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
夏日走过山间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缪尔 译者: 刘颖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5
1869年,缪尔受朋友邀请前往约塞米蒂山谷的内华达山脉牧羊和考察,沿途写下《夏日走过山间》。在山间行走的3个月使他认识到自然放牧对山地草原的破坏是无法逆转的。1903年,他带领西奥多·罗斯福在山谷中进行了一次自然之旅,沿途向总统倾诉自己面对美景被侵蚀的痛心。罗斯福被缪尔所打动,也意识到只有通过联邦的力量才能将内华达山脉的美景长久的留存。1906年,缪尔以一己之力推动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建立,罗斯福也受其影响在任期内批准创建了五十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十六个国家纪念保护区和六个国家公园。自此,缪尔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夏日走过山间》成为缪尔的初心所在,也以其优美、细腻的文风而被称为“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开启了20世纪自然文学创作的新方式。
美国时钟 豆瓣
The American Clock
作者: [美] 阿瑟·米勒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5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在其上运行的时钟,有些夜晚,你几乎可以听到那钟声响彻夜空。”
* 以普利策奖得主纪实作品《艰难的日子:一部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历史》为蓝本的戏剧“二创”,反思大萧条,反思新政
* 百老汇、伦敦西区常演不衰,提名劳伦斯·奥利弗奖,荣获BBC年度戏剧奖
《美国时钟》是米勒以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写出的一个社会剧。据他本人说,他是受美国作家斯特兹•特克尔《艰难的日子:一部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口述历史》一书的启发,经过多年酝酿才写成这出戏。特克尔通过他所访问的众多普通美国人的口述,以新闻体裁生动地反映了三十年代那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精神和生活带来的灾难,而米勒则把这一惊心动魄的悲惨景象更为真实地再现于舞台。全剧人物多达四十余个,几乎囊括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有的美国剧评家由此而认为剧作家没有着重刻画三两个主人公的面貌,是此剧的一项缺陷,殊不知米勒的意图正在于说明那场危机“几乎触及了所有的人,不管他住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他用戏剧形式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文献性壁画,侧重灾难的全貌,从而重振人们的尊严和信心。这种形式早在布莱希特的一些剧本和多斯•帕索斯的那部《美国》三部曲小说中有关新闻短片的章节里就已出现过,米勒则把它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米勒的剧本一向具有自传性质。由于他目睹了那场危机,《美国时钟》中的许多场景可以说是他根据回忆记录下来的真实情景,例如剧中人李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生活拮据而不得不辍学进入工厂工作,就是他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其中许多描写可以说是米勒对当时美国青年思想面貌的如实写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全剧阐述了美国人民经历了那次浩劫后终于认识到“这个国家其实是属于他们的”。以这一思想转变作为全剧的结尾,说明米勒在创作思想上已突破了过去那种仅仅局限于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推销员等小人物的个人悲欢离合的狭隘题材。米勒写此剧的动机,无疑是想告诫美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要在虚假的繁荣景象中忘却过去沉痛苦难的历史,其用心良苦使《美国时钟》具有较深刻的教育意义。
《美国时钟》1983年5月首演于南卡罗来纳州的斯波莱托剧院,11月移至纽约百老汇,但仅上演了12场,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米勒并未气馁,对剧本做了精心的修改,于1984年奥运会前夕在洛杉矶马克•泰珀剧院再度公演,终于获得好评。同年英国伯明翰的轮换剧目剧院也上演了这出戏。《卫报》评论道:“与其说它是一出传统剧,毋宁说它是大萧条期间万花筒般的美国社会史……体现了戏剧概括时代基调的力量。”
* 与其说它是一出传统剧,毋宁说它是大萧条期间万花筒般的美国社会史……体现了戏剧概括时代基调的力量。——《卫报》
* 一幅由“美国戏剧的良心”绘制的大胆生动的大萧条全景图。——《纽约时报》
* 那响彻夜空的钟声预示了历史往往会重演。人类的错觉和无知并非只端坐于历史书或历史剧本的书页之间,而是时刻在场。——Culture Whisper
* 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而是各种势力,比你在黑暗中偶然听到的声音要大得多。这是一个美国故事,是美国在讲述它自己的故事。——阿瑟·米勒
* 它是米勒对道德选择的不懈探索,也是米勒在模糊虚构与真实界限层面更深刻的体现。——琼恩·施鲁特(美国作家)
The Ride Down Mt. Morgan 豆瓣
作者: Arthur Miller Penguin 1999 - 9
A car wreck on the slopes of Mt. Morgan puts poet and insurance tycoon Lyman Felt in the hospital. While Lyman recovers, two women meet in the hospital to discover that they are both married to him. With his secrets exposed, Lyman tries to justify himself to the two women--the prim, cultured Theo and the restless, ambitious Leah--at the same time hoping to convince himself that he is blameless. Moving between broad farce and delicate tragedy, The Ride Down Mt. Morgan reveals the struggle between honesty with others and honesty with oneself. This new edition incorporates the revisions Miller wrote for the acclaimed 1998 Public Theatre production starring Patrick Stewart.
