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米芾蜀素帖 豆瓣
2000
《中国碑帖经典:米芾蜀素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中国碑帖经典:米芾蜀素帖》是“中国书法经典学习与鉴赏”系列之一,以行书学习和鉴赏为主,介绍行书的特点、笔法、结构和章法等知识,并对传世碑帖作启迪性的分析评述。较少涉及具体的行书技法,而是侧重行书发展与技法理论性的问题,有对前人观点的梳理升华,具体而言,尽可能增加图版的数量,以便更直观、更形象地阐释事理;在语言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也照顾到每位作者的叙述风格,以使丛书显得生动而富有灵气。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La Vie quotidienne en Chine à la veille de I'invasion Mongole, 1250-1276
7.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 谢和耐 译者: 刘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插图本)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梦溪笔谈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沈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 3
《梦溪笔谈》是中国笔记研究中被研究最多最深的本子之一,一直成为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点。然本书内容涉及甚广,人事、官政、权智,下至闾巷之言,亦是研究北宋时期典制礼仪、财役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此次整理,《笔谈》部分以文物出版社影印的元刊本为底本,《补笔谈》、《续笔谈》部分以清光绪三十年陶氏爱庐本为底本。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目录的卷首条目标题按卷排比,文中出现的人物、典籍、年号编为索引,附于卷末。有价值的各种版本序跋和《沈括事略》收于附录,以见全貌。
宋史(全四十册) 豆瓣
作者: [元] 脱脱 等撰 中华书局 1985 - 6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包括:《宋史 纪一》、《宋史 纪二》、《宋史 纪一》、《宋史 纪四》、《宋史 纪五》、《宋史 纪六》、《宋史 纪七》、《宋史 纪八》、《宋史 纪九》、《宋史 纪十》、《宋史 纪十一》、《宋史 纪十二》、《宋史 纪十三》……、《宋史傅一 》、《宋史傅二》……等。《宋史 表一》、《宋史 表二》……等。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40册)》内容简介: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全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宋朝人的吃喝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8 - 9
《宋朝人的吃喝》收录的文章共分为四卷,分别是:谈自己、谈吃食、谈历史和谈师友。汪曾祺是美食家,且能烧一手好菜,当年的文人去汪家作客,是非常希望汪老头能亲手掌勺的———能吃上汪曾祺烧的菜做的汤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 所以,对于“吃”这件事,汪曾祺自有他独到见解的一面。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纳兰典评宋词英华 豆瓣
作者: 苏缨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纳兰典评宋词英华》讲述了容若对历代诗词名篇多有评述,以他自己的眼光筛选并议论前辈们最顶尖的作品,从不曾人云亦云、随声俯仰。容若的点评,大多只是寥寥几笔,甚至只有三四个字,并不像一些前辈评论家那样把这当成一件工作或是一种事业,似乎也没有结集出版、流传于世的意思,倒更像是自己读书时随手作的笔记,话都是对自己说的,不加修饰。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些评选既不用考虑世俗的口味,也不会故作惊人之论,更不会形成什么成体系的文艺理论。
容若的选评后来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并没有迅速得到刊刻。有清代第一才女之称的顾太清收藏过这样一个抄本,爱不释手。她在一首诗里这样记录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但从旧典拈佳句,不向红尘觅解人。”顾太清似乎真切感受到了容若的孤独,并相信自己正是容若身后不多的解人之一。
朱子语类(全八册) 豆瓣
作者: (宋)黎靖德 译者: 王星贤 注解 中华书局 1986 - 3
这本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全书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朱子殁后,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朱子所讲的话),将之编辑起来,并按其内容分类为二十六个项目。语类的内容生动,极具魅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 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朱子所说的话,常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及抄录者理解力的不同,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 豆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一〇二
作者: 陶晉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1
北宋廣開科舉,大量取士。
新的士大夫形成政治、社會和經濟上的領導菁英。
本書根據士人和士大夫自己和他們的家族活動實況的記述,來重現他們起家的經過,士宦生涯的甘苦,婦女角色的成型,維持家族興盛的策略,以及退隱生活的規劃。
南宋鹽榷 豆瓣
作者: 梁庚堯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 10
食鹽是南宋時期重要的商品,鹽利則是當時政府十分重要的收入。這項收入,來自政府對此一商品的專賣,即所謂「鹽榷」,從生產到運銷,都由政府控制。在掌控產銷過程的情況下,政府以高出成本甚多的價格,出售食鹽,取得豐厚利潤,成為所倚仗的財源。所以能夠如此,在於鹽產地有限,有限的產地卻又能產出豐富的產品,而食鹽為民生必需品,消費人口眾多,政府因而謀求以獨佔的方式,獲取利源。
