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
Mozart: Requiem 豆瓣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发布日期 1990年5月1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奥地利指挥家 Herbert von Karajan 指挥柏林爱乐演奏莫扎特安魂曲,1975 年录音,1990 年发行。这次录音被认为是 Karajan 三次安魂曲录音中最好的版本。
Mozart: Donaueschingen Harmoniemusik [Hybrid SACD] 豆瓣
布鲁姆哈特
发布日期 2006年3月21日 出版发行: Pentatone
《莫扎特:为管弦乐队改编的作品》这是莫扎特为自己歌剧作品改编的乐队版本,注重于弦乐组的配合。节奏感明确,节拍轻快。结构搭配自然活泼。是室内乐团诠释的大好作品!布鲁姆哈特指挥圣马丁和朋友管弦乐团演奏。乐团最擅长表现莫扎特作品的欢快与结构协调。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Donaueschingen Harmoniemusik of 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 K.384
01 Overture 3:57
02 Hier soll ich dich denn sehen 2:26
03 Solche hergelauf'ne Laffen 3:30
04 O wie angstlich, o wie feurig 2:53
05 Doch wie schnell schwand meine Freude 3:13
06 Durch Zartlichkeit und Schmeicheln 2:45
07 Ich gehe doch rate ich dir 2:42
08 Martern Aller Arten 7:55
09 Welche Wonne, welche Lust 2:22
10 Frisch zum Kampfe! 2:43
11 Vivat Bacchus! Bacchus lebe! 1:53
12 Wenn der Freude Tranen fliessen 4:17
13 Ach, Belmonte! Ach, Mein Leben 2:34
14 Ich baue ganz auf deine Starke 4:51
15 Ha, wie will ich triumphieren 2:45
16 Adagio recitativo: Welch ein Geschick! 7:26
17 Finale: Nie Werd'Ich Deine Huld Verkennen 2:10
古琴版四季以及维瓦尔蒂其他协奏曲作品 豆瓣
Sonatori de la Gioiosa Marca / Giuliano Carmignol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Divox
catalogue no: CDX-79404
ean code: 7619913794048
recording dates
sound engineer
editing
total lenght
anr
exec. producer
booklet
packaging
3/10/1992
church of san vigilio | col san martino
michael seberich
michael seberich
52' 55 "
20bit processing
wolfram m. burgert
20 pages | german, italian, english, french
jewel case
--------------------------------------------------------------------------------
Vivaldis Concerti delle Stagioni (Concerts of the Seasons ) which open the collection of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zione (The Match between Harmony and Invention ) are those which most closely comply withthe canons of imitative esthetics. Faithful to the rules of imitative esthetics, when Vivaldi described the Four Seasons in music, he did not pursue rigorous realism or instruction. He could join the Abbot Charles Batteux in saying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imitation is delight. Vivaldi imitated so well that we delight in it still.
