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 豆瓣
作者: 李叔同 2012 - 11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字在将近百年后的当下具有安定心灵的持久力量。
曾经的李叔同无所不能,家境优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样样称绝,却毅然决然出家为僧,从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为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本书条缕脉络,第一次系统全面展示李叔同(弘一大师)修行的心路历程: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他眼中的佛教是什么?他是怎么承担责任的?他的处世观是什么?……
“李叔同的自我修养”,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集合李叔同出家前后的讲演、日记、作文、书信、格言等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李叔同的思想面貌,为后人景仰和学习提供一个模范。
万里无云 豆瓣
作者: 书云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4 - 10
旅居英的中国电视制片人主导演书云,只身跋涉千里,沿着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足迹,印证了被我国、印度和东亚国家倍中尊崇的传奇僧人玄奘的不朽功绩,感悟了佛教文化的真谛,也被中国盛唐时期的丰富博大的文化所深深震撼。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
它是两个生命、两个旅程的故事
这是一次艰辛的体验,又是一次心路的历程,
身体力行的万里追寻使作者走进玄奘,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一本“精彩的、让人不得不读的游记。”
这是一本对最终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她穿越了凄凉、壮阔的景观,
她在途中遇到超凡脱俗的人物,
为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把这些经历栩栩如生地告诉给我们,
使我们对她的内心、佛的内心和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有了一个独特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英文版本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大藏经 豆瓣
万卷出版公司 2009 - 9
《大藏经(白话插图)》内容简介:佛教的智慧是一种究竟圆满的智慧,而经则是智慧的承载。《金刚经》文理兼具《心经》言简意丰,《坛经》易晓广博,《圆觉经》精深圆满,都在于使人彻悟万象真谛,修养心灵,脱离苦厄,成就自己。“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红尘滋扰,自性多迷,心为物役,细品《大藏经》,感悟三千大世界,修戒、定、慧,明心见性,以智慧洞彻千年黑暗。
金剛經 豆瓣
作者: 奧修 译者: 謙達那 奧修出版社 1994 - 10
佛陀創立了一種非壓抑、非觀念性的靈修,那是非常稀有的現象。如果你發現佛教的和尚是壓抑的,那代表他們根本就沒有了解佛陀,他們將他們自己的病態帶進了他的教導。佛陀是非觀念性的,因為所有的觀念都屬於頭腦,它們無法領你去超越頭腦。所有觀念都必須被拋棄。
法华经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彬 译注 译者: 王彬 注释 中华书局 2010 - 5
《法华经》故又称“法华宗”。《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倡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同归一佛乘,主张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法华经》是南北朝之后,中国佛教走向以大乘佛教为主流的重要经典依据,也是中国佛教佛性理论确立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为主流的重要经典依据。而《法华经》的“诸法实相”也成为中国佛教“妙有”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
大方广佛华严经 豆瓣
作者: 實叉難陀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7
本书讲菩萨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别,阐明了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
明末佛教研究 豆瓣
作者: 圣严法师 2006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豆瓣
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芮沃寿 译者: 常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收录了芮沃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芝加哥大学的六篇讲演稿。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合和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禅与文化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禅与文化》内容简介:“野孤谈禅”与其让别人在自己脑袋上跑马,不如自己来跑上一趟。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为什么还要研究佛教呢?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程度不同的模糊性,而汉语则是模糊中之特别模糊者。
中国佛教的复兴 豆瓣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作者: [美] 霍姆斯·维慈 译者: 王雷泉 / 包胜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本书是唯慈的三卷本《现代中国佛教丛书》中的第二部。第一部着重探讨了现代中国佛教的体系制度、教会组织体制和制度;第三部将从制度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述在共产党统治下中国佛教所发生的变化。本书则立足于佛教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集中于1949年共产党胜利之前三十年间中国佛教的急速变迁。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处理中国近代佛教,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并重,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学术力作。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具有比较宗教学的宏观视野,对中国佛教在适应现代化过程中神圣性资源的缺失,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他以一个西方学者的立场,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品评,未必都符合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定论,但或许是旁观者清,亦可能为深化近现代中国佛教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作者在本书结论中,对中国佛教“复兴”意义的界定,对于当前中国佛教的复兴,也应具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说,要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唯慈的这“三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西藏生死书 豆瓣 Goodreads
