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
象棋的故事 豆瓣
Schachnovelle
9.3 (14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特凡·茨威格 译者: 韩耀成 / 关惠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0
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看不见的藏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代表作。其中《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1939年,茨威格携家人逃亡巴西,《象棋的故事》的故事背景就设在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居然轻易地赢了他。可就在续弈之时,陌生人遇到了意外情况……这是他下的最后一盘棋。他从哪里来?有过怎样的遭遇?他的故事,让人惊奇,又让人心酸。
2022年5月16日 已读
短篇集的问题就是会有重复。里昂的婚礼和象棋的故事两篇最精彩。茨威格对于某种偏执感情细致入微的描写总能把人带入到角色本身的处境当中...
欧美文学 茨威格
Pride and Prejudice 豆瓣
作者: Jane Austen / Introduction by Ian Littlewood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5 - 9
《傲慢与偏见》主讲了奥斯丁的讽刺艺术,不仅表现在某些人物的喜剧性格上,也不仅表现在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而且还融汇在整个故事的反讽构思中,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嘲讽。男主角达西最初断定,贝内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很难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后来恰恰是他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呢,她曾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由她做了达西夫人。再看看那个不可一世的凯瑟琳·德布尔夫人,为了阻止伊丽莎白与她外甥达西攀亲,她不辞辛劳,亲自出马,先是跑来威吓伊丽莎白,继而跑去训诫达西,殊不知正是她这次奔走为两位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们的美满结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弄的同时,书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贝内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但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Next to the exhor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Moby-Dick, "Call me Ishmael," the first sentence of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must be among the most quoted in literature. And certainly what Melville did for whaling Austen does for marriage——tracing the intricacies (not to mention the economics) of 19th-century British mating rituals with a sure hand and an unblinking eye. As usual, Austen trains her sights on a country village and a few families——in this case, the Bennets, the Philips, and the Lucases. Into their midst comes Mr. Bingley, a single man of good fortune, and his friend, Mr. Darcy, who is even richer. Mrs. Bennet, who married above her station, sees their arrival as an opportunity to marry off at least one of her five daughters. Bingley is complaisant and easily charmed by the eldest Bennet girl, Jane; Darcy, however, is harder to please. Put off by Mrs. Bennet's vulgarity and the untoward behavior of the three younger daughters, he is unable to see the true worth of the older girls, Jane and Elizabeth. His excessive pride offends Lizzy, who is more than willing to believe the worst that other people have to say of him; when George Wickham, a soldier stationed in the village, does indeed have a discreditable tale to tell, his words fall on fertile ground.
Having set up the central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novel, Austen then brings in her cast of fascinating secondary characters: Mr. Collins, the sycophantic clergyman who aspires to Lizzy's hand but settles for her best friend, Charlotte, instead; Lady Catherine de Bourgh, Mr. Darcy's insufferably snobbish aunt; and the Gardiners, Jane and Elizabeth's low-born but noble-hearted aunt and uncle. Some of Austen's best comedy comes from mixing and matching these representatives of different classes and economic strata, demonstrating the hypocrisy at the heart of so many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though the novel is rife with romantic misunderstandings, rejected proposals, disastrous elopements, and a requisite happy ending for those who deserve one, Austen never gets so carried away with the romance that she loses sight of the hard economic realities of 19th-century matrimonial maneuvering. Good marriages for penniless girls such as the Bennets are hard to come by, and even Lizzy, who comes to sincerely value Mr. Darcy, remarks when asked when she first began to love him: "It has been coming on so gradually, that I hardly know when it began. But I believe I must date it from my first seeing his beautiful grounds at Pemberley." She may be joking, but there's more than a little truth to her sentiment, as well. Jane Austen considered Elizabeth Bennet "as delightful a creature as ever appeared in print". Reader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would be hard-pressed to disagree. ——Alix Wilber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傲慢与偏见
2021年12月24日 已读
也许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鼻祖www。相当慢热的作品,差点又在40%左右半途而废。一旦度过最煎熬的时候,之后几对矛盾冲突的感情描写都让人觉得既畅快淋漓又婉转细腻。就算是“有钱男人一定想要娶老婆”的时代,文学作品里也还会讴歌自由爱情的美好顺便用各种不同的角度讽刺婚姻这种制度本身;不得不又让人感慨当代究竟是怎么一个时代。
English 欧美文学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豆瓣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8.9 (222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菲利普•迪克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述了从一天早晨到第二天早晨的二十多个小时,主人公里克•德卡德为了赏金追杀几个仿生人的过程,历经无数变故,狗血共桃花一色,阴谋与暴力齐飞。小说里的人类受到地球辐射尘的影响,相貌丑陋,很多在心智上都发生了退化,而仿生人却外表堂堂,多才多艺。当仿生人在外表和心智上无限逼近人类,甚至表面上已经超越人类时,人究竟何以为人?
