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漫长的余生 豆瓣 Goodreads
8.2 (10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7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入平城皇宫成了一名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她,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豆瓣
6.3 (7 个评分) 作者: 谈波 2022 - 10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小说家谈波全新作品,收录十二篇极具风格质感的中短篇小说。它们如高度浓缩的矿物晶体,多切面呈现原生态沸腾的市井生活,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的东北炮子和彪子。他们生猛亦柔情、执拗而纯粹,在生活的激流与困顿中不改天真,就是碰,就是磕。诚实火热的人与生活、深藏在心的纯真与爱,不动声色中力拔千钧,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狂放与憨态。同名中篇体量最大,两个来到南方的东北人、一只发情的大黑猫,串联起形形色色边缘人的故事,展演一出质地坚硬的黑色幽默剧。
谈波被称为“当代文学的硬骨头”,风格省俭,平淡凶狠。十二篇小说用平实精悍的语言砌造了河的两岸,容纳下真实生活的流淌奔腾。无论善恶、爱恨、喜悲,都火辣辣热腾腾的,一下一下撞击着人的心坎。生活流逝,而这十二篇小说为那些单纯的人、勇猛的人、喧嚣的人、沉默的人、失意的人作了精深印刻,它们强力穿透现实与时间,抵达人心人性隐微的神秘之域。
◎ 作品看点
★“当代文学的硬骨头”谈波全新小说集,一出东北市井黑色幽默,一场冷硬柔情文学摇滚。书写诚实火热的人与生活,白话汉语写作的功力之作。
谈波是藏在工厂里的文学隐士,远文坛、近市井,隐入日常生活,又以发自肺腑的情感,将其倾注笔端,写活了市井众生。他被称为“当代文学的硬骨头”,小说被读者评价为“每个字都是从熔炉里炼出来的”“又野又硬”“平淡凶狠”。他对文学有着极致纯粹的追求,用多篇技艺精湛、风格冷硬、极耐品味的短篇力作,建构了一个独树一帜、极具质感的小说世界,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接通市井生活,更朴素有力的强劲声音。
★ “就是碰,就是磕。”市井凡人的尊严与信念,于无声处启动命运的机关。
十二篇精心打磨的中短篇小说,用木刻般的笔触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令人难忘的东北“炮子和彪子”:长春炮子小礼、大连彪子杨明、不受屈儿的森哥、球迷大张、达明木匠、刘工、彪闺女铃子、鼓王白、保尔……强悍又纯粹的精神质地,生命激荡处的动人时刻,他们生猛亦柔情,粗犷外壳包着的是一颗简单的心。“谈波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挖掘出遗风流披,那种理当如此的真实、阔大和狂放,不免让人惊叹。”
★ 韩东、双雪涛、班宇、郑执、赵志明、魏思孝、郑在欢、导演耿军、“二手玫瑰”梁龙、“惘闻”谢玉岗诚挚推荐,众多小说家、小说读者激赏不已。
谈波以极致追求彰显短篇小说文体的自由与迷人魅力、高度与难度。“完全是经典式的,各个指标上都无可挑剔”(韩东),“中文在谈波这里活了一次”(二赫)。他的叙事语言“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稳稳地扎下去”(班宇),“就像贵金属,压秤”(双雪涛),是“当代文学的硬骨头”“作家中的作家”(魏思孝),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家”(秦巴子)。他“能用三分钟讲三千里故事”(郑在欢),是短篇写作“不世出的高手”(张敦),他的对话如“下刀子、放黑枪,狙击子弹的准确”(滋啦哇啦哈哈哈)。他的故事“总是真切、炙热又悲凉”(谢玉岗),“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缠绵与憨态”(老晃)。阅读谈波的作品,有的人“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梁龙),有的人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耿军),也有的人“这一刻心软了,下一秒心又硬起来”(赵志明)。
◎ 名人推荐
谈波应该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家,非主流,非著名,但他的存在始终在提醒我写作为何事、为何物。我非常推崇谈波的短篇,完全是经典式的,各个指标上都无可挑剔。有几年没见他的小说,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最近他又写了,这真是太好了!这样的人写一个算一个,我们读一篇就少一篇。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他唯一的长篇。读这本书让我想起美国大作家多克特罗的不朽之作《雷格泰姆音乐》,谈波的长篇更要单纯、童真和贴切。如果说多克特罗的小说是音乐,那谈波就是写了一首史诗,完全是诗的观察和节奏。这本书如此好看、生动和特别,以至于为主流出版所隔膜,现在总算有了着落,为谈波高兴,也祝“理想国”慧眼识英雄!
