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死亡诗社 (1989) Eggplant.place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Dead Poets Society
9.0 (1941 个评分) 导演: 彼得·威尔 演员: 罗宾·威廉姆斯 /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
其它标题: Dead Poets Society / 暴雨骄阳(港)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基汀教授、基汀老师、基汀队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放牛班的春天 (2004) TMDB 豆瓣
Les choristes
9.1 (1900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演员: 热拉尔·朱尼奥 / 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其它标题: Les choristes / 歌声伴我心(港)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热拉尔·朱尼奥 饰)到了一间叫“塘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校长(弗朗索瓦·贝莱昂 饰)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感受到孩子们恶行背后敏感脆弱的心灵,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饰)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北大批判 豆瓣
7.2 (17 个评分) 作者: 薛涌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11
《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
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的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
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
你看美国的常青藤,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没有工商管理类的学位。只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学院等少数例外。美国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缺乏领袖素质,而希望招募学人文的那种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
中国公众意见领袖
聚焦高等教育中的132条常青藤法则
美国语文(共三册) 豆瓣
作者: 马浩岚译 同心出版社 (2004年10月30日) 2004 - 10
内容简介
精选美国当代中学语文教材,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取材于从1750年开始美洲文明的形成至今不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象《美洲航海日志》、《瓦格纳的音乐会》等美国流传至今的精美文章,完整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尤其课后问题的设置、编配极具趣味性、操作性。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是美国当代中学语言教程,选编的课文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取材于不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完整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尤其课后问题的设置、编配极具趣味性、现实性,对学生文学综合素质的掊养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教程很好地平衡了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强调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更加注意其个性思维的独特经验,既是语言教程,也是历史人文教程、思想实践教程。
我们诚挚建议家长和教师不要把本书作为学习英语的工具,那样无异于买椟还珠。我们要认真注意的是:他们的课文为什么这样编选?他们的习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他们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他们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教材
阅读美国著名学校经典教材
感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独特魅力
趣味课后习题,训练你开放的思维模式
集人文性、创造性、历史性、趣味性于一体
目录
第一部分 文明的交会
第一课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
