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博尔赫斯,写作课 豆瓣
Borges on writing
作者: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著 / [美]丹尼尔·哈尔彭 译者: 王人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5
* “作家的作家”博尔赫斯 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班讲课实录
* 谈小说、谈诗歌、谈翻译 打破写作的条条框框 传授成就大师的秘籍
* 博尔赫斯拆解博尔赫斯代表作 逐行点评 如何把素材转变为故事
* 附西英中三语原文与多版本译文对照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一个世界级 的作家 ,他熟悉写作的条条框框,知道如何打破、什么时候打破这些条条框框。他是语言的魔术师,如同所有最优秀的变戏法的人、诗人一样,一旦戏法揭穿,诗文出口,他会让我们感到,这原来一直存在,在我们心中的某个地方,只是没能表达出来而已。
1971年春,博尔赫斯应邀赴哥伦比亚大学为写作班进行讲学,他解析自己的作品,并通过例子帮助其他人改进他们的作品。每次讲课围绕一个主题:谈写小说,谈写诗歌,谈翻译。在座的人,每人分发到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决斗(另篇)》和他的六首诗,以及博尔赫斯作品的不同译本范例,博尔赫斯逐行评论,详细讲解创作的过程。
《博尔赫斯,写作课》以讲课的录音稿为底稿,为保留原汁原味,未作任何编辑。另附课堂中所举范例的西班牙文原文与英文译文,供对比阅读。
你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
如何为故事的主人公起名字?如何为主人公的狗起名字?
如何在小说里留下作者本人的“标记”?
在动笔之前,一个故事应该在脑子里酝酿多久?
短篇小说里最重要的是情节还是人物?
文学要介入政治和社会问题吗?
作家对他所处的时代有什么责任?
与别人合写小说是种什么体验?
这本书解开了哪些博尔赫斯之谜?
博尔赫斯为什么不写长篇小说?
博尔赫斯为什么有时写自由体诗,有时写十四行诗?
博尔赫斯的英文那么好,为什么不翻译自己的作品?
博尔赫斯引用的文字有多少是真实的?
博尔赫斯除了当图书馆馆长之外,还开过酒吧?
缺席的城市 豆瓣
La ciudad ausente
7.9 (1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里卡多·皮格利亚 译者: 韩璐 2022 - 7
在一个历史被缺席的国度,有人正力图守护和抢救记忆
拉美当代文学大师皮格利亚与乔伊斯、博尔赫斯、福克纳、但丁等伟大作家间的文本对话
这是一个侦探故事,一篇爱情小说,还是一则政治寓言,一部科幻小说?
✒️ 编辑推荐
◎ 拉美当代文学大师里卡多·皮格利亚代表作中文版初面世。
阿根廷作家里卡多·皮格利亚是“拉丁美洲最独特的文学声音之一”,曾获多项西班牙语文学重要奖项。《缺席的城市》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已被译为多国语言,曾被阿根廷20世纪重要音乐家赫拉尔多·甘迪尼(Gerardo Gandini)改编为同名歌剧。
◎ 军事独裁政治中的文学抵抗,在一个历史被缺席的国度,有人正力图守护和抢救记忆。
拉美的极权主义的历史由来以久,尤以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最为严酷。本书的故事背景设置在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统治阿根廷的军事独裁时期,其间,反对独裁政权的作家和知识分子常常莫名失踪。
在书中,当“女身机器”输出的故事传播真相时,警察便试图介入以将之捣毁,从而确保社会话语的稳定和对记忆的抹除。拯救这台机器,就是守护和抢救我们记忆的权利:她是永恒,是流淌着故事的河流,是让记忆保持鲜活的永不休止的声音。
◎ 一段跨越体裁边界的先锋叙事,这是皮格利亚抛出的具无尽魅力的故事之引诱。
在迷人的侦探故事的外衣下,本书也是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爱情故事,一则隐喻被严密监视的压抑现实的政治寓言,一部令人想起威廉·巴勒斯作品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在这里,如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大街小巷,多重的线索相互交叠,消弥着叙事的边界,令故事的魅力无穷放大。
皮格利亚主张“所有的故事都是侦探小说”,他以天马行空的创意对文本进行加密,而读者则化身为侦探去解码。我们阅读这部小说,仿佛可以花上一辈子去解其中的谜。
◎ 一篇伟大作家间的文本对话,这是皮格利亚诗学宇宙的一次丰盈呈现。
除了小说家的身份,皮格利亚亦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在其小说写作中,他常常通过融入互文、戏仿等后现代结构手法与叙事技巧,在与经典作家的对话中,呈现其在真实与虚构、政治与文学、历史与现状等方面的深刻洞见。
在《缺席的城市》中,皮格利亚频繁出入于博尔赫斯、乔伊斯、福克纳、爱伦·坡、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文本,更是对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罗伯特·阿尔特、《神曲》《一千零一夜》等多有指涉。他以精妙绝伦的叙事技巧,让我们一窥其丰盈的诗学宇宙。
✒️ 内容简介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一名记者朱尼尔在收到爆料后,踏上了追查一台神秘机器的旅途。
这台机器拥有一个女人的心智和灵魂,能够输出故事。它是由一个与阿根廷先锋小说家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同名的人物,在心爱的女人去世后创造的,其目的是让爱人在讲述故事中获得永生。
除了个人的爱情回忆,机器还守护着流传在城市里的集体记忆。当她通过重重文本和磁带录音,影射现实、传播真相时,警察也介入进来,试图将机器捣毁。
朱尼尔在城市里四处游荡,在不同的故事中进进退退,试图解开那条总是充满等待和延宕的线索。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世界尽头的的一座小岛上……
✒️ 名人&媒体推荐
显然,皮格利亚追随的是异想天开的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以及两位黑色天才罗伯特·阿尔特和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脚步。但他仍是一位具有原创性的天才作家,他的天马行空冲击着传统叙事的边界。《缺席的城市》是一部戏仿侦探故事的小说,它引诱读者持续读下去的疑问不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刚刚发生了什么”。
—— 罗伯特·库弗,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
一部真正惊人而富于新意的小说,来自拉丁美洲最受推崇的作家之一。皮格利亚将幽暗的真相与幻想的冒险玩于股掌,组成一个旋涡一般的故事。
—— 格温·柯克帕特里克