1982年,菲利普•迪克去世后不久,根据《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上映,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电影笼罩着一种迷离、朦胧、似幻似真的基调,描绘了一个末世大都市洛杉矶,是后世无数赛博朋克电影的鼻祖之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这个哲学终极命题的探讨,让这部电影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赋予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2017年,电影续集《银翼杀手2049》在北美定档10月6日,也即将与中国观众见面。关于生存和生命的意义,我们永远没有确切答案。
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为每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小说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2021年8月23日 已读
整体的阅读感受有点《漫长的告别》那样的感觉。“真正的生命,在二十亿年的生存压力下进化出来的生命,永远不会就这样认命“。在看到那只蜘蛛身上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哭了;在看到那只山羊身上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又哭了。难以确认我究竟读懂了多少,但可以确信的是,书里这个万物都可以被仿制的世界,勾起了我对于生命本身最强烈的敬畏。
欧美文学 科幻 菲利普·迪克
知更鸟 豆瓣 Goodreads
Rødstrupe
8.3 (2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2
一把目的不明,威力巨大的狙击步枪,悄悄流入挪威,指向一桩尚未被人发觉、暗中酝酿的罪案。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发现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几,他决定,要在生命结束前,为自己遭到背叛的人生,为六十年的辛酸与委屈,执行最后的正义。
出色的警探、长官眼中的麻烦人物哈利·霍勒在一次保护总统的任务后被明升暗降地调去密勤局,却顺着一份看似寻常的报告的线索,发觉街头命案、跨国军火走私案之间暗藏的联系。而接二连三看似毫无关系的命案,引导他逐步打开了那通向过往的大门。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一九四二,指向了那个天寒地冻的战场……当孤注一掷的凶手,遇上紧追不舍的哈利,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2021年1月29日 已读
风格上有点近似漫长的告别,但是战争部分的描写升华了整本书想要表现的主题。无论是主线还是支线,以及视角切换的模式,整本书的感觉就像是一首大型赋格曲。作者的文笔真的很好,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荒唐和爱情的浪漫调和在一起,读起来爽快。翻译也很棒,日式翻译腔读多了真觉得这本是清流...
尤·奈斯博 推理 欧美文学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故事圣手”毛姆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英国画家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原本是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并最终选择弃绝文明世界,远遁到南太平洋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在那里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令后世震惊的艺术杰作。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的人生际遇,毛姆深入探讨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与社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作用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本书收入美国著名插图画家弗里德里克•斯蒂尔绘制的插图以及高更本人的作品共计25幅,极具收藏价值。
2020年12月1日 已读
久仰大名,非常好看,特别是叙述者自己的夹叙夹议读起来非常舒服。通过描写一个“个性”到极致的角色,刻画了千千万个在某些方面各有不同的角色。如何才能既超然物外又沉浸其中呢?我觉得毛姆在这书里面写的其实是忠于自己的浪漫主义。而且最妙的是他并没有对愿意顺从社会期望的主流人士大加讨伐,只是时不时暗搓搓地含沙射影一番,既不失体面,也体现了包容。
欧美文学 毛姆
树上的男爵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The Baron in the Trees
9.2 (38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权威版本,全面修订2006年单行本译本,并增补卡尔维诺各作品自序、后记、注释等重要资料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一次倔强的反抗,让科希莫从十二岁起就决定永不下树。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却将生命更紧密地与大地相连。是不是真的只有先与人疏离,才能最终与他们在一起?
