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吾国与吾民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黄嘉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该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质朴流畅,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我们一切热望的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曾这样评价本书。
中国语言地图集(共2册) 豆瓣
作者: 李荣 等总编辑 / Theo Baumann 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 1987
《中国语言地图集》目录
一 第一分册,一九八七年出版。
二 第二分册,一九九零年出版。
A1 中国语言图 二
A2 中国汉语方言图 二
A3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二
A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 二
A5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 分布图 一
B1 官话之一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二
B2 官话之二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东省西部 二
B3 官话之三 河南 山东 皖北 苏北 一
B4 官话之四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二
B5 官话之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
B6 官话之六 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北省西部 二
B7 晋语 山西省及其附近地区 二
B8 东南地区汉语方言 二
B9 吴语 浙江 上海 苏南 一
B10 安徽南部汉语方言 一
B11 江西省与湖南省的汉语方言 二
B12 闽语 福建 台湾 粤东 海南 一
B13 广东省的汉语方言 二
B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 一
B15 客家话 二
B16 海外汉语方言 (a)太平洋地区 (b)其他地区 二
C1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2 蒙古语族语言图 一
C3 蒙古语方言图 一
C4 突厥语族语言图 一
C5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图 一
C6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7 壮侗语族语言图 一
C8 苗瑶语族语言图 一
C9 苗语方言图 一
C10 藏缅语族语言图 二
C11 藏语方言图 一
C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图 一
C13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C14 海南岛和台湾省少数民族语言图 二
行者无疆 豆瓣
7.2 (105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华艺出版社 2001 - 10
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的这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书中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书的装帧设计力求与内容谐调统一,特制的正文纸和书中的图片,刻意做旧,配以精致的装饰图案,给人以欧洲古典华美的感觉。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2011年6月3日 已读
中國版托馬斯·潘恩《常識》,雖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但還是本愛不釋手的好書
2011 中國 政治 文化 梁文道
丑陋的中国人 豆瓣 Goodreads
7.6 (86 个评分) 作者: 柏杨 古吴轩出版社 2005 - 3
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中国文化的命运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2011年8月23日 已读
2011年8月23日 评论 美麗新世界 - 梁先生在《中國民族性的缺點》一文中提到,中國人最為人所嚴重指斥者,有如: (一)不講公德、缺乏國家觀點、自私心重; (二)缺乏紀律習慣、公共場所沒有秩序; (三)缺乏組織能力,如一盤散沙; (四)好徇人情,缺乏法治精神。 *************************************************************** 以上幾點,在當下中國,除了國家意識已經明顯的增強之外,其他所提之缺點或多或少都尚且存在。組織能力在社會上,因經濟的成長,私營企業的增多,得以一定程度的增強,在大中學組織中,因社團活動的展開,校規一定程度上的規範,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強。而不講公德、自私、沒有公共秩序、徇人情及缺乏法治精神這些缺點,在當下社會,自文化大革命徹底失敗之後,依然顯著的存在著。經濟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還使這些缺點更加暴露無遺。
2011 中國 文化 新儒學 梁漱溟
书读完了 谷歌图书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金克木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 7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生活十讲 豆瓣
8.2 (53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
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质。
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而神话的缺失,却过早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想象力。爱是一生的功课,如果可以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情与欲的挣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来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享受绿色和有机的生活。
蒋勋的文辞优美,直指本质,悲悯却并不忧伤。在这个问题迭出的时代,带给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中国文化要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全书共五章,主要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内容。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注意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鼎焕,毕生致力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兴和著述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房远 京华出版 2011 - 5
