简和东尼很快就坠入爱河。东尼把简带到他的公馆,这是中国富人们常用来金屋藏娇的地方。他俩在这里幽会、洗澡、玩耍。有时晚上也不回学校,校方只好通知她的母亲,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