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The Shallows 豆瓣
作者: Nicholas Car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0 - 6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When Nicholas Carr posed that question, in a celebrated Atlantic Monthly cover story, he tapped into a well of anxiety about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us. He also crystalliz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bates of our time: As we enjoy the Net's bounties, are we sacrificing our ability to read and think deeply? Now, Carr expands his argument into the most compelling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et's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yet published. As he describes how human thought has been shaped through the centuries by "tools of the mind"--from the alphabet to maps, to the printing press, the clock, and the computer--Carr interweaves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recent discoveries in neuroscience by such pioneers as Michael Merzenich and Eric Kandel. Our brains, the 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evidence reveals, change in response to our experiences. The technologies we use to find, store, and share information can literally reroute our neural pathways. Building on the insights of thinkers from Plato to McLuhan, Carr makes a convincing case that eve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rries an intellectual ethic--a set of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He explains how the printed book served to focus our attention, promoting deep and creative thought. In stark contrast, the Internet encourages the rapid, distracted sampling of small bits of information from many sources. Its ethic is that of the industrialist, an ethic of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optimize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and now the Net is remaking us in its own image. We are becoming ever more adept at scanning and skimming, but what we are losing is our capacity for concentration, contemplation, and reflection. Part intellectual history, part popular science, and part cultural criticism, The Shallows sparkles with memorable vignettes--Friedrich Nietzsche wrestling with a typewriter, Sigmund Freud dissecting the brains of sea creatures, Nathaniel Hawthorne contemplating the thunderous approach of a steam locomotive--even as it plumbs profound questions about the state of our modern psyche. This is a book that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ay we think about media and our minds.
捏造的世界史:為什麼人們會受騙? 豆瓣
作者: 奧菜秀次(Okina Hideji) 译者: 陳美瑛 麥田 2011 - 4
即使謊言終有被識破的一天,人還是忍不住要撒謊!
人類打從手寫時代便開始捏造文字,歷經鋼板印刷、打字機,一直進化到電腦時代,即使形式變成電子郵件、部落格、網路討論區,捏造資訊的行為始終以一種文化形式存在。
人為什麼會騙人?人又為什麼會受騙? 是騙人的太壞,還是受騙的人太笨?或是……有需求就有人供給,其實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美國現代史專家奧菜秀次運用龐大資料與特殊人脈,秉持挖掘真相的熱情與執著,針對世界史上著名的五起重大偽造案,介紹其資訊杜撰過程的機制與謊言背後的故事。
五起引發軒然大波的世紀偽造案,終於真相大白:
‧「是誰寫了開膛手傑克的日記?」──開膛手傑克究竟有何魅力,為何他的日記一再借屍還魂、推陳出新?
‧「希特勒的副官馬丁.鮑曼尚在人世?」──為什麼本人的白骨都找到了,鮑曼卻還死不了?
‧「是誰殺了甘迺迪?」──為何一再有人跳出來自稱兇手、研究專家都異口同聲咬定遇刺案絕對無法偵破?
‧「誰住過惡魔之屋?」──在美國與《星際大戰》齊名的「鬼屋傳說」系列,惡靈死不瞑目的苦衷是什麼?
‧「霍華.休斯要出自傳了?」──為何這位全球首富人還在世,就有人敢偽造他的自傳呢?