《四季》的录音版本多如牛毛,但这张却非常与众不同!由快克的马卡拉合奏团演绎的这套维瓦尔蒂作品(除了《四季》以外还附带两首协奏曲),采用经过严密考证的古乐器,力图重现维瓦尔蒂创作《四季》的最原始意图。甚至可以说,您在欣赏本片时,所听到的声音近乎和当年维瓦尔第在威尼斯时演奏的一样。担任录音的DIVOX,是维也纳一家精致型的唱片公司,老板是一位瑞士医生。这家公司所出版的音乐可说张张精致有內涵,录音品质非常高,深得內行的古典爱乐者的喜爱。由于老板对本片的要求非常高,以至于本片在录制完成之后,母带处理了三年才让他感觉满意。本真的演绎、高超的技巧以及精致的录音,让这张唱片广受赞誉,先后入选《唱片圣经》刘汉盛100张榜单,(TAS),美国的音乐杂志“本世纪最伟大的唱片之一”,并获得意大利音乐杂志唱片大奖。
入選原因:古樂器演奏的「四季」不在少數,他們的錄音皆以清麗見長。可是,很少聽到如這張「四季」般具有那麼豐潤琴板振動木質音色的古樂演奏。它甜美、清亮、音色美、低頻豐富、合奏飽滿。更重要的是演奏水準極高,不管您已經有幾張「四季」,這張一上架其餘可能都將退位。
難關:如果聽起來清麗脫俗到沒肉太瘦,僅有骨感那就不對了,這表示音響系統的中頻與低頻不夠飽滿。如果聽起來太尖太硬沒有彈性那也不對,這也表示高頻太突出。要解決高頻突出的問題不一定要衰減高頻,增加中頻與低頻才是正確的作法。要如何增加呢?將喇叭重新擺位是最省錢有效的方法。
Johann & Josef Strauss: Radetzky-Marsch 豆瓣
10.0 (8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p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3年3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斯特劳斯家族舞曲精选,指挥大师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收录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8首,包括著名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生活充满爱与欢乐圆舞曲,无穷动,梦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蝙蝠”序曲,维也纳气质,拿破仑进行曲。卡拉扬的表演带有天赋的个性,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既灵巧又充满激情。
马勒:大地之歌 豆瓣
8.8 (10 个评分) Kathleen Ferrier / Julius Patza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9月7日 出版发行: Decca
马勒: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完成于1908年。当年,作者来到奥地利西部一个叫杜布拉赫的村庄,面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无限感慨,他读着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翻译的唐诗《中国之笛》,东方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壮情怀激起这位西方作曲家的强烈共鸣。逐选了其中的七首唐诗,写成《大地之歌》。这是一部加入人声的、作者称之为“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其中包括李白、王维、孟浩然的诗作,全曲共分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歌词为李白的《悲歌行》。乐章以古诗的歌词为基础,作者将诗分为三段,每段都用“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作为结尾。这首诗的原意为:人的一生不过百年,面对这一现实,最好的方法是以酒浇愁。音乐以赞美生活开始,以痛苦欲绝告终。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悲愤激越,由圆号齐奏、小号助奏出呼叫般激动的动机,然后,男高音独唱主部主题。这是一段难度很高的乐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第二呈示部基本是第一呈示部的变化重复,由男高音唱第二段歌词。展开部先由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交替奏出引子动机,接着小提琴与单簧管构成充满美的幻想与和对生活渴望之情的二重奏。当男高音再次激昂地歌唱时,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怀疑与绝望。再现部较短。每唱一次 “生是黑暗的,死也是黑暗的”时,都移高一个调,音乐显得暗淡无光,乐曲在高昂但却有些单薄的旋律声响中结束。
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原歌词已无可考证。诗句描写了秋日的景象“花儿枯萎,叶落飘零”,它是一首孤独凄凉的情诗。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是小提琴奏出的无穷动式的流动旋律,几乎贯穿全乐章。在这平淡得甚至有些呆板的背景上,双簧管奏出那“悲戚的孤独者”的忧郁暗淡、孤单凄凉的主部主题:接着,单簧管奏出副旋律和之,女中音用缓慢的曲调饱含辛酸地倾吐出心中的惆怅,副部主题由第一圆号独奏。第二呈示部基本上是第一呈示部的重复,没有出现“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而直接用女中音独唱主题的变化重复句。经过短小的展开部,双簧管与歌声交织一起,辛酸、忧伤的旋律,更加重哀怨与痛苦的情绪,催人泪下。最后,双簧管又吹起那“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音乐回到充满疲惫、怅惘之情的气氛之中。