2020年10月18日 已读
一人一生传记式的故事一直是我的菜。用简单深刻的理念作为骨骼,周围人物和历史变迁作为血肉构建起来的世界,在虚构和现实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整个故事和现实之间也是树上树下的分隔。坚持初心是一件行动看似简单做到底却无比艰难的事情,不需要用多么繁杂的思考回路去证明什么,可能是一种像讨厌蜗牛一样近乎原始的冲动,而这种纯粹让人不由自主地脱帽致敬。这本书的故事涵盖的方面太丰富了,品尝之后却又不会有饱腹感。主角和薇我拉之间,从懵懂的初遇,到再会的炽热,再到戛然而止的惋惜的爱情故事纯粹而动人,贯穿了少年,青年,晚年的三个阶段,也是主角和其他角色碰撞最激烈的一条线。掌握不同的语言让主角能够在树上的世界与树下各色的角色沟通无阻,四种语言混写成的情诗则是体现了极致的浪漫——从中又见语言的魅力。
伊塔洛·卡尔维诺 欧美文学
鼠疫 豆瓣 Goodreads
La Peste
9.0 (73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李玉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3
《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深具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奥兰市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和死亡的威胁,同仇敌忾、勇敢反抗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小城中鲜活的日常生活,也清晰刻画了鼠疫爆发之时普通人的挣扎与抗争,展现出困境中的人们奋力拼搏的态度和他们对真理、正义的追求。
2020年3月18日 已读
加缪的文笔真是太好了。不知道是因为过于细腻的文字增加认知负担,还是因为主题本身过于沉重,读起来却是格外吃力。疫情让人只能“活在当下”,反抗成为了唯一的意义。不论形式如何,是靠科学、经验还是信上帝,他们都成为了同志。
加缪 哲学 欧美文学
人类群星闪耀时 豆瓣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
7.9 (54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姜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7
当改变命运的时刻降临,犹豫就会败北!
《悉达多》译者姜乙三年打磨,重磅推出的全新译作
“传记之王”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品,德文直译无删节版
十四篇历史特写,十四个扭转乾坤的关键时刻,十四个英雄瞬间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内容正如它的副标题——十四篇历史特写(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作者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尊崇历史的真相,以其完全个人的独特视野创作而成。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对悲剧英雄命运的关注、共情、怜惜,对造物主的敬畏,对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备的神性,迸发的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间正义价值的遵照和捍卫。遥远如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在面对恺撒遇刺、局势混乱时的犹豫不决;又如极富戏剧性的瞬间,格鲁希墨守成规而造成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以致影响了之后的整个欧洲历史……十四个生死攸关、超越时代的故事,如群星般璀璨而不渝地照耀着暂时的黑夜。
2019年12月16日 已读
拜占庭、马赛曲、西塞罗和巴黎和会四个瞬间最喜欢,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残酷和戏剧性显露无疑。南极探险和跨洋通信中对理想的执着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让人热血澎湃。这些瞬间既是群星闪耀,也是凝聚了人性中纯粹高尚的结晶折射出的光芒。
历史 欧美文学 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 韩耀成 2016 - 8
本书收录了茨威格更具代表性的几部中短篇小说,为读者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属于茨威格的文字世界,这里不仅充满激情和戏剧色彩,更饱含对女性内心与精神领域的细微观照,其中饮誉世界的经典之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这段一厢情愿的爱情始自18年前,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2019年12月8日 已读
无数细致入微的流畅描写让人爽快淋漓,是气势磅礴的冒险,是第一视角双眼所见的跃然纸上。真的很想赞叹是何等的观察力以及解读分析能力才能有如此的笔力。不需要主观发表多么独到的见解,极致的描绘展现在眼前,细节自己就是人性的深刻。
欧美文学 茨威格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豆瓣 Goodreads
En man som heter Ove
8.7 (2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 12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它已被拍成电影(传送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乞力马扎罗的雪 豆瓣
8.5 (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伟 译林出版社 2012 - 5
·精选海明威最经典的作品
·代表海明威最高艺术成就
·权威译本,完美呈现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一书收录十一篇海明威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全面展示了海明威作为20世纪国际文坛领军人物的艺术风范,尤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被誉为“最好的故事之一”。
《乞力马扎罗的雪》译者汤伟,笔名小二,资深文学译者,其推荐并翻译的雷蒙德•卡佛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掀起了一股阅读卡佛的风潮。
2019年10月24日 已读
