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 豆瓣
作者: 克內爾(Georg Kneer) / 納塞希(Armin Nassehi) 译者: 魯貴顯 巨流圖書公司 1998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卢曼已经使“系统理论”成为德国社会学理论的新典范。但是其影响范围是跨学科的,哲学、心理学、 心理治疗、政治学、艺术、教育、法学、新闻传播等学科不断地引用他的作品。其理论魅力就在于,透过更抽象的、精简的进路来翻写其它的理论及经验研究的成果。封一般学者或学术工作者来说, 要达到这样的理论运用,是要付出相当的心力,因局卢曼使用了极为复杂的专业术语来控制住理论的抽象度。为了减轻入门的困难, 能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对系统理洽有一各概略的掌握,作者出版了这本导读。本书主要分成四大部份:1.一般的系统理论,2.关于社会系统的理论,3.关于全社会的理论,4.对于今日社会的诊断。
燦爛千陽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 译者: 李靜宜 木馬文化 2008 - 3
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我們該將何去何從?
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20年後,出身中產家庭、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為求生存,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
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喪親而交纏在一起。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她們不但情同姊妹,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飢餓、暴虐與恐懼之下,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與命運搏鬥,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勇敢地犧牲自我,而最終,也是愛,或者說,是對愛的記憶,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
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心碎的故事,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
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
本書特色
時空跨越三十年的揪心記錄,一部關於家庭、友誼、信念和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燦爛千陽》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與新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夢想與所有的失落。

【關於本書——作者的話】
2003 年,我重返喀布爾。我看到穿著傳統蒙面服裝的女性三三兩兩走在街頭,後面跟著她們穿得破破爛爛的孩子,向路人乞討零錢。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將她們帶往了何處?她們有什麼樣的夢想、希望與渴求?她們談過戀愛嗎?丈夫是什麼樣的人?在阿富汗長達二十年的戰爭歲月中,她們失去了什麼?
我跟許多喀布爾的女性談過,她們的故事真實又讓人心碎。當我開始寫《燦爛千陽》之際,我發現自己不斷想起這些充滿韌性的阿富汗婦女。雖然她們不見得是引發我描寫故事主角萊拉或瑪黎安的靈感來源,不過她們的聲音、面容與堅毅的生存故事卻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而且關於這本小說,我的啟發大部分緣自阿富汗女性的堅韌精神。
【關於書名由來——作者】
這本書的書名是來自一首有關喀布爾的詩,這首詩是十七世紀波斯詩人Saib-e-Tabrizi在參觀喀布爾之後的作品。當時我正在找尋描寫喀布爾詩詞的英譯本,想要在書中人物即將離開深愛城市的悲傷場景中使用,結果我發現了這首詩。我瞭解到我不只找到了切合書中想要表達的情緒詩句,同時在詩末出現的句子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也相當切合這本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
失意錄 豆瓣
Hand to Mouth
作者: Paul Auster 译者: 梁永安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10
這是一個作家站穩腳跟前的踉蹌歲月
也是一位青年成長為男人的人生試煉
本書是奧斯特近五十歲時的作品,回首高中時代至三十餘歲的人生。
這是他一生中最徬徨潦倒的歲月,卻也是影響他創作之路的關鍵時期。