第三乐章:“青春”,歌词作者署名李太白,但原诗已无处查对。这是一首青春的欢快颂歌,是整首交响曲在多灾多难的人生旅途中一首美好的插曲。乐曲的引子是长笛、双簧管演奏的流畅跳跃、轻松活泼的五声音阶旋律,表达了古香古色很有特色的中国情调;接着,男高音轻快潇洒的唱出了以李白诗句为词的清新、喜悦的主题,描写了一群青少年在亭中相聚,欣赏着池中倒映的美景,他们谈笑风生,饮酒赋诗。中段在木管与小号顿奏第一主题后,木管以轻快的顿音与之对奏,由男高音唱出了平稳而豪壮的主题。当小提琴变化重复上面主题时,使人心情特别舒畅,充满青春活力,并对美好幸福的未来寄予希望。但后面的歌声,尤其是弦乐下行大跳的动机反复,给这种希望蒙上了一层灰纱,使之带上虚幻的色彩。再现部较短,那清新的曲调还是那样明快,那些忘却现实的书生们依然吟诗对答,但这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第四乐章:“美女”,复三部曲式,原诗是李白的一首《采莲曲》。乐曲在长笛平行三度活泼的颤音背景上,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柔和的引子动机,小提琴高音区的演奏,表现了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长笛吹出五声音阶的旋律,引出了第一部分女中音缠绵、悠闲而甜蜜的歌声,这是一个不紧不慢的五声音阶的旋律,歌中唱到“英俊的少年在岸上绿柳中骑马奔驰”:副旋律是在小提琴分解和弦音型伴奏下的女中音独唱,细腻地刻画了少女的内心世界,使人仿佛看到东方少女的音容笑貌。接着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变化重复,描绘了少女、少男们在醉人的风景中相遇的情景。中间部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展开,几个器乐段落充分调动了动机发展、转调等手段,还加入曼多林、钢片琴、铃鼓的配器,把“空断肠”的情绪描述得近乎绝望的程度。再现部在主旋律与副旋律间插入了一个展开句,展开句前,小提琴以深沉含蓄的音调再一次表现了采莲女的妩媚与多情。最后,音乐渐渐平静地结束在很不稳定的四六和弦上,使“断肠”之感更加强烈,仿佛痴情少女以若有所失的目光追随着远去的少年,陷入无际的遐想之中。
第五乐章:“春天的醉者”,复三部曲式,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为了体现描写醉酒者姿态的意图,乐曲一开始就由木管乐器奏出满是装饰音的音型,运用了很不稳定的速度与调性,打破了前一乐章结束时的寂静,主题呈示的是一首大自然春意盎然的迷人旋律:紧接着是发展句简单的变化与重复。中间部分得到充分的展开,独奏小提琴一会儿活泼轻快,一会儿抒情抑郁。随后,男高音演唱了坚定有力的“人生如梦”曲调。音乐很好地描绘了在梦幻一般的世界里,借酒消愁者如醉似醒的神态。作曲家把他们对生活的诅咒和希望,全部奇妙地交织在各种旋律、调性和配器之中。同时还以其精湛的配器技巧,使我们感到了微寒的“春风”,嗅到了沁人的“花香”,不时听到几声“流莺”动人的歌唱。再现部中加进一些木管上行、下行的流动音阶,进一步描写醉酒者的神情。音乐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好象醉汉又借酒浇愁、逃避现实,拿起酒杯狂饮不止。
第六乐章:“永别”,双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歌词前半段来自孟浩然的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后半段来自王维的诗《送别》。乐曲的开始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低沉压抑、阴森恐怖的大锣与低音声部长音和弦的背景上,引出双簧管反复吹奏的极度凄楚、痛苦的回音音调:在引起小提琴感慨共鸣后,女中音首先唱出冰冷失神和痛苦忧郁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凄凉的木管不时在上面飘动,更添愁情,表达了主人公与朋友告别时的彷徨不宁的心情。双簧管在单调的、不规整的节奏音型伴奏下,以较长的经过句引出副部主题。展开部的第一部分,女中音继续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第二部分是器乐段落,感情变化幅度很大,基调虽未变,但却很有生气,充满温暖和人间的爱,它是对美和生命的热烈赞颂。不过,很快被大锣阴森的音响毁灭,乐队音响由高而低,把人推向幻灭的深渊,虽然对人生还有所眷恋,但命运却使人不得不抛开尘世,去寻找栖身的地方。再现部的歌词用王维的《送别》,这是辞别尘世的断肠哀歌,葬礼进行曲似的节奏一直贯穿其间,音调充满悲凉凄切的情绪。乐章的结束部是马勒自己写的一段歌词,用来抒发他对人生、对大地的眷恋之情。当歌曲唱到“永远”二字时反复了七遍,似乎主人公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将离开人间转入另一个世界,从而和大地诀别。音乐在极弱的力度中,不知不觉地消逝了。
附《大地之歌》原诗及中文翻译
◆第一首:
原诗:《悲歌行》 李白
悲来乎 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 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 悲来乎
天虽长 地虽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 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 且须一尽悲中酒
◇* 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 *
中译:《大地悲愁饮酒歌》
酒已烁漾在金樽之中
在举杯饮酒之前 且容我为您高歌一曲!
