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
Dear Evan Hansen (Original Broadway Cast Recording) 豆瓣
9.6 (40 个评分) Dear Evan Hansen (Original Broadway Cast)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7年2月24日 出版发行: Atlantic
Both deeply personal and profoundly contemporary, Dear Evan Hansen is a new American musical about life and the way we live it. Dear Evan Hansen had its world premiere at Arena Stage, Washington D.C. and played a record-breaking New York debut at Off-Broadway's Second Stage. The musical recently won ‘Best Musical' prizes from the Obie Awards, 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s and Helen Hayes Awards.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39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灵魂只能独行 豆瓣
7.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国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5
作者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通过对古代哲人言行的追述,对人生所面临问题的思考,阐释了哲学在我们人生和社会中的意义,富有智慧和启迪性。
孤獨六講 (附DVD) 豆瓣
作者: 蔣勳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 2
◎中國時報2007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
◎2008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2007誠品年度top100暢銷書榜
◎2007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top100暢銷書榜
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是孤獨的個體。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蔣勳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這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瞭解自己。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8.5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1
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十一种孤独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8.3 (1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陈新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我根本不敢肯定这间房子有没有窗户……上帝知道,伯尼,上帝知道这儿当然在哪儿会有窗户的,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 * *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是位大师。
——赛巴斯蒂安·福克斯
仅仅提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能在整整一代读者中很快地获得赞同与共鸣,耶茨创作出了《都柏林人》的纽约版本。
——《纽约时报》
有史以来十部最好的美国短篇小说集之一。
——库尔特·冯内古特
耶茨是一位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自然地继承了海明威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卡佛的极简约主义。然而,耶茨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他的作品有一种透明感。这种透明源于菲茨杰拉德,这位他心目中伟大的文学英雄。
——《卫报》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因为孤独的缘故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因为孤独的缘故》是蒋勋的一本小说集。如果说美学的蒋勋智慧圆融,诗人的蒋勋激情昂扬,散文的蒋勋温柔敦厚,那么,作为小说家的蒋勋则有我们想象不到的犀利与辛辣、机智与幽默。在这本小说集里,蒋勋用如推理小说般的叙事结构,用最正经八百的语言文字,述说着最荒诞不羁的故事,从而打开了一个诡异、神秘、荒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社会的光怪陆离、人性的私欲伪善,真与假、善与恶、严肃与诙谐、爆裂与重组,总是突如其来却又总是呼啸而过。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孤独的性 豆瓣
Solitary Sex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sturbation
5.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拉科尔 译者: 杨俊峰 / 黄洁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现如今,几乎所有无害的性行为都得到公开的宣扬,也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被学者著书讨论殆尽,但当手淫这种最简单、最无害、也最普遍的性行为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时,却难免使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觉得有些过激。
手淫也许可以算是性学研究中最后的禁区,它绝对不是早先蒙昧年代里的主流性文化。古典时期对手淫不屑一顾;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性行为的教导中,手淫也很少被提及。事实上,把手淫作为一个严肃道德话题来讨论,可是在文化史上追溯到一个十分精确的年代,这是十分罕见的。
作者拉科尔认为,1722年前后由匿名作者编写的《手淫》的出版正是标志性的分水岭。手淫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被启蒙时代那些著名的学者广泛关注,而且被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深深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手淫文化的研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它的探讨感到忧心忡忡的并不是那些保守分子,而是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手淫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性行为,无论对成年男女、还是少男少女都具有重大的道得意义。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甚广。对手淫的讨论从《圣经》开始,一直到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概念艺术和网络对手淫文化的影响。该书向读者解释了这种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贱而暧昧的性满足行为是如何成为矛盾综合体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手淫是集现代人性价值和商业社会价值、个人道德自治和隐私,以及创造力和想像力于一身的最佳例证。
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豆瓣 Goodreads
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作者: Fay Bound Albert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 9
Despite 21st-century fears of an 'epidemic' of loneliness, its history has been sorely neglected. 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offers a radically new interpretation of loneliness as an emotional language and experience. Using letters and diaries, philosophical tracts, political discussions, and medical literature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historian of the emotions Fay Bound Alberti argues that loneliness is not an ahistorical, universal phenomenon. It is, in fact, a modern emotion: before 1800, its language did not exist. And where loneliness is identified, it is not always bad, but a complex emotional state that differs according to class, gender, ethnicity and experience.
Looking at informative case studies such as Sylvia Plath, Queen Victoria, and 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charts the emergence of loneliness as a modern and embodied emotional 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