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Susan Sontag Picador 2004 - 2
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modern life is that it supplies countless opportunities for regarding (at a distance, through the medium of photography) horrors taking place throughout the world. Images of atrocities have become, via the little screens of the television and the computer, something of a commonplace. But are viewers inured -- or incited -- to violence by the depiction of cruelty? Is the viewer's perception of reality eroded by the daily barrage of such images? What does it mean to care about the sufferings of people in faraway zones of conflict?
Susan Sontag's now classic book On Photography defined the terms of this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ago. Her new book is a profound rethinking of the intersection of "news" ar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ontemporary depiction of war and disaster. She makes a fresh appraisal of the arguments about how pictures can inspire dissent, foster violence, or create apathy, evoking a long history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in of others . . .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htm
read an excerpt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excerpt.htm
暧昧的瞬间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2011 - 2
我喜欢拍照也喜欢PS照片,为了让自己更高兴。照片里的影像也好,眼睛里的世界也罢,其实并不全盘可爱可欲可观可喜,但也通常不会全盘可厌可悲可拒可弃。总有的,总有其中一两个画面或片段或角落值得你多看那么一两秒,视乎你是否愿意把视觉焦点调校到这么的一两个位置。看电影的趣味亦接近吧我猜?愿意把眼睛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得到的便是什么乐趣。这叫做,自得其乐,我最懂。
本书内收录的是过去一年的观影文字,书名[暖昧],只因贴近观影心情,在瞬间刹那,寻找一个位置,暖昧云烟,?暗未定,就是这样也很好。看得太真太近,不仅容易发现华丽的袍子上面有蚤子,更糟的是,原来蚤子身上还有更多更小的蚤子。沮丧极了。
陕北盲说书人 豆瓣
作者: 黄新力 2009 - 8
这是一本讲述陕北黄土地上最后的盲说书匠故事的书。里面穿插了许多定格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不可能去改变那些一辈子悲壮、困难和无助的盲人命运,但起码能够让看见这些照片的人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的盲人长年奔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游走于村庄之间,为偏远地区的百姓传唱着传统的忠孝节义,以及关于生活的苦涩、欢愉。
本书为纸上纪录片在路上系列丛书之一种。它再现了盲说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而且展示了他们在现代文明逐渐融入和影响寻常百姓生活的进程中,与即将被遗弃的命运的苦苦争斗。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
苏州旧街巷图录 豆瓣
作者: 徐刚毅 广陵书社 2005 - 9
书中的小街小巷的名字你可以说记不得或记不全,但翻开本书,你不可能不喜欢:原来姑苏城内的大街小巷,是这样具有“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的特色啊,尽管由于古代城内河道的开凿,限定了街巷道路的走向,制约了屋宇的排列,却形成了“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它为你带来一个独具风韵及古风的苏州,也保留了苏州独特的城市记忆。
本书分古迹沧桑、老街旧踪、小巷夕照、水巷遗韵、干将昔影、传统建筑六个篇章,载有照片834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情趣,为研究和恢复苏州古城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死前活一次 豆瓣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大塊文化 2008 - 5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影像民国 豆瓣
作者: 秦风老照片馆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49年的覆亡,中国历经了巨大的变动,战乱频仍,民生多艰。时代的影像体现了这个过程,诸多瞬间记录着历史的重要节点。《影像民国1927-1949》列为人物篇、时代篇、风土篇民国人物的特色在于其多元性,这是一个多种思想、多种势力共处一室的时代。时代节奏的自然铺陈,再现了主导国家命运的力量,战争也改变着中国的重心。在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神州的山川名胜及庶民生活是历久不变的,其影像足以作为民国时期大背景的参照。
秦风老照片馆编辑影像历史的初衷,不烧香不媚俗,只回眸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诚挚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所有的奋斗、背叛、牺牲、求存的故事自然呈现,交织成中国人的生命之歌。
长沙万象 豆瓣
作者: 主编 郑佳明 / 著文 陈先枢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不能没有一部以反映长沙百年经济社会变迁为主的图集。我们将其取名为《长沙万象》,它是长沙百年“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然而,要获取反映长沙百年,特别是前50年社会变迁的历史照片,又谈何容易。在编辑过程中,几乎没有现成的图集可供汲取和参考,甚至经过整理汇编的文字资料也微乎其微。于是我们另辟蹊径,一是深入民间,去寻访珍藏;二是广猎群籍,去沙里淘金。首先,我们在《长沙晚报》等报刊发布征集长沙老照片的启事,并有的放矢地造访一些“老长沙”。对此,众多乡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翻箱倒柜,送来了珍藏多年的照片。有些照片画面虽已泛黄,但图像还十分清晰,半个多世纪前的景物仿佛就在眼前。如一张老码头照片,趸船上“国营招商局长沙码头”几个芝麻大小的字居然还清晰可辨。然后,我们飞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开始艰难的寻觅。在瀚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寻找长沙老照片犹如大海捞针。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在该馆利用部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终于在5000多个湖南卷宗中找到近百张珍贵照片。接着我们又到一些博物馆和图书馆,在那多年无人光顾的书架上,翻出一本本20世纪初至中叶的书刊,一页一页地翻开去,50年前的长沙社会景象再现在我们眼前。