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
Wheelock's Latin, 6th Revised Edition 豆瓣
作者: Frederic M. Wheelock Collins Reference 2005 - 5
WHEELOCK'S LATIN: AUDIO FILES
When Professor Frederic M. Wheelock's Latin first appeared in 1956, the reviews extolled its thoroughness, organization, and conciseness; at least one reviewer predicted that the book "might well become the standard text" for introducing students to elementary Latin. Now, five decades later, that prediction has certainly proved accurate.
The revised sixth edition of Wheelock's Latin has all the features that have made it the best-selling single-volume beginning Latin textbook, many of them improved and expanded:
40 chapters with grammatical explanations and readings based on ancient Roman authors
Self-tutorial exercises with an answer key for independent study
A newly enlarged English-Latin/Latin-English vocabulary
A rich selection of original Latin readings -- unlike other textbooks, which contain primarily made-up Latin texts
Etymological aids
Also included are maps of the Mediterranean, Italy, and the Aegean area, as well as numerous photographs illustrating aspects of classical culture, mythology, and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figures presented in the chapter readings.
Egypt, Greece and Rome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Charles Free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4
Egypt, Greece and Rome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 general histories of the ancient world. It is written for the general reader and the student coming to the subject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rovides a reliable and highly accessible point of entry to the period. The volume begins with the early civilizations of Sumer (modern Iraq) and continues through to the Islamic invasions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Europe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western Roman empire. The book ranges beyond political history to cover philosophy, art and literature. A wide range of maps, illustrations and photographs complements the text. The second edition incorporates new chapters o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as well as extended coverage of Egypt.
沉思录 豆瓣
Meditations
7.8 (71 个评分)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2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作品来自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部著作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高卢战记 豆瓣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8.9 (7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凯撒 译者: 任炳湘 商务印书馆 1979 - 9
《高卢战记》叙事翔实精确,文笔清晰简朴,历来很得到爱好罗马历史、拉丁文学和军事史等各方面人物的推崇。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共七卷,记述他在高卢作战的经过,从公元前58年至52年,每年的事迹写成一卷。凯撒死后,他的幕僚奥卢斯·伊尔久斯续写了第八卷,以补公元前51至52年的空缺。因此,《战记》又成为记述这些地区情况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它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从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等记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论三位一体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周伟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高盧戰記 豆瓣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作者: 盖约·尤利乌斯·凯撒 译者: 任炳湘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盖约·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102或100—前44),古罗马统帅,政治家。他出身于罗马一个古老但已中落的贵族家族,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和老一辈的民主派领袖马略和钦奈有姻戚关系,青年时代受贵族共和派的排挤,迫使他站在民主派一边。公元前18年苏拉死后开始政治活动,支持代表罗马平民阶级利益并与元老院“贵族派”对立的“平民派”。公元前73年被选为军事护民官。公元前68年任度支官。公元前65年当选为市政官。公元前62年出任大法官。后担任罗马西班牙行省总督之职,在同当地部族的作战中多次获胜。为加强其政治地位和能当选为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凯撒于公元前60年同当时最有势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庞培和克拉苏秘密结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9年出任执政官,在执政官任期届满后,他又设法争得山南高卢(内高卢)总督的职位,并利用山北高卢(外高卢)各部落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和武力征服的策略,经高卢战争最后征服山北高卢。其间,凯撒曾于公元前55年率军渡过莱茵河侵入日耳曼亚,两次渡海侵入不列颠。战争中,他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和忠诚于他的军队,并积累巨额财富,为其日后夺权打下基础。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帕提亚(安息)战争中战败身亡后,三头政治随之解体。他与庞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激化。庞培充当了元老院共和国拥护者的首领,凯撒则成为共和国反对派的领袖。他拒绝执行元老院要他遣散军队的要求,于公元前49年1月进兵罗马(当时庞培任罗马统帅),经过伊莱尔塔、法萨罗、塔普苏斯和蒙达等地的交战,凯撒战胜了庞培,终于成为罗马国家元首。