——韩东(诗人、作家)
谈波的小说都很短,短得很有道理,就像贵金属,压秤。他的句子很轻快,但也包含哀痛,这是很成熟的风格,也是一种态度。他不是贪慕名声的作家,他用很高的文学标准要求自己,他的骄傲和温柔都在他一篇篇仔细打磨的小说之中,这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
——双雪涛(小说家)
谈波的短篇非常非常好。这两年跟很多朋友推举过谈波的作品。他写得很少,但是非常好,节俭、克制,没野心,有啥说啥,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稳稳地扎下去,节奏特别对。
——班宇(小说家)
我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发愣的原因也许是看了这本书。《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大红大绿,寒风刺骨,江湖有道,又是轻描淡写的有偿揭示。
——梁龙(“二手玫瑰”主唱)
谈波的小说让我着迷,我在普通人和彪子们里看到了我自己。幽默,伤感,意犹未尽!
——耿军(导演)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在日益规范的社会中被刻意引导、置入异空间,而谈波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挖掘出遗风流披,那种理当如此的真实、阔大和狂放,不免让人惊叹。
——赵志明(小说家)
一个可供期待的当代作品。后记基本能彰显一个作家的个性,朴素,简短,有力。《长春炮子》鲜猛,《大连彪子》凄惶,谈波这薄薄的一本或许可以给读者一个充分的解释:什么叫作惊喜?
——郑在欢(小说家)
谈波老师的《捉住那只发情的猫》,里面收录他打磨多年的同名小长篇(期盼多年),以及一些短篇。他是当代文学的硬骨头。
——魏思孝(小说家)
他的故事总是真切、炙热又悲凉。
——谢玉岗(“惘闻乐队”主创)
十二个故事,主要讲东北那时候的刀枪炮。压轴的中篇,《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这篇看得我真的半夜被窝里大爆笑。这篇经得起细琢磨,几十个人物,轮番上场,个个别开生面。前面的短篇,有几个也爱不释手,《四个小混混》《大连彪子》是我本书中的最爱,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缠绵与憨态。
——老晃(编剧、作家)
午夜降临前抵达 豆瓣
7.6 (54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1 - 8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亲爱的三毛 豆瓣
8.5 (23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9
《三毛全集:亲爱的三毛》内容简介:在这个日渐快速的时代里,我张望街头,每每看见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行过。我总是警惕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里,不知不觉也变成了那其中的一个。他们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影子。
也许,透过书信呼应的方式,加上声音,我们人和人之间,所竖立起来的高墙,能够成为透明的。或说,不必那么晶莹剔透,或而有些光线照亮一霎间幽暗的心灵,带来一丝欣慰,然后再不打扰,各自安静存活。
点击链接进入:
《雨季不再来》
《撒哈拉的故事》
《稻草人手记(2011年版)》
《温柔的夜》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全集6:万水千山走遍(2011年版)》
《三毛全集:送你一匹马》
《三毛全集:亲爱的三毛》
《三毛全集:我的宝贝》
《三毛全集10:滚滚红尘》
《三毛全集:流星雨(附光盘2张)》
《三毛全集(套装共11册)(2011年版)》
四世同堂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译者: 赵武平 译补 东方出版中心 2017 - 9
《四世同堂》完整版首度面世!首次完整收入小说第三部《饥荒》散逸的后16章(段),比现行所有版本多出10万多字。
《四世同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老舍先生一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以北平城内“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抗战期间处于沦陷区的北平人民的悲惨遭遇和艰苦抗争,生动地刻画了他们从日本侵略者兵临城下时的惶惑不安,到在铁蹄下忍辱偷生,最终逐渐觉醒、奋起反抗的全过程,既辛辣地讽刺和抨击了投降派的为虎作伥,更史诗般地展现和歌颂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它是一部“笔端蘸着民族的和作家的血写成的‘痛史’和‘愤史’”,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由于文革时期原稿第三部丧失,《四世同堂》一直没有完整版本出现,这次根据最初未经发表的英文译稿重新译回的第三部后16章,《四世同堂》得以完整出版,恢复了一代文学名著的原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从此文学爱好者可以完整地阅读到这部文学经典,不再带有任何缺憾;同时,文学研究和文学教育也将以这个完整版为新的基准,重建相关标准和认识。
纸上王国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 5
“邂逅久违的朴素情怀”
日常生活,人间烟火。
这是一本朴实无华的书,这也是一本温暖的书。
作者以他素淡的笔调描摹人生百态,直抵普通人的柔软内心,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入了这片“纸上王国”。
2021年9月13日 已读
邓老师的第一部作品明显比后面的差很多啊。的地得是混淆的,而且年轻被写成了年青。不过文字还真是很奇妙,同一个作家用同样的文字写同样的内容,大概是心态更成熟之后字与字就能排列组合出完全不一样的能量。
中国文学
山中的糖果 豆瓣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6
《山中的糖果》通过“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三个部分,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师友,对身边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录与怀念。作者邓安庆生长在农村,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阅历丰富,天性敏感细腻,对乡村,对城市,对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独到而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文笔细腻,语言纯净克制,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将人间烟火娓娓道来,对人物的举止投足和心理刻画生动,性格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读来亲切有加。他的文字接地气,带有温度,能够俘获人心。
