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豆瓣
8.9 (8 个评分) 作者: Jane Jacobs Vintage 1992
A direct and fundamentally optimistic indictment of the short-sightedness and intellectual arrogance that has characterized much of urban planning in this century,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has,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61, become the standard against which all endeavors in that field are measured. In prose of outstanding immediacy, Jane Jacobs writes about what makes streets safe or unsafe;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 neighborhood, and what function it serves within the larger organism of the city; about why some neighborhoods remain impoverished while others regenerate themselves. She writes about the salutary role of funeral parlors and tenement windows, the dangers of too much development money and too little diversity. Compassionate, bracingly indignant, and always keenly detailed, Jane Jacobs's monumental work provides an essenti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vitality of all cities.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豆瓣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作者: 珍‧雅各(Jane Jacobs) 译者: 吳鄭重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
本書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了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註定失敗的。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北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老太太過世,這就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作者,珍.雅各。這是她的第一本書,也是成名之作,一本徹底顛覆當時歐美規劃理論的經典之作。1961年剛出版時,便以淺白易懂的庶民觀點,深入人心。歷經半個世紀,它的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本書從社區鄰里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等「生活城市」的概念出發,強調唯有多元混合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而對於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大加抨擊。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精選出版的「世紀好書」將它與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魏伯倫的《有閒階級論》等書,並列為20世紀「經濟與技術類」中,十一本最重要的經典巨著之一。
本書特色
◎全書以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闡述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
◎立論基礎均奠基在真實的城市生活,並用這些具體的生活經驗,對20世紀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用生理學觀點理解城市運作機制,有助於反思都市計畫如何與市民生活完美結合。
◎本書探討的「混合使用」多樣性策略,提醒讀者如何善用現有的珍貴城市資產,創造一個神奇非凡的生活城市。
巴黎城记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哈维 译者: 黄煜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城記 豆瓣
作者: 王軍 高談文化 2005 - 1
世界上每座城市終有其興衰,然而,一個偉大的城市,卻會永遠活在人們的故事裡。北京、台北都失去了過去的城牆,也都建起了現代的高塔,但城市的未來呢?誰來構築可以世代流傳的城市故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城市,如北京城這般,擁有這樣大氣魄的建築總佈局。
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日令人唏噓的「看不見的北京城」?
是歷史的滄桑與無奈,還是人為的偶然與必然?從古至今,無數的故事在北京城上演,
但都不如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華攬洪......等人來得勇敢、悲切。
他們幾乎扭轉了今日北京城的風貌,
他們的知識良心與道德勇氣,代表了中國知識份子一貫的風骨與堅韌,
而這份使命感是中國歷經朝代更迭,文化仍綿延存續的根源所在。「城記」是一部精采深刻的歷史文獻、人文典範、建築講義,
也是城市文明史的滄桑縮影。
身為知識份子,不可不讀!
城记 豆瓣
8.9 (50 个评分) 作者: 王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0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苏州旧街巷图录 豆瓣
作者: 徐刚毅 广陵书社 2005 - 9
书中的小街小巷的名字你可以说记不得或记不全,但翻开本书,你不可能不喜欢:原来姑苏城内的大街小巷,是这样具有“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的特色啊,尽管由于古代城内河道的开凿,限定了街巷道路的走向,制约了屋宇的排列,却形成了“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它为你带来一个独具风韵及古风的苏州,也保留了苏州独特的城市记忆。
本书分古迹沧桑、老街旧踪、小巷夕照、水巷遗韵、干将昔影、传统建筑六个篇章,载有照片834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情趣,为研究和恢复苏州古城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庭院深处 豆瓣
作者: 居阅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7
《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深入于各个历史时段的文化堆积层,提示苏州园林的装饰、装修的景点布置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缜密的分析、新颖的结论和数百幅图片使你于赏心悦目之时豁然有所领悟,更可以为现代居住文化提供启示。
水城台北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皇冠 2010
舒國治寫作生涯最重視的一本散文集
老台北,到處是小河小橋?
想要知道街巷曲折、阡陌構成的舊日台北?
跟著舒國治,一起探尋最珍貴的台北田園記憶!
台北,眾人皆知,是一個盆地。而這盆子,不是個乾盆子,是一個還盛了點水的盆子。這幾十年來台北的成長工作,其實是把這盆子裡還剩的一泓淺水給倒倒乾淨……
六十年代的台北,曾是水渠密布、水田處處的台北。舒國治謂,四十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可得一句話:由水城變成陸城。從此「水城台北」只能留存在記憶中了。
本書集結了舒國治十多年來在《中國時報》、《聯合文學》、《號外》等報章上的二十餘篇散文,呈露作者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親見的、自水塘小河稻田逐漸變成高樓林立的、生於長於之台北。而「舒式台北」也一如他的「舒式京都」,均堪稱絕無僅有的城市文學登峰造極之作!
