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我与地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179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023年10月15日 已读
整本可能最喜欢《记忆与印象》的人物志。不知是否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鲜活地成长在那个时代的人而非虚构的角色,给人特别真实的感觉;当然,一般人在写虚构作品的时候也不太会着重描写京片子。总体来说觉得史铁生的文字不能说多么华丽,但是是充满爱的——即使是残忍的故事,核心也是围绕着爱。他是一个憧憬爱的人,也是一个信仰爱的人,所以不需要太多修饰,处处透着真诚的生命力。
中国文学
茶馆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一句台词一个人物
演绎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
一爿茶馆一个社会
映射沧桑变幻的炎凉世态
——曹禺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将其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真相与文学高度。
《茶馆》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书中包含《茶馆》和《龙须沟》两本老舍经典代表作。
2022年4月8日 已读
茶馆那么多登场角色,硬是一遍下来人人鲜活的形象带名字都能不重样地浮现在脑子里。把它和龙须沟放在一起对比,再想想老舍先生最后的结局,这余味自然而然就复杂起来了...文学作品既能讽刺现实的黑暗,也能描绘美好的愿景——恐怕这一本两部剧,就是这两个参照点吧
中国文学 老舍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 豆瓣
7.9 (35 个评分) 作者: 陆秋槎 新星出版社 2019 - 4
“推理小说虽然是用自然语言写成的,却和形式系统具有相同的性质。”
文学少女陆秋槎,为探究推理小说的严密性,误闯数学少女韩采芦的寝室,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思维及身体的大冒险。推理小说的真相,能否像数学定理那样得到无懈可击的证明?困扰数学界三百五十八年的费马大定理,其证明史能否改写成一篇猜凶手谜题?看似条件不足无从推理的案件,又是否能另辟蹊径、直抵真相?最终,她们的友谊又会如何收场?
2021年11月27日 已读
近期读的最好看的一本推理了。以作中作的形式呈现本格推理的部分最大程度地调和了注重解谜可能导致的故事乏味,几个角色的描写还是很可爱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的特色)。炫学的部分比较恰到好处,从余味的角度个人最喜欢第二篇,第三篇相对在水准之下。解说给整本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论证了推理小说作为体裁的特殊性。另外比较个人感情的是本书也没有试图强调哪种解决方式才是所谓“正统”,而是藉由作中作的形式把对同个问题不同的回答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留下思考的空间,弘扬“自由”的精神,是一种值得回味的meta。
中国文学 国产推理 陆秋槎
围城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围城
9.1 (791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 2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之后,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由作者重新修订之后,在中国大陆地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曾小幅修改过几次。《围城》 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崇。由于1949年后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着机智与幽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显得尖酸刻薄。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
2021年4月20日 已读
因为“围城”这词在当代语境下的滥用,阅读之前险些忘记了有很大一部分在探讨婚姻。其实感觉题目的围城看似是写城,其实写的是城墙和城门吧。能把各种各样的琐事写出味道,钱钟书的文笔真是不错。但限于取材的原因,从头到尾数不清的酸味一开始觉得激爽,读到后面不免有些审美疲劳。结尾杨绛的解读写的是真好——也是拜之前读过《我们仨》所赐,《围城》的阅读体验有了额外的快乐。读的时候就一直在好奇这书怎样结尾才能满意,读到结尾在意犹未尽之时不得不佩服,如此收束真是吊足余味。调侃而论,倒是觉得比起什么讽刺向的文学作品,围城感觉更像是论坛感情/职业区精华帖合集。
中国文学 钱钟书
呐喊 豆瓣 Goodreads
9.5 (52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值高峰。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22年,五四大潮渐落,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将之前的小说结集出版,目的在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
新版《呐喊》完整收录鲁迅从1918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陈丹青先生专门为新版撰写的读后记长文一篇。
2021年2月4日 已读
意犹未尽。小说是几个个人,社会是一大群人,鲁迅写小说写出了整个社会。《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和童年/动物有关的几篇总能读出可爱和温暖,但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有群像的故事:《狂人日记》、《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是康大叔、蓝皮阿五、九斤老太和赵白眼,身上满满都是没什么进步的社会的影子,那么平凡又那么犀利。
中国文学 鲁迅
活着 Goodreads 豆瓣
9.2 (90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8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2020年11月15日 已读
其实整体的阅读感受非常糟糕——这个糟糕并不来自于写作,而是来自于赤裸裸地接触真实的中国,正如余华的自序所写。整个阅读过程甚至没有什么读小说的感觉,不如说像是一篇漫长的采访,让一个生活在中国农村底层的普通农民自己去回答“什么是历史”。主角很苦很痛,但比起那些他亲手埋葬的角色来说呢?比起万万亿真正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呢?“活着”体现的既是传统文化里的不屈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里的那些丑陋和糟粕。
中国文学 余华 历史
我们仨 豆瓣
8.6 (612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家庭的每一分子有自己的一份事情做,彼此又像朋友亲密无间,字里行间透出宁静的幸福感,真的是理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状态。——另外了解了好多温格阶段的名词和当时的状态,让人百感交集。——钱钟书的狂草好难认啊!
中国文学 散文 杨绛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2020年8月28日 已读
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能写的生动可爱,从童年写到青年,记述片段回忆也可以入木三分。我想,说鲁迅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人是不需要争论的。另一点就是《百草园》和《藤野先生》两篇确实是写得最精彩的,不得不说初中语文课本的选文还是经典;而现在读起来则别有一番味道。《范爱农》一篇用短短的文字把人写得如此鲜活,真是有种喝了一碗煲过夜高汤的感觉。除了《五猖会》、《无常》、《后记》三篇因为有些考据民俗鬼神传说的部分而有些抽象外,其他每一篇都是佳作!
中国文学 鲁迅
故事新编 豆瓣
9.4 (22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2020年8月2日 已读
补天:伦理纲常现形记;奔月:民以食为天,环保最优先;理水:官办考察团怎么办,中产假洋鬼子哄着看;采薇:脑子最重要,朽木不可雕;铸剑:殡车一出,哀吊何人真不重要;出关:庙堂之上不知其道,搜刮民脂自有一套;非攻:行义一时爽,都是美好幻想;起死:搀扶路人如何保险,手握政府红头文件。——得我这打油诗似的押韵准是读了最后一篇后遗症。玩笑归玩笑,鲁迅先生可真是调侃和余味无穷界的天才。白话文字写的泼辣,栩栩如生,方见真功底。是文字,更是思考。
中国文学 鲁迅
此间的少年 豆瓣
8.1 (199 个评分) 作者: 江南 华文出版社 2004 - 1
《此间的少年》讲述的是让人熟悉的大学生活的故事。小说以宋代嘉佑年为时间背景,地点在以北大为模版的“汴京大学”,登场的人物是乔峰、郭靖、令狐冲等大侠,不过在大学里,他们和当代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早上要跑圈儿,初进校门的时候要扫舞盲,有睡不完的懒觉,站在远处默默注视自己心爱的姑娘……
在这个学校里,郭靖和黄蓉是因为一场自行车的事故认识的,而这辆自行车是化学系的老师丘处机淘汰下来的,杨康和穆念慈则从中学起就是同学,念慈对杨康的单恋多年无果,最后选择的人却是彭连虎。
脑中存着金庸小说先前的印象,再徜徉于这样全新的故事中,是一种双重的温习,而这双重的回忆最后归结为一点,便是几乎每个人都经过过或正在经历的轻狂无畏的少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