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er - 标记
浪的景观 豆瓣
7.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嘉宁 2022 - 8
“我和朋友们曾置身于90年代的热带风暴。我用自行车带着朋友,笔直冲进水泊,奋力踩着踏板。
而后,我们共同来到了干燥的下世纪。”
——周嘉宁
※ 睽隔四年,周嘉宁《基本美》之后全新中篇集,以《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完成千禧一代中篇三部曲,分别从“ 天才女孩”、地下服饰、电台文化三个主题入手,加之扎实、精确、节制的叙事,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的内心特质。
※ 关于集体记忆与个别的梦,浪尖的风与好运,遗留于浅滩的残骸,友谊与纪念碑。来自世纪初的共振充盈着此时此刻,直至曾经发生的热情在日渐完整的秩序中重塑自己的形状。
※ 从偏远的美国小镇,到南京某处名为“防风林”地下室,从挤满罗大佑歌迷的南下列车,到已不复存在的上海迪美地下城,周嘉宁书写时代浪潮中的友谊、爱情、梦想,以小说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一块干净明亮的地方”。
本书收录了周嘉宁2019年至今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再见日食》(2019)、《浪的景观》(2021)、《明日派对》(2022)。
《再见日食》:日本作家满岛拓时隔二十年再访佩奥尼亚小镇,与青年时代的友人们重逢,而怀有隐秘过去的中国少女泉,早已失散于世界深处,只被拓用语言留存在虚构中。此刻,湖泊、草地与森林交汇的乌托邦,一场葬礼已经结束,一次日食将被见证。
《浪的景观》:似乎是为延续世纪末的旧梦,“我”和群青加入新世纪弄潮儿的队伍,在迪美地下城盘下档口,做起服装生意。在时代浪潮中,友情、爱情、金钱和梦想被高高举起,又迅速被席卷,留下一地泡沫。当“我”站在沙滩上的金字塔面前,却决定不再做一个困在回忆里的受害者,而是伸长手臂,向宇宙发出勇者的信号。
《明日派对》:午夜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张宙,像一段没有形态的波段,连接起“我”、王鹿、潇潇和“作战指挥部”一群人的友谊,我们遍历世纪初的上海、南京、北京和台北,在虚拟时空、在长江口湿地,试图搭建一个关于音乐梦想的“明日派对”。然而在时代的挤压下,一切似乎难以维系。劫后余生的人们顺流而下,心怀感激,在河的这边靠岸,向河的那边挥手。
2022年10月16日 想读
习得性无助 豆瓣 谷歌图书
Helplessness:On Development,Depression and death
作者: 【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译者: 李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熟悉塞利格曼的读者能从这本经典中汲取新的养分,不熟悉他的读者更能大快朵颐。
——《今日心理学》
Psychology Today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感冒,影响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塞利格曼如是写道。但导致抑郁、焦虑和失败的痛苦情绪不会“凭空出现”。相反,正如塞利格曼论证的那样,这些普遍的精神障碍往往源于个体习得、强化与合理化的一种无助感。
这本经典之作结合实验与案例,揭示了悲观、屈服、童年挫折、决策恐惧、动机丧失乃至猝死背后的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在书中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抑郁的成人和儿童均可以“忘却”自身的无助,在一定程度上重获人生的控制权。
本书为塞利格曼的成名作,集中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生命关怀使命。
2022年10月3日 想读
The Secret History 豆瓣
作者: Donna Tartt Penguin UK 2008 - 9
Donna Tartt's The Secret History is the original American campus novel. When Richard Papen joins an elite group of clever misfits at his New England college, it seems he can finally become the person he wants to be. But the moral boundaries he will cross with his new friends - and the deaths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 will change all of their lives forever. The Secret History recounts the terrible price we pay for mistakes made on the dark journey to adulthood.
