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中國文化史通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 1
余英時教授著作等身,2006 年11 月16 日,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詹姆士·畢靈頓博士宣布余英時獲得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實在實至名歸。
本書是余教授最新的著述。余教授的文化史通釋,不但研究上層的經典 (如儒選) 而且也注重下層的民間思想,尤其關懷上、下層之間的互動。不但探索中國思想史的連續性 (continuities) ,而且也分析它的斷裂狀態 (discontinuities)。余教授過去的研究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中國思想史的幾個重大的變動時代,如春秋戰國之際、漢晋之際、唐宋之際、明清之際,這是四個最有突破性的轉型期。今天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不具備一種比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不能流入一種牽強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本書是余教授最新的著述。余教授的文化史通釋,不但研究上層的經典 (如儒選) 而且也注重下層的民間思想,尤其關懷上、下層之間的互動。不但探索中國思想史的連續性 (continuities) ,而且也分析它的斷裂狀態 (discontinuities)。余教授過去的研究工作,重點主要放在中國思想史的幾個重大的變動時代,如春秋戰國之際、漢晋之際、唐宋之際、明清之際,這是四個最有突破性的轉型期。今天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不具備一種比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不能流入一種牽強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 6
本书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史学史、思想史及探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文集,收录论文有《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等。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本卷选文16篇,一方面论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递变,重点是清代学术史观念的形成以及戴东原、章学诚等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检讨。见解独到,文意贯通,虽着眼于古代,投射的意义却是现代的。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译者:
程嫩生
/
罗群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1
此书为《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之一种,由19篇论文组成,涉及先秦到当代中国,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史,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古代的轴心期突破、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和新道家运动、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对十七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阐释、戴震与朱熹传统、戴震的选择、章学诚对抗戴震、、孙逸仙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二十世纪中国的激进、二十世纪中国国史概念的变迁、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中国史学思想反思等。
情懷中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0
- 3
作者為海內外著名人文學者,對中外文化有深刻了解。並對中國當代歷史、政治現實、文化問題的剖析,具真知灼見。文學典雅厚重,觀點引人省思。
本書收集作者近年散文作品,分為「故國篇」、「懷舊篇」、「坐隱篇」和「母校篇」。談個人情懷、家國文化、師友憶往等。
余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中國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一九五零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五五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並曾於一九九一至九二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余先生曾經喻稱自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評論政治,而不會參政。自一九八零年代起,余先生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擲地有聲。二零零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余先生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而為表揚余先生為史學作出之貢獻,新亞書院聯同崇基書院成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以推動中外歷史文化,介紹學術新知。
本書收集作者近年散文作品,分為「故國篇」、「懷舊篇」、「坐隱篇」和「母校篇」。談個人情懷、家國文化、師友憶往等。
余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中國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一九五零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五五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並曾於一九九一至九二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余先生曾經喻稱自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評論政治,而不會參政。自一九八零年代起,余先生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擲地有聲。二零零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余先生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而為表揚余先生為史學作出之貢獻,新亞書院聯同崇基書院成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以推動中外歷史文化,介紹學術新知。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儒学在的代的解体过程,并进而展望儒学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方面可能发挥的效用。所讨论的范围以政治、社会思想为限,不涉及形而上学或宇宙论,以求论旨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