學生時代就背棄世俗期望與規範、一心以寫作為志業的奧斯特,為了生計,做過各式各樣的零工、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曾遠走他鄉,在不同的城鎮飽嚐寂寞的滋味。
他從男孩成為男人,又從男人成為父親;換過一個又一個工作,也遭遇一次又一次失敗。
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不曾放棄寫作的夢想,卻也因為這樣的固執,他幾度跌倒,又必須爬起,才能逐漸在現實與理想的擺盪間,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豆瓣 谷歌图书
8.6 (11 个评分) 作者: 易社強 译者: 饒佳榮 傳記文學 2010 - 4

中文版序
序言
凡例
導 言
第一部分 愛國者的長途跋涉
第一章 從北平到長沙
第二章 聯大的長征
第三章 蒙自的魅力
第二部分 交互影響
第四章 聯大與雲南人
第五章 重慶與昆明
第六章 聯大的學風
第三部分 諄諄教誨 濟濟良師
第七章 文學院
第八章 法商學院
第九章 戰爭與學術
第十章 理學院
第十一章 工學院
第十二章 師範學院
第四部分 聯大八年
第十三章 希望的歲月:1938-1941年
第十四章 堅忍的歲月:1941-1943年
第十五章 考驗的歲月:1943-1945年
第十六章 完成使命:1945-1946年
結語
附錄:訪談清單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大清帝國的衰亡 豆瓣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作者: 魏斐德 / Frederic Wakeman 译者: 廖彥博 時報文化 2011 - 10
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歷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國必走向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了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制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制中國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 豆瓣
作者: 葛雷克.凱斯 译者: 陳岳辰 奇幻基地 2008 - 10
世界雖然毀滅了,光明卻因此到來,末日帶來的災禍,將是搶救人類的轉機……
一七二二年。第二次黑暗時代降臨了。
星星墜落地球,西歐諸國毀於傾刻之間,全是陰謀滅絕人類的可怕生物所為。俄皇彼得大帝趁勢發動攻擊,軍隊勢如破竹地橫掃歐陸。
另一方面,半個地球之外,柯騰‧馬瑟與海盜黑鬍子加上殖民地的高官顯貴組成遠征隊,遠渡大西洋想知道舊世界的下場。同行者有一名巧克陶族良族人「紅鞋」,他與無形世界緊密相連,也因此預知了人類必須面對逼近的慘烈時刻。
但是,祕密即將由躲在古都布拉格的兩人解開——聰明絕頂幾近於瘋狂的艾薩克‧牛頓,以及他的學徒班傑明‧富蘭克林,但在彼得大帝的圍城攻擊,還有神祕天使的阻隢之間,他們也將自身難保……
東京灣閒話 豆瓣
作者: 李長聲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日本世相精彩多樣,要能看穿繁華表層底下,非得有駁雜閱讀人物、展演、書報所得之獨到眼光。冷眼熱腸知日者李長聲,舉杯推出【閒話】系列第三作,依舊笑語盈盈酒氣酣暢,筆下指點文壇恩仇社會萬象,從總理看漫畫、混浴與捕鯨、演歌與酒館,到寫俳句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並美畢卡索的傳奇陶藝家飲食家魯山人、漫遊東京的永井荷風、討厭太宰治的三島由紀夫……其間夾雜一問:「作家應該跟編輯睡覺嗎?」爽利文風讓人展卷痛快,不覺天空現出魚肚白。
反資本主義的心境 豆瓣
The Anti-Capitalitic Mentality
作者: 米塞斯 译者: 夏道平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 - 3
緒論
第一章 資本主義的特徵與詆毀資本主義者的心理因素
一、消費者至上
二、經濟改善的要求
三、階級社會與資本主義
四、失敗者的怨氣
五、知識分子的憤慨
六、美國知識分子反資本主義的偏見
七、白領工作者的憎恨
八、「堂兄弟們」的妒恨
九、百老匯與好萊塢的共產主義
第二章 普通人的社會哲學
一、資本主義的本身與普通人眼中的資本主義
二、反資本主義的陣線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下的著作與出版
一、作品的市場
二、書籍市場上的成功者
三、關於偵探小說
四、出版自由
五、學者們的偏執
六、社會主義的小說與劇本
第四章 從非經濟的觀點反對資本主義
一、關於幸福問題的理論
二、物質主義
三、不公道
四、自由與社會主義
五、自由與西方文明
第五章 反共與資本主義
附 錄:米塞斯的主要著作
尋路中國 豆瓣
Country Driving
9.0 (8 个评分) 作者: 何偉 译者: 賴芳 八旗文化 2011 - 2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大田出版社 2009 - 10
為了終結青春,要越走越遠;
為了尋找幸福,要越走越廣;
為了不想寂寞,活出獨立自我,要越來越自由……
人為什麼要去旅行?是要忘記現實?還是要面對自己?