这首忡悒之歌 当听似发自您灵魂的笑声
当忡悒逐渐靠近 这灵魂的荒颓花园
欢愉与歌声逐渐褪去 熄灭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这间屋子的主人呀!
你的酒窖里溢漾著金色琼浆
我的怀中斜倚著琵琶
轻扬琵琶弦 尽饮杯中酎
你我共此今朝之胜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天空靛蓝依旧 大地存续如昔 且恒于春天绽放千华
然而你,一具血肉之躯
在这宽天浩地之中 能拥有多少年华
在这繁琐红尘中 你与欢愉的交集 岂逾有百年之久
白日何短短 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 万劫太极长!
放眼望去! 在月夜墓地之中
那蜷曲著粗狂鬼魅般的形骸
是你我共古人 千年以降百年以外不变的终点
听其哀嚎 正悲诉悼不回生命的馥郁芬芳!
举殇今际勿迟疑!吾友 错此良辰 更待何时
人生得意需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且酌乾你我手中觚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第二首:
◆原诗:《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 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 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 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
◇* Der Einsame im Herbst *
中译:《秋日孤客》
秋天 迷失在湖面蓝雾弥蒙中
草地上覆盖著一层霜白
远远望去 有如画家的彩绘
将翠绿的泥 点缀在娇艳的白花之间
然而花芳早已不复
飒起无情秋风 凛烈遍折娇柔
还可预见的
是水载片片 湖心荷花的凋零
心已疲惫 微灯在一阵闪烁后 溶化在暗风中
临别的轻喟 催促著我入眠
吾将投向我钟爱之地 至我心灵宁静的一隅
且让我拾得慰藉 且让我获得憩息
久矣!久矣!
孤泪冻我颊 秋寂藏我心
耀眼的金黄 何时方能一扫我心中的阴霾
温柔地蒸融我冰冷的孤寂泪
第三首:
原诗题为李白所作,但并未找到。
◇* Von der Jugend *
中译:《青春》
白瓷青亭伫在小池塘上
翠色拱桥如虎背 弓踞在亭岸之间
亭阁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鲜著玉戴 肆酒喧哗 笔颂抑扬
他们的罗袖高挽
丝冠挣脱了礼缚 盘上他们的颈领
池面宁澈如镜
清晰灼映著池畔亭间的一景一物
白瓷青亭中的欢腾喧嚣
也倒映在这水镜之中
翠色拱桥的倒影如一弯明月
依偎在涟漪之间
池面上的倒影亭阁里
亦是一群相聚的好友
鲜著玉戴 肆酒喧哗
(朋友啊!须知你我今朝的欢乐
就如同这池面上的浮光掠影
当日暮西沉
一切终将消逝在黑暗之中)
第四首:
◆原诗:《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月 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 Von der Sch heit *
中译:《佳人》
二八佳人在溪岸采拾著莲花
她们群歇在灌木丛与落叶之间
将莲花置于裙摆上 彼此有说有笑
金色的阳光在澄澈的溪水上写下她们的身影
写下她们的纤手
写下她们的巧盼
和风轻抚她们的绣袖
并将女孩们特有的香气挥洒在空气中
呀!看啊!那群纵驹溪畔的俊美少年
正自远方驰来
有如阳光般的耀眼
他们正策马穿过岸上的垂杨
晴空下马儿愉快地嘶鸣
几经踌躇
然后纵蹄飞驰过茵绿与千华
有如一阵狂风
马儿们蹂躏过遍地落花而去
那舞荡的鬃毛多么狂野
那鼻息深切而炽热
金色的阳光在澄澈的溪水上写下他们的身影
在女孩的心窝底写下悄悄的悸动
女孩的目光追随著马儿而去
小小的矜持 再掩不过闪烁的双眸
凝眸深处 悸动的心灵
正呐喊回应著远走的马蹄声
第五首:
◆原诗:《春日醉起言志》 李白
处世若大梦 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 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 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 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 曲尽已忘情
◇* Der Trunkene im Fr ling *
中译:《春日醉客》
如果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那么为何还要那么劳苦?