皮格利亚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小说家,一位充满魅力的作家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对政治与虚构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大胆探索。《缺席的城市》是一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它超越了国界。
—— 弗朗辛·马塞洛
毋庸置疑,皮格利亚是黑色小说在拉普拉塔河地区的推广发展贡献最大的作家之一。
—— 门波·希亚迪内斯,阿根廷文学评论家
有两个特点令皮格利亚的作品富有生命力:首先,是他审美上对局外人和社会边缘的偏爱,这进而使他对压迫和反抗之间的权力动态关系比较警惕;其次,是他对几乎被遗忘的旧世界的怀念。……在他的小说《缺席的城市》中,如旋涡般的故事将读者带至半个世纪以前,部分原因是为了寻找传奇人物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 博尔赫斯的精神导师。而我们在那个世界遇到的是什么呢?汽车旅馆、破酒馆、磁带机、疯了的科学家、落魄的作家、丢失的信件,等等。
——《泰晤士文学增刊》
拉丁美洲最独特的文学声音之一……正是阴谋作为常规这一前提——这也是皮格利亚作品的核心——最富预言意味。
——《纽约客》
他拥有的伟大文学才能包括:将情节置于一个精确的世界,对事实和人物的精准观察,明晰的语言,以及使读者着迷于他且让故事与底层的诗学力量之间保持张力的文学智慧。
—— 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授奖词
人间喜剧 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译者: 丁世中,郑永慧,袁树仁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8
奥诺雷·巴尔扎克(1799一1850)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塑造典型的巨匠,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以二十年的辛勤工作,创造了《人间喜剧》这一小说史上的奇迹。他将九十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①使通常被视为供人消遣的小说一变而具有文献的价值。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证明,他富有独创性
2021年12月2日 想读 在豆瓣上听说这本书的作者每天都要把生蚝在桌子上摆成正四边形然后都吃掉
外国文学
鄙视 豆瓣 Goodreads
Il disprezzo
8.1 (126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The House of the Spirits 豆瓣
作者: Isabel Allende / Magda Bogin 译者: Bogin, Magda Bantam USA 1986 - 7
Here, in an astonishing debut by a gifted storyteller, is the magnificent saga of proud and passionate men and women and the turbulent times through which they suffer and triumph. They are the Truebas. And theirs is a world you will not want to leave, and one you will not forget. Esteban -- The patriarch, a volatile and proud man whose lust for land is legendary and who is haunted by his tyrannical passion for the wife he can never completely possess. Clara -- The matriarch, elusive and mysterious, who foretells family tragedy and shapes the fortunes of the house of the Truebas. Blanca -- Their daughter, soft-spoken yet rebellious, whose shocking love for the son of her father's foreman fuels Esteban's everlasting contempt... even as it produces the grandchild he adores. Alba -- The fruit of Blanca's forbidden love, a luminous bearty, a fiery and willful woman... the family's break with the past and link to the future.
Say Nothing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Patrick Radden Keefe Doubleday 2019 - 2
From award-winning New Yorker staff writer Patrick Radden Keefe, a stunning, intricate narrative about a notorious killing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its devastating repercussions
In December 1972, Jean McConville, a thirty-eight-year-old mother of ten, was dragged from her Belfast home by masked intruders, her children clinging to her legs. They never saw her again. Her abduction was one of the most notorious episodes of the vicious conflict known as The Troubles. Everyone in the neighborhood knew the I.R.A. was responsible. But in a climate of fear and paranoia, no one would speak of it. In 2003, five years after an accord brought an uneasy peace to Northern Ireland, a set of human bones was discovered on a beach. McConville’s children knew it was their mother when they were told a blue safety pin was attached to the dress–with so many kids, she had always kept it handy for diapers or ripped clothes.