新井一二三,從14歲搭上第一趟長途火車開始,有機會就想往外闖,往外飛。
離鄉背井踏上北京遍遊中國,進入中歐迷宮、見識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遊走異地十年,得到了什麼?
一個道道地地的東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語,中文寫作是她療傷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雜種」,在台灣出版了十七本書,在東京朋友笑她窮,
她目瞪口呆,為什麼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當年勇敢無懼的少女,單槍匹馬,像一顆孤獨的行星,
走向國境邊界,走向流亡者的故鄉,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張愛玲的,
花費最多機票錢,說最多外國話,多少次飛越太平洋……
其實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與自由。
現在全家的護照換了一本又一本,下廚的料理有各國菜色,行李箱貼滿入境貼紙,
年輕時的遠走高飛換成了家庭組織,照樣推嬰兒車攜家帶眷跨洋飛,
生活什麼都可以變,但不可改變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裡?
科學革命的結構 豆瓣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 孔恩 译者: 王道還 / 傅大為 遠流出版公司 2007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關於愛 豆瓣
作者: 荷西•奧德嘉•賈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 译者: 姬健梅 商周出版 2012 - 4
關於愛,你還有很多沒思考過的事
但丁說:「愛具有移轉太陽和行星的力量。」
聖奧古斯丁說:「我的愛是我的引力,它去哪裡我就跟去哪裡。」
荷西.奧德嘉.賈塞特則如此定義:愛是靈魂的離心行為、是內心的放射(由內在走向他人);以經常的流動(連續性)走向它的對象(從愛者到所愛者),以溫暖的肯定圍住它的對象,與對象合一,並且積極地確定對象的存在(有別於「恨」)……
關於愛,必須先知道它不是什麼
然後才可能知道它會是什麼
賈塞特關於愛的討論,由準確地定義「愛的本質」出發。如果你滿意地認為,太好了,關於愛的問題,哲學家提供了一個標準答案,那你就錯了!一路上,賈塞特又從文學、歷史、名人軼事、日常生活的觀察中,不斷糾舉出種種難分難解、卻又真實存在的「愛的難題」。諸如:
世人常認為,愛情以完美的幻想為沃土,一旦認清現實,愛情就幻滅了。果真是如此,不等於愛情永遠是「盲目」的嗎?
柏拉圖的名言「愛是傳遞和生產美的欲望」,這裡的「美」,究竟所指為何?
「墜入情網」是注意力「癱瘓」的不正常現象嗎?
愛是一種選擇,在選擇愛人時,男人與女人會洩漏自己深處不欲人知的性格?
所以當一個眾人公認的傑出女性愛上一個愚蠢而俗氣的男人時,原來他們並不像表面所看見的那般?
