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大学的使命 豆瓣
作者: 奥尔特加·加塞特 (Ortega Y.Gasset) 译者: 徐小洲 / 陈军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本书是作者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该书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展开,以其犀利的笔锋,剖析了欧洲大学的弊端,进而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独特的改革思路。
美国大学之魂 豆瓣
作者: 乔治·M.马斯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美国大学之魂》绝不是一篇对那个已经一去不返的、由主流新教支配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的悼词,而是一份对于那个时代的深刻批评。它审视了新教在17世纪30年代哈佛学院成立之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白人清教徒的建制崩溃之前的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许多曾经在历史上特定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里故事的分析,以及对有关达尔文主义的争论和不断改变的学生风气的影响等难题的分析,乔治·M.马斯登令人信服地指出,正如高等院校已经给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观点提供了空间一样,它们也应该再次为传统宗教观点留出空间。美国大学的建制有其严肃的宗教背景。就在一个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州立大学都有必须参加的礼拜,而且有的大学还要求星期天去教堂。然而今天,宗教在美国一流大学和学院的学术与文化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几乎荡然无存了。
大学之理念 豆瓣
Die Idee Der Universitat
作者: [德国]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邱立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
人与自我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夏中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7
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最终担当起这偶然而至的生命。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并穿越欲望主体,向自由的精神境域迈进?又如何承担和消化外在的和精神的风暴,锤炼自己的心志,向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
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豆瓣
作者: 甘阳,陈来,苏力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中国在校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人,如何改善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着重讨论如何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本科教育和大学人文教育应该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转变为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的方式。为了改变时下我国大学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现状,应精心设计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最基本的必修课,以经典(包括人文经典和现代社会科学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大学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这些意见和建议无疑有利于开阔探索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路。
本书是首届中国文化论坛的实录,不仅收入了会议论文,而且保持了会议中的现场提问、回答和讨论,力求再现思辨严肃而气氛热烈的论坛现场。
大学有问题 豆瓣
作者: 熊丙奇 天地出版社 2004 - 6
没有对大学的希望,就不可能写这本书。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曝光,不是存心和大学过不去,而是说出大家想说的话。现在关心大学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实在是一件好事,加上总结自己的发展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康的大学运行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将不再遥远。
谁的大学 豆瓣
作者: 薛涌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最重的要的主题,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的批判。这一运动,已经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误入歧途。更糟的是,人们虽我在这一运动发足之际对这害虫般嘲弄,却似乎没有人提出过系统的批判。因此,我希望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一运动全面神视的开始。
薛涌虽然去国十年,其文章却清通易懂,没有多少“洋气”;而且薛涌在观察问题的时候其思路爱在带有“方向性”的地方环绕,也就是说,他总是力图给其论述的问题找出健康发展的空间。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因为我们吃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亏已经太多太多。薛涌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两本新书《谁的大学》《炫耀的足球》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学者的功力也就体现在这些篇幅不长却很睿智的文章上了。
不妨先看一下《谁的大学》一书中的部分标题:“大学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21世纪的大学向何处去?”“高等教育的重点在何处?”“计划经济办不出一流大学”。这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思路,在那些忙于“抓紧”、“建设”、“提高”、“考核”、“评审”、“验收”的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那里,可曾看到?如果只会在给定的、陈旧的、并无活力的框架里疲于奔命地“抓紧”、“加强”,不就是在为“南辕北辙”现身说法吗?那些堆积如山的教育理论、规划、书籍、论文引不起人们的兴趣,辟不出教育健康发展的路径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明知此路实为“南辕北辙”,可因这“辙”里有自己巨大的既得利益,就振振有词地论证其“合理性”,符合“国情”,就更没劲了。
北大精神为什么“破产”?美国教育为什么是“没有基准的优异”?先后就读于中美名校的经历使薛涌准确地找出了二者之间在办学方向、办学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前者犹如筛子,从幼儿园筛到博士,不停地制造着“失败者”,少数“成功者”也难免中看不中用;后者犹如春风雨露,帮助学生自己在大地上扎下根须,吸取营养,老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引导而绝非灌输。这种差异必然使前者的路越走越窄——大学失去普世性、超越性,水平每况愈下,问题层出不穷,无法自我更新;后者的路则越走越宽——大学不仅使学生“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而且大学本身就是社会创新性思维的来源,开创性研究的核心,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了引领和价值尺度的作用。
“方向”明确之后,薛涌还有很强的“建设性”,即实现方向的“路”应该怎么走。在这方面,薛涌一点不含糊——我们要像美国那样建设大学的多元格局,鼓励私立大学,引入市场机制。由于过去的体制,北大、清华等几个大学在市场竞争中无疑有不公正的垄断优势。我们需要做的,是削减这样的优势,而不是通过国家拨款扩大这样的优势。国家给这些大学的直接拨款应该停止,实行教育券改革,把钱通过贷款交给受教育者,让手里有钱的学生自己选择把教育资源给哪个学校。北大、清华这样的巨无霸,应该分解,使其规模缩小,和私立大学接近。这样,各种各样的大学,就会在一个相对接近的水平和规模上展开竞争,优胜劣汰。那些在教育上最有创意的大学,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一流大学”——如此一席话,不知可会让那些吃教育、喝教育的“寻租者”心惊肉跳?