2022年8月30日 想读
论爱欲 豆瓣 Goodreads
7.4 (19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7
★ 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力作。
★ 以爱欲的谱系,洞察文明的秩序。
★ 汪老师的作品素来满怀理论激情、文笔优美、富于诗意,使原本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干货”化身为迷人的智识盛宴,让人爱不释手。
=======================
【编辑推荐】
如果说在前现代时期人类崇尚真理、勇于追求尘世之爱,那么在现代我们则丧失了主体性,完全活在世俗理性的庞大阴影之下。那么人的高贵性何在?汪老师这部作品就是对当下晦暗之爱的探究,他希冀我们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追求纯粹的爱、至高无上的爱、在工具理性下几无可能的爱。他试图重新唤起人之高贵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爱欲”这一主题的力作。全书分为“爱欲的谱系”“转向”和“爱欲的政治”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爱欲的谱系”,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转向”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爱欲的政治”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2022年8月17日 想读
The Paris Architect 豆瓣
作者: Belfoure, Charles 2013 - 10
When a wealthy industrialist offers Lucien a large sum of money to devise ingenious hiding places for Jews throughout the city, Lucien struggles with the choice of risking his life or refusing the job and starving. But Lucien agrees and begins designing hiding places so expertly concealed that the Germans could rip up an entire apartment and never find them - behind a painting, within a column, inside a drainpipe. It isn't long before Lucien begins to feel emotionally invested in the lives he is saving. The Gestapo is on the hunt for Mendel Janusky, the richest man in Paris, whose vast fortune they wish to steal. As the Germans close in on Janusky, Bernard must design his most clever hiding place of all. When one of his clever hiding spaces fails horribly, he can no longer deny the Jews' terrible suffering. He becomes committed to saving them, finding love, courage, and integrity he never thought he had.
2022年8月8日 想读
提琴与坟墓 豆瓣
7.7 (53 个评分) 作者: [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 汪天艾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加西亚•洛尔迦诗歌精选
※他是被全世界拥抱的诗人,甜蜜如雪地里一声啜泣
※莱昂纳德•科恩和帕蒂•史密斯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过源源不断的灵感
======================
《提琴与坟墓》收录了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的70首诗歌代表作,并另附两则剧本片段,所选篇目写作年代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
洛尔迦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他的诗歌音韵悠长,感知细腻,想象绝妙,堪称传统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字里行间的情绪涌动孤独又热切,融合了极致的快乐和悲伤。 他的诗歌与人生是对西班牙本可能有的一个更好时代的留念与预想,那是保持谦卑、满怀勇气地用写作反抗不公,是替社会底层没有声音的人奔走发声,是把戏剧艺术带到最偏僻的乡间田埂,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拥抱世界——毕竟最后的最后,爱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抱另一个人。
=========================================
他的十四行诗,是热烈、激情、幸福、备受折磨的奇迹,献给爱情的、纯粹炽热的纪念碑。这样的诗需要怎样的爱,需要受过怎样的苦啊。——197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森特•阿莱克桑德雷
洛尔迦活着的时候带给过我们独一无二的快乐,他的英年早逝让我们陷入蔓延一整个世纪的哀悼。——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
2022年7月31日 想读
王家卫访谈录 豆瓣
Wong Kar-wai: Interviews
7.6 (8 个评分) 作者: 李惠铭 / [英] 李沛然 译者: 邵逸 2022 - 7
2022年7月26日 想读
苦炼 豆瓣
作者: 瑪格麗特.尤瑟娜 / Yourcenar, Marguerite 译者: 趙克非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 7
L’Oeuvre au Noir書名,採擷自煉金術士的語言,意指希望借由不斷的試驗讓心靈得以自世俗的常規與偏見中解放而出。

身兼醫生、外科醫師、理論家和煉丹師的澤農,如何在藝術、經濟、宗教、科學蓬勃發展,但同時危機四伏的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不畏「宗教」之脅,專致於追求實踐自我。不過,在這科學、煉丹術和宗教各界周旋角力的爭論中,他終究只能選擇遁逃於世,以避天主教判處他的絞刑。

「我要到阿爾卑斯山那邊去。」亨利─馬克西說。
「我呢,要去庇里牛斯山那邊。」澤農說。
他們都不再說話。道路平坦,兩旁種著白楊,呈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片廣闊天地。兩個人並排走著。他們都是冒險家,一位靠力量,一位靠知識。

尋著尤瑟娜細膩生動的文字,我們來到「黑暗時代」離之未遠,「文藝復興」等候大放異彩的歐洲,在這裡巫術還沒消滅,外科醫生是種卑賤行業,太陽圍繞著地球轉,各地的王國和教廷間爭權傾軋猶如戰國。