经过连年征战,凯撒获得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长荣衔,并被尊为“祖国之父”,成为无冕之王。当政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改善行省管理制度,颁布反对行省官员勒索的法令,扩大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建立退役老兵殖民地,实行自治市法,增设高级官员,扩充元老院等。作为军事统帅,,他善于并用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分化瓦解和各个歼灭敌人;重视骑兵的作用,强调步骑兵协同作战;在兵力部署上建立预备队,增大战斗队形的纵深和稳定性。凯撒的独裁统治动摇了罗马的共和政体,激起了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他在元老院议事厅被贵族共和国的残余分子布鲁图、喀西约等人阴谋刺杀。凯撒死后,其嗣子奥古斯都在凯撒奠立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把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改建成帝国的任务。

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共七卷,记述他在高卢作战的经过,从公元前58年至52年,每年的事迹写成一卷,是研究古罗马军事历史的重要文献。他把这部书叫做《Commentarii》,即《随记》或《手记》之意,表示直陈战事,供人参考而已。在叙述过程中,他处处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高卢战记》叙事翔实精确,文笔清晰简朴。由于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第一个亲身深入到外高卢西部和北部、到过不列颠和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地区、亲眼目睹过当地的山川形势与风俗人情的人,因此,《战记》又成为记述这些地区情况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从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到萌牙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凯撒的七卷《战记》只写到公元前52年为止,但他直到公元前50年才离开高卢,因此后面缺了两年的事迹。凯撒死后,他的幕僚奥卢斯·伊尔久斯续写了第八卷,补起了这段空缺。
沉思录 豆瓣
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玛克斯·奥勒留 译者: 梁实秋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在鞍马劳顿中所记录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代奇人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等诸多人生哲理的领悟。该书不仅是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的里程碑,而且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人间至宝。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巨匠梁实秋的译文优美流畅、纯正优雅,是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读物。
Daily Life in Ancient Rome 豆瓣
作者: Jerome Carcopino 译者: E. O. Lorimer Penguin 1991
Those born under the rule of the Emperor Claudius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century A.D., who lived through the reign of Nero, Trajan and Hadrian, witnessed the flowering of a mighty empire at the height of its prosperity and power.
In this extraordinarily detailed portrait of life in ancient Rome, Jerome Carcopino begins by painting a vivid backcloth on which the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aspects of the community are drawn. Part Two enlarges on the details of everyday life, following the typical routine of a normal day from dawn (with the clatter of slaves and traffic) to dinner and the talk that continued long into the night.
This classic study, which includes a bibliography and notes by Professor Rowell, describes the streets, houses and multi-storeyed apartments of the city of over a million inhabitants, the social classes from senators to slaves, and the Roman family and the position of women, causing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to hail it as a "thorough, lively and readable book".
金驴记 豆瓣
作者: (古罗马)阿普列乌斯 译者: 刘黎亭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金驴记》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青年鲁巧赴希腊旅行途中借宿在友人家里,因错用魔药变成了一头毛驴。从此以后,他辗转服役于数个不同的主人,在命运摆布之下受尽苦难,同时也阅尽了各种奇闻轶事。最后终于吃下埃及女神的玫瑰花环,恢复了人形。
De Rerum Natura 豆瓣
作者: Lucretiu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8 - 8
Titus Lucretius Carus (ca. 99-55 b.c.) is known primarily as the Roman author of the long didactic poem "De Rerum Natura" ("On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it, he set out to explicate the universe, embracing and refuting ideas of the great Greek philosophers. Now available in paperback, this annotated scholarly edition of the Latin text of "De Rerum Natura "has long been hailed as one of the finest editions of this monumental work. It features an introduction to Lucretius's life and work by William Ellery Leonard, an introduction to and commentary on the poem by Stanley Barney Smith, the complete Latin text with detailed annotations, and an index of ancient sources.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内莫 译者: 张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为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二卷。作者系法国当代著名哲学、政治学教授,毕业于法国圣克鲁高师,现为巴黎高等商学院一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兼巴黎高等商学院经济哲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1998年,《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作为“基础丛书”的分册出版。此后,本书与该丛书中2002年出版的《现当代政治思想史》组合为“战车(Quadrige)丛书”。自此以后,“政治观念史教程”便成为法国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经典的教学用书。 本书首先围绕着罗马共和国的兴盛与罗马帝国的崛起,线条鲜明地勾勒了整部罗马人的历史。在向读者论述罗马历史的同时。本书作者着重介绍了罗马法的各项重要内容,包括其起源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诉讼程式,以及罗马公法和私法的各项内容。
龙与鹰的帝国 豆瓣
作者: 欧阳莹之 中华书局 2016 - 3
【中文阅读世界第一部全面比较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创新性历史作品,以科学思维、全球眼光,看帝国兴衰和大国治理智慧,许倬云先生致敬推荐!】
当统治精英只顾特权,罔顾公利,国运可否长久?
