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忏悔录 豆瓣
Confessionum
8.5 (19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周士良 商务印书馆 1963 - 7
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内容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奥氏于354年11月13日生于北非的塔加斯持城,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当时北非已入罗马帝国版图,完全在罗马文化笼罩之下。父名巴特利西乌斯,是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母名莫尼加,是信奉基督教的,奥氏自幼受母氏的熏陶,但没有正式领受洗礼。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至马都拉(即今阿尔及利亚的末达乌路赫(Mdaourouch)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当时罗马教育分三级制,启蒙小学是识字和书算,十二至十六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文、历史,十六至二十岁入雄辩术学校,读修辞和哲学)。十九岁,开始爱好哲学,由于探索恶的来源问题,因而皈依了摩尼教。毕业后,先在本城执教,后至迦太基任雄辩术教授八年。因不满迦太基的学风,便渡海至罗马,任米兰城雄辩术教授。奥氏在迦太基时,对摩尼教教义已感觉不满,至米兰后,受该城基督教主教安布罗西乌斯(Ambrosius)的影响,正式脱离了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新柏拉图派的著作,对一切怀疑,但在思想上已逐渐和基督教接近。终于经过一次剧烈的思想斗争,于386年秋决定信奉基督教;便辞去教职,预备献身教会。次年在米兰领受了洗礼,启程回乡,至梯伯河口,母亲病逝。因此延迟一年回至非洲。391年,在希波(今阿尔及利亚的彭城 Bone)升为神甫。395年该城主教病卒,奥氏便受任为希波主教。从此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430年汪达人(Vandali)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布道言论尚不在内。他著作中最被传诵的,便是这一本《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篤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 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现在此书即据此合校本迻译的。
译者
1962年8月28日
论三位一体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周伟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狱中书简 豆瓣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9.1 (7 个评分) 作者: (德)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译者: 高师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4
本书是朋霍费尔思考与追求的人生当中留下的最后一部名著。作者不仅面对绞刑架,而且背负十字架;不仅身陷单人囚室,而且置身世俗世界。他对人的生存和本质等问题所作的超乎监狱围墙的思考,决定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监狱文学”或“死囚文学”,它不仅仅是“监狱文学”,也可以说是“监狱哲学”或“监狱神学 ”。 “这是一位卓越的德国神学家最后的遗著,他正视了在20世纪成为一名基督徒的难题,并且在纳粹手中成了一名烈士。”
在备受折磨和凌辱的牢狱生活中,朋霍费尔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亡,并无比平静地面对死神的到来。他的文字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因为他的心灵也达到了朴实和真实的极致。
我有平安如江河 豆瓣
Redemption and hope : in modern movies
作者: 王书亚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我有平安如江河:影视中的救赎与盼望》:所谓家乡,就是有一个以上亲人埋葬的地方。所谓社会,就是在国家之外,一个对死亡拥有共同记忆的族群。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拿走身体,是拿走人在身体之上所累积的一切意义。
那天,汶川大地震的下午,我和人们站在高楼下,单单仰望属于我的那一扇窗户。转头说,你看不动产是一个多么荒谬的词,就像日光之下,你说有一个伟大的主义。就像大地悬在虚空,你却说,春暖花开,我要崛起。
人们成群结队地死去,不分贫富、男女、老幼、族群或贤愚。在没有选票之前,这是最直观的一种平等。甚至不是死亡本身,是死亡的普遍性吓坏了我们。就像贫穷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向主人罗切斯特求爱,说,经过坟墓,我们将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
本书共分四辑,作者从信仰与人生的角度对多部国内外经典影片作出了精彩阐释和深度的剖析,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领悟到电影的精髓。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 豆瓣
作者: 王书亚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4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地上喧哗了两千年。
电光倒影中,记录悲欢离合,震惊与感动都不会离我们太远。一面是人心中的罪孽、苦毒与盼望,一面是国家和历史中的偶像、主权与恩典。
若没有一种追随终极价值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与当下变换的舞台,一切苦难都将失去轻重,一切欢欣也只是烟云。
若有了从永恒而来的启示与亮光,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和永不止息的爱。
本书俯瞰几十部离时代最近的经典影片,历史承传与当代文化景观的对白,电影艺术的风华绝代,人生信仰的千回百转,叫人掩卷而叹,夜里梦见沉默的羔羊。作者从信仰与人生的角度对几十部国内外经典影片作出了精彩阐释和深度的剖析,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领悟到电影的精髓;