澤農是個私生子,從小被富商舅舅利格爾收留,安排走入以紅衣主教為依歸的教會學習,早慧靈敏的他精通神學、哲學、數學和天文。如今,他滿二十歲了,知道教義不是世界運行的唯一準則,明白自然界的事物都其來有自,有更多的真理待人發掘,他決定離開他的修道院到外頭闖蕩。他十六歲的表弟亨利─馬克西,則立志效法亞歷山大,憑著財富或許雇一隊步兵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兩個青年在一個十字路口相逢又分手,人生的造化就此不同。

尤瑟娜以之多年考據歷史心得,加之宏觀的視野和豐富想像力,栩栩覽呈一個飽受宗教屠殺、戰事、瘟疫、迷信和饑荒所苦的16世紀,以及這時代中,青年澤農敢於挑戰傳統而不惜犧牲,追求實踐自我的故事。澤農的精神,或可視為當時具新思想的人文主義者的寫照,只不過,這些寥寥的理性之火要到何時才能驅散籠罩的黑夜……

閱讀本書,猶如看一幅古地圖:有圍牆墎的城市、大河上的帆船隻、堅固城堡、當時的人民生活以及動物等,都栩栩如生,像是一幅織錦般豐富饒趣
──紐約客雜誌

一幅描述中世紀西歐的精采織錦畫,文字恰如畫家布勒哲爾的畫作一般巨細靡遺
2022年7月4日 想读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 豆瓣
How the Garcia Girls Lost Their Accents
作者: [美国] 茱莉娅•阿尔瓦雷斯 译者: 林文静 2014 - 5
与《芒果街上的小屋》齐名的成长经典
美国大学委员会指定SAT经典阅读书目
★:奥克兰国际笔会约瑟芬•迈尔斯奖
★《纽约时报书评》、美国图书馆协会“值得注意的书”
★美国“全民阅读计划”的四本图书之一
★纽约三大公立图书馆共选21世纪21部新经典之一
在风光旖旎的故乡岛国,加西家四姐妹是令人艳羡的天之骄女,总是有私人司机为她们打开车门,总是有园丁对她们脱帽行礼,总是有十几个女仆陪伴左右。
如今,流落异乡的加西亚一家几乎失去了熟悉的一切:家园、财产、地位、语言……父母自顾尚且不暇,四个稚嫩懵懂的心灵只能相互依偎取暖。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她们熨平了头发,抽烟,喝酒,与美国男人约会,甚至忘掉了母语,在成长的道路上陷入了迷途……
2022年6月4日 想读
Woman, Eating Goodreads
Woman, Eating
作者: Claire Kohda Harpervia 2022 - 4
Lydia is hungry. She's always wanted to try Japanese food. Sashimi, ramen, onigiri with sour plum stuffed inside - the food her Japanese father liked to eat. And then there is bubble tea and iced-coffee, ice cream and cake, and foraged herbs and plants, and the vegetables grown by the other young artists at the London studio space she is secretly squatting in. But, Lydia can't eat any of these things. Her body doesn't work like those of other people. The only thing she can digest is blood, and it turns out that sourcing fresh pigs' blood in London--where she is living away from her vampire mother for the first time -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she'd anticipated.
Then there are the humans--the other artists at the studio space, the people at the gallery she interns at, the strange men that follow her after dark, and Ben, a boyish, goofy-grinned artist she is developing feelings for. Lydia knows that they are her natural prey, but she can't bring herself to feed on them. In her windowless studio, where she paints and studies the work of other artists, binge-watches
and videos of people eating food on YouTube and Instagram, Lydia considers her place in the world. She has many of the things humans wish for--perpetual youth, near-invulnerability, immortality--but, she is miserable; she is lonely; and she is hungry--always hungry.
As Lydia develops as a woman and an artist, she will learn that she must reconcile the conflicts within her--between her demon and human sides, her mixed ethnic heritage, and her relationship with food, and, in turn, humans if she is to find a way to exist in the world. Before any of this, however, she must eat.
2022年6月2日 想读 扶霞在ins上推荐的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itus Winters / Tom Manshreck O'Reilly Media 2020 - 3
The approach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is unlike any other company. With this book, you’ll get a candid and insightful look at how software is constructed and maintained by some of the world’s leading practitioners.
Titus Winters, Tom Manshreck, and Hyrum K. Wright, software engineers and a technical writer at Google, reframe how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practiced and taught: from an emphasis on programming to an emphasi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which roughly translates to programming over time.