第二课 乌龟背上的土地
第三课 有趣的故事
第四课 弗吉尼亚的通史
第五课 罪人的愤怒在上帝手中
第二部分 国家的诞生
第一课 富兰克林自传
第二课 独立宣言
第三课 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
第四课 穷里查德的年鉴
第五课 从新白宫里写给给女儿的信
第三部分 国家的发展
第一课《日晷》的通告
第二课 魔鬼和汤姆·沃克
第三课 穿越大裂谷
第四课 阿舍大厦的倒塌
第五课 自然
第六课 瓦尔登
第四部分 分裂、和解与扩展
第一课 战争插曲
第二课 葛底斯堡演说
第三课 同战中的声音
第四课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第五课 生火
第六课 一小时的故事
第七课 一场瓦格纳音乐会
第五部分 不满、觉醒与反抗
第一课 乌龟
第二课 在另一个国家
第三课 四月沐浴
第四课 威瑟萝奶奶的遗弃
第五课 幽灵进来的那一夜
第六部分 繁荣与保护
第一课 前七年
第二课 棕以的大箱子
第三课 女勇士
第四课 作了抵押的心
第五课 稻草变黄金:日常生活中的蜕变
第六课 家里的作家
译后者
认得几个字 豆瓣 Goodreads
8.7 (59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西方教育名著述要 豆瓣
作者: 贾馥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11
《西方教育名著述要(第2版)》是台湾著名教育学家贾馥茗教授择定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家的伟著,上自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下迄21世纪葛德纳的《陶冶的心灵》,择其要领,摘述精华,读者循此便可知晓每一著作的基本梗概,了解教育学发展故事的主线。书中结合当今教育学发展及现状对大师之作进行评介,同时又指明了新时代下教育的发展方向及目标。
阅读《西方教育名著述要(第2版)》,不仅可优游西方辽阔的智识之林,亦可探寻当代台湾教育思想领航者贾馥茗先生的治学风范。
認得幾個字 豆瓣
7.5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印刻文學 2007 - 10
看貪官污吏的醜態,聽知識分子的風骨
三十分鐘搶先聽中國小說經典--「儒林外史」
名作家也是說書人張大春暢談一個科第起家名門望族之後的吳敬梓,如何在看盡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的荒誕行徑後,散盡家產,在困境中寫下緬懷清高正直知識分子的《儒林外史》。
今年秋天,張大春將在電台節目再開文學說書新段子:儒林外史。這本書被魯迅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諷刺小說,更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社會風氣的精采縮影。藉著以說書重溫這部小說。
在今秋最受期待的文學經典說書正式上場前,說書人張大春將特別錄製兼有史評與個人見解的「儒林外史解析」,為聽過很多次《儒林外史》書名、卻沒有時間坐下來翻閱這本小說的人,都有機會入門瞭解這本魯迅一生中最為讚譽的「超級小說」。
三十分鐘,聽名作家也是說書人張大春暢談一個科第起家名門望族之後的吳敬梓,如何在看盡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的荒誕行徑後,散盡家產,在困境中寫下緬懷清高正直知識分子的《儒林外史》。
【96年10月誠品選書】作者以父親的角度出發,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與淵博的國學常識,將自己與兩名幼子識字(句)的過程與互動描繪出來。「恆河沙數」、「創造」、「做作」等常見的字句,經由小朋友對文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再透過小說家嚴謹的邏輯與細膩的感受記錄下來,呈現出別具風味的樣貌,讀者也得以透過小說家的妙筆,與他共同品味某些特殊字的個人記憶與歷史氣味,像是一段塵封已久的感情、一樁已然遺忘的舊事。薄薄的一本小書,載滿了字的義理、情境、故事與回憶,讀者可從中引發對字的好奇心與窮究心理,並從理解中得到驚奇的快感與滿足。
■推薦理由:關於「字」的私房故事。透過生動有趣的親子關係為引子,探究一般習以為常的字詞,帶出識字的諸般樂趣。小說家張大春難得以淡筆寫就的一部趣味小品。
內容簡介
透過童稚的兒女
說文解字成了一則又一則好聽的故事
繼《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和《聆聽父親》之後
最溫馨逗趣的作品
愛中文如癡的台灣小說家張大春,近幾年老是被問「為什麼不寫小說?卻寫詩。」熟知他的朋友都知道,因為他在重新認識一個個看似簡單、卻富含故事的中文字;而且他不是一個人重新認字,他跟著一雙剛上小學沒多久的兒女,從唐詩、老故事以及生活對話中重新學習這些字。在他眼中這些我們從小學開始一課一課地學會寫與辨認的中文字,都有來源和故事,除了表面的意思,還有歷史的故事,甚至家族自己的故事,透過兒女,成人不再是認字的權威而是快樂的識字者、讀故事人。
雖然只是幾個字 卻含藏了豐富的文化
我們的世界 都在裡面
創作履歷中難得一見的散文小品
台灣文壇最多機鋒的父子(女)對話錄
「認得幾個字」是張大春首次在台灣、香港、新馬與北美同步刊載的專欄,也是近期最受家長老師回應最多的的專欄,一篇篇認字專欄裡有著關於張大春自己與孩子們「認字」體驗的故事,可視為作家近年主持電台工作、醞釀小說題材與實驗形式,與一頭鑽進古典詩創作領域之外,日積有功的另一文體成績。我們看見辛辣、幽默與批判在作家下一代隱隱成為潛力無窮的傳家寶刀,作家自己的筆調則是更見凝鍊溫暖;沒有說教,只有靈活嵌入深厚文化軌跡的一家老頑童小頑童們的日常生活。
本書目錄
序 你認得字嗎?
恆河沙數
創造