被解缚的哥特城 豆瓣
译者: 时延安 2009 - 11
《被解缚的哥特城:纽约黑帮兴衰史》对20世纪美国纽约市有组织犯罪的兴衰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美国联邦和纽约州执法机构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实践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作者详尽地剖析了黑帮势力渗入纽约主要经济领域的整个过程,以犯罪学的视角解构了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采访本上的城市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王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城记》出版五年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再推出《采访本上的城市》;与《城记》一书着重于宏观层面的叙事不同,此次作者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继续来反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中国式的造城运动。
《采访本上的城市》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全书仍采用了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分为“非常城市”、“非常计划”、“非常规划”、“非常建筑”、“非常拆迁”、“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调上,完成对城市现象的全方位观察与反思,又在最后两章,以北京和南京作为具体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并在中国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对这场轩然大波又作了持续性调查,使得中国式规划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采访本上的城市》,取这样的书名,是因为它代表了作者王军的一种生存状态——拿着采访本到城市里去。就这样,作者在现实中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手捧采访本,踏访一个又一个城市,写下一篇又一篇报道。在这些报道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中国城市化浪潮的调查性思考,以及对相关历史问题的回顾。
全书由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思路连绵却也独立成章,在激流勇进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空间的实体(街道、街区、居民等)的生死毁灭和悲痛哀伤,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城市的世界 豆瓣
作者: [美]安东尼·M.奥罗姆 / 陈向明 译者: 曾茂娟 / 任远 上海人民 2005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城市和地点
地点的两个缩影
地点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对地点的再认识
作为具体地点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综述
人类生太学:群体与人类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从地点到空间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作为象征性经济的城市:地点的创造与再造
历史或制度的观点
全球化观点:城市不再是地方性的
结论
第三章 社会差异与大都市空间的创建
美国大都市产生过程中的财富和权力
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
性别与大都市
结论
第四章 地点的变迁与沿革:全球背景下的城市
地点的动态变化与相对不变
自上的压力与自下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城市重构
地方政治仍然是当地的吗?相对自主性与无休止的企业型政府
带有混合特征的地点: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的转变
地点的分分合合:全球化、地方空间差异及城市联系
永恒的中间人: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
第五章 从批判城市到对城市的再建构
保进与地点的联系
保护性的策略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对新传统城市地点的建设
重新营造全球的城市
术语表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全球城市 豆瓣
作者: (美)丝奇雅・沙森 译者: 周振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 7
《全球城市》的最新版本中,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尽管该书研究的是三个特别的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但这些最强有力的城市可以明确一些概念问题。与本书中的其他两个城市一样,上海曾经有作为世界城市的悠久历史,它现在重新站起,并已经与多种全球循环回路接轨,上海的未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因此,它是一个象征性的全球城市。
The Global City 豆瓣
作者: Saskia Sass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 9
This classic work chronicles how New York, London, and Tokyo became command center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and in the process underwent a series of massive and parallel changes. What distinguishes Sassen's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the emphasis on the formation of cross-border dynamics through which these cities and the growing number of other global cities begin to form strategic transnational networks. All the core data in this new edition have been updated, while the preface and epilogue discuss the relevant trends in globalization since the book originally came out in 1991.
城里 豆瓣
作者: 舒可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城市是一个活物,城市文化不是一手建设的,而是生长起来的。她的生长自有她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的土壤和气候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的魅力。——舒可文
城市乌托邦的理想,总是要丢掉社会人群,丢掉记忆,依据对并不清晰的未来图景来张望重新组织的空间、设计环境,而真实的生活价值来自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死去的亲朋邻里,因为他们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生活价值不仅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也来自在生老病死的日常事务中与环境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细密联系,所有这些构成了人获得情感满足与和谐安全感的重要根源。好的城市应该对这些有所回应。
新的城市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准则和人性理解,来自以往生活的判断在流行的城市理想面前被压缩变形。城市中人们如何在自己生活的逻辑之外,重新组织自己的情感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局部变化,描述了重建中的城市形态。
為當下懷舊 豆瓣
作者: 葉蔭聰 / 主編︰馬傑偉﹑吳俊雄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6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推土機前種花 豆瓣
周綺薇
作者: 周綺薇 kubrick 2011 - 7
舊區要重建,政府說目標是改善居民生活,會用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議會通過重建計劃。在深水埗的興華街、青山道、元州街上,一群將被清拆的唐樓,自此被統稱為K20-23項目。
唐樓的年老居民犯了法,罪名是不肯依期遷出,「非法霸佔官地」。在推土機和舊樓磚牆之間,這群各有名字、各有故事的人,都叫做街坊;街坊有話想說,有沒有人要聽﹖
《推土機前種花》是一頁一頁的口述歷史。區內古老店鋪的老闆細說的故事,既不可替代,亦無從複製,在在反映地道的生命力、創造力。作者並試圖從另一角度來看巿區重建:舊社區為何及如何嘗試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
独立书店,你好! 豆瓣
6.3 (12 个评分) 作者: 薛原 / 西海固 金城出版社 2011 - 8
本书全面描述中国各地人文书店(含人文书吧),即文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由各地的作家学者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多年观察来描绘和展现各地人文书店的生存状态。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从书店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
老广州 豆瓣
作者: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009 - 8
《老广州》原名《羊城寻旧》,内容包括街市景观、名胜古迹、经济掠影、教育概况、社会生活和民生习俗六个部分,以图文对照方式,介绍旧时广州的社会文化风貌。《老广州》自200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各大书店常销书。
汉口 豆瓣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江溶 / 鲁西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以坚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对中国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进行研究,并着重再现了中国近代史;同时作者证明了马克斯·韦伯所谓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城市共同体”的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误解。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的著作被视为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学术界的地位。作者高屋建瓴的视野,严谨认真的工作,将确保本书在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