本书附录是220部与信仰有关的电影推荐,帮助读者更快捷寻找、观看并收藏好的影视作品。
基督教的起源 豆瓣
作者: [美国] 罗伯逊 译者: 宋桂煌 译 / 俞荻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8 - 6
基督教的起源是不是像《圣经》所说的那样?人类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崇拜上帝?耶稣基督是否实有其人?——本书用丰富的史料,力图以正确的观点来阐明这些问题。作者从人怎样创造了神说起,详细叙述早期基督教产生的各种社会根源。他认为早期基督教是古代腐朽的奴隶社会中的一种群众运动,而耶稣虽然可能真有其人,很多关于神话传说却是后人附会的。这是一本征引丰富的学术论著,但也可当作文化知识读物来读,使我们对基督教这一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中国图说 豆瓣
作者: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 译者: 张西平 / 杨慧玲 2010 - 3
《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
《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多,但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中国图说》。该书拉丁文版的原书名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因而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不仅被当时的欧洲学者所看重,也为一般读者所喜爱,被称为“当时之中国百科全书”,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问题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前奏曲。
神奇的东方——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献词
序言
第一部分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一章 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阐释
第二章 对约一千年前某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陕西省竖立的中文一迦勒底文碑碑文的正确直译,这个碑于1625年发现,这有益于基督教义的传播
第三章 石碑的三种释文及向读者所作的说明
第四章 石碑顶端的十字架
第五章 碑文中的信条与礼仪
第六章 碑文中叙利亚文姓名的翻译
第二部分 通往中国的不同旅行路线
第一章 在不同时间,由于什么原因,由什么人,走的是哪条通道,基督福音才被传布到东方——印度、鞑靼帝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第二章 使徒圣多默及其后继者在整个东亚地区宣讲福音
第三章 关于契丹及其真正的位置
第四章 吴尔铎神父与白乃心神父所叙述的那些王国人民的衣着与风俗习惯
第五章 关于莫卧儿王国和那里的奇闻逸事,以及从那里去中国、印度与欧洲的不同旅程
第六章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亚美尼亚人海屯去契丹或中国的旅程
第七章 基督信仰通过这些旅行被介绍到鞑靼王国和契丹王国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最近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第九章 中国历法的修正及其益处
第十章 耶稣会神父所惯用的使中国人改宗的方式
第三部分 西方的偶像崇拜首先传到波斯和印度,然后扩展到鞑靼、中国与日本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偶像崇拜
第二章 中国人、日本人和鞑靼人偶像崇拜的相同之处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偶像崇拜的比较
第四章 婆罗门的风俗,以及埃及迷信是怎样通过婆罗门教徒传播到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和最远的东方诸王国的
第五章 荒谬的婆罗门宗教,以及它们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
第六章 婆罗门教的虚构学说和神的十个化身,恒河两岸印度人的信仰
第七章 婆罗门的文字
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的奇观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人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中国的城市和风土人情
第四章 中国的山脉和山中的自然奇观
第五章 湖泊、河流与溪水中的奇观
第六章 奇异的中国植物
第七章 奇异的中国动物
第八章 中国特有的飞禽
第九章 中国的河鱼和海鱼
第十章 中国的蛇
第十一章 中国的岩石与矿物
第五部分 关于中国的建筑和其他机械技艺
前言
关于中国的桥梁及其他大型建筑
中国人的其他发明
第六部分 关于中国的文字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象形文字
第二章 中国古文字分析
第三章 最古老中国文字的解释
第四章 中国字与埃及字的不同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
耶稣会士白乃心神父对托斯卡纳大公爵所提诸问题之简要答复
法汉词典
地图二幅(附后)
中文版译后记
做门徒的代价 豆瓣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作者: [德] 朋霍费尔 译者: 隗仁莲 新星出版社 2012 - 6
本书是德国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费尔的代表作,表达了他的许多重要的神学观点,对基督徒的生活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深刻的指导和辨析,也体现了朋霍费尔作为以身殉道的现代圣徒毕生秉持的信念。
通用汉言之法 英吉利文话之凡例(影印版) 豆瓣
作者: 马礼逊 大象出版社 2008 - 1
本文集影印出版的底本由耶鲁大学图书馆提供,中文书名为《英吉利文话之凡例》;而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藏书,该书封面书名为《英国文语凡例传》,扉页书名为《英吉利文话之凡例》。本书为《马礼逊文集》第7卷,是马礼逊为英华学院的学生学习英语所编,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语语法书,所用底本在世界上已极为罕见。影印本。