插画家 “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2021年8月30日 已读
在地铁里读完了这本书,我也好几次哭得像个傻子,幸亏我戴着口罩。虽然我和邓老师的成长、生活环境都非常不同,但邓老师柔软温柔的笔触让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情。这一点就很厉害,比那些靠技法、靠炫耀、靠卖弄来写书的,要高级出很多倍。邓老师你要继续写啊,写中国人的故事和情感,我目前最喜欢看的作家,除了 Peter Hessler 就是你了。另外,你那个写序的表姐也好有意思啊~
中国文学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谭五昌 / 海子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写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三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 本书汇集了海子精短、优秀的抒情性诗歌作品多篇,它们将海子优秀诗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精髓真正而充分地显露了出来,旨在通这过种方式,让人们对海子的诗歌及海子本人能够获得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2021年5月16日 已读
本来是要来看韦尔乔的画的,结果是又重新补课了一下海子的诗。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睡梦的身子上开放了彩色的葵花;在春天光明的景色中,全部复活。
中国文学
活着(精)To Live 豆瓣 Goodreads
9.5 (3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6 其它标题: 活着
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Xu Fugui, son of a local rich man, is a compulsive gambler. After he gambles away the entire family fortune, his father dies with grief and indignati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is occurring at the time, and Fugui is forced to join the national army. By the time he finally returns home two years later, he finds his mother has died of a stroke, and his daughter has become mute and lost most of her hearing from a fever. Years later, Fugui's only son dies due to medical negligence while he was donating blood. The daughter finally grows up and finds a husband. They are a happy couple until she dies from giving birth to their son. Soon after that, Fugui's wife dies of osteomalacia, and his son-in-law dies in a construction accident. Eventually, even Fugui's last relative, his grandson Kugen, chokes to death while eating beans. Finally out of relatives, Fugui buys an old ox to accompany him. While it seems like the world holds nothing left for Fugui, he never gives up. Fugui believes there is still hope that things will get better.
生活十讲 豆瓣
8.2 (53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
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质。
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而神话的缺失,却过早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想象力。爱是一生的功课,如果可以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情与欲的挣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来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享受绿色和有机的生活。
蒋勋的文辞优美,直指本质,悲悯却并不忧伤。在这个问题迭出的时代,带给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2020年6月15日 已读
这是蒋勋作品里面最水的一部了吧。一看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时我就怕了,这已经是我读到的第三部他们出版的水书。
中国文学
优雅 豆瓣
作者: 晓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优雅》为ELLE主编晓雪所写关于女性的散文集。文字隽永,涉及护肤美容、打造风格、炼就气质以及对生命的关怀诸多方面,由内而外打造优雅女人,非常实用,并且温暖。所有的白领女性、职场女性,看后相信都会有所启发和认同。
关于护肤:为什么皮肤好?——因为天天做面膜;
关于美白:美白不会让你变白,只是让你肤色均匀而已;
关于穿衣:你将一套5000 元的衣服穿得很好看,那不是你的本事,是衣服的本事;你将一套500 元的衣服穿得有品有位,看起来像5000元的甚至更贵的衣服,那是你的本事。
关于风格:我们可以不年轻,可以不漂亮,可以不苗条,但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范儿。
关于爱情:你想要等到一个多好的人——善良,忠诚,有责任有担当,可以托付终身;就先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好人——善良,忠诚,有责任有担当,可以荣辱与共。
关于职场:成长比成功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