达摩流浪者 豆瓣
The Dharma Bums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远子 2022 - 3
“相信这世界是一朵纤美的花,你就能活下去。
我同时也知道我是世界上最差劲的流浪汉,
可我的眼中有钻石的光芒。”
.
★ 背包革命的起点,自由精神的诗篇
达摩流浪者是二十世纪的吟游诗人。他们拒绝认同庸常的需求,拒绝被囚禁于“工作—生产—消费”的封闭系统之中。他们想象着一个全是背包客的世界,四处游荡,爬山祈祷,把永远自由的愿景传给每一个人。
★ 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吉姆·莫里森、帕蒂·史密斯、村上春树 挚爱的作家
凯鲁亚克对当代文学、艺术创作者影响深远!民谣传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精神向导;披头士乐队、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的艺术缪斯;帕蒂·史密斯、村上春树自青年时期便挚爱的文学偶像。
★ 凯鲁亚克成熟期代表作,将东方禅意融入“垮掉的一代”追求自由的精神:
与《在路上》一样青春,比《在路上》纯粹自然。凯鲁亚克又一部讲述背包漫游的经典之作,来自东方的禅宗思想与浪迹四方的背包客一族完美契合。
★ 青年作家远子倾注生命体验,精译详注:
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短名单入围作家远子潜心翻译,个体漂泊的青春经验与文本精髓遥相呼应,并精心研究凯鲁亚克的“自动写作”文风,尽量还原原作风格;悉心详解文中典故,增添150多条注释,所有地名皆附上英文原文,方便读者在地图上追踪凯鲁亚克的行迹。
★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设计,还原60年代经典美学,120×200mm旅行口袋本,精巧便携,兼顾“书与远方”。
蝲蛄吟唱的地方 豆瓣
Where the Crawdads Sing
8.2 (8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迪莉娅·欧文斯 译者: 王泽林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2019 全美现象级畅销小说。登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美国亚马逊、北美独立书店四大重量级畅销榜榜首,连续上榜超过 80 周。
◆美国国内总销量已逾 600 万册。
◆Goodreads 上超过 70 万读者评论,仍保持 4.49 的超高分。
◆20 世纪福克斯购买影视版权;奥斯卡影后 瑞茜•威瑟斯彭动用自家图书俱乐部落力推荐,还将亲自担纲制片。
◆图书版权售出德、法、俄、中、意、韩等38种语言,引发社交网络晒书热潮
------
故事梗概:
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从十岁起,她就独自生活在北卡罗来纳州海滨荒凉的湿地中,驾着小船,靠猎捕和收集野物卖给码头的人维生。她只上过一天学,是小镇居民口中的“湿地女孩”,文明社会之外的野姑娘。当镇上最受欢迎的花花公子被发现死在湿地中时,人们立刻将怀疑的目光投向她。
作为天生的 湿地生物学家,她从土地中汲取生活的教训,从萤火虫不诚实的信号中学习世界真正的运行方式。到了渴望触摸和爱的年纪,受到两个来自小镇的年轻人的吸引,她向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启了心扉……
若干年后,她成了当地的传奇,小镇旅游业的名片。但这本书要讲的并不是一个女孩冲破重重阻碍走向光明的励志故事。荒凉的湿地养育了女孩,也塑造了她。她关于爱情和生活的选择听从的是荒野的召唤,而非文明社会的教导……
------
编辑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终生栖息于一片海滨湿地的野女孩的成长故事,诗意而野性。
被家人和社会彻底抛弃是烙在她生命中的不幸,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她独有的幸运。这意味着她也彻底躲开了文明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规训。她就像湿地中的一只小兽,有美丽的皮毛,也有凌厉的爪牙。湿地养育了她,也塑造了她。她的初恋始于一根大蓝鹭的“眉毛”,她最忠诚的朋友是银鸥和库珀鹰,她关于爱情、婚姻、性和背叛的看法源自对萤火虫、螳螂、火鸡和蛙的观察。她的生活和生长在世俗文明中的我们的生活迥然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
媒体评论:
一部美得令人心痛的小说处女作,同时也是一桩未破解的谋杀案,一个成长故事,一场大自然的庆典……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这个孩子让我们窥见了她私人世界中隐藏的奇迹和危险。——《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凶猛的、美得令人难忘的小说,讲述了女主角基娅学会信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交织着一个扣人心弦的谋杀谜团,揭示了野蛮的真相。——《人物》杂志
茂盛、神秘,喜欢芭芭拉•金索沃的读者一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Bustle
从一个年轻女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成长故事和一桩神秘谋杀的调查过程……通过基娅的故事,欧文斯探索了离群索居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以及被抛弃留给我们生活的深刻印记。——《名利场》