寻找·苏慧廉 豆瓣
作者: 沈迦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一流的汉学家。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苏慧廉经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而他的历程,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严复、王国维、蔡元培、吴佩孚、胡适、顾颉刚、费正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苏慧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作者沈迦,历时六年,跨越三大洲,用翔实的史料,为我们还原了苏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轨迹,也描绘出大时代的波澜诡谲。日光之下,众生如蚁。对历史的追溯,不光是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还有对那些逝去的岁月,保持一份尊重。
超越东西方 豆瓣
Beyond East and West
作者: 吴经熊 译者: 周伟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超越东西方》一书为吴经熊用英文撰写,于1951年在夏威夷完稿,在纽约初版,此后先后被译为法文、葡萄牙文、荷兰文、德文、韩文出版。这是他的自传体著作,书中以一种灵性自白的笔触描述了其人生经历、及其宗教皈依的心路历程。其思绪浪漫任运,题材涉猎广泛,文笔优美典雅,多有惊人之见和神来之笔,堪称中国现代基督宗教灵修文学之杰作。吴经熊以一种信仰的虔诚叙述了其对基督宗教的体验、见证,同时亦以一种比较的视域论及其对儒、佛、道三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精神之真谛精髓的体会、见解。在他看来,“中国人是按照儒家学说为人处世的,同时得到了道家去世思想的平衡,但在他们内在的生活里他们追随的却是佛教思想。”在此,儒家思想的本质乃论及伦理关系,道家思想关涉不可言喻、神秘莫测的终极实在,而佛教则以其“在片刻活出永恒”的禅悟来让人达到从此岸到彼岸、从缘起界到绝对界、从时间到永恒、从现象到实在的“过渡”。他认为,中国精神的最基本特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个别、最世俗与最脱俗、超越的理想主义与讲实际的实用主义的结合。”其实,吴经熊在这里已体悟到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儒家之道德哲学是以伦理学之途来追求众生的和谐,着眼于社会人生;道家之自然哲学是以生理学之途来追求自然的和谐,着眼于自然万物;而佛教之精神哲学则是以心理学之途来追求宇宙的和谐,着眼于内心反思。这些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殊途同归,共构其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而吴经熊则引入了基督宗教信仰体系和西方文化精神传统的参照,旨在达到对东方、西方的超越。其以娴熟的西文来流畅阐述中国思想,本身更是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天衣无缝的和谐境界。
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豆瓣
作者: 张文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3
《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是张文木继《中国地缘政治论》和《印度与印度洋》之后的又一本新书。天下所有能成为“问题”的宗教多不关乎学理而是关乎政治。黑格尔说“国家不是艺术品”,这就是说,国家并不是用来欣赏和把玩的思辨理趣,而是被用来保障人民生死存亡的公器。如果不涉及国家权力,仅作为文化权利存在的宗教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为“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宗教问鼎国家权力或试图在国家之外另立政治中心,其政治后果都会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国家和地区长时段的大分裂和大动乱。汉代哲学家董仲舒说:“患,人之中不一者也。”用通俗些的话表述就是:一个中心曰“忠”,两个中心曰“患”。这个思想贯穿《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是理解全书主题的红线。
The Monks of War 豆瓣
作者: Desmond Seward 1996 - 3
The Templars, the Hospitallers, the Tuetonic Knights and the Knights of the Spanish and Portuguese orders were 'noblemen vowed to poverty, chastity and obedience, living a monastic life in convents which were at the same time barracks, waging war on the enemies of the Cross'. These military religious orders emerged during the Crusades as Christendom's storm troopers in the savage conflict with Islam. Some of them still exist today, now devoted to charitable works. "The Monks of War" is the first general history of these orders to have appeared since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riting in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Professor David Knowles described it as, 'Undeniably the work of someone who knows and accepts the standards of critical history, but ...who sees the past also as an epic or a colourful specta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