在这漫长而快乐的一整天之中
我喝著酒直到自己不能再喝为止
直到自己不能再喝为止
直到我的身体与心灵都感到满足以后
我步履蹒跚地曳向前楹
倚著门槛闲适地睡著
当我醒来时我听到了什么?
听呀!是树上的鸟儿啁啾
我向鸟儿借问
春天是否已然降临
为何这一切总看似一场梦
鸟儿鸣唱著
是啊!是啊!
昨夜的风柔
已带来春天的气息
我倾耳听著鸟儿唱著 笑著
我重新注满我的酒杯
然后一口气将其倾尽
放声唱歌直到明月高悬在黑幕之中
而当我不能再唱以后
我又沈沈地睡去
自梦中的我回到我的梦中
即使是春天降临
我又能够做什么呢?
还是继续地喝我的酒
做我的醉客吧!
第六首:
◆原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 Der Abschied *
中译:《送别》
夕阳沈没于山岭之外
夜幕低垂在群壑间
夜凉如水 微风轻送
月儿有如一弯银色的小舟
悠游于深蓝的星海之中
小溪的潺潺声点缀著夜的幽静
昏暗中花儿摇曳著淡淡月光
大地在万物的睡眠与歇息之中深沈地呼吸著
所有的热盼与期待现在都已走回梦中
疲惫的人们回到温暖的小窝
在睡眠中重新拾起遗忘的快乐与年轻
鸟儿也安静地栖息在枝头
这世界已沈沈睡去
夜晚的凉风徘徊在松树间
我驻足在松树下等待著一位朋友
等待著向他做最后的告别
吾友呀!我期盼著与你共享这份月色
然而你身在何方?
孤寂的滋味 你已让我久尝
我在披拂著萝藤的小路上拨弄著琴弦
这美丽的世界呀!且让我永远沈醉在爱与生命之中
——————————————————————
他邀他下马饮一杯告别酒
并问他要往哪里去
为什么下了这样的决定
他说道 用他模糊的语调
我的朋友啊!
命运无情的对待我
使我欲归隐深山之中
为我疲惫孤寂的心寻找一个栖息的地方
我将回到我的故乡
我不愿再继续漂泊
然而我的心虽已冰冷
却未有一刻停止悸动
我知道这片可爱的大地
永远会在春天吐露绿芽 再现芳华
我知道这块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
永远会在太阳自地平线升起时
拥抱无限的光芒 与蔚蓝的天空!
直到永远 永远……
哈布斯堡帝国 (2011) 豆瓣
Habsburg Empire
5.9 (7 个评分)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瑞士北部的阿尔高州,并在1020年筑起鹰堡,名为哈布斯堡,并逐渐将势力扩展到莱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但未加冕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与施蒂利希公国,旋即分封于自己的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与鲁道夫,自此奥地利划归哈布斯堡皇室拥有长达600余年。
鲁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后,拿骚家族的阿道夫被选举为国王,但因其与英国结盟很快遭到厌弃,鲁道夫一世之子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对立国王,并在1298年击败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约翰杀害,自此后虽然阿尔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选举为对立国王,并与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后的100年间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开始退缩到以奥地利为主的家族领地,并把南阿尔萨斯、布赖施高(Breisgau)和帝国内的其他一些领地陆续划入治下。14世纪期间,新成立的瑞士联邦不断向德国南部扩张,导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鹰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鹰堡,转移到下奥地利的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称为奥地利家族。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Joseph A. Schumpeter Harper Perennial 1962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is the most famous book by Joseph Schumpeter in which he deals with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st published in 1942, it is largely unmathematical, compared with neoclassical works, focusing on the unexpected, rapid spurts of entrepreneur-driven growth instead of static models.