这个故事的魅力源自基娅同她视之为家的地方以及那里所有生物的深厚关联。——《书单》
欧文斯的文字明亮如低地的月亮……这是一部读者会喜欢的兼具谋杀谜团、爱情故事和法庭戏码的小说,但它对我们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肌骨的探究,不时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像沼泽本身一样古老而不易对付。—— 克里斯托弗•斯科顿,《地球的秘密智慧》作者
我简直没法描述我有多喜欢这本书。真希望这故事不要结束。—— 瑞茜•威瑟斯彭
当你感觉到你脚趾下的星球和树木在移动时,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保证,你会听到蝲蛄在吟唱。—— 迪莉娅•欧文斯
引人入胜的神秘故事,文字如此明亮,可以穿透最黑暗的泥泞。——《奥古斯塔编年史》
带着古老民谣的节奏。欧文斯显然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从黏住脚底的黑泥到咸水的味道,再到海鸥的叫声。——戴维•乔伊,《捆住我们的线》作者
The Fountainhead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Ayn Rand Signet 1996 - 9
建筑学专业的洛克先生从大学开始就因为不遵循传统说教而被开掉,而听话的另一位先生顺利的毕业并且找到一份好差事。所有人都不喜欢洛克先生,甚至专栏作家也时不时的老羞辱他,洛克爱着的姑娘——也不出所料的跟了那位听话的好好先生……洛克先生活着就是麻烦不断。 在一次政府建筑项目中,那位他的同学,听话的好好先生居然同意了洛克先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如果洛克先生能因此获得荣誉,获得成功,并获得尊敬,由此改变世界对他的看法,那真是美好的生活啊。可洛克先生并为因此获得好运气:公众一如既往的反对混子洛克设计建设的这个项目,政府也因此推翻了这个项目,而两位设计者也无法控告政府,政府是无权被告的。洛克先生又一次显示了他混子本色,他搞了一些炸药把那做了一半的楼给炸成一堆碎瓦片子。他也因此而上了法庭,对于自己的行为,他是这么说的:创造是自己的私事,是天赋的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样的天赋个人的权力……
Howard Roark is an architect whose genius and integrity will not be comprised. He has ideas that work against conventional standards.
Heads of the Colored People 豆瓣
作者: Nafissa Thompson-Spires Atria Books 2018 - 4
Each captivating story plunges headfirst into the lives of new, utterly original characters. Some are darkly humorous—from two mothers exchanging snide remarks through notes in their kids’ backpacks, to the young girl contemplating how best to notify her Facebook friends of her impending suicide—while others are devastatingly poignant—a new mother and funeral singer who is driven to madness with grief for the young black boys who have fallen victim to gun violence, or the teen who struggles between her upper middle class upbringing and her desire to fully connect with black culture.
2020年1月11日 想读 先马一下,这个女作家的文笔一流但我不确定我想看她的故事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20/01/06/on-no-longer-being-a-hysterical-woman
美国文学
Giovanni’s Room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Giovanni’s Room
8.6 (10 个评分) 作者: James Baldwin Penguin Classics 2001 - 10 其它标题: Giovanni's Room
在线阅读本书
Considered an 'audacious' second novel, GIOVANNI'S ROOM is set in the 1950s Paris of American expatriates, liaisons, and violence. This now-classic story of a fated love triangle explores, with uncompromising clari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desire, conventional morality and sexual identity.