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国外印行的书刊,如日本1916年出版的摄影集《长江大观》、1924—1932年出版的月刊《亚细亚写真大观》,以及美国出版的回忆录《战时中国教学生涯》等。编者还抢拍了不少老遗存和老场景,有的现在已不复存在了,成了名符其实的老照片。于是,才有了本书市政话旧、社会百业、文化之都、慈善与赈灾、史海拾遗、市井风情、湘城访古、老街拾遗、名人与长沙、梨园春秋、共和国往事、城市与人等栏目以及“老码头”、“老邮政”、“老广告”、“老商标”等160多个专题,真可谓包罗万象。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尽管它在早中期也曾有过辉煌,但是到后期却落后了,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整个社会处于停滞不前和封闭保守状态。历史进入近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急剧的变化,造成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但这些变化是如何启动的?具有哪些规律性?以前的史学家迫于政治形势,只能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得出结论。今天,我们再来审视这些老照片,就会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的万事万物,并非“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社会史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史、军事史和思想史,尤其不同于以往以帝王将相、军阀官僚和英雄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本书收录的社会百业和社会生活的许多老照片,就更加贴近下层社会、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为各个阶层的人所喜闻乐见,正如孟子所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近代长沙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整个中国的变化一样,从实质上来说,就是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是时之长沙,保守力量逐渐衰退,新生力量脱颖而出,“铁门之城”被冲破,形成政治上的新格局,经济上的新产业,科技上的新成果,社会上的新风尚,生活上的新需求。亦有积弊成痈,酿成社会大毒瘤,害己、害民、害国家。但总的趋势是,传统社会固有的封建性、封闭性、停滞性和落后性在逐步被打破,而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化、科学化、开放性和文明进步等因素在逐步增长。20世纪后50年的变化较前50年更为深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一大二公”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从个人崇拜与迷信到允许人格个性化的存在,无一不经过无数次交锋,无一不体现文明进步的世界大趋势。
本书打破按时问编排的惯例,826张照片按构成经济社会的不同内容作适当编辑,宛如一部“长沙社会大观”。文字说明不拘一格,或概述史实,或追溯沿革,或反思历史,或颂扬美好,抚今追昔,感慨系之。某些专题为求其完整,选载了极少数本丛书其他几册已用过的图片。同类图片解说词如有出入,均以本书为准。这一幅幅老照片,是档案、是历史、是乡情、是旧梦,有的已渺茫如烟,有的却记忆犹新,有的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却不忍一睹,今日重现人间,愿鉴赏之余,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寻访1906-1909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柏石曼 译者: 沈弘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7
目录
柏石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代序)沈弘
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 恩斯特·柏石曼(德)
插图目录
照片主题索引
Teaching in Wartime China 豆瓣
作者: Edward Vose Gulick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4 - 8
After graduating from Yale in 1937, Edward Gulick spent two years in China's Hunan Province, teaching English at a mission school for Chinese boys. Faced with the prospect of invasion and military occupation by the Japanese, the school's leaders moved the students to safer quarters in a distant town. Gulick participated in the evacuation, traveled widely in the area, and kept detailed journals of his experiences. Drawing on these journals and on a collection of remarkable photographs he took at the time, he has created a memoir in words and images that vividly conveys the texture of daily life during his sojourn in China.
八十年代中学生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任曙林 新星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也即他命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集,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精确,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们,那过去的一切真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学生还能想象他父母们的中学时代吗?
人与土地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阮义忠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到1986年,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该系列以黑白画面记录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也是阮义忠对于台湾乡土人情的最后一瞥,这一瞥饱含着质朴深情。2011年年初,作者在《南方都市报》副刊部开设摄影专栏,首次执笔道出《人与土地》拍摄背后的故事。本书为该专栏结集而成,阮义忠厚重优美、饱满有力的文笔,证明他不仅是优秀的摄影家,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江南 豆瓣
作者: 青简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0
《江南》为准专业摄影师青简的首部主题随笔集。本职医生,只因热爱摄影,痴恋江南美景,徐行万里路,且行且拍,记录所见人情与风景。全书根据拍摄对象不同分了五大主题:风景旧曾谙(地域风光类),人家尽枕河(水乡古镇类),更爱闲花木(植物花卉类),未老莫还乡(人文纪实类),欲辨已忘言(主题景物类)。
《江南》作者以其女性独特视角,发现并记录江南生活的点滴,其细腻之感无人能敌。作者本身在各种文艺、摄影类网站拥有一定人气与支持度,且图片受到广大网友喜爱与支持。《江南》全四色印刷,独特手揉纸做封面,凸显本书唯美、婉约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