The book is unusual insomuch as it was written to appear sympathetic to socialism, beginning with an account of Karl Marx, in order to encourage socialists to read it. Schumpeter hoped they would achieve self-recognition of the problems with socialism in the light of the book, without having to be explicitly told: if the book appeared to be favourable to capitalism, he feared socialists, his target audience, would not bother to read i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豆瓣
作者: Paul M. Kennedy Vintage 1989 - 1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by Paul Kennedy, first published in 1987, explores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the Great Powers from 1500 to 1980 and the reason for their decline. It then continues by forecasting the positions of China, Japan,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豆瓣
作者: Ludwig Wittgenstein 译者: G. E. M. Anscombe / P. M. S. Hacker Wiley-Blackwell 2009 - 10
Product Description
Incorporating significant editorial changes from earlier editions, the fourth edition of Ludwig Wittgenstein'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is the definitive en face German-English vers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20th-century philosophy
•The extensively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incorporates many hundreds of changes to Anscombes original translation
•Footnoted remarks in the earlier editions have now been relocated in the text
•What was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Part 2 is now republished as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A Fragment, and all the remarks in it are numbered for ease of reference
•New detailed editorial endnotes explain decisions of translators and identify references and allusions in Wittgenstein's original text
•Now features new essays on the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and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ng Wittgensteins text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豆瓣
作者: Karl Popper Routledge 2011 - 5
'If in this book harsh words are spoken about some of the greatest among the intellectual leaders of mankind, my motive is not, I hope, to belittle them. It springs rather from my conviction that, if our civilization is to survive, we must break with the habit of deference to great men.' - Karl Popper, from the Preface Written in political exil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first published in two volumes in 1945, Karl Popper's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books of all time. Hailed by Bertrand Russell as a 'vigorous and profound defence of democracy', its now legendary attack on the philosophies of Plato, Hegel and Marx exposed the dangers inherent in centrally planned political systems and through underground editions become an inspiration to lovers of freedom living under communism in Eastern Europe. Popper's highly accessible style, his erudite and lucid explanations of the thoughts of great philosophers and the recent resurgence of totalitarian regimes around the world are just thre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nduring popularity of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and why it demands to be read today and in years to come.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Goodreads 豆瓣 Goodreads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作者: Karl Popper Routledge 2002 - 2
On its publication in 1957,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was hailed by Arthur Koestler as 'probably the only book published this year which will outlive the century.'
A devastating criticism of fixed and predictable laws in history, Popper dedicated the book to all those 'who fell victim to the fascist and communist belief in Inexorable Laws of Historical Destiny.' Short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it has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intellectuals and policy maker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n the social sciences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is a searing insight into the ideas of this great thinker.
Abendland 豆瓣
作者: Michael Köhlmeier Hanser Belletristik 2007 - 8
Carl Jacob Candoris, Mathematiker, Dandy, Weltbürger und Jazz-Fan, legt mit fünfundneunzig Jahren seine Lebensbeichte ab. Der mit der Aufzeichnung betraute Schriftsteller Sebastian Lukasser, selbst schon über fünfzig und Sohn eines langjährigen Protegés von Candoris, vermischt die Geschichten von seiner und Candoris’ Familie zu dem Panorama eines ganzen Jahrhunderts. Der epische, zu Herzen gehende Roman erzählt von persönlichen und politischen Hoffnungen, von Kunst und Leben, von Geist und Ungeist einer Epo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