海伯利安 豆瓣 Goodreads
Hyperion
9.0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西蒙斯 译者: 潘振华 / 官善明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 11
《海伯利安》于1989年首次出版,横扫全球所有重量级奖项——雨果奖、轨迹奖、西班牙科幻小说首奖、日本星云奖、日本雨果奖、法国宇宙奖,并入围亚瑟•克拉克奖、英伦科幻奖、科幻纪事奖,被轨迹杂志票选为1990年前史上十大科幻小说,1997年和2006年两次入选“最推荐100部科幻奇幻作品榜”。
28世纪,地球已被黑洞吞噬,人类在银河系中建立了霸主政权,但一颗偏远星球上的某个传说,却将带给人类灭顶之灾。在这颗被称作海伯利安的星球上,据说潜伏着一种名为伯劳的嗜血怪物,朝圣者们可以组队去向它许愿,一人能够梦想成真,而余下诸人都将失去性命。在人类末日前夜,最后一支由7人组成的朝圣队伍出发了,他们每个人都有极度渴望之事,也有着隐藏心底的秘密,而其中一人正掌握着全人类的命运。
冰与火之歌(卷一) 豆瓣
A Game of Thrones
9.4 (2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治·R·R·马丁 译者: 谭光磊 / 屈畅 重庆出版社 2005 - 5
《冰与火之歌》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R·R·马丁所著,是当代奇幻文学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于1996年刚一问世,便以别具一格的结构,浩瀚辽阔的视野,错落有致的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迅速征服了欧美文坛。迄今,本书已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并在各个国家迭获大奖。
本书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虚构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宫廷斗争、疆场厮杀、游历冒险和魔法抗衡的故事,全书七卷(包括未出的各卷)浑然一体,共同组成了一幅壮丽而完整的画卷。书名“冰与火”,为的是突出人性挣扎的含义,书中塑造了无数的人物,但其着眼点,却并非孤立地凸现英雄主义,奉献精神或奸猾阴谋,而是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他或她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从写作上说,本书与莎翁的《哈姆雷特》颇有共通之处。从中,读者便能与之产生呼应,共同经历这冰与火的洗礼。
那么《冰与火之歌》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在阅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关注呢?
首先,本书采用了独特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POV)。通俗地说,就好比一部大片,导演将摄影机装在不同人物的身上,并不断切换。整个故事,由甲人物以自身立场讲述一段后,便换为乙人物来讲述,以此类推,周而复始。翻开本书可看到,每章节的名称皆为一人物名,该人物便是本章的视点人物。这样的写法,不仅大大增强了代入感,尤为重要的是,它主观地限制了读者(通过视点人物的视野)获取信息和进行思考的广度,为书中错综复杂的线索设置提供了必要的帷幕。作者的另一巧思在于,相对于采取这一写法的同类作品常出现的时间线索混乱,叙事搅成一团等弊端,本书经过精心梳理后,每个章节的时间互不交叉,而是呈现精巧的上下承接的关系,虽然视点人物不同,但故事却在不断前进。
其次,本书每个章节张弛有度,节奏感非常强烈,能吸引人连续地阅读。作者在写作《冰与火之歌》之前,已获得多次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并在好莱坞担任编剧长达十年之久,丰富的经历,使本书成为了他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总括和升华之作。在本书每个章节,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其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本书的每一卷,也形成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乃至在由整个七卷组成的《冰与火之歌》,也呈现出这样完整的结构。不仅互相串联,其中更包含了无数的情节兴奋点。作者曾经说,担任编剧,最痛苦的是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四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对自身抱负的一种实现。
第三,这本书,诚如上面已提及的,其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看过本卷《权力的游戏》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下列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如琼恩·艾林死亡的真相,行刺布兰的真相,乃至琼恩的父母等等,相信作者最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第四,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着意刻画神秘感。读者或许记得,《魔戒之王》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且出现大量的神灵和超自然现象,乃至伟大的法师甘道夫等等,但书中却没有具体描述一种魔法。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一直以来,国内的奇幻文坛苦于少有优秀奇幻文学作品的引进。少量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使得文学界将在西方百花齐放,无比兴旺的幻想文学归入了少儿读物和幼稚作品一类。纵然在关注奇幻文学的读者群中,参差不齐的玄幻文学,也蒙蔽了人们的视线。透过本书的出版,阅读一本真正的奇幻作品,感受一下奇幻小说无穷的魅力,让她真正地扎下根来!
可以想见,本书的成功,必将推动新一轮奇幻文学作品引进和阅读的风潮!
