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爾·涂爾幹
社会分工论 豆瓣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埃米尔・涂尔干 / none 译者: 渠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社会分工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社会分工论》已初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豆瓣
Leçons de Sociologie:Physique des Moeurs et du Droit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付德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涂尔干文集的第二卷,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 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10.0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汲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爱弥尔·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本书援用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最精湛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本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主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的若干章节被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范本。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豆瓣
La prohibition de l'inceste et ses origines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汲喆 / 付德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卷是《涂尔干文集》的第六卷,共包括六编。第一编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主题为“存在的社会起源”,它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文种包括其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一些关键概念;此外,本卷也编排了涂尔干有关宗教研究的其他重要文献,其中包括一些文章、笔记、书评和讨论。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澄清涂尔干有关原始宗教的基本观点,也可以帮助我们依照上述线索来体会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本卷收录的第一篇文献,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见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本文在内容上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与《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即《原始分类》)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相比,本文发表得最早,而且论题专一,集中于“存在的社会起源”上。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说得很清楚:正因为乱伦(inceste)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exogamie);换言之,道德的起点完全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制度,而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然而,涂尔干并未就此止步,他继承并修正了弗雷泽的研究路线,认为外婚制与图腾制度不仅彼此有所关联,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占据首要的地位,相比而言,外婚制与血亲之间的关系则是次要的;考察前一种关系的核心要素,就是原始的仪式和仪轨,而在有关仪式和仪轨的考察中,“集体表现”(representadon collective)不仅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学意涵也可以得到呈示。可以说,《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涂尔干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本文中都已露出端倪了。
此外,本卷也编排了涂尔干有关宗教研究的其他重要文献,其中包括一些文章、笔记、书评和讨论。这些文献不仅有助于澄清涂尔于有关原始宗教的基本观点,也可以帮助我们依照上述线索来体会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以“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和“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为代表的诸多文献,以及涂尔干为《社会学年鉴》前两卷撰写的序言,迄今为止始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最能体现涂尔干理论倾向与现实关怀的理论文献。读者可以从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怎样从学理上界清“道德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并在充分说明这种观念之限制的情况下,将其诉诸实践的。
本卷选编的第四部分文献,以“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为先导,引入了涂尔干有关社会学及其方法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中,涂尔干通过“人性的两重性”观念,向我们阐明了他是如何面对、处理和力求解决康德的难题的;因而,读者也可尝试从这篇文章中区辨涂尔干主义与康德主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本部分收录的其他文献中,读者也可以通过涂尔干对同时代其他理论家的解析和批评,从更宽广的平面上,把握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观念,洞察涂尔干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相互影响、承续乃至对立的复杂局面。
在本卷的末尾,我们也选编了一些涂尔干关于家庭史和法制史研究的论文,倘若把这些文章与涂尔干很著名的一些著作配合来读,读者想必会得到很多的乐趣和发现。
教育思想的演进 豆瓣 Goodreads
L'E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教育思想的演进》根据涂尔干1904-1905年在巴黎大学开设的“法国中等教育史”课程整理而成,是史学界公认的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它考察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本书不仅把教育观念的演进与思想体系史融通起来,也与教育体制内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形式环环相扣,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
本书考察了法国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并集中刻画和分析了几组历史个案。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被史学界公认为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对后来法国“年鉴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影响。本书为涂尔干的重要著作之一,不仅在社会学,而且在史学、教育学、观念史、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第一个中文译本,并且译文出色,必将为广大学者所重视。
道德教育 豆瓣
L’éducation morale,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陈光金 / 沈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内容属于教育社会学的范畴,根据涂尔干的讲义或授课内容,以及他有关教育问题的专题讨论和备课笔记等整理而成,其对教育问题的具体教学和研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教育方法和基础教育理论的问题、教育史和教育学史的研究,以及与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连至深的社会学实质问题。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教育家们所争论的焦点问题和涂尔干处理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态度。
孟德斯鸠与卢梭 豆瓣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李鲁宁 / 赵立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卷的主题为政治哲学,共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篇文献为《孟德斯鸠与卢梭》;第二篇文献则是根据涂尔干专门讨论社会主义问题的讲义整理而成,为《社会主义与圣西门》;在最后一部分中,编选了涂尔干所发表的专论政治理论和政治问题的书评、笔记、论文和讨论等。
本书为《涂尔干文集》的第五卷,主题为政治哲学,第一篇文献为《孟德斯鸠与卢梭》,由两部分组成:《孟德斯鸠对社会科学兴起的贡献》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这两篇文献中,涂尔干的立论都试图暗示:社会学的肇端应该追溯到孟德斯鸠和卢梭有关“法”的理论。
第二篇《社会主义与圣西门》根据涂尔干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核心论题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基本差别,由这一差别可以引出两者在起源、样态、社会建构的形式和方向上的根本差别。
本书为研究涂尔干的政治哲学思想所不可或缺,通过考察他对卢梭和孟德斯鸠思想的诠释和对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检视得以更全面和透彻的理解涂尔干的思想,并且本书的翻译水准很高。
自杀论 豆瓣 Goodreads
Le suicide
8.4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冯韵文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