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
瑜伽书札集 豆瓣
作者: 室利·阿罗频多 译者: 徐梵澄 2005 - 4
本丛书系印度“三圣”之圣哲——室利·阿罗频多之一种。室利·阿罗频多系近代以来印度最著名的精神哲学家之一,其著述不仅在印度具有广泛的教化力,而且在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徐梵澄译笔:优雅、信达、通透,为大家增添了阅读之喜悦。
瑜伽的真谛是净思。这些书不仅仅是讲述瑜伽的实践,而更多是讨论瑜伽实践带来的一些终极问题:人的净思为何?人的健康为何?人的生命为何?这是安身立命之道,或者说瑜伽乃是成就个体卑微的肉体与高贵的灵魂如何和谐之道。
徐梵澄传 豆瓣
作者: 孙波 2009 - 10
《徐梵澄传》经孙波先生的执着坚持、多年努力,终于在徐梵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得以问世。孙波书写这一传记,是一种充满敬意、情感和责任心的投入。顺着其思绪、激情和优美生动的文笔,我们终于可以“走近徐梵澄先生”,鲜活地认识一位“大隐于市”的学术大师,深刻体会他毕其一生来追求“超越与会通”的学术意义和人生境界。
徐梵澄文集 豆瓣
作者: 徐梵澄 译者: 徐梵澄 三联书店 2006 - 2
《徐梵澄文集》收录了徐梵澄早年翻译的尼采作品《苏鲁支语录》、《尼采自传》等,他翻译并重新修订过的《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关于古印度文明的经典,以及他写的阐发中国哲学的《老子臆解》、《陆王学述》等著述。文集还首次出版了他的五部英文著作,《小学菁华》、《孔学古微》、《易大传———新儒家入门》等,当年他翻译的初衷是向西方介绍“孔学、小学及中土所传唯识之学”。
文集中还收录了徐梵澄翻译的大量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创办人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著作,其中《神圣人生论》被印度视作现代惟一经典,还包括《瑜伽论》等4部。另外还有《母亲的话》共四辑,包括当时在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学院担任院长、被徐梵澄称为“神圣母亲”的密那的言论,甘地曾经赞曰:“此滴滴甘露也!”
此外,文集中还包括了徐梵澄首次面世的自订古体诗集《蓬屋诗存》,系统收集了大量集中反映他思想精神的片段,以及关于佛、老、庄的文章,如《蓬屋说诗》、《希腊古典重温》等。
古典重温 豆瓣
作者: 徐梵澄 2007 - 6
徐梵澄是会通中西印三大文化体系的全才型学术大师。他早年追随鲁迅并留学德国,中年在印度研习,晚年回归祖国。尽管他著作等身,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学术思想的精华都凝聚在这些随笔中了。本书是他唯一的一部随笔选集。
蓬屋诗存 豆瓣
作者: 徐梵澄 / 校注 孙波 译者: 孙波 注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0
《蓬屋诗存》内容简介:徐梵澄先生是学贯中、印、西的著名学者,他的国学功底深湛,而且古诗造诣极深,堪称近现代学者中创作旧体诗的大家。徐梵澄少年学古诗源出近代诗坛大家王闿运湘中诗派,学汉魏及三唐,长于古体诗。青年居上海时,和鲁迅先生过从甚密,每有诗作辄寄呈鲁迅,时常得到鲁迅先生的点拨。居印度三十三年,这对他古诗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影响。徐梵澄曾用中国旧体诗(主要是楚骚体)翻译了印度古诗名作《薄伽梵歌》、《行云使者》。徐梵澄居印度时存诗两卷,叙述天竺修道及研究生活皆中国旧体诗创作前所未有的新内容。
老子臆解 豆瓣
作者: 徐梵澄 中华书局 1988 - 3
老子臆解》目录
徐梵澄 著



版本

道经

道经一 道经二 道经三 道经四 道经五

道经六 道经七 道经八 道经九 道经十

道经十一 道经十二 道经十三 道经十四 道经十五

道经十六 道经十七 道经十八 道经十九 道经二十

道经二十一 道经二十二 道经二十三 道经二十四 道经二十五

道经二十六 道经二十七 道经二十八 道经二十九 道经三十

道经三十一 道经三十二 道经三十三 道经三十四

道经三十五 道经三十六 道经三十七

德经

德经一 德经二 德经三 德经四 德经五 德经六

德经七 德经八 德经九 德经十 德经十一 德经十二

德经十三 德经十四 德经十五 德经十六 德经十七 德经十八

德经十九 德经二十 德经二十一 德经二十二 德经二十三 德经二十四

德经二十五 德经二十六 德经二十七 德经二十八 德经二十九 德经三十

德经三十一 德经三十二 德经三十三 德经三十四 德经三十五

德经三十六 德经三十七 德经三十八 德经三十九 德经四十

德经四十一 德经四十二
陆王学述 豆瓣
作者: 徐梵澄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写此书的本意,用徐先生“小引”中的话来说,就是:
“现在所处理的这宗古学(指常说的宋明理学),内容不是不高深,优美,在古代不是不普遍,从宋代流传至今,未尝断绝,只是如今有断绝的趋势了。姑断自马一浮止,可推为迄今最后一宋学大师。马氏之后,尚未闻有专于宋明理学之大师出现。然则正在这“绝续之交”点,重温此一理学,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必然是要有于此学身体力行的人物,走出了其书院或学院,说出平民大众皆可了解的话,然后对社会有影响。”
目录
一 小引
二 定名
三 精神哲学的建立
四 为何与如何
五 朱、陆并尊
六 陆学非禅
七 论学之诗
八 所立卓尔
九 非禅之悟
十 姚江之成学
十一 居夷处困
十二 儒将事功
十三 先知与彻悟
十四 知行合一
十五 教言摘录
十六 王、湛新学
十七 王、罗论学
十八 陆、王被攻击
十九 戴东原攻击程、朱,牵连陆、王
瑜珈的基础 豆瓣
作者: (印)阿罗频多 / 徐梵澄 译者: 梵澄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一本书,是室利阿罗频多答北子的书札,少分一集,专说瑜伽这修为。
所谓“超心思底瑜伽”‘着眼于人类精神之进化,要在进化中建立此一“超心思底知觉性”;正如“心思”于今为人类知沉性的一永恒境界,要“超心思”也成为这一样。不必在全人类皆如此,可能只在一少数人群。这原则既确立,则其余一切将由“超心思底权能”发皇,成就。这是人类知觉性的一番激烈而且全般底“转化”。人这心思化了的生存体,起初出现于情命底和物理底生存界时,当然已是一重大转变,而“超心思化”了的生存体将来出现,必然更是进化史上一急剧迈进了。这以后将是无穷底神圣显示与圆成。其全部哲理学含容,概见于另一巨制——《神圣人生论》。
“基础”,原字多数,皆修为之事,瑜伽窨是实践之学,据阿氏乃摄人生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