只要年轻,只要努力,只要有梦想又肯用功,一切都来得及,一切都会有——只要你相信。
关于优雅:在我二十岁的时候,风华正茂,对这两个字敬而远之;三十岁时,和生活拼得很厉害,觉得做到这两个字很难;四十岁,尘埃落定,方觉“优雅”更多时候是一种心态。
2020年6月13日 已读
怎么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让人明白一个道理 - 很多事情千万别说出来,只要微笑就可以了,你就可以保持优雅。但非要说出来忠告别人,就会变得掺不忍睹。
中国文学
沈从文的后半生 豆瓣
9.0 (2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新的一天 豆瓣
8.0 (68 个评分) 作者: 许立志 著 / 秦晓宇 编选 作家出版社 2015 - 3
2014年9月30日下午近两点,九零后许立志从深圳龙华一座大厦的十七层一跃而下,10月1日0点0分,他预设了定时发送的一条微博“新的一天”,准时发布于他已辞别的这个世界的新的一天。诗集之名即来自于他写给人间的这最后一句话。
本书汇集了许立志2010年以来所写的近200首诗,其中大部分诗作是在富士康打工期间内完成的。在艰辛的打工生活中,在劳碌的流水线生产操作之余,他一直坚持颇具水准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朴素、斩截而又强烈,兼具抒情性与批判性,常以荒诞的或令人震惊的笔触书写悲辛的底层生活与幽深的死亡诗意,以此来为两亿多命运的同路人立言,为底层的生存作证。
2018年8月31日 想读 我能理解他的绝望。
中国文学
人间词话 豆瓣
8.7 (170 个评分) 作者: 王国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浮生六记 豆瓣 Goodreads
7.3 (65 个评分) 作者: 沈复 译者: 张佳玮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 - 8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
本次出版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并请张佳玮精心译述,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原文、译文并收一本。
独家收录“沈复的一生”(年表)“沈复三十年游历图”,另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这本书,从中获益。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成书后并未刊行出版,而在民间多有传抄,引以为珍。道光年间,由江南士人杨引传于街市书摊购得,转妹婿王韬于申报馆付梓出版。因其中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杨引传购得版本已佚。民国时期有称找到足本,并付梓出版,收录佚失两记,然实为时人拼凑杜撰。后常有传言佚记真本现身,或有相关、或片段,但至今仍无被证实可靠完整的,故本版只收底本所录《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
俞平伯:“《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
林语堂:“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一百个人的十年 豆瓣 Goodreads
9.4 (86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 10
二十世纪的历史将以最浓重的笔墨,记载着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的暴行和文革浩劫,凡这两大灾难的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它,却又无法忘记它……
平如美棠 豆瓣
8.7 (128 个评分) 作者: 饶平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这是饶平如一生的故事。
他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打仗了。又因为和美棠在一起,他最终厌倦了战争,想要回家。
六十年的相守历尽坎坷,命运让他们长久分离。好容易最后又在一起了,美棠却身患重病且渐渐失去记忆。
平如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每天5点起床,给她梳头、洗脸、烧饭、做腹部透析,每天4次,消毒、口罩、接管、接倒腹水、还要打胰岛素、做纪录,他不放心别人帮。
美棠在病痛中渐渐不再配合,不时动手拔身上的管子。耳朵不好,看字也不清楚了,平如就画这画劝她不要拉管子,但画也不管用,只能晚上不睡一整夜看着她,毕竟岁数大了,不能每天如此,还是只能绑住她的手。“她叫‘别绑我’,我听到很难过,怎么办……很痛苦。”
美棠犯糊涂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称丈夫将自己的孙女藏了起来,不让她见,平如怎么说她都不信。他已经八十多岁,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她看着他哭,像看不见一样。
他们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个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她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当美棠最终离开后,平如画下了他和美棠的故事,留下了关于她和他们的最美好的回忆。
柴静曾在节目中问老爷爷:“您已经90岁了。难道这么长时间,没有把这个东西磨平了,磨淡了?”老爷爷回答说:“磨平?怎么讲能磨的平呢?爱这个世界是很久的,这个是永远的事情。”
老爷爷还说:如果能够年光倒流的话,我宁愿再回到从前那一段比较艰苦的时代,两个人相守。
这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只有如此平凡而美好的东西才能拥有长久的感动力量!
中国式青春 豆瓣 Goodreads
中国式青春
7.4 (59 个评分) 作者: 今何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没有人会想到,地球的命运,会因为十二个小时而改变。当氪星球面临毁灭,他们把这个孩子装入太空舱,送向宇宙。这小小的太空舱在宇宙中漂流,穿越一个又一个星云,那在宇宙中飘动了万年的光流风暴和物质云把这个孩子推向他的终点,太阳——地球——北美洲——美国——堪萨斯州——莫维尔小镇。
如果一切都没有偏差,如果每一颗恒星的引力都恰到好处,他会变成美国英雄、传奇的超人。但是,宇宙间一颗计算外的只有三万分之一立方厘米的小小尘埃擦过太空舱的表面,使它的速度降低了六亿万分之一。结果是它到达地球的时间推迟了十二小时,它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许三观卖血记 豆瓣 Goodreads
许三观卖血记
8.9 (389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9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