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随风而逝 (1999) 豆瓣 TMDB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7.9 (155 个评分)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演员: 纳格·阿萨迪 / 贝赫扎德·杜兰
其它标题: 바람이 우리를 데려다 주리라 / 風が吹くまま
  一群外地工程人员来到了一个山区小村并作短暂停留,村民们觉得很好奇,但对客人还算友好。其中一个工程师,对村里的一切都挺有兴趣,他跟随着一个小孩,饶有兴致地打听村里的情况,窥视着小村的一举一动。工程师对两件事情比较关注,一是一个生病的老妇人,一为在山上独自挖坑的村民。他每每向小孩打听老妇人的病情,并因常常到山上接收电话而与坑底下的村民聊天。直到某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坑塌陷,把村民埋在地下;医生抢救被活埋的村民时顺便去医治病危的老妇人。 老妇人最终死去,工程师怅然若失,把以前挖坑村民送给他的一根人骨头扔到小河里顺流而下。
樱桃的滋味 (1997) 豆瓣 TMDB
طعم گیلاس
7.9 (335 个评分)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演员: 赫玛永·厄沙迪 / 阿卜杜拉曼·巴赫里
其它标题: Taste of Cherry / Ta'm e guilass
巴迪(Homayoun Ershadi 饰)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无目的的行驶,他搭载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讲述当年从军的经历,而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钱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新兵惊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继续寻找埋尸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汉、神学院的学生,全部拒绝了他的请求。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格里(Abdolrahman Bagheri 饰)上了巴迪的车,巴格里曾经自杀,但最终为樱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里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应承下了巴迪的请托。巴迪在博物馆外踯躅,心中似乎产生了动摇……
本片获199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8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一次别离 (2011) TMDB 豆瓣 IMDb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8.9 (811 个评分) 导演: Asghar Farhadi 演员: Leila Hatami / Payman Maadi
其它标题: 씨민과 나데르의 별거 / 別離
纳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饰)与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饰)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萨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饰)。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赌气回了娘家。西敏走后,纳德分身乏术,聘请了一位护工瑞茨(萨瑞•巴亚特 Sareh Bayat 饰)照顾父亲。但是,父亲如厕问题始终困扰瑞茨,依《古兰经》教义,她感到禁忌重重。瑞茨的女儿陪伴在她左右,也令她分神。几个回合下来,纳德某次回家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出离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各执一词,然而真相却出人意料……本片在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我在伊朗长大1 豆瓣
9.4 (32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2006 - 4
《我在伊朗长大》全系列共四册,在法国推出时大获好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并获得了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等多个漫画书大奖。
这套连环图述说了一个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这个小女孩经历了国王被推翻、伊斯兰革命、与伊拉克战争等国家大事。作者玛嘉·莎塔碧述说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长经验。
作者运用简单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带出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运用令画面充满力量。随着主角Marji的成长,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历史、政治和文化。
我在伊朗长大4 豆瓣
9.4 (22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回家》是《我在伊朗长大》系列的完結篇。
Marjane 回到了她的家乡伊朗。在几年间,伊朗的一切全变了,宗教对女性的道德规范更厉害。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 Marjane如何适应比以往更严厉的教条? 她会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随风而行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 /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译者: 李宏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在中国,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是深受影迷喜爱的导演,而在伊朗,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不仅仅是一位电影人,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写作比其他的艺术行为要早得多。《随风而行》这本集子收入阿巴斯以波斯文所写的诗歌22首,他的诗作背靠悠久深厚的波斯诗歌传统,经常以哲学或冥思为基础,但是在体裁上,却“向辉煌千年的美学传统中诗歌的形式特征宣示决裂”,做到韵脚和格律的彻底自由,因此被称为是“他那一代,或者那个世纪中最激进的伊朗诗人”。
我们观看阿巴斯的电影不难感受到这位作者导演的诗意,而阅读他的诗作会让我们首先注意到那些电影般的瞬间。阿巴斯电影安静、淳朴的影像曾经使我们重新张开想象和反思的翅膀;这一次,是他的文字,那些简短、迅疾、跳跃但目光细致的诗句把人置于天地间,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和景象,领悟日常世界的诗意本质。
《随风而行》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对充满微妙差别的世界的专注凝视和细致观察;将古今最优秀波斯诗人最恒久的抱负,嫁接到当代的焦虑,把我们引向一种崭新的思维、文字和言语活动方式。阿巴斯同时是一位摄影作者,在诗集的卷首和卷末,我们选取了二十多张他的摄影作品,呈现他“想以某种方式让那些热情或者痛苦的时刻变成永恒”。
在今天这个急时、浮躁的时代里,阿巴斯的诗作、照片和电影,能够清洗我们眼睛和脑袋的污染物,使我们再次安静聆听、用心观看、凝神思考周围的人与事。
我在伊朗長大2:安息日 豆瓣
作者: Marjane Satrapi 译者: 馬愛農 / 左濤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5 - 1
(來自商務印書局網站)

