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
留德十年 豆瓣
8.2 (43 个评分)
作者:
季羡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德国印象 豆瓣
作者:
季羡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所作。季羡林,山东临清人,1911年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地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么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肖”。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地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么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肖”。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留德十年 豆瓣
作者:
Ji Xianlin
译者:
李逵六
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
2009
- 9
《留德十年(1935-1945)德文版》为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留德十年》的德语版。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耄耋之年,季先生忆及往昔,写下了这部《留德十年》。书中讲述了自己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描述了在战乱期间的异国他乡,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择定专业方向、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根基的情形;此外还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给欧洲人民和旅欧的中国学子带来的戏剧性苦难。学术追求、学长深思、友人情深、青春激情,中外学者和普通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温情,都在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描述得栩栩如生。德文版由北京外国大学德语教授、翻译家李逵六和德国专家秉玫瑰(Brinkmann)、留法学者刘道前合译。译文忠实于原文,优雅流畅,是佳作佳译;为了方便德国读者阅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原文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特色的语言点做了译注,共有数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