难民潮汹涌,当代欧洲会再现西罗马灭亡的惊人一幕吗?
崛起的新中国,又该怎样面对有“新罗马”之称的美帝国?
以科学的思维、全球的眼光,看帝国兴衰和大国治理智慧;
贯通历史、政治、经济、管理学的跨界作品,许倬云先生致敬推荐!
★ 跨界创新:这是中文阅读世界第一部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与习俗等诸多角度全面比较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创新性历史作品。作者欧阳莹之教授是深受国学传统薰陶、并在科学界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她的这部作品以科学家的理性思维、全球性的开阔视野,看帝国兴衰和大国治理智慧,贯通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原创性强,故事有趣有味,分析鞭辟入里,读来畅快淋漓。
★ 名家推荐: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作序致敬推荐!斯坦福大学“古罗马穿越之旅”(即罗马帝国数字地图,Orbis: The Stanford Geospatial Network Model of the Roman World)主创者、斯坦福大学人文学系Dickason讲座教授兼古典与历史学系教授沃尔特•沙伊德尔先生(Walter Scheidel)高度称赞!
★ 精选插图:特别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余幅,图文相得益彰。
【名家推荐】
此书乃是知识的盛宴;我向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她能够不受专业的约束,以通达的眼光,提供读者们,如此有用的一部好书。
——历史学家 许倬云
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超越常规边界的新历史作品,欧阳莹之教授对古代大帝国的比较分析,回应了这个挑战,令人印象深刻。
——斯坦福大学教授 沃尔特•沙伊德尔
即便是古罗马与中国历史方面的新手,也会喜欢这种清晰、迷人和明智的讲述。
——密苏里大学副教授 劳伦斯•奥卡穆拉
【关于本书】
故事开始时,中国仍在青铜时代,与进入铁器时代的地中海一带相比,犹如十九世纪的中国和西方。战国时期中国迎头赶上,其后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并驾齐驱,各自创下四百年的辉煌。其时,人类社会大概有一半人处在两大帝国的控制之下。世事难全美,称雄东西方的帝国,最终都败亡于来自北疆的蕞尔小敌。它们抵御外侮的能力,被内部的压制、腐败和治理不善消耗殆尽。后来,中华帝国反复重生和扩张,而罗马帝国则不可挽回地分裂了。然而,欧洲再次统一的梦想从未磨灭:它彰显于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宣言;它被拿破仑的雄鹰承载;它成为欧盟的内在抱负——当今难民潮汹涌,欧盟各国将何去何从?
欧阳莹之教授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兴衰为线索,全面探讨两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与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异同,尤其强调双方相异处对东西方世界面貌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总结其间的历史教训与大国治理之道。全书文字平实,逻辑缜密,兼顾叙述与评论;衡量东西方帝国的相对优劣,重新检视传统历史旧说,指出被忽略的因素以解释历史疑案。
龙是中国传统四灵之一,后成为皇权的专属符号;鹰是罗马军团的标志,后成为罗马霸权的象征。龙与鹰象征秦汉与罗马帝国运权统治的风格,历久弥新。当正在崛起的新中国,面临有“新罗马”之誉的美帝国,传统作风犹自可见于当今世局。今天的中国人,应如何理解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