大家對伊朗的印象是否只有戰爭、石油和宗教狂熱?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導致伊朗等中東國家戰爭連連?你又想不想了解伊朗的歷史?伊朗人民在政治動盪下是怎樣生活的?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伊朗作者Marjane Satrapi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作者Marjane Satrapi 運用簡單的線條和黑白對比帶出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運用令畫面充滿力量。隨著主角Marji的成長,大家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歷史、政治和文化。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全系列共四冊書,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被譯成十多種文字,並獲得了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等多個漫畫書大獎。
我在伊朗長大1:面紗 豆瓣
作者: 瑪贊.莎塔碧 译者: 馬愛農 / 左濤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5 - 1
(來自商務印書局網站)

大家對伊朗的印象是否只有戰爭、石油和宗教狂熱?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導致伊朗等中東國家戰爭連連?你又想不想了解伊朗的歷史?伊朗人民在政治動盪下是怎樣生活的?

「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長大」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伊朗作者Marjane Satrapi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作者Marjane Satrapi 運用簡單的線條和黑白對比帶出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運用令畫面充滿力量。隨著主角Marji的成長,大家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歷史、政治和文化。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全系列共四冊書,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被譯成十多種文字,並獲得了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等多個漫畫書大獎。
寂寞,在生命最後八天 豆瓣
作者: 瑪嘉.莎塔碧 / Marjane Satrapi 译者: HITCHCOCK 三言社 2006
歐美文壇最耀眼的圖文才女

繼《慾望德黑蘭》,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最新得獎力作

當一切遺憾無可挽回,他,選擇結束生命!

男主角:來吧,趕快動手吧!我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死神:你嘛幫幫忙!還沒輪到你呢。

瑪嘉.莎塔碧是當今歐美文壇眾所矚目的才女,她以過人的才華,獲得全球媒體的一致讚譽與推薦。在這本最新出版的新書中,莎塔碧一如過去,把周遭親人的故事畫入書中。內容敘述一位寂寞中年男子,決心尋死的最後八天。書中將這八天分為八章,回顧男子的一生。

主角納瑟阿里是莎塔碧的家族長輩,他嗜琴如命,是伊朗德黑蘭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奏家。一天,太太在氣憤之下,把他珍愛的名琴摔壞,從那一刻起,納瑟阿里就對人生感到絕望。起初,他也試圖給自己一線希望,然而當遺憾無法挽回,他不吃不喝,躺在床上等死。漫漫長夜,他憶起自己人生的種種,有快樂、有哀傷、也有遺憾。

莎塔碧透過電影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他與周遭親人的過往,以及大家日後的際遇。故事看似憂傷,卻又像一齣悲喜劇,讓人在哭笑之間,看見人生的真相。