本書所收各篇論文,以南宋鹽產區與行銷區的劃分為依據,對鹽榷作分區的探討,重點在於各區產銷規制、施行實況的異同與演變,及鹽戶、鹽商境遇的變化;最後跨越不同鹽區,討論規避政府控制的私鹽,以及南宋政府如何為確保榷入而防治私鹽。全書旨在究明,在國運興衰、吏治良窳、財源劃分、地理環境、經濟景況等因素影響下,鹽榷與南宋財政、民生的關聯。
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豆瓣
作者: (日)平田茂树 / 远藤隆俊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的笔者们在理解与地域社会相关的史料的过程中,着眼于日常空间,该空间是“多样的现实与意识相互关联的具有流动性并带有复杂性质的‘场’”。
通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地域人们的“论理构造”。
目录
总论
第一部 宋代的政治空间与交流
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的可能性——以政治空问和交流为线索
从宋代的日记史料看政治构造
关于南宋临安住宅
关于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在首都空间的行幸为中心
吴越国王与“真王”含义——五代十国的中华秩序
第二部 宋代的宗族与空间、交流
宋代的宗族研究与空间、交流
再论宋代以降的宗族特点——关于仁井田陛的同族“共同体”理论
北宋士大夫的寄居与宗族——乡里与移居者的信息交流
从累世同居到宗族形成——宋代徽州的区域开发与同族结合
第三部 宋代地域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宋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与空间、交流
南宋时期温州的思想家和日常空间——东南沿海社会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伍子胥信仰与江南地域社会——信仰圈结构分析
从祠庙记录看“地域”观
著者简介
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 豆瓣
作者: 梁庚尧 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
宋代在中國歷史地位裡,往往被評為「重文輕武」與「積弱不振」。長期的戰爭對於宋代經濟體系形成相當程度影響,尤以西北邊疆與西夏的長期對峙與爭戰,邊糧運輸問題上愈顯重要。由此一觀點出發,自北宋以至南宋偏安局面的成形,宋代財政、經濟發展衍生而出對土地、貨幣政策以及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影響力,即成為後世研究宋代的切入點。
本書收錄了作者擔任教職以來所撰寫的大部分論文,除附錄各篇外,其他都屬於宋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範圍。以涉及的問題為依據,可以分別歸入「西北邊糧與宋夏戰爭」、「財政對政策與朝議的影響」、「地區發展與城鎮社會」、「官戶與士人的家境與活動」四大類。這些論文討論到政府措施、朝廷議論與社會經濟的關聯,也討論到民間的社會經濟活動。各篇論文單獨就某一問題作探討,聚合而觀,則可以呈現宋代的一些時代趨向與特色。
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 豆瓣
作者: 梁庚堯 允晨文化 1997 - 6
宋代在中國歷史地位裡,往往被評為「重文輕武」與「積弱不振」。長期的戰爭對於宋代經濟體系形成相當程度影響,尤以西北邊疆與西夏的長期對峙與爭戰,邊糧運輸問題上愈顯重要。由此一觀點出發,自北宋以至南宋偏安局面的成形,宋代財政、經濟發展衍生而出對土地、貨幣政策以及士農工商的社會地位影響力,即成為後世研究宋代的切入點。
本書收錄了作者擔任教職以來所撰寫的大部分論文,除附錄各篇外,其他都屬於宋代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範圍。以涉及的問題為依據,可以分別歸入「西北邊糧與宋夏戰爭」、「財政對政策與朝議的影響」、「地區發展與城鎮社會」、「官戶與士人的家境與活動」四大類。這些論文討論到政府措施、朝廷議論與社會經濟的關聯,也討論到民間的社會經濟活動。各篇論文單獨就某一問題作探討,聚合而觀,則可以呈現宋代的一些時代趨向與特色。
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 豆瓣
作者: 劉翠溶/石守謙 主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2 - 6
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中,歷史組有三場主題演講及十七場分組討論,本編收錄其中一次演講及三個分組的論文。這十二篇論文分別涉及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等主題。
十二篇論文涵蓋多樣的主題;時間範圍大多集中於宋代至清代,但有一篇溯及遠古,有二篇下至二十世紀;空間範圍則由西北至江南,乃至臺灣。
宋朝法律史论 豆瓣
作者: 郭东旭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 1
《宋朝法律史论》收录了12篇关于宋朝法律史的论文,其中包括:“论宋朝法律文化特征”、“论宋代的讼学”、“宋代立法简论”等。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4卷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豆瓣
作者: 李约瑟 译者: 汪受琪 科学出版社 2008 - 10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是这部巨著的第四卷第三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土木工程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成就。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五十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作者: (法)谢和耐 译者: 刘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6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导言
第一章 城市
1.选都杭州
2.人口过剩及房荒
3.火灾及消防
4.交通与供应
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 社会
1.变迁中的社会
2.上流社会
3.商人
4.城区的普通百姓
5.农民
第三章 衣·食·住
1.居住
2.个人卫生
3.衣着
4.饮食
第四章 生命周期
1.家庭环境
2.出生
3.抚养与教育
4.婚姻与妇女之地位
5.疾病
6.亡故
第五章 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
1.节令与历算
2.节庆
3.宗教
第六章 消闲时光
1.城市生活的影响
2.娱乐
3.艺术和文学
第七章 总结性描绘 译后絮语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吉林出版集团 2008 - 4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