对特定场景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满满的画面感,笔力深厚。故事们却大多集中在针对"某一"场景的深挖上。深挖固然畅快淋漓,但情节间也就不再连贯,像是无数张摄影杰作串起的故事书,而非精彩的电影。
欧内斯特·海明威 欧美文学
The Great Gatsby 豆瓣
9.2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F·Scott Fitzgerald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3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F. Scott Fitzgerald's finest novel, The Great Gatsby is a consummate summary of the 'roaring twenties' and a devastating expose of the 'Jazz Age'.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Nick Carraway, the reader is taken into the superficially glittering world of the mansions which lined the Long Island shore of the American seaboard in the 1920s, to encounter Nick's cousin Daisy, Jay Gatsby and the dark mystery which surrounds him. The Great Gatsby is an undisputed classic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iod follow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is one of the great novel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8年5月7日 已读
He couldn't repeat the past and he asked too much for the future. Illusion or mirage whichever you want to term it, that was the only reason for him to live, even without happiness.
English 欧美文学
A Tale of Two Cities 豆瓣
作者: Charles Dickens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3 - 1
《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内容简介:狄更斯(1812-1870),英国十九世纪文豪。《双城记》堪称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法国大革命时期,名医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营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达奈堕入情网。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族的恩怨情仇隆重上演,善、恶、生、死在冲突中交融,在转瞬间变换……《双城记》结构严整,语言凝练,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The Wordsworth Classics covers a huge list of beloved works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and translations. This growing series is rigorously updated, with
This novel traces the private lives of a group of people caught up in the cataclysm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Terror. Dicken's based his historical detail on Carlyle's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his own observations and investigations during his numerous visits to Paris.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双城记
2018年3月29日 已读
浑身发冷,颤栗不止。跳不起来,哭不下去。大概——
欧美文学 狄更斯
1984 豆瓣
9.5 (66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New American Library 1961 - 1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more [close] The year 1984 has come and gone, but George Orwell's prophetic, nightmarish vision in 1949 of the world we were becoming is timelier than ever. 1984 is still the great modern classic of "negative utopia"--a startlingly original and haunting novel that creates an imaginary world that is completely convincing,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to the last four words. No one can deny the novel's hold on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whole generations, or the power of its admonitions--a power that seem to grow, not lesse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2017年7月24日 已读
"Under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灵魂上最终极的束缚对于个人来说倒成了最终极的自由,“想要幸福很简单,别当人就好了”。
English 乔治·奥威尔 欧美文学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豆瓣