莎塔碧維持一貫幽默的敘述手法,配合黑白版畫式的圖畫風格,展現他無以倫比的創作魅力。無怪乎歐美文壇一致高度讚譽,本書更榮獲安古蘭漫畫首獎的殊榮,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當代圖文佳作。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 豆瓣
From the Ruins of Empire: The Revolt Against the West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
作者: Pankaj Mishra 译者: 黃中憲 聯經 2013 - 8
《經濟學人》譽為「薩依德的繼承者」
《外交政策》評為「全球百大思想家」
2012年獲選《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大力推薦
何謂亞洲的價值?
亞洲各國如何從西方帝國的廢墟中重生?
亞洲各地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知識份子,試圖擺脫傳統的框架,尋求抑制西方國家對亞洲大陸日漸增長的支配欲望、尋找亞洲重生的道路,進而重塑亞洲。
潘卡吉‧米什拉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從世紀初的日俄戰爭開始談起,述及日本將霸權一舉伸向韓國及太平洋部份地區,因其打敗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由此次的空前勝利對亞洲國家各地的知識份子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中國的梁啟超、孫中山,印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伊斯蘭之父賈邁勒丁‧阿富汗尼,他們都想像當時的日本一樣,開始東方國家政治與經濟的改革。然而本書作者潘卡吉‧米什拉卻以不同的角度,呈現給讀者亞洲歷史文化的另一面向:這些思想家的見聞,建構了亞洲現代哲學的思想理論,並向大眾展現他們共同嚮往亞洲擁有更為宏遠的目標,但其實現在的亞洲國家卻是盲目採用西方的模式,盲目跟隨西方政治、經濟思想,導致亞洲喪失本身的文化,同時更承襲西方國家的惡習。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結合了東方的政治思想,集結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精神,是一本不容忽視的預言式作品。
在西方人眼中,昂揚大步向外擴張的維多利亞時期,在亞洲人眼中卻是場浩劫。外國軍人和商人瓦解原是文明核心的大帝國。隨著英國人以船堅炮利拉下蒙兀兒帝國的末代皇帝、燒掉北京圓明園、羞辱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破產統治者,因此,探索救亡圖存之道是亞洲國家的當務之急。
潘卡吉‧米什拉以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筆觸,講述亞洲大陸上一群有智之士如何迎接西方挑戰。他們不斷地質問、掙扎、深感痛苦,既痛恨西方,又體認到得與敵人正面交鋒及向敵人學習,亞洲才有復興可言。經過許多挫敗和誤入歧途,一連串強有力、彼此矛盾且最終勢不可擋的觀念誕生,成為如今從中國共產黨到凱達組織,從印度民族主義到穆斯林兄弟會的種種勢力背後之動力根源。
米什拉透過遊歷歐亞各地的記者、詩人、激進份子、克里斯瑪型領袖的眼睛,引領讀者重新審視過去兩百年的歷史。這些思想家坐在當時似乎注定會被列強永久瓜分的舊帝國的廢墟之中,構思出反過來將使新帝國注定走向滅亡的觀念,且這些觀念還成為支撐二十一世紀亞洲大國的支柱。
※名家推薦
米什拉以敏銳、博學又有趣的態度呈現亞洲思想家如何回應西方逐漸衰頹的霸權,這位著名的當代印度知識份子是「薩伊德的繼承者」。
──《經濟學人》
米什拉反轉了長期由西方角度看東方的視角,呈現了世界上大多數民眾──從土耳其到中國──所感受認同的現代歷史。
──罕・帕慕克(Orhan Pamuk,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
一本非常棒且突破創新的著作。這不只是一部卓越的亞洲史,更是一部為亞洲人所寫的生動歷史。
──莫欣・哈密(Mohsin Hamid,美國小說家,貝蒂特拉斯克獎得主)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以極具說服力的言辭,描繪一群亞洲最有教養、最有洞見的知識份子令人好奇且複雜之思想歷程。
──茱莉亞・洛弗爾(Julia Lovell,英國歷史學家,《鴉片戰爭》作者)
富有深入的研究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創性……任何想了解今日我們處在怎麼樣的環境的人,都應該將這本具洞察力又令人不安的書放在必讀書單上。
──約翰・格雷(John Gray,《獨立報》專欄作家)
繼薩依德的經典著作《東方主義》後,《從帝國廢墟中崛起》提供另一種令人振奮的現代歷史觀點。米什拉相當博學……是善於抓住讀者目光的敘事者。
──汪暉(北京清華大學思想史教授)
米什拉機敏且幽默地結合被忽略的歷史材料,傳達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展乃是亞洲的知識覺醒和政治覺醒」的重要主張。
──哈里‧昆茲魯(Hari Kunzru,《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The Oil Kings 豆瓣
作者: Andrew Scott Cooper Simon & Schuster 2012 - 9
“Relying on a rich cache of previously classified notes, transcripts, cables, policy briefs, and memoranda, Andrew Cooper explains how oil drove, even corrupt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during a time when Cold War imperatives still applied,”* and tells why in the 1970s the U.S. switched its Middle East allegiance from the Shah of Iran to the Saudi royal family. Amid the oil shocks of the early 1970s, there was one man the U.S. could rely on: the Shah of Iran. The Shah sold us oil; we sold him weapons. But the U.S. and other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could not tolerate repeated annual double digit increases in oil prices. During the 1976 election campaign, President Gerald Ford decided that he had to find a country that would break the OPEC monopoly and sell the U.S. oil more cheaply. On the advice of Treasury Secretary William Simon—and against the advice of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Kissinger—Ford made a deal to sell advanced weaponry to the Saudis in exchange for a more moderate price hike in oil. The Shah’s economy was destabilized, and disaffected elements mobilized to overthrow him. The U.S. had embarked on a lo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tocratic Saudi kingdom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 Brilliantly reported and filled with astonishing details about some key figures of the time, The Oil Kings is a new history of an era that we thought we knew, an era when momentous events occurred that still reverberat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