You’ll learn: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programming
How an organization effectively manages a living codebase and efficiently responds to inevitable change
Why culture (and recognizing it) is important, and how processes, practices, and tools come into play
2022年5月26日 想读
错乱 豆瓣
Insensatez
7.0 (27 个评分) 作者: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译者: 张婷婷 2022 - 5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乔治·桑德斯、朱诺·迪亚斯 推荐
🎭内容简介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 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编辑推荐
1.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众多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获得者。
★ 莫亚的作品不仅畅销本国萨尔瓦,更斩获诸多国际声誉,受到诸如罗贝托·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朱诺·迪亚斯、乔治·桑德斯等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他使萨尔瓦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有了一席之地。
★《错乱》是作者首部译入英语等12种语言的小说代表作,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者手稿已被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珍藏。
2. 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一次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
★ 莫亚的文字风格强烈,被誉为“磕了药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马斯·伯恩哈德”。
★ 叙述者以喋喋不休的语流、时喜时悲的辩白,将读者裹挟进一个荒诞与恐惧交织的词语旋涡中,使其以加速度坠入癫狂的意识深渊,在荒唐爆笑和痛苦不安之间摆荡,这将会是一次不可多得阅读体验。
3. 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见证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同样充斥着疯狂与暴力的今天,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 中美洲以其特殊的历史,至今仍是全球暴力现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小说原名《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其背景就是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对国民犯下的种种暴行。
★ 莫亚以其“最懂得如何叙述恐惧”的大师之笔,不仅生动展示了中美洲历史中的野蛮与疯狂,也深刻描摹了人类普遍的冲突与心灵奥秘,堪称一篇精妙的现实寓言,引人深思。
🎭名人推荐
(莫亚的)写作仿佛发自其祖国的诸多火山之底。……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
——罗贝托·波拉尼奥
一位风格强烈的作家。在其精悍的小说中,他以情感强烈的讽刺笔调攫住一个虚构概念,然后再不断对其进行挤压,再挤压。
——詹姆斯·伍德,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仿佛磕了药的卡夫卡。
——雅沙·霍夫曼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是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人类状况的探索,植根于他对政治和心灵奥秘的深刻了解,具有无尽的魅力,他是一个世界宝藏。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联合国国际写作计划负责人
奥拉西奥的小说是理解中美洲现实和当今文学意义的关键。他是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对人类冲突及矛盾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为有他作为西班牙创意写作硕士课程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
——阿娜·梅里诺,艾奥瓦大学西班牙语创意写作项目负责人
我力荐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这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在一个不具名的国家,一位作家接下一份编辑记录了军队暴行的报告的危险工作。它仿佛一段堕入地狱之旅,也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故事。
——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的短暂而奇妙一生》作者
它的成功取决于叙述者富于尖刻的喜剧性、黑暗而分裂的声音。
——亚伦·舒尔曼
莫亚有着罕见的才华,他写的小说,节奏快速而内容完满——让人感觉大气,同时形式上又美妙且富于戏剧感……读完这部作品惊人的结尾,你又会重新回到开头,惊艳于他的大师手笔和见识。
——乔治·桑德斯,布克奖得主,《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一部技艺精湛的道德寓言,仿佛卡夫卡去拉丁美洲寻找写作素材了。
——罗素·班克斯
和卡夫卡一样,莫亚以讽刺之眼关注官僚是如何成为独裁者的同谋的……从荒谬写到恐惧,又回到荒谬,这和《城堡》有某些相似的特质。
——汤米·瓦拉赫,美国公共广播新闻杂志《世界》
如同已故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错乱》中的叙述者“仿佛是一条蛇,他会发出咝咝响,会吐出剧毒”,但莫亚又能将伯恩哈德式长句自如地扭转,从而为其所用。
——The Millions
莫亚将焦虑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反抗行为。……他使得萨尔瓦多在文学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让它在国际上有了独立于头条新闻的存在。
——《国家》
衡量小说死活的一个指标必须是其政治相关性,而拉美文学反复出现的繁荣现象与该地区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战乱和纷争有很大关系,这并非巧合。……作为一个文体家,莫亚与波拉尼奥并不是特别像,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很相似。在结构和长度上,《错乱》让人想起《智利之夜》或《遥远的星辰》……这三部作品都将叙事权交给了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政治暴力的见证者,通过某种文学野心或学术研究的怪癖,他知道了太多。
——《纽约太阳报》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莱姆狂想曲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ary Magnitude
8.7 (2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老光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故事简介】
如果没有智慧,人类原本可以进化得更完美。
为政府服务了数十年后,军事计算机“泥人”造反了。
它曾作为zui高司令官,指挥跨国军事行动。
如今却当众羞辱议员,拒绝与军方合作。
然后,就此沉默不语。
“泥人”再度开口,却面向全人类,道出惊人之语。
人类智慧是一个陷阱?
人类文明是一场赌博?
人类进化是一连串错误?