公雞緩臭屁
城狐社鼠

對話觔斗雲
幸福
命名

淘汰
喻離
夔一足

做作
西

翻案不廢話
囉唆
櫟樹父子
達人
留名


輿圖
那個「我」



秘密





不言


橘讓詈



The Voice of Liberal Learning 豆瓣
作者: 迈克尔·欧克肖特 Liberty Fund 2001 - 10
To those weary and wary of the cacophony about what's wrong with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what ought to be done about it, Oakeshott's voice beckons. As usual, his approach to the subject is subtle, comprehensive, and radical -- in the sense of summoning readers to the root of the matter. That root, Oakeshott believed, is the very nature of learning itself and, concomitantly, the means (as distinct from the method) by which the life of learning is discovered, cultivated, and pursued. As Oakeshott has written, "This, then, is what we are concerned with: adventures in human self-understanding. Not the bare protestation that a human being is a self-conscious, ref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that he does not live by bread alone, but the actual enquiries, utterances, and actions in which human beings have express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his is the stuff of what has come to be called a liberal' education -- liberal' because it is liberated from the distracting business of satisfying contingent wants". Includes a foreword by Timothy Fuller that reiterates the timelessness of Oakeshott's reflections amid the continuing clamour that characterises discourse about liberal education.
大学的使命 豆瓣
作者: 奥尔特加·加塞特 (Ortega Y.Gasset) 译者: 徐小洲 / 陈军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本书是作者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该书紧扣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展开,以其犀利的笔锋,剖析了欧洲大学的弊端,进而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独特的改革思路。
国文老课本 豆瓣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作者: 庄俞、沈颐编纂 译者: 高凤谦、张元济校订 2011 - 5
《国文老课本(套装全4辑)》初版于1912年的这套国文课本,立意高远,语言生动,内容精粹凝练,反映出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时期语文教学的朴实风貌。课文中的插图精美雅致,贴近生活,与文字相得益彰,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在内容的选取上,涵盖道德、自然、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涉及书信、日记、收条、请假条、票据、账簿、演讲稿等实用文体。不骛远,注重趣味和常识,着眼于立身、处世及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课文中的生字多少、字句长短、笔画繁简、意义深浅,均依照学年制循序渐进;甚至所述花草景物,也根据就读学期的时间顺序排列,便于让学生随时观察学习。
本套《国文老课本》经过重新整理编辑,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原书手写体、一课一图的风貌和全部内容,还附有生字词的注音释义、简体对照和现代汉语译文,力求让学生领略汉字和国学的传统底蕴,感受百年传承的务实教育,学习根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知识和胸怀,堪称一部佳美的课外读本。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豆瓣
作者: Jacques Barzu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 1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1968, a year noted for historic student protests on campus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spoke in Jacques Barzun's characteristically wise and lucid voice about w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really meant to do--and how they actually worked. Drawing on a lifetime of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as a teacher, administrator, and scholar, Barzun here describes the immense demands placed on the university by its competing constituencies--students, faculty, administrators, alumni, trustees, and the political world around it all.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s fortunate to have had a scholar and intellectual of Jacques Barzun's stature give so many years of service to the daily bread-and-butter details of running a great university and then share his reflections with us in a literate, humane, and engaging book."--Charles Donovan, America
異數 豆瓣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作者: Malcolm Gladwell 译者: 廖月娟 時報文化 2009 - 1
◎聯合推薦
商業周刊副社長兼總編輯/王文靜
AVEDA 創辦人/朱平
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朱學恆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孫中興
統一星巴克總經理 徐光宇
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藹玲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
知名網路趨勢觀察家/劉威麟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美國最具影響力暢銷作家葛拉威爾,繼《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
再創話題旋風,本書甫上市即攻占全美最重要媒體書榜第一名!
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樣!
天賦、家世、學歷、努力還不夠,之所以超群成為「異數」,還牽涉周遭的人和環境。
能不能成為運動明星,要看你幾月出生;數學好不好,要看祖先是不是種稻。
作者引用大量統計科學辯證,大開我們的視野,重新發現「出身」的意義:
誰能成功,多少人能成功,要看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想想看,他們的成功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
加拿大曲棍球代表隊的明星隊伍,40%的球員都是在1月到3月間出生。
披頭四成名前,從1960年到62年,共去了5趟德國漢堡,在一家脫衣舞夜總會,連續開唱270個晚上的搖滾流水席。
1968年,比爾‧蓋茲13歲,他是當時全世界唯一能夠無限使用最先進電腦分時系統的孩子,此後,他連寫了7年的電腦程式。
紐約最頂尖的律師,他們有幾個共同點:早期歐洲移民後代、生於1930年代的猶太人、父母都是成衣工廠的工人。
根據國際測驗的比較研究,日韓港星與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亞洲人天生具有數學優勢,他們的祖先都種稻。
你從未真正看清楚屬於你的成功!
葛拉威爾說:不是最聰明的人就可以成功,正確的決定或努力不懈,也不能保證;
要成功,除了必須有把握「機會」的智慧、善用特有的「文化」遺澤;
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
教书匠 豆瓣
作者: 邁考特 译者: 张敏 南海出版社 2008
本书为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迈考特继《安琪拉的灰烬》后的最新力作,以不动声色、辛辣诙谐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折磨的迈考特,将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捡起并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众多家长的投诉。但迈考特真诚而执著地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素材……这个本来似乎糟糕透顶的教书匠,终于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20年后,成为美国“最佳教师”。
本书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站等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被迅速翻译为20多种文字,受到全世界教师、学生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世界上最伟大的教书匠”、“每个学生需要至少熟读l0遍的温馨文字”。