作者: J. D. Salinger Penguin 2010 - 3
"The Catcher in Rye" is the ultimate novel for disaffected youth, but it's relevant to all ages. The story is told by Holden Caulfield, a seventeen- year-old dropout who has just been kicked out of his fourth school. Throughout, Holden dissects the 'phony' aspects of society, and the 'phonies' themselves: the headmaster whose affability depends on the wealth of the parents, his roommate who scores with girls using sickly-sweet affection. Lazy in style, full of slang and swear words, it's a novel whose interest and appeal comes from its observations rather than its plot intrigues (in conventional terms, there is hardly any plot at all). Salinger's style creates an effect of conversation, it is as though Holden is speaking to you personally, as though you too have seen through the pretences of the American Dream and are growing up unable to see the point of living in, or contributing to, the society around you. Written with the clarity of a boy leaving childhood, it deals with society, love, loss, and expectations without ever falling into the clutch of a cliche.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纪念版)
2017年6月23日 已读
醉酒之后的大逆转仿佛是对前2/3本颓废的救赎。然而就算是谈起人生口若悬河的英文老师不过也可能只是暗怀鬼胎。男主扣题的时候甚至有些感动。非常庆幸读了原版,倒数第二章之前出现的脏话大都是G-word,和最后的F-words形成鲜明对比,应该也是有意为之。
English J.D.Salinger 欧美文学
海底两万里 豆瓣
8.6 (268 个评分) 作者: [法] 儒勒·凡尔纳 译者: 沈国华 / 钱培鑫 译林出版社 2002 - 9
本书是法国举世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儒尔·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让读者登上“鹦鹉螺号”,以平均十二公里的时速,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行中,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航程中高潮迭起,有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 击退土著人的围攻等等。
十九世纪下半叶,“异国风情”曾受到不少作家,画家的青睐和读者的追捧,《海底两万里》的奇妙旅行为异域风情另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海洋小说”不仅在当时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而且日后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欢迎的原因。
2017年3月28日 已读
居然不知道此书该如何分类。浪漫主义浓郁的自然百科全书?被其中的生物学和地理知识震惊。冒险的倏然结束真让人觉得有些可惜。浪漫了整整一部用配上疾风骤雨般戏剧的结尾真是给人奇妙的体验。文中提到博物学家见到新的物种第一反应是画素描,让人感慨。
儒勒·凡尔纳 欧美文学 科幻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豆瓣
作者: Milan Kunder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87
More than 700,000 copies sold. Basis for the world-acclaimed film. "A meditation on life, on the erotic, on the nature of men and women and love . . . full of telling details, truths large and small." People
2016年5月16日 已读
仔细想想是自己第一本认真读的严肃文学。中译本看了一段觉得太难过就去借了英文,十分庆幸。简洁的文字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Kitsch那章真不愧是全书高潮。——倒数第二节的魔幻现实真心没懂(太弱。。。
English 欧美文学 米兰・昆德拉
红与黑 豆瓣
8.1 (130 个评分) 作者: [法] 司汤达 译者: 张冠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小说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坐落在山坡上,美丽的杜伯河绕城而过,河岸上矗立着许多锯木厂。 市长德瑞那是个出身贵族,在扣上挂满勋章的人。
他五十岁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园,他的妻子是最有钱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办到严格地收讨他人的欠债,当他自己欠人家的债时,他愈迟还愈好”。在这座城市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贫民寄养所所长——哇列诺先生。他花了一万到一万两千法郎才弄到这个职位,他体格强壮棕红色的脸,黑而精粗的小胡子,在别人眼中他是个美男子,连市长都惧他三分。但市长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决心请一个家庭教师。