有2018年12月第25印本,定價58元
7.2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甲仁波切 译者: 郑振煌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西藏生死书》内容简介: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书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西藏生死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还有实行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
海报:
金刚经·心经 豆瓣
9.6 (22 个评分) 作者: 陈秋平 译注 译者: 陈秋平 中华书局 2010 - 5
各类小本般若经的编译与流传中,以《金刚经》与《心经》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
《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说“空”。
佛子行三十七颂 豆瓣
作者: 无著贤菩萨 译者: 智学法师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9 - 2
《佛子行三十七颂》,副标题为《菩提行法撮要集萃》,足见本文虽是旨在阐述菩萨道修行方式,却又非面面俱到、巨细靡遗,而是撮其大要、述其梗概而已;另外,所谓的“佛子行”,其藏文原义则是“佛子的实践”,由此可见,本文作者又希望我们在菩萨道方面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应重在实践……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豆瓣 Goodreads
9.4 (14 个评分)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陈冠中 / 杨忆祖 新星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本书澄清了许多佛教误区,比如很多人以为佛教的目标是要消除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需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比如“空性”不是某种坚实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而“轮回”是执著在幻觉上,“涅槃”则是执著在幻觉的消失上。涅槃就像是幻觉之后的幻觉,如同电影结束之后,你还瞪着空白的银幕——你仍然没看到实相。
本书有助读者提升对生命的信心,也是一部用来印证修行的可靠之书。
朝圣 豆瓣
作者: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 10
立品图书2010年11月出版。
立品小站http://site.douban.com/108758/
佛陀的一生有四个关键时期——发愿出离、证得正觉、传授教法、证入涅槃,相应的四处地点则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蓝毗尼、菩提伽耶、瓦拉纳西和拘尸那迦。
本书作者对上述四个佛教圣地的历史 意涵和文化环境做了介绍,更重要的,作者对圣地所代表的生命意义以及我们朝圣所要达到的目的,给出 了清晰的说明,字里行间处处是有如明珠一般通透的正见正觉,不仅能够有力校正把朝圣当旅游的心态,而且能够为读者树立起像佛陀一样觉醒和证悟的信心。因此本书与普通的旅游指南或观光札记绝然不同,而是要带领你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作者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最终是要告诉我们: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所有污染的道路,确实存在。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译者: 马君美 / 杨忆祖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6 - 5
书和人一样,是要讲缘份的。
一本好书,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
作者是一位出色的老师,秉承藏传佛教里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他以自己的浅白文字和编选度,将佛教扼要地作出说明。
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既适合初学者,也能使资源的佛教学者感到惊心动魄、充满挑战;非佛教徒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动荡脑力。
和尚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8.4 (5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勒维尔 译者: 陆元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其它标题: 和尚与哲学家
法国当代思想大师,法兰西院士让-朗索瓦·勒维尔与他皈依佛教的儿子马蒂厄·里卡尔,尼泊尔俯临加德满都的山上的一个僻静处,开了一场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和尚说:佛教提出了一种精神科学,它讨论的是幸福与痛苦的最基本的机能。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在与我们的精神打交通,这个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会对我们的生存过程和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哲学家说:从这些谈话中我吸取了什么教训?它们给我带来什么?它们启发我产生对于作为智慧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钦佩,以及对于作为形而上学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怀疑。它们也使我隐隐约约地看到对这种学说目前在西方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解释。这首先是因为佛教在生活艺术和道德的领域里填充了西方哲学的逃脱造成的一个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