…………
如果这才是进化的真相,所谓“人类是高等生物”,岂不成了荒诞的笑话?
5支细思极恐的未来狂想曲,5篇嬉笑怒骂的后现代寓言。
【编辑推荐】
◆莱姆,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智商180,通晓7国语言,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畅销4500万册。
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莱姆莫属。——《纽约时报》
莱姆影响了刘慈欣、道格拉斯·亚当斯、厄休拉·勒古恩……
莱姆作品启发了《黑客帝国》中的“红、蓝药丸”概念。
◆如果没有智慧,人类原本可以进化得更完美。
翻到第135页,只读28个字就让你脸上发烧!
人类智慧是一个陷阱?人类文明是一场赌博?人类进化是一连串错误?
◆硬核科幻*哲学思辨*怪诞幽默*辛辣讽刺。
够黑——黑色幽默,讥讽揶揄,让我等人类面红耳热、坐立难安;
够狂——超前时代,大胆预言,天才的思维超越凡人想象,只能膜拜!
◆精美双封面典藏版,科幻迷必入经典。
莱姆御用插画师Daniel Mróz授权封面。
著名科幻学者江晓原撰写序言,带你领略莱姆的思想深度与语言魅力。
莱姆基金会授权,收录多张莱姆珍贵照片。
随书附赠莱姆照片明信片。
◆他有一种奇妙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三体》作者 刘慈欣
【名人评价】
◆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莱姆莫属。——《纽约时报》
◆他有一种奇妙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三体》作者 刘慈欣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莱姆)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库特·冯内古特
◆波兰的不世出的小说大师、科幻大师、未来学家、很古怪的哲学家。 ——梁文道
◆莱姆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zui智慧、zui博学、zui幽默的一位。——《发条橙》作者 安东尼·伯吉斯
◆莱姆是科幻小说中的巴赫,他在本书中对基本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变奏。——《纽约时报》
◆人们可以通过莱姆的作品来探观整个宇宙。——《纽约时报》
◆不要在这本书里寻找故事,或任何正统意义上的小说——但这是一种奇怪的、令人满意的娱乐,无与伦比的莱姆在书中从各个方面展现着他的深刻、挑衅、幽默感。——《科斯克书评》
2022年5月15日 想读
贫穷的质感 豆瓣
8.4 (6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2022年5月13日 想读
Grapefruit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Yoko Ono Simon & Schuster 2000 - 10
Back in pri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nearly thirty years, here is Yoko Ono's whimsical, delightful, subversive, startling book of instructions for art and for life.


"Burn this book after you've read it."
-- Yoko (小野洋子)


"A dream you dream alone may be a dream, but a dream two people dream together is a reality."
"This is the greatest book I've ever burned."

-- John (约翰·列侬)
2022年5月13日 想读
爱丽丝罪恶奇境 豆瓣
アリス・ザ・ワンダーキラー
6.6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早坂吝 译者: 潘郁灵 2022 - 4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爱丽丝罪恶奇境”!
10岁生日当天,爱丽丝跟着白兔加入了一场致命游戏,
若想离开游戏中的罪恶奇境,她必须在24小时内破解5道难解谜题!
1 密室逃脱:爱丽丝身陷密室,仅凭饼干和果汁如何化险为夷?
2 黑暗绑架:小猪婴儿遭绑架,公爵府中隐藏着何种残酷秘密?
3 死亡留言:疯帽匠命丧茶室,地板上的神秘留言该如何破解?
4 离奇坠亡:矮胖子凭空消失,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瞒天诡计?
5 斩首惨案:红心女王被斩首,戒备森严的城堡内谁才是真凶?
当谜题的答案浮出水面,真正残忍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爱丽丝世界的一切纯真,只为掩盖真相的残忍!
————————————————————————————————————
·爱丽丝世界与推理小说十分契合。对我个人而言,《爱丽丝罪恶奇境》是一部不同寻常、颠覆套路的作品。——早坂吝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早坂吝能够将推理完成时如此成熟的地步,除了震惊我无话可说。——日本推理作家 柄刀一
【编辑推荐】
❤爱丽丝世界的一切纯真,只为掩盖真相的残忍!
❤10岁少女侦探·24小时致命游戏·5道难解谜题!
❤第50届日本梅菲斯特文学奖得主早坂吝惊艳之作!
❤2015年荣获日本早川文库年度新人作家奖得主代表作!
❤韩国网上书城读者评分9.5!
❤豆瓣读者评分一度飙至9.1!
