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
兵以诈立 豆瓣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8
因为一部《花间一壶酒》,北京大学李零先生的“文名”一时被大家所熟知。在这之前,更早知道的,是李零先生的本行是研究考古、古文字、古文献,有著作《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问世,同时还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颇有成效的学者之一,曾先后出版《吴孙子发微》、《〈孙子〉古本研究》等 有关著作和多篇论文。
本书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孙子兵法》课程的讲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流畅活泼的语言、丰富具体的资料,向读者展现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兵法著作的内涵,介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兵学知识,并对军事学、思想史、古代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重新全面深入地了解《孙子兵法》,获得更真切的兵学知识。把全书分十五讲,约27万字,配图近百幅。
李零先生文笔爽利,放松自如,见解独特,不做作,不多加修饰,却常给读者带来“窥一斑见全豹”的惊喜。这部讲义只是讲《孙子兵法》,李零先生却能够把他多年来对于兵法、军事学、哲学和思想史等等的体会和感想,都在这部书里呈现出来。有人评价说,李零先生是“属于那种闲聊比上课感觉好,写文字比说话感觉好的人”(张鸣《董桥耐读,李零也耐读》)。其实你听过他的课便会知道,李零先生的课讲得也是如此生动活泼,一点不像是你想象中那种“皓首穷经”的“老先生”。而这部继《花间一壶酒》之后的倾力之作,将会让你更加深切地触摸到这位学识广博且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学者的思维,理解并且感受到他的隐藏于安静外表下的热情。
武经七书(全二册) 豆瓣
作者: 骈宇骞 / 李解民 中华书局 2007 - 7
宋代是我国古代军事实力较弱的时代,但是也是较为重视兵书的时代。宋仁宗时设立武学,也就是军事学校。他曾命令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当代计谋方略,编成《武经总要》一书,供武职官员阅读。到神宗时,武学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确立下来。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命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豆瓣
作者: [唐] 李筌 译者: 盛冬铃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
《太白阴经》十卷,唐代兵书,作者为李筌。明以后有题作《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清代编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谈及此书时说:“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则李靖兵法,一即此经。”认为“佑之采用此书与李靖之书,无异其必有取之矣”。清代以后论兵者,也都对《太白阴经》一书相当重视。
司马法 豆瓣
作者: 司马穰苴 译者: 黄向阳 注释 2009 - 4
《司马法(图文版)》亦名《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宋代将其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学策试的必读之书。现在一般认为,《司马法》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田穰苴所作,但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的情况来看,《司马法》一书当不是司马穰苴一人所著。
《司马法》一书的军事思想极其丰富,涉及的内容也极为广泛,涵盖了军事的各个方面,如用兵原则、作战计谋、将士关系、军队治理等,又包括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书中还重视战争中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以及轻与重之间辩证统一关系。
尉缭子 豆瓣
作者: 尉缭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9 - 6
《尉缭子(图文版)》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战国梁惠王时的尉缭,一说疑为秦始皇时尉缭所作,甚至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才充分证明其并非伪书。据现有资料推断,《尉缭子》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说法较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