Patrick Radden Keefe’s mesmerizing book on the bitter conflict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its aftermath uses the McConville cas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tale of a society wracked by a violent guerrilla war, a war whose consequences have never been reckoned with. The brutal violence seared not only people like the McConville children, but also I.R.A. members embittered by a peace that fell far short of the goal of a united Ireland, and left them wondering whether the killings they committed were not justified acts of war, but simple murders. From radical and impetuous I.R.A. terrorists such as Dolours Price, who, when she was barely out of her teens, was already planting bombs in London and targeting informers for execution, to the ferocious I.R.A. mastermind known as The Dark, to the spy games and dirty schemes of the British Army, to Gerry Adams, who negotiated the peace but betrayed his hardcore comrades by denying his I.R.A. past–Say Nothing conjures a world of passion, betrayal, vengeance, and anguish.
哥本哈根没有猫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 绘者 [德] 沃尔夫·埃布鲁赫 译者: 任庆莉 新星出版社 2017 - 3
乔伊斯很喜欢自己的小孙子史蒂芬,他写下这封信时史蒂芬刚四岁。这封短信的英文版于2012年1月在都柏林首次限量出版,德文版则首次采用了图画书的形式,并邀请德国童书大师沃尔夫·埃布鲁赫来为文字绘制插画。
2021年2月13日 已读
唉~为什么我觉得有点失望呢。尤其是 Amazon Kindle 版,字小不能调,眼睛快瞎了,黑白绘本又比较短不怎么过瘾。
外国文学 绘本
都柏林人 豆瓣
DUBLINERS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0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1914年出版,置景于乔伊斯的故乡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
我的名字叫红 豆瓣
Benim Adım Kırmızı
8.4 (49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沈志兴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 最会讲故事的诺奖得主
帕慕克的小说最好地体现了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有多重的欣赏角度和发展脉络,既可以满足单纯读故事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更深度的思考和审美。
◆ 大师代表作
《红》是奠定帕慕克国际文坛大师地位的作品,几乎获得了世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
◆ 经典文学中的畅销小说
《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畅销作品,06年的中文版是国内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销量最好的之一。
故事发生在1590年末的奥斯曼帝国,国王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齐聚伊斯坦布尔,绘制这本传说将动摇宗教与社稷的书。此时,为爱情离乡12年的青年黑在恋人父亲的召唤下终于回归,迎接他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
一位细密画家被发现死于深井中,奉命为苏丹绘制抄本的长者也惨遭杀害。苏丹命令宫廷绘画大师奥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内查出结果,而线索,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图画某处。
作者通过说书人的方式,让全部角色都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两具尸体、死亡,甚至凶手自己。在他们的倾吐中,除了侦破凶案的蛛丝马迹,还有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心灵之相,对幸福与意义的不同渴求。
【评论】
“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用整整10天的时间,看一个人的小说,这在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这10天,我在精神上像贵族一样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仅是个了不得的作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导游。——阎连科
“《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获诺贝尔名副其实”:在阅读这部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载入史册的伟大小说,而作者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伟大作家。——蔡骏
“解画的艺术”:我认为他以六年功夫写出来的这部小说,应是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李欧梵
“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所特有的“废墟的忧伤”,既来自于帕慕克自我陌生化的姿态,也同时诞生于西方作家作为局外观察者的目光。——吴晓东
“无用之用”帕慕克逆流而上:简直是文学上的反动,他慢,很慢,极其慢。他对铺排细节有如此超常的耐心,所以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般人难以具备的好奇。——徐则臣
2020年5月21日 想读 张永和在理想国推荐
外国文学
Lanark 豆瓣
作者: Alasdair Gray Canongate Classics 2003 - 4
From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81, Lanark was hailed as a masterpiece and it has come to be widely regarded as the most remarkable and influential Scottish novel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work of extraordinary imagination and wide-ranging concerns, its playful narrative conveys at its core a profound message, both personal and political, about humankind's inability to love, and yet our compulsion to go on trying. With its echoes of Dante, Blake, Joyce, Kafka, and Lewis Carroll, Lanark has been publishe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o unanimous acclaim. This edition marks the novel's return to its original publisher and features a superb new introduction by the award-winning novelist Janice Galloway, and the author's Tailpiece, a fascinating addendum to the novel. "It was time Scotland produced a shattering work of fiction in the modern idiom. This is it." -- Anthony Burgess "Alasdair Gra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ving writers in English." -- Stephen Bernstein,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Remarkable ... Lanark is a work of loving and vivid imagination, yielding copious riches." -- William Boyd,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London) "Undoubtedly the best work of fiction written by a Scottish author for decades." -- Time Out (London) "A quit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the most remarkable thing in Scottish fiction for a very long time." -- The Scotsman
2020年1月4日 想读 在TPR上看到了对这个作家的介绍 感觉好有意思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20/01/01/eating-oatmeal-with-alasdair-gray/?utm_source=The+Paris+Review+Newsletter&utm_campaign=347619b567-EMAIL_CAMPAIGN_Weekly_12072018_COPY_01&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35491ea532-347619b567-55818369&mc_cid=347619b567&mc_eid=06736df8c0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