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2011年5月21日 已读
出版於一九八十年代之書,至近日方始讀,後悔莫及_然美國之自由言論蓋於廿世紀初已為金融所操控;吾先前想,是否網絡時代,吾儕複回至印刷術時代焉?細想,不全然或大致不然者,網絡用語多為口語也,非書面語,印刷術時代之中外作者實非我手寫我口,書面語與口語相異甚也,我手寫我口至網絡時代方始成
2011 傳播學 娛樂 美國
童年的消逝 豆瓣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Medienökonomie 豆瓣
作者: Jürgen Heinrich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10 - 7
Das in zwei B nden erschienene Standardwerk bietet eine umfassende, konomisch fundierte Darstellung der Strukturen und Problembereiche der aktuellen Massenmedien. Band 1 stellt das Mediensystem insgesamt dar, analysiert die Grundprobleme der Medienwirtschaft und bietet eine mikro- und makro konomische Darstellung der Printmedien Zeitung, Zeitschrift und Anzeigenblatt.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豆瓣
作者: Neil Postman Penguin Books 1986 - 1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5, Neil Postman’s groundbreaking polemic about the corrosiv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our politics and public discourse has been hailed as a twenty-first-century book publishe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ow, with television joined by more sophisticated electronic media—from the Internet to cell phones to DVDs—it has taken on even greater significance.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is a prophetic look at what happens when politics,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even religion become subject to the demands of entertainment. It is also a blueprint for regaining controlof our media, so that they can serve our highest goals.
理解媒介 豆瓣 Goodreads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作者: [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者: 何道宽 商务印书馆 2000 - 10
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2012年2月20日 在读
翻譯得一般;觀點偉大,在web2.0時代,有必要對新媒介,如豆瓣、維基百科重新審視;
傳播學 加拿大 麥克·盧漢
无声的语言 豆瓣
作者: [美] 爱德华·霍尔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无声的声言》是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视野宏阔,洞见深刻,理沦崭新。霍尔按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显形、隐形和技术性三个层次,按内部构造将文化分为元素、集合和模式。他系统讲解直观而实用的“文化教学示意图”,解说文化变革,提出“文化即是交流”的命题,首倡“时间语言”和 “空间语言”,并给予生动的解说,意在帮助人们挣脱文化枷锁,逃离文化囚笼。
跨文化传播(交际)学之父爱德华·霍尔筚路蓝缕的精心之作前无古人,达到了后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魅力经久不衰。
《无声的语言》在传播学的发展中给人启迪,在“和谐世界”的构建中给人信心,它扫荡隐形障碍,提高文化觉悟,激励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学习和尊重。
(正在采用)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ition 豆瓣
作者: Everett M. Rogers Free Press 2003 - 8
Now in its fifth edi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is a classic work on the spread of new ideas. It has sold 30,000 copies in each edition and will continue to reach a huge academic audience. In this renowned book, Everett M. Rogers, professo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 Journalism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explains how new ideas spread via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ver time. Such innovations are initially perceived as uncertain and even risky. To overcome this uncertainty, most people seek out others like themselves who have already adopted the new idea. Thus the diffusion process consists of a few individuals who first adopt an innovation, then spread the word among their circle of acquaintances--a process which typically takes months or years. But there are exceptions: use of the Internet in the 1990s, for example, may have spread more rapidly than any other inno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Furthermore,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very nature of diffusion by decreasing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The fifth edition addresses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and how it has transformed the way human beings communicate and adopt new ideas.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豆瓣
作者: 迈克尔·舒德森 译者: 贺文发 华夏出版社 2010 - 4
新闻界创造不出民主,民主也制造不出新闻事业,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本书为舒德森近年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技术垄断 豆瓣 Goodreads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9.0 (8 个评分) 作者: Neil Postman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认为,“信息革命”经历了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广播和电脑等五个阶段。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帮助人驾驭技术,这些机制有: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到了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驭、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揭示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Marshall McLuhan / Quentin Fiore Gingko Pr Inc 2001 - 8
30 years after its publication Marshall McLuhan's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remains his most entertaining, provocative, and piquant book. With every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advance" McLuhan's proclamation that "the media work us over completely" becomes more evident and plain. In his words, Uso pervasive are they in their pers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moral, ethic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that they leave no part of us untouched, unaffected, or unaltered'. McLuhan's remarkable observation that "societies have always been shaped more by the nature of the media by which men communicate than by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is undoubtedly more relevant today than ever before.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explosion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here ha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 to revisit Marshall McLuhan. New printing - 2011 - with cover design by Shepard Fairey.
报道伊斯兰 豆瓣 豆瓣
Covering Islam: 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爱德华·萨义德 / Edward Said 译者: 阎纪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论出版自由 豆瓣
Areopagitica(战神山议事会辞)
8.8 (35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弥尔顿 译者: 吴之椿 商务印书馆 1958 - 9
《论出版自由》作者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吁,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我们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译出“弥尔顿”一文,作为附录附在原文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公众舆论 豆瓣
Public Opinion
作者: [美国] 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阎克文 / 江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6
《公众舆论》是新闻和传播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面世至今已译成几十种文字,而中文版译本则是首次出版。这部著作成书较早,它首次对下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什么是舆论?它是如何形成的?具功能如何?能达到何种强度,又能造成何种后果?作为其主体的公众是谁?公众舆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它是如何传播的?在什么条件下能形成独立的力量?
什么在决定新闻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甘斯/著 译者: 石琳 / 李红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什么在决定新闻: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及周刊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媒介社会学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将丰富的社区研究传统与经验,带入全国媒体的新闻室当中;借助横跨十年时间、对四家主要电视网与新闻杂志的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所得的经验材料,浓墨重 彩地勾勒出新闻业黄金时期的大事件,以及精英媒体通过微观实践建构国家与社会图景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对于新闻生产的“包罗万象”的解释。三十年来,该书是几代研究媒介社会学的学者的必读之作。
传播学史 豆瓣
作者: [美] E·M·罗杰斯 译者: 殷晓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3
作者E. M. 罗杰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传播学学者,他的这本《传播学史》对传播学的历史和建构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最显著的特点是:资料翔实;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时间跨度较长。全书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传播学领域的建立”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