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學派
动物精神 豆瓣
5.2 (5 个评分) 作者: 乔治·阿克洛夫 / 罗伯特·席勒 译者: 黄志强 / 徐卫宇 中信出版社 2009 - 7
如果你看不懂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要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涨暴跌,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想现在多消费,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想明白其中的究竟,那就了解一下什么是“动物精神”吧。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会失业?为什么房地产会有周期?为什么股票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多变?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我们给将来准备储蓄缺乏计划性?为危机当下,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奏效?
本书既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
2011年12月20日 在读
這本書有太多不妥之處,但沒時間寫書評;中文版更加無恥的是,居然還有刪節!不過有些例子比較搞笑;信心固然重要,特別在信息傳播這麼發達的今日,不過在缺乏穩固的合理的制度保障的根基下,再有信心,也是空有的
凱恩斯學派 動物精神 心理學 經濟學 美國
Capital and Time 豆瓣
作者: John Hick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87
This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73, takes up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apital which had gone out of fashion. It is being reissued in paperback in recognition of the recent renewed interest in this approach. The 'Austrian' theory of capital concentrates on the inputs and outputs in the productive process, and has an advantage over more mo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dynamics in that it is more naturally expressible in economic term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ver time is taken as a whole, rather than disintegrated. However, this approach had been largely abandoned because it seemed to be unable to deal with fixed capital. Sir John overcomes this problem here by allowing for a sequence of output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dynamic economics are profound and novel.
货币论(上) 豆瓣
作者: 凯恩斯 译者: 何瑞英 商务印书馆 1986 - 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兴趣和活动是多方面的,但就其主导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以传统的货币学家起家,然后转而建立非传统的就业、产量一般理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学家;是一个最初信奉萨伊定律、歌颂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然后转而倡导政府敢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的三部主要经济著作:1923年出版《货币改革论》、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和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方面,前后差异很大。可以说,它们是他的经济学说不断演变、发展的总过程的三部曲。
《货币论》一书在凯恩斯的上述三部曲中,是一部过渡性的重要著作,在凯恩斯《就业通论》的形成过程中,有它的独特地位。《货币论》的中心内容是:将《货币改革论》中的货币数量论加以修订,增加一些认为被忽略了的因素,扩展“货币价值的基本方程式”;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论述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衡。
《货币论》的全部目的在于,考察如何维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和经济的均衡,如何维持投资与储蓄之间的相等,如何促使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具体建议是实行银行体系的货币金融管理,操纵并调节利率去影响投资率,使投资与储蓄相等,并保持稳定,从而达到价格稳定与经济均衡的战略目的。我们可以说,《货币论》是一部物价决定理论:以物价稳定为轴心,对影响物价波动之各种因素进行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探索和分析。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豆瓣
作者: 凯恩斯 宋韵声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阐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眼于提出一种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只是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实施和运作程序还有待于执行者的发挥。尽管作者给出的只是提纲挈领,但这种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想去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思想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一场思想革命的原动力。
Keynes Hayek 豆瓣
作者: Nicholas Wapshott W. W. Norton & Company 2011 - 10
As the 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 plunged the world into turmoil, two men emerged with competing claims on how to restore balance to economies gone awry. John Maynard Keynes, the mercurial Cambridge economist, believed that government had a duty to spend when others would not. He met his opposite in a little-known Austrian economics professor, Freidrich Hayek, who considered attempts to intervene both pointless and potentially dangerous. The battle lines thus drawn, Keynesian economics would dominate for decades and coincide with an era of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but conservative economists and political leaders would eventually embrace and execute Hayek's contrary vision. From their first face-to-face encounter to the heated arguments between their ardent disciples, Nicholas Wapshott here unearths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Keynes and Hayek, as present-day arguments over the virtues of the free market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rage with the same ferocity as they did in the 1930s.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豆瓣
Keynes /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
作者: [美] 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译者: 闾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4
《通论》与《通往奴役之路》,这些思想的两位奠定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隔着一道巨大的深渊,凝视着彼此。这道深渊,拉开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轰轰烈烈的经济学之战:政府是否应当干预市场。
两人同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之上研究商业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哈耶克认为,改变经济的“自然平衡”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标志着一个周期结束的大规模失业和困难,可以靠政府开支来缓和。终其余生,两人始终无法认同对方的观点。二十多年中,两人通过信件辩论,通过公开发表的文章辩论,通过激烈的私下对话辩论,最终又通过他们热心的弟子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和米尔顿·弗里德曼代为辩论。
凯恩斯口才和魅力过人,对世界持有一种乐观的愿景:政府计划和管控能撑起经济。这一观点很快为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接受。与此相反,哈耶克是个一丝不苟的逻辑家,他顽强地逆流而上,在市场倡导者和自由意志者中找到了支持。
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到乔治·W.布什等数代政治家,在两位学者的想法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这场争辩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生计。从大萧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战后恢复到当前,资深记者尼古拉斯·韦普肖特详细梳理了20世纪两位经济学巨人之间的这场论战。两位大师的不同愿景影响了世界经济的起起落落,迄今仍牢牢地掌控着它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