木匠索黑尔的儿子于连,由于精通拉丁文,被选作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他约十八九岁,长得文弱清秀,两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在宁静时,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象是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一瞬间,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于他整天抱着书本不放,不愿做力气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弃与怨恨,经常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毒打。他小时疯狂地崇拜拿破伦,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后来他又想当神甫,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于是,他投拜在神甫西朗的门下,钻研起神学来。他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
市长的年轻漂亮的妻子是在修道院长大的,对像她丈夫那样庸俗粗鲁的男人,打心底里感到厌恶。由于没有爱情,她把心思全放在教养3 个孩子身上。她认为男人“除了金钱、权势、勋章的贪欲以外,对于一切都是麻木不仁”。最初,她把于连想象为一个满面污垢的乡下佬,谁知见面时却大出她的意料:面前这个年轻人竟是这样白皙,眼睛又这样温柔动人。以为他“实际上是一个少女”故意假扮男装。她对于连产生好感,甚至觉得“只有在这个少年教士的心里,才有慷慨、高尚、仁爱”。瑞那夫人的女仆爱丽沙也爱上了于连,爱丽沙得到了一笔遗产,要西郎神父转达她对于连的爱慕,于连拒绝了女仆爱丽沙的爱情。瑞那夫人得知此事心里异常高兴,一股幸福的流泉泻落在她的心海里,她发觉自己对他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感情。
夏天市长一家搬到凡尼镇乡下花园别墅居住,晚上乘凉的时候,全家聚在一株菩提树下,于连无意间触到了瑞那夫人的手,她一下子缩回去了,于连以为瑞那夫人看不起他,便决心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瑞那夫人的手被于连偷偷地紧握着,满足了他的自尊心。瑞那夫人被爱情与道德责任折腾得一夜未合眼。她决定用冷淡的态度去对待于连。可是当于连不在家时,她又忍不住对他的思念。而于连也变得更大胆,他在心里暗想:“我应该再进一步,务必要在这个女人身上达到目的才好。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是爱情使我接受这位置的”。
深夜2 点闯进了她的房里。开始,她对于连的无礼行为很生气,但当她看到“他两眼充满眼泪”时,便同情起他来。她暗想,如果在10年前能爱上于连该多好。不过,在于连的心里则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他那样贫穷,能够得到这么高贵、这么美丽的妇人,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不久,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迎驾期间,于连作为陪祭教士参加瞻拜圣骸典礼。之后,他对木尔侯爵的侄子、年轻的安倍主教十分崇敬。心想,安倍主教如此年轻就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倍受女人的青睐,暗下决心“宁愿受宗教的制裁,也要达到令美人羡慕的境界”。
瑞那夫人心爱的儿子病危,她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惩罚,她陷入了可怕的忏悔里。这时,爱丽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诉了哇列诺先生,他早先曾贪恋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但市长担心如果把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将失去一大笔遗产,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名誉,采取“只怀疑而不证实”的办法。但在这座城市里,街谈巷议对瑞那夫人和于连却越来越不利。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出于连与瑞那夫人的秘密关系。关心于连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告别后的第三天夜里,于连又冒险赶回维立叶尔,与瑞那夫人见面,此时的瑞那夫人由于思念的痛苦,已憔悴得不像人样了。
贝尚松是法国一座古城,城墙高大。初到神学院,那门上的铁十字架,修士的黑色道袍,和他们麻木不仁的面孔都使于连感到恐怖。院长彼拉神父是西郎神父的老相识,因此对于连特别关照。他对于连说:“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
在321个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此于连自信会迅速获得成功。他悄悄对自己说:“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院长竟让他当新旧约全书课程的辅导教师。
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他很快就堕入了忧郁之中。彼拉院长受到排挤辞职不干了,并介绍于连为木尔侯爵的秘书。彼拉神父专门给他介绍侯爵一家他说“你要十分注意,一个象我们这种行业的人,只有靠这些大人先生们才有前途……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你得不到人家的尊敬,你的不幸是注定的了”。
侯爵瘦削而矮小,有一对十分灵活的眼睛,头上带有金色假发。他是个极端保皇党人,法国大革命时,他逃亡国外,王朝复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于连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他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于连十分满意,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还负责自己与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间的诉讼通讯,后又派他到伦敦去搞外交,赠给他一枚十字勋章,这使于连感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甚至在木尔小姐的眼里,他也已脱了外省青年的土气。木尔小姐名叫玛特儿,是一个有金栗色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的姑娘,但“这双眼睛透露出一种内心可怕的冷酷”。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被3 世纪前一段家史所激动:她的祖先木尔是皇后玛嘉瑞特的情夫,被国王处死后,皇后向刽子手买下了他的头,在深夜里亲自把它埋葬在蒙马特山脚下。她十分崇拜皇后的这种为爱情而敢冒大不韪的精神,她的名字玛特儿就是皇后的爱称。