❤中国推理迷苦等六年的高分奇作!
❤翻开本书,在爱丽丝世界中破解致命谜题!
2022年5月13日 想读
老妓抄 豆瓣
7.8 (52 个评分) 作者: 冈本加乃子 译者: 萧云菁 重庆出版社 2012 - 6
「今后,在文学的世界里,像冈本这样丰盛而深奥的女性,到什么时候才能再度出现?!我不禁感到我身边的温暖都消逝了。」
──川端康成
冈本加乃子以非常华丽绚烂的笔触,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的热情与渴望。
——文洁若
悲伤随着岁月年年加深,
我却越发感受到生命的魅力。
川端康成最惋 惜的文学奇女
新井一二三最钟爱的作家
成熟名作她个性刚烈,生活奇特,却能以平稳细腻的笔触,娓娓叙述着女性的恋、稚、慈、灭,放射出飘邈慈悲的光环和蛊惑生命之极光。
她总是将头发梳成西式发型,穿着和服,带着忧郁 的表情。
她的唇,有如年轻女孩般微翘,
当嘴角分别往两边靠拢时,就会露出笑容,然后再度回到忧郁的表情。她的双手直直地垂在修长身体的两旁,走起路来就像在轻甩脚踝一般。有时她会一直逛着同一个地方,有时又像风筝线一样,突然飘到远处的卖场里伫足。除了大白天的空虚感之外,对于其他事物,她似乎毫无知觉……
累积财富之后仍充满生命活力的老艺妓,看中出入自家的电器行青年,在保障青年生活不虞匮乏下,让青年尽情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发明工作。描写同时拥有如清纯少女般天真无邪的思想、以及老女人的执着妄想,被称为首屈一指名短篇小说的杰作。本书收录日本国民必读作品〈家灵〉,描写怀才不遇的雕金师,对自己无法达成的梦想所怀抱的悔恨。收录冈本加乃子成熟期作品共九篇,深度凝视女性对性的感叹、没落望族的悲哀、生命的悲叹……。
《家灵》一篇选入日本教科书,为日本国民必读作品。
2022年5月12日 想读
Invent & Wander 豆瓣
作者: Jeff Bezos / Walter Isaacs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20 - 11
In Jeff Bezos’s own words, the core principles and philosophy that have guided him in creating, building, and leading Amazon and Blue Origin.
In this collection of Jeff Bezos’s writings—his unique and strikingly original annual shareholder letters, plus numerous speeches and interviews that provide insight into his background, his work, and the evolution of his ideas—you’ll gain an insider’s view of the why and how of his success.
Spanning a range of topics across business and public policy, from innovation and customer obsess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outer space, this book provides a rare glimpse into how Bezos thinks about the world and where the future might take us.
Written in a direct, down-to-earth style, Invent and Wander offers readers a master class in business values, strategy, and execution:
The importance of a Day 1 mindset
Why “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
What it really means to be customer obsessed
How to start new businesses and create significant organic growth in an already successful company
Why culture is an imperative
How a willingness to fail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innovation
What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taught us
Each insight offers new ways of thinking through today’s challenges—and more importantly, tomorrow’s—and the never-ending urgency of striving ahead, never resting on one’s laurels. Everyone from CEOs of the Fortune 100 to entrepreneurs just setting up shop to the millions who use Amazon’s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their homes or businesses will come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that have driven the success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novators of our time.
2022年5月8日 想读
Vassalord. 7 豆瓣
作者: 黒乃奈々絵 マッグガーデン 2013 - 3
俺には、お前しかいない。黒乃奈々絵が描くヴァンパイアアクションファンタジー、完結の第7巻。
2022年5月6日 想读
Coming of Age in Samoa 豆瓣
作者: Margaret Mead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1 - 3
Rarely do science and literature come together in the same book. When they do -- as in Charles Darwin'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for example -- they become classics, quoted and studied by schola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like.</P>
Margaret Mead accomplished this remarkable feat not once but several times, beginning with Coming of Age in Samoa. It details her historic journey to American Samoa, taken where she was just twenty-three, where she did her first fieldwork.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sh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the idea that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could be shaped by cultural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Adolescence, she wrote, might be more or less stormy, and sexual development more or less problematic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civilized" world, she taught us had much to learn from the "primitive." Now this groundbreaking, beautifully written work as been reissued for the centennial of her birth, featuring introductions by Mary Pipher and by Mead's daughter, Mary Catherine Bateson.</P>
2022年5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