大学之理念 豆瓣
Die Idee Der Universitat
作者: [德国] 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邱立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全面阐述了科学与学术的本性、精神、人的存在,理性、研究、教育与传授、交流、大学作为一种制度等内容。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Amy Chua Penguin Press HC, The 2011 - 1
An awe-inspiring, often hilarious, and unerringly honest story of one mother's exercise in extreme parenting, revealing the rewards-and the costs-of raising her children the Chinese way.
All decent parents want to do what's best for their children. What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reveals is that the Chinese just have a totally different idea of how to do that. Western parents try to respect their children's individuality, encouraging them to pursue their true passions and providing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believe that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your children is by preparing them for the future and arming them with skills, strong work habits, and inner confidenc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chronicles Chua's iron-willed decision to raise her daughters, Sophia and Lulu, her way-the Chinese way-and the remarkable results her choice inspires.
Here are some things Amy Chua would never allow her daughters to do:
have a playdate
be in a school play
complain about not being in a school play
not be the #1 student in every subject except gym and drama
play any instrument other than the piano or violin
not play the piano or violin
The truth is Lulu and Sophia would never have had time for a playdate. They were too busy practicing their instruments (two to three hours a day and double sessions on the weekend) and perfecting their Mandarin.
Of course no one is perfect, including Chua herself. Witness this scene:
"According to Sophia, here are three things I actually said to her at the piano as I supervised her practicing:
1. Oh my God, you're just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2. I'm going to count to three, then I want musicality.
3. If the next time's not PERFECT, I'm going to take all your stuffed animals and burn them!"
But Chua demands as much of herself as she does of her daughters. And in her sacrifices-the exacting attention spent studying her daughters' performances, the office hours lost shuttling the girls to lessons-the depth of her love for her children becomes clear.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is an eye-opening explor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parenting- and the lessons parents and children everywhere teach one another.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
虎媽的戰歌 豆瓣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作者: 蔡美兒 译者: 錢基蓮 天下文化 2011 - 3
這是一本最坦白也最誠實的教養書
一位嚴厲母親的自嘲、掙扎與反省
牽動所有華人父母的共鳴神經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幽默生動的寫下她與女兒的故事
原文書出版當天,立即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 熱銷至今,轟動全球…
這是一個媽媽、兩個女兒、兩隻狗的故事。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虎媽的銳氣的。看完蔡美兒教授的經驗,你將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有更深的體悟,也將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孩子的教養之道。
所有的父母都想做對兒女最有利的事。西方父母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提供正面的支持與培育的環境;反之,中國人認為,保護子女的上上之策,就是讓他們為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看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讓他們具備技能、好習慣,以及自信,因為這些是別人拿不走的。
虎媽認為,童年就是訓練期。對蘇菲亞和露露來說,這表示要上中文課、練習數學,每天還要練兩、三小時樂器(連出門度假也不間斷,周末時練習時間還要加倍)。然而得到的成果說明了一切:這兩個女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露露贏得康乃狄克州小提琴神童獎,蘇菲亞則十四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
然而在這些成就的背後,卻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虎媽在一次練習中,威脅要燒掉蘇菲亞的填充動物玩偶;從露露三歲起,虎媽就對這個任性的小女孩毫不留情,自此兩人的戰況愈演愈烈。然而虎媽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女兒的要求一樣高,她的犧牲──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甘心忍受傷心痛苦,在在表現出她對女兒深深的愛。
《虎媽的戰歌》顯露出東、西方教養世界觀的衝突,然而歸根究柢,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個母親對兩個女兒所懷抱的希望,以及她心甘情願為投資她們的未來所做的冒險。
母性 豆瓣
作者: 莎拉·布莱弗·赫迪 (Sarah Blaffer Hrdy) 译者: 薛绚 新手父母 2004
女人生來就具備母性本能嗎?母親出於本能而愛護子女,是東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的理想,甚至科學界也普遍贊同,如今卻越來越受爭議。本書以全新的視野觀察母親的行為,並探討這新的理解角度如何改變科學家對人類演化的思考。莎拉•布萊弗•赫迪教授援引人類學、史學、文學、發展心理學、動物行為 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從「生物」與「遺傳」兩個不同的層面檢視母性本能。她剔除傳統刻板印象中對女性本質隱含的偏見,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看母親的矛盾情緒、母職與人生大志之間的關聯、母愛與性愛的關聯,以及嬰兒的需求影響等。赫迪教授也解釋兩性長久以來關係緊繃的原因,這種緊繃又如何表現在現今社會控制女性生殖抉擇的意圖上。
人類以外靈長類的殺嬰行為是作者研究女性天性的起點,三十多年來她橫跨七個國家埋首工作,就是想更深入理解人類的親職心態,這當然與她為人母親又身兼教職的親身經驗有關,而本書正是最佳的成果展現。作者從歷史與演化的觀點闡述做母親的意義,打開我們未曾察覺的眼界,必將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認知。
民主主义与教育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译者: 王承绪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5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我们如何思维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杜威 译者: 伍中友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我们如何思维》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我们如何思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
《我们如何思维》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说明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象与抽象思维、经验与科学思维等方法;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讨论了如何从活动、语言、观察、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如何思维》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思维的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