渺小一生 豆瓣
A Little Life
7.7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尤传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
一段大写的友情,四个人的三十年。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因为有我,你不会独自向下跌落。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第4。
★方所书店三年来史无前例一路全票通过,采购端与门市端选书双冠王。
★ 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好书, 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最终成为年度“Best of the Best Book”(每年年末,综合考量入选最多媒体年度好书榜以及蝉联各大排行榜的最受欢迎图书,评出本年度最佳图书)
★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
内容简介: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
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
评论推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X》档案女主角、《性爱自修室》吉莲•安德森,蔡康永推荐。
“马丁•艾米斯曾经问道:‘除了托尔斯泰,还有哪个作家真的让幸福在书页上荡漾吗?’令人惊讶的答案是柳原汉雅:与直觉相反,《渺小一生》中最感人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部分,而是温柔的部分,当裘德从朋友那里得到善意和支持的时候。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
“柳原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好结局的预期;这本书审视了人类的残忍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及能与之相抗衡的,友谊的治愈性力量。”——《纽约客》
“《渺小一生》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它提供了所有随之而来的戏剧要素(自虐、狂欢和暴力),以及它的慰藉:友谊、旅行和爱情。如果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负担,那么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卫报》
“柳原擅长捕捉美丽、温暖、善良的光芒。在《渺小一生》中,这些在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芒或许,但只是或许,能够拯救你。”——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它将成为未来用来衡量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基准。”——《华尔街日报》
“二十一世纪一部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进光明。”——Amazon
一切皆有可能 豆瓣
Anything is possible
6.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译者: 张芸 / 贾晓光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8
★普利策奖得主、《奥丽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
收录《我叫露西·巴顿》与《一切皆有可能》
★每个尝过孤独之痛的人,都会因为这本书而感觉好多了!
★《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
★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最爱书单
★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今日美国》《明星论坛报》、《圣路易斯邮报》、Book Page、Libraryreads 年度图书!
★Goodreads读者票选最佳小说
★改编话剧在伦敦及百老汇上演
★我们想方设法去拥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种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管我们把那称作什么,在我看来,那是我们最卑劣的一面,这种非要找一个对象来贬低的需求。
……………………………………………………………………………………………
我们全家都是怪胎,住在一座丁点大的村镇里。别的小孩看到我们会捏着鼻子跑开,说我们臭烘烘的。老师对姐姐说,没有人穷得连肥皂都买不起。我们也常常在垃圾桶里找吃的。毫无预警的时候,父母会突然起劲儿地揍我们。
我们与世隔绝,我们没有朋友,受人嘲笑,用怀疑的目光打量世界。
如今,我已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作家,十多年来再也没见过任何家人。有一天,母亲突然出现在我的病床脚,我竟开始觉得:从前的岁月并没有那么糟。没错,贫穷总是和虐待连在一起,但我爱我的妈妈。只是时不时地,那黑暗的滋味仍会意外地骤然充满我的身心。
我们都是一团糟,我们拼尽所能,却都爱得不完美,但这没关系。人生就是不断向前,一切皆有可能。 可怜可怜我们每个人吧。
……………………………………………………………………………………………
当斯特劳特来到她最擅长的领域,谁能比她写得更好?这是一本带着宽宏大量与讽刺书写日常生活的书,一部完全配得上这个书名的小说。斯特劳特深入笔下人物灵魂最幽深的角落,仿佛我们就是那些人。试试看你能不能不流泪地读完它,要么就为它惊叹吧。——《今日美国》
斯特劳特的故事讲的是我们如何肩负重担行走于人生,尽管大声承认伤痛能够减轻我们的苦楚,但我们却总是无声地承受着。——《华盛顿邮报》
它给予我们珍贵的情感财富,从最黑暗的苦难到最简单的快乐。——《纽约时报》
斯特劳特总是能将人们彼此珍爱的方式转化为神秘深邃的文字,让我们惊叹。——《芝加哥论坛报》
所罗门之歌 豆瓣
Song of Solomon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胡允桓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喜爱的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代表作
★ 《新闻周刊》“史上最好的100本书”
★ 荣获美国书评家协会奖
★ 美国中学必读书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
★ 我最喜欢的书是《所罗门之歌》,这真是一本很美、很美的书。它不仅教我如何去写作,更教我如何去生活、去思考。——奥巴马
小说一开场就意味深长:奶娃非常幸运地成为白人医院第一个黑人婴儿,但他出生时恰逢一个黑人想借一对丝绸翅膀飞翔而摔死。
就像出生时的意外一样,奶娃发现自己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意外:身在富裕之家却不能自立;与父亲格格不入,母亲的关爱实际成为桎梏,在姐姐那里只得到仇视;爱上的,却是外甥女……
奶娃只好离家出走,去寻找传说中父辈遗失的金子。但历尽千辛万苦,除了先辈留下的传说与歌谣,等待他的只是儿时伙伴吉他瞄准的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