我要听最年轻的声音说说这个国家最新的事儿,我要看这个最帅的男生聊聊最好最坏的日本人。
作品从衣、食、住、行、娱乐、历史、人物、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写,以描写日本普通民众生活为主要内容,旨在从日本普通民众生活的点滴,发掘日本民族的文化传承、风俗习性以及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让中国读者更真切的了解我们的邻国日本和日本人。此外,作品通俗化的叙述方式,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轻松享用之际,又让人感慨作者的学识渊博以及认知的多维度。既不严肃却也不失深刻性。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是一本关于日本生活和文化的杂文书。日本一直是个谈之色变的敏感国度,却又秉承着一衣带水的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存在。从视死如归的武士精神到影响数代人童年的日本动漫;从庄严的富士山到烂漫的樱花;从大和名族的女人性格到在世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日本文学。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我们又该聊些什么呢?看了这本书,或许你该得到些答案。
孔子随喜 豆瓣
作者: 薛仁明 新星出版社 2011 - 4
作者是台湾的“中国文化体践者”、朱天文口中的“武士”。
本书主要分两部分:上篇《孔子九章》,以笃诚、优游之笔闲谈孔子,形象鲜明,生气灵动,活泼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下篇《论语随喜》,细绎空门话语,灵犀一点,感而遂通,胜义纷呈,令人神旺,让读者可以看小说一般看《论语》。全书无意新解,却自有一派风光,吞吐开阖,气象宏阔,令人不禁发思古之幽情。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豆瓣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孙隆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豆瓣
作者: (日)青木正儿 / 吉川幸次郎 译者: 戴燕 / 贺圣遂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集中了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日本一流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思考的学术随笔,思想深刻,笔触细腻。书中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到表述,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深沉思考。其中有关与鲁迅、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交往的篇章,尤其有价值。
编写本书的原则:一是为了体现近代以来日本汉学的上述重大变化,入选的作者,基本上都生活在明治、大正、昭和时期。二是尽量选择论题不俗、篇幅适中、文字清畅的较有可读性的札记随笔,这既是为了照顾读者的兴趣。三是选文力求避开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以免去必要的却也可能是复杂的背景解释等等。
2012年2月22日 已读
翻譯得差,一些錯誤如民國17年後應該是「北平」而不是「北京」,翻譯文筆一般。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應該翻譯為《漢字作為詩媒》p140;
中國 文化 日本 隨筆 青木正兒
認得幾個字 豆瓣
7.5 (1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印刻文學 2007 - 10
看貪官污吏的醜態,聽知識分子的風骨
三十分鐘搶先聽中國小說經典--「儒林外史」
名作家也是說書人張大春暢談一個科第起家名門望族之後的吳敬梓,如何在看盡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的荒誕行徑後,散盡家產,在困境中寫下緬懷清高正直知識分子的《儒林外史》。
今年秋天,張大春將在電台節目再開文學說書新段子:儒林外史。這本書被魯迅定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諷刺小說,更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社會風氣的精采縮影。藉著以說書重溫這部小說。
在今秋最受期待的文學經典說書正式上場前,說書人張大春將特別錄製兼有史評與個人見解的「儒林外史解析」,為聽過很多次《儒林外史》書名、卻沒有時間坐下來翻閱這本小說的人,都有機會入門瞭解這本魯迅一生中最為讚譽的「超級小說」。
三十分鐘,聽名作家也是說書人張大春暢談一個科第起家名門望族之後的吳敬梓,如何在看盡貪官污吏與土豪劣紳的荒誕行徑後,散盡家產,在困境中寫下緬懷清高正直知識分子的《儒林外史》。
【96年10月誠品選書】作者以父親的角度出發,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與淵博的國學常識,將自己與兩名幼子識字(句)的過程與互動描繪出來。「恆河沙數」、「創造」、「做作」等常見的字句,經由小朋友對文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再透過小說家嚴謹的邏輯與細膩的感受記錄下來,呈現出別具風味的樣貌,讀者也得以透過小說家的妙筆,與他共同品味某些特殊字的個人記憶與歷史氣味,像是一段塵封已久的感情、一樁已然遺忘的舊事。薄薄的一本小書,載滿了字的義理、情境、故事與回憶,讀者可從中引發對字的好奇心與窮究心理,並從理解中得到驚奇的快感與滿足。
■推薦理由:關於「字」的私房故事。透過生動有趣的親子關係為引子,探究一般習以為常的字詞,帶出識字的諸般樂趣。小說家張大春難得以淡筆寫就的一部趣味小品。
內容簡介
透過童稚的兒女
說文解字成了一則又一則好聽的故事
繼《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和《聆聽父親》之後
最溫馨逗趣的作品
愛中文如癡的台灣小說家張大春,近幾年老是被問「為什麼不寫小說?卻寫詩。」熟知他的朋友都知道,因為他在重新認識一個個看似簡單、卻富含故事的中文字;而且他不是一個人重新認字,他跟著一雙剛上小學沒多久的兒女,從唐詩、老故事以及生活對話中重新學習這些字。在他眼中這些我們從小學開始一課一課地學會寫與辨認的中文字,都有來源和故事,除了表面的意思,還有歷史的故事,甚至家族自己的故事,透過兒女,成人不再是認字的權威而是快樂的識字者、讀故事人。
雖然只是幾個字 卻含藏了豐富的文化
我們的世界 都在裡面
創作履歷中難得一見的散文小品
台灣文壇最多機鋒的父子(女)對話錄
「認得幾個字」是張大春首次在台灣、香港、新馬與北美同步刊載的專欄,也是近期最受家長老師回應最多的的專欄,一篇篇認字專欄裡有著關於張大春自己與孩子們「認字」體驗的故事,可視為作家近年主持電台工作、醞釀小說題材與實驗形式,與一頭鑽進古典詩創作領域之外,日積有功的另一文體成績。我們看見辛辣、幽默與批判在作家下一代隱隱成為潛力無窮的傳家寶刀,作家自己的筆調則是更見凝鍊溫暖;沒有說教,只有靈活嵌入深厚文化軌跡的一家老頑童小頑童們的日常生活。
本書目錄
序 你認得字嗎?
恆河沙數
創造