旧闻记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钱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出自作者本人独具个性的创意——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本书是“旧闻记者”的第一个结集。内容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
街邊有檔報紙檔 豆瓣
作者: 莊玉惜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
誰說研究報紙檔「小題大做」?且看有關業界之百年興衰:
1903年,《南華早報》創立,肩負「反清」重任。翌年,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花園道開檔,開後世報紙檔之先河。 1930年,報紙仔及報紙妹穿街過巷兜售報章。 1955年,痲瘋病等傳染病康復者,給刻意安插在佐敦碼頭,經營報紙檔。 1956年,深水英籍警司,設計了首個標準報紙檔。 1960年,經改良後的設計規格,立此存照於1960年政府憲報。 1980年,報紙檔物料由木製改為鐵製。 1990年,贊助商贊助的報紙檔日漸大行其道。 2000年,報紙檔數量每況愈下……
從首個流動報紙檔之誕生,到其如何充斥市面,還有報紙檔之設計顏色密碼與報販的生涯與身份確立,本書作者將一一道出。通過本書,讀者將發現報紙檔背後呈現的香港大歷史小歷史之進程,是不可小覷及必須保育的街頭重要文物。
记者如何专业 豆瓣
作者: 张志安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 11
记录或影响,监督或启蒙,悲悯或专业……中国最优秀的深度报道从业者在卓越的新闻实践背后呈现出不同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本书试图纵向回望改革开以来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及功能嬗变,横向呈现由个体、组织、行业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元职业意识,并由此折射出转型社会新闻业独特的行为景观和思想脉络。
全书分为“启蒙的回响”“监督的困境”“调查的逻辑”“记录的策略”“职业的追问”“支援的力量”等六个篇章。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领深度报道实践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江艺平,又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凤凰周刊》主笔邓飞、《三联生活周刊》李菁;既有擅长调查报道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编导曲长缨、《新闻周刊》主笔唐建光,又有极富特稿写作才华的《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南香红;既有在不同层面上非常“另类”的新华社名记者朱玉、《财经》资深记者何华峰,还有以不同方式支援调查记者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公益律师浦志强先生,等。
相信这些深度报道精英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他们从事新闻实践的勇气、智慧和策略,更是他们推动公共利益的理念、价值与精神。
报道如何深入 豆瓣
作者: 张志安 南方日报 2006 - 8
《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一书:深度的精英访谈、经典的案例分析、实用的操作手册,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既给深度报道从业者提升报道技能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也给新闻传播研究者把握新闻实践前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
出版人 豆瓣
The Publisher: Henry Luce and His American Century
作者: [美] 艾伦•布林克利(Allan Brinkley) 译者: 朱向阳 / 丁昌建 法律出版社 2011 - 11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一幅亨利•卢斯(Henry Luce)——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的画像。
作为《时代周刊》、《财富》和《生活》杂志的创立者,卢斯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出生于传教士家庭的亨利•卢斯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在霍奇基斯和耶鲁,他得以一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权力场。在巴尔的摩一家报纸任职期间,他和布里顿•哈登设想了《时代周刊》的理念——一份“新闻杂志”,以日益忙碌的中产阶级乐见的方式浓缩当周的新闻事件。1923年他们创办了《时代周刊》,年轻的卢斯很快成为了出版大亨。1936年,在这份杂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哈登却英年早逝之后,卢斯创立了《生活》杂志,数百万人迅速成为该杂志的订阅者。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生活》杂志的吸引力似乎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卢斯本人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1940年代初,他已将旗下杂志作为舆论平台,主张美国介入不断升级的国际危机之中去,在这过程中“二战”一词也变得广为人知。尽管卢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幸福似乎与他无缘。他与克莱尔——美艳动人的剧作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第二次婚姻可谓一团糟。晚年的卢斯孤独而又清寂,时不时的陷入阴谋论,家庭危情更让他心力憔悴。
《出版人》一书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一个关于功成名就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绝没有忽视这些成就背后公众和个人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这些付出才成就了传奇。
对《出版人》的赞誉
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布林克利无畏的对卢斯的最重要的成就进行了优美的和深刻的评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布林克利用严谨公正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描绘了卢斯的传奇故事并为卢斯巨大的雄心和厌人的弱点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这本值得纪念的和权威的卢斯传记的面世,这是已经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ton Post)
布林克利具有写作传记得天赋,他能使已经被历史模糊和平面化的人物再次生动……卢斯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对权力人物的盲目靠近,以及对家庭的背叛,这本书都作了公正的描述,这是对真实人性的描述。他对卢斯创办的杂志,尤其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政治版图中的主导性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高度赞扬。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對話與對抗 豆瓣
作者: 王銘義 天下文化 2005 - 1
本書作者王銘義先生為資深新聞人,報導兩岸新聞數十年,他以新聞專業的角度,自1949年兩岸「分」家開始寫起,書中以「海峽風雲」「兩岸交鋒」「主權魔咒」三個面向呈現台灣與大陸間歷史的必然與偶然。這是一段橫切面的斷代史實,從毛澤東到胡錦濤,自蔣中正到陳水扁,搭起兩岸想像與現實之橋。
時間,擴大了兩岸彼此認同的鴻溝,卻也弔詭地成為未來兩岸創造和平共識的契機。閱讀《對話與對抗》,我們可以在歷史的時間軌跡裡,找到屬於我們自己未來的兩岸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