如果说中国教育的误区是在“精英”,中国足球的误区就在“炫耀”——“足球本是穷人的运动,看看贝利的成长就知道”,可中国的足球却是地地道道的“豪门盛宴”:足球职业化十一年来,已烧掉了数百亿元,换来的却是空空的看台和屡战屡败的“成绩”,再加上假、赌、黑和足坛内部的纷争,中国“第一运动”给人的感觉的确很糟。
出路在哪里?薛涌当仁不让——“未来的中国职业足球,一定要接受过去十年的教训,从低起步,控制成本,运动员拿一般老百姓的薪水,使足球能赚足球的钱。一旦中国足球在世界露了脸,国内职业足球起步,俱乐部自负盈亏,中国足球就上路了。
“我相信,这一‘薛涌计划’比任何现有的计划都更有前途,球迷们可以自己比比看。关键是要触犯足坛的既得利益,让草包们失业!但十年后,真正的职业足球会在中国立足、赚钱。那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向国家提出:每年以10%的速度,削减足球经费。二十年后,足协不向社会要一分钱,相反,中国职业足球将是体育和娱乐界的纳税大户。每年为社会贡献上亿元人民币的税收,就像美国的职业三大赛那样。”
多好的前景啊,“可惜”还要再等二十年,而我们这里有的只是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大梦,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等。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足球,薛涌那充满拳拳之心的意见往往“根本没人爱听”。薛涌也知道这一点,他在《谁的大学》后记中不无沉重地说——“我知道中国的‘国情’,也知道中国的教育界不可能在短期内接受我的主张。正因为如此,我在此郑重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二十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深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十年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教育水平下降。
“大学教育券的问题,迟早要提出来;人们也迟早还会再来读一读这本《谁的大学》。但愿到那时候,我们花的‘学费’不会过于惊人。”
作为与社会息息相关的我们,也最好不要等到二十年后才承认:薛涌确实有一道睿智的目光。
大学之修养 豆瓣
作者: 张信刚 2001 - 7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人文修养读物,语言浅显,见识广博,具有深远阔大的时空跨度,且在层次、角度上各有不同,从多方面表述了作者在世纪交替之际的遐想与沉思,广征博引的论道令读者获益匪浅。虽然张信刚教授说自己在做节目时“往往事前准备不足到播音时才随想随讲。”但在这本书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广博见识以及他广泛的阅读兴趣。张信刚教授对历史变迁和各类文化艺术的深刻体会通过浅显生动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事例呈现备受广大年轻读者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喜爱。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豆瓣
作者: Derek Bo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 1
Drawing on a large body of empirical evidence, former Harvard President Derek Bok examines how much progress college students actually make toward widely accepted goal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is conclusions are sobering. Although most students make gains in many important respects, they improve much less than they should in such important areas as writing, critical thinking, quantitative skills, and moral reasoning. Large majorities of college seniors do not feel that they have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speaking a foreign language, acquiring cultural and aesthetic interests, or learning what they need to know to become active and informed citizens. Overall, despite their vastly increased resources, more powerful technology, and hundreds of new courses, colleges cannot be confident that students are learning more than they did fifty years ago.Looking further, Bok finds that many important college courses are left to the least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that most professors continue to teach in ways that have proven to be less effective than other available methods. In reviewing their educational programs, however, faculties typically ignore this evidence. Instead, they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discussing what courses to require, although the lasting impact of college will almost certainly depend much more on how the courses are taught. In his final chapter, Bok describes the changes that faculties and academic leaders can make to help students accomplish more. Without ignoring the contributions that America's colleges have made, Bok delivers a powerful critique - one that educators will ignore at their pe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