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儿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却能够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她丈夫”时,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儿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她怀着一种“我敢于恋爱一个社会地位离我那样遥远的人,已算是伟大和勇敢了”的浪漫主义感情,因此,她在花园里主动挽着于连的胳膊,还主动给他写信宣布爱情。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了,过后玛特儿很快就后悔了 。
一次,他们在图书室相遇,她边哭边对于连说:“我恨我委身于第一个来到的人”于连感到痛苦,他摘下挂在墙上的一把古剑要杀死她,玛特儿一点都不害怕反而骄傲地走到于连面前,她认为于连爱她已经爱到要杀了她的程度,便又与他好起来。夜里于连再次爬进她的房间,她请求于连做她的“主人”,自己将永远做他的奴隶,表示要永远服从他。可是,只要于连稍许表露出爱慕的意思,她又转为愤怒,毫不掩饰的侮辱他,并公开宣布不再爱他。
因为于连的记忆力很好,木尔侯爵让他列席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上有政府首相、红衣主教、将军。会后,木尔侯爵让于连把记在心里的会议记录冒着生命危险带到国外去。在驿站换马时,差点被敌方杀害,幸好他机警地逃脱了,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然后留在那等回信。在那儿他遇到俄国柯哈莎夫王子,他是个情场老手,于连便把自己的爱情苦恼讲给他听,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个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儿的目的,并把自己的五十三封情书交给她,“把这些信转抄一份寄给你所选定的女性,这个女性必须是瞧你不起的对方的熟人。”
于连回到巴黎后,将这些情书一封封寄给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受了感动,给于连回信,玛特儿再也忍耐不住了,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
于连在骠骑兵驻地穿上军官制服,陶醉在个人野心满足的快乐中,“由于恩宠,刚刚才作了二天的中尉,他已经在盘算好至迟有象过去的大将军一样,在三十岁上,就能做到司令,那么到二十三岁,就应该在中尉以上。他只想到他的荣誉和他的儿子。”这时,他突然收到了玛特儿寄来的急信。信中说:一切都完了。于连急忙回去,原来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这时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拉叶尔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 于连因开枪杀人被捕了。
入狱后,他头脑冷静下来,对自己行为感到悔恨和耻辱。他意识到野心已经破灭,但死对他并不可怕。瑞那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稍愈后,她买通狱吏,免得于连受虐待。于连知道后痛哭流涕。玛特儿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于连对此并不感动,只觉得愤怒。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他说:“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结果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 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
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写的。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
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买下了他的头颅,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2015年10月28日 已读
填坑填完了!下卷的前半部分描写上流社会虚伪的社交部分有点看不下去,不过后面峰回路转之后情节实在精彩。特别要称赞的是节奏的掌握,最后10%的神转折真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太好看了。只可惜自己世界史学得太差,大革命雅阁宾党这些梗理解起来实在不够溜。。。最后吐槽一句人妻vs傲娇真是后宫起火的永恒主题。。。
欧美文学 经典文学
漫长的告别 豆瓣
The Long Goodbye
8.3 (120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宋碧云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长篇,荣获了“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他稍后寄來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別,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別绵绵不绝……
歌剧魅影 豆瓣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卡斯顿·勒胡 译者: 刘洪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2
《歌剧魅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总习惯于坐在巴黎大歌剧院二层五号包厢的怪绅士。他天赋一副好歌喉,也是一个有知识、有灵性的作曲家,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由于先天畸形,他的容貌丑陋不堪,只能带着假面具,像幽灵一样生活在巴黎歌剧院幽暗的地下室里。不幸的身世造就了他扭曲的个性,使他不断地与人为敌,但是在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悲伤。他爱上了美丽的女演员克里斯汀,不顾一切地将她劫持,最终酿成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整个故事情节延续了西洋文化故事原型中“美女与野兽”的类型,作者以超乎想象的恐怖感和艺术技巧,演绎出一段让人哀怜,凄婉浪漫的爱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