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運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豆瓣
作者: 何榮幸 時報出版 2001 - 10
「學運世代」不需要定調,而是一種異質多元的精神內涵。學運後第一個十年,他們各自承受成長歷程中的焦慮,也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如今,他們正從不同角落用力發聲,形成一片「眾聲喧嘩」……

這是一本關於台灣學運世代的「生命史」,不是學運理論或學運史;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畢業後生命歷程的書,不是回顧 80 年代到野百合學運歷史脈絡與定位的書。

更精確的說,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過去十年嘈雜喧嘩、活力奔放、成長轉變、多元異質、苦悶焦慮、生命情懷的書。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象徵,三月學運當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對於學運世代的認知圖騰。但若觀照學運世代身處的台灣 80 年代巨變結構,羅大佑的黑色異議歌聲,或許更飄盪貫穿了學運世代的成長背景。

在某種程度上,羅大佑的吶喊批判與誠實情歌,象徵著學運世代年輕人在那個年代被社會辨識的重要特質:反抗威權體制與萬年國會,要求民主改革與校園自治,充滿素樸的正義感與理想性格。

然而,回到「人」的本質來觀察,沒有人能夠永遠維持原狀、不做變化。連羅大佑都在九○年代拒絕再被定位於「抗議歌手」,學運世代在過去十年生命歷程中出現各種轉變甚至「變形」,毋寧也是極其自然的人性成長過程。

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难展的双翼 豆瓣
作者: 黄坚立 商务印书馆 2010 - 6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准确地把握了学生运动在中华民国史中的历史角色。作者纵观20世纪的学生运动,然后将其研究焦点集中于一个重要的具体问题上:国民党在其执政时期如何试图控制学生运动并对其进行“去政治化”?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他对国民党内复杂的派系政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考察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根基不稳的国民党政权通过那些政策和机构来使学生运动“去政治化”,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忠于政府的公民运动。更为重要的则是他对于国民政府学运政策失败的原因的深入解析和评价,为我们理解那些学生们为何以及如何为了一个更崇高的诉求(尤其是社会正义)而聚集组织在一起,甚至流血牺牲提供了可贵的素材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