公雞緩臭屁
城狐社鼠

對話觔斗雲
幸福
命名

淘汰
喻離
夔一足

做作
西

翻案不廢話
囉唆
櫟樹父子
達人
留名


輿圖
那個「我」



秘密





不言


橘讓詈



中国思想地图 豆瓣
作者: 熊逸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中国思想地图:老子》是青年学者熊逸“站”着读《老子》,力图“理解”而不是“颂扬”、“懂”得而不是“悟”透《老子》的一部力作,也是作者清理传统文化、梳理中国思想电的一次尝试,从“老子”开始,这一系列还将陆续推出“庄子”、“苟子”,等等。
全书以大无畏的勇气、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对《老子》一书的一切可疑之处,都作了穷追猛打式的拷问,从政治主张到生活哲学,从理论的内在矛盾到思维方式的漏洞。既不装糊涂,也不受任何名家名人的忽悠。
书中灼见叠出,妙语连珠。欲读《老予》,先读此书,一定可以让读者少走许多弯路、少受不明不白的忽悠。
孟子他说 豆瓣
作者: 熊逸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关于“熊逸说史”:希望你能够习惯这种诗经说名的方式--虽然貌似“大话”,其实却是“正说”,虽然貌似诙谐的游戏,其实却隐藏着思考的题目;虽然貌似讲古,其实却千丝万缕地关联着当下。
讲经说史,在经史之外,讲的还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在骗局和迷雾中磨练眼力的方法,还有其他种种。这套书会慢慢把国学经典一部部讲来,用最轻松的语言来解读最晦涩的思想和最费解的历中我。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想从得到轻松一乐,那这套书无疑会满足你的需要,但如果你在笑过之后还多了几分思考,并且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那样的话……
周易江湖 豆瓣
8.3 (11 个评分) 作者: 熊逸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希望你能够习惯这种讲经说史的方式—。一虽然貌似“大话”,其实却是“正说”;虽然貌似诙谐的游戏。其实却隐藏着思考的题目;虽然貌似讲古,其实却千丝万缕地关联着当下。 讲经说史,在经史之外,讲的还有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在骗局和迷雾中磨练眼力的方法,还有其他种种。这套书会慢慢把国学经典一部部讲来,用最轻松的语言来解读最晦涩的思想和最费解的历史。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想从中得到轻松一乐,那这套书无疑会满足你的需要,但如果你在笑过之后还多了几分思考,并且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那样的话……
2012年3月27日 已读