愛情是一種高度的藝術,不尋常的才能,它極少發生,一般人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
西班牙當代思想家賈塞特,深入愛的不同階段,揭發愛的心理、男女本質、注意力、吸引力與激情……
全書寫作風格自然,我們原以為看到的是一位哲學家、作家,最後卻發現讀到的是一個溫暖的人。
哲學是什麼? 豆瓣
作者: 荷西·奧德嘉·賈塞特 / Jose Ortegay Gasset 译者: 謝伯讓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 - 3
「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Albert Camus
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
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
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
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
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尋找家園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5 (17 个评分) 作者: 高爾泰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1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
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
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
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
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
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
本書共三卷。
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
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
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
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西班牙琴弓 豆瓣
作者: Romano-Lax, Andromeda 译者: 張定綺 時報出版 2010 - 3
一百多年前,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在巴塞隆納的二手樂譜店發現一本被世人遺忘的樂譜──巴哈大提琴獨奏組曲(即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帶回家苦練多年後公開演奏,豔驚了世人,那位男孩就是西班牙著名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1876-1973),對20世紀大提琴演奏影響最鉅的人,開創大提琴獨奏的輝煌時代。《西班牙琴弓》以這位音樂家的事蹟為藍本,小說中化名為菲利武‧德拉哥,描寫他一生高潮迭起的音樂生涯,以及他如何堅守信念反對西班牙極權政府而自我放逐國外。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西班牙,在曾經輝煌的帝國逐漸沒落時,菲利武結識了鋼琴怪傑阿爾-賽拉茲,隨著西班牙內戰爆發,兩位音樂家大相逕庭的藝術目標和政治傾向使他們幾乎分道揚鑣,然而義大利女小提琴家艾璧華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三人在音樂、理念、生活和情感上不可分離地糾纏在一起,他們一步步走向生涯中最危險的聯合演出……
小說中的角色人名、年代和情節皆虛實交錯,取材自真實人物的包括軍事狂人希特勒與佛朗哥、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和王后伊娜、畫家畢卡索等,作者企圖擺脫真實歷史的束縛,讓真實與虛構交織出這部充滿音樂韻律和戲劇張力的故事,正如卡薩爾斯發現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後企圖從中尋找自我啟發,而以自己的時空感受來詮釋出古典的美,小說家亦將卡薩爾斯的生平以我們這個時代的時空意義演繹出動人的故事。
華盛頓的假牙 豆瓣
George Washington’s False Teeth: An Unconventional Guid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作者: 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 译者: 楊孝敏 博雅書屋 2011 - 9
華盛頓在一七八九年就職美國首任總統時,整個口腔只剩一顆牙齒!
《貓大屠殺》的作者羅伯.丹屯,從華盛頓的牙病史深入考察再延伸,檢視其後種種更寬廣的十八世紀奇異景緻。
喬治.華盛頓於一七八九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時,口中僅剩一顆牙。他收集了種種材質的假牙,包括象牙、海象長牙、河馬長牙到一位同胞的牙齒。與他同時代的人對齒齦疼痛的憂慮,大概超過了對一七八七年新憲法的憂慮。
造訪十八世紀,你一定會頭暈目眩地,因為它沒完沒了地令人驚奇,不可抗拒地使人奇怪。薩德侯爵在一次交通阻塞中,狂怒下用劍刺穿一匹馬的肚子;德翁騎士宣稱他是一個女人,穿著女裝發起決鬥比賽;拉法葉侯爵和美國印第安人同穿土著服飾一起裝修巴黎的住宅;瑪麗-安東尼皇后在凡爾賽宮花園中化裝成擠奶女工。十八世紀總在服飾上偽裝並變裝。這個世紀也充滿公民教訓,頒佈許多宣言: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出版許多專著:《法律精神》、《民約論》。
以這樣特殊的角度切入和洞察,丹屯向我們展現出啟蒙時期也同樣有它的假牙。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膨脹的時代,有膨脹的貨幣、指數、推薦信、名望和思想。廣泛的吹噓影響了我們對近代的政治文化運動,即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理解,因為它也已誇大膨脹,乃至於連起初的創始者都無法辨認它。
本書是為普通讀者而寫的十八世紀指南,從一些最引人好奇的異常角落,關注啟蒙運動的成因。旨在為諸如這樣的當代問題提供歷史的觀點:採用歐元挑戰了歐洲既有的認同概念嗎?網際網路構築起一個新的資訊社會了嗎?糾纏在名人的私生活裡,能使政治文化中的錯誤路線曝光嗎?通過這些以十八世紀為背景的闡釋,除了可用新眼光來看待上述問題,與此同時,又可享受對十八世紀有創見的觀點之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