有些地方有疑點:1、《清華簡》研究推測秦人乃商人後裔,從東方來到西邊。書中寫到秦人用的是蓍草,而晉人則是用的商朝傳下來的甲骨來卜卦。2、p.179余英時先生有提過,清時學者去研究考據學,並非完全由文字獄所迫,而是明末就有的一種承襲。亮點還是不少,如p.181;柳宗元、韓愈與劉禹錫論天之辯很是有趣啊;陰陽爻就是奇偶、黑白、正反,方塊三角,與陰陽無關,陰陽的觀念是《易傳》附會的,也無五行觀念,更無關二進制;《易經》中無太極,《易傳·系辭》提出的
2012 中國 周易 國學 文化
中文解毒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陳雲 天窗出版 2008
「陳雲的書,他是出一本而我買一本,這本當然不會是例外。文筆犀利,思路清晰,把香港文化放進中國文化歷史以至國際氣候的大格局下拆解、檢視、批判、珍惜,硬手段,軟心腸,展現了知識分子的功力和氣蘊。坦白說句,陳雲,是一個令我又羡慕又妒忌的人。」馬家輝
什麼時候「驕傲」變成褒義詞?傳媒竟以「苦主」形容雷曼事件當事人?簡筆字的「發」字「發」字可以變成同一個字?本來好端端的四個字「禁喂野猴」,現在要用八個字「禁止餵飼野生猴子」;政府官員、文書都將「問責」、「增值」、「持份」、「超標」掛在口邊,幾多句官話其實唔系人話!
從英式中文至回歸後洋化赤化俗化語文大混雜,《中文解毒》為香港文癌語病解解毒。「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身為國際大都會的管治者、傳播人和教育者,負好責任,「認真識返幾句人話,寫返好啲中文先啦!」
摘自陳雲序:
『舊時香港官府重辭令,民間重口才,洋化俗化之餘,饒有本土特色。侵佔香港之初,港英謹慎言文,免傷中國人的文化自尊。一九六七年暴動之後,港府驚覺官民疏離,於是改弦易轍,轉變政策,引入一套新的公共語匯。民間則用快捷音譯或巧妙意譯,吸收巴士、T恤、冷氣、電腦、窩輪等新鮮事物,口頭也保存「有何貴幹」、「求之不得」、「唯你是問」等格式古語。
『回歸之後,由於大陸比香港更崇洋,本身也有共產用語,於是香港洋化加上大陸的洋化與赤化,變本加厲,大家衰埋一堆。香港民間也喪失語言自覺,同音錯亂(玩「食字」),懶音橫行,黐脷根粵語雄霸電台。政府亂用洋化詞,取代固有雅詞,如自我增值(進修)、邀請承投意向書(招標)與持份者(受影響人士)。洋化波及句法,污染中文,如說「我對這事有保留」(不敢苟同)、「不排除......(的可能性)」(難保、難免)。大陸用語南下香港,劣幣驅逐良幣,如領導(首長)、超標(過度)、達標(及格)、勢頭(趨勢)、高檔(貴格)、尖子(精英)等。
『當年國共混戰,南海陳公博口占打油詩:「國事丟那媽,心思亂如麻。」作者觀乎香港近年的言文,亦不得不歎曰:「文事丟那媽,筆下亂如麻。」』
2012年2月17日 已读
好書,雖然有些需要考究求證,如北方話胡化之程度;材料甚多,可自我反思;評分目前經歷了從三星到四星又退回三星之變化,一者有些常識性錯誤,如p.105洪秀全死於1864年,卻讀了1873年出版的書;二者雖有引用,卻無參考文獻,學術著作,似是而非。有些詞語,當做語言上的創新也未嘗不可,譬如說「商戰」,說明競爭之激烈程度;當然,值得反思的語言使用還是很多的,我不知很多句式是從何時開始流行起來說的,也不清楚清末的人怎麼寫、民國時的人又會怎麼寫,讀書反省吧;語言本是最基礎的東西
2012 中國 中文 文化 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