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
文学体验导引 豆瓣
Prefaces to the Experience of Literatur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莱昂内尔·特里林
译者:
余婉卉
/
张箭飞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在本书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评鉴了五十二部文学经典,如同一场精彩的文学史之旅,从古希腊戏剧家到当下,一路陪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阅读这本书,也就相当于聆听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文学教授讲授一门英语系概况课程,是一部很好的文学导读读本。
导读:
特里林逐一评鉴了这五十二部文学精品……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传统文类或陈述一种普遍的批评教条——把绳镐递给帕纳萨斯的登山者。不,他袖手旁观,绝不推逼提拉,只是随时准备向你提示前面的陡坡和岩缝。
——威廉·乔瓦诺维奇(本书出版人)
在本书里,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特里林评鉴了五十二部文学经典,如同一场精彩的文学史之旅,从古希腊戏剧家到当下,一路陪伴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博雅的智慧之一。阅读这本书,也就相当于聆听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的文学教授讲授一门英语系概况课程,是一部很好的文学导读读本。
导读:
特里林逐一评鉴了这五十二部文学精品……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传统文类或陈述一种普遍的批评教条——把绳镐递给帕纳萨斯的登山者。不,他袖手旁观,绝不推逼提拉,只是随时准备向你提示前面的陡坡和岩缝。
——威廉·乔瓦诺维奇(本书出版人)
如何读,为什么读 豆瓣
How to Read and Why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简介: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本书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导读:
他是批评界的巨人……他对文学的热忱是一种令人陶醉的麻醉剂。
——《纽约时报杂志》
读哈罗德·布鲁姆的评论……就好像在读石火电闪般的经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罗德·布鲁姆是我们时代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学批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其中。
——《卫报》
文学空间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顾嘉琛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莫里斯·布朗肖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及小说家。1955年,他出版了文学批评专著《文学空间》。在该专著中,作者通过分析马拉美、卡夫卡的作品,探讨了写作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构成文学的“力量”或者说“文学空间”是什么等理论课题,认为写作就是寻求作为“作品”的某种东西成为可能的那个时刻或那个点,文学空间就是死亡的空间。在寻求小说和评论的新途径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极限体验,即把死亡设想为“终极的绝对考验”的体验,对后来法国的意指学派、日内瓦学派和社会学批评学派等的文学批评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套盒 豆瓣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
9.5 (8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赵德明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一组涉及文学话题的随笔。作家以文学“起源于反抗情绪”为立论的出发点,对长篇小说的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提出了系统而富有创见的见解。由于作者本人即是大师级的长篇作家,因而在援引诸如塞万提斯、福楼拜、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等等一系列古今名家的上百部作品时,常能左右逢源,有感而发,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它没有一般评论文章那种臃肿、沉闷的文风,相反,文中处处是妙趣横生的寓言、比喻、幽默,常令读者忍俊不禁。作家认为“一篇评论文章本身即是一部创作,丝毫不比一部优秀小说或长诗逊色”,可以说本书正是这一见解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豆瓣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
9.3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柄谷行人
译者:
赵京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并非学院派式的文学史专著,而是理论批评随笔的结集。1980年出版之后,至今已再版25次,成为后现代批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来剖解现性,分别探讨“风景”、“内心”“自白”、“病态”、“儿童”及“叙述方法”等日本现代文学独有特性的形成过程,挖掘文学现代性的起源提示现代文学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共生关系。
现代文学一旦确立了自身,其起源便被忘却。忘却的结果就使得人们相信这一文学的基本观念具有历史普遍性,这一普遍性也就获得了不证自明的霸权地位,由此排斥任何“非现代性”的事物,对任何前现代的事物进行肆意的分割、颠倒和重组。
现代文学一旦确立了自身,其起源便被忘却。忘却的结果就使得人们相信这一文学的基本观念具有历史普遍性,这一普遍性也就获得了不证自明的霸权地位,由此排斥任何“非现代性”的事物,对任何前现代的事物进行肆意的分割、颠倒和重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 豆瓣
作者:
王晓明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 11
作为一种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本书系统汇集了1980年代至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集中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水准和最新向度。所选论文均经过严格筛选,内中既有关于晚清小说、五四文学传统、“十七年文学”等命题的重新评价,也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当代文学的潜在写作”等论题的全面观照,既有文学内部问题,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文类及文学翻译、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审视,也有文学与社会、文学与都市、文学与其他媒体的关系等问题的阐释,既有对鲁迅、茅盾、曹禺等大家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家》、《骆驼祥子》、《白毛女》等名作的精细分析。从单篇看,各论文立论严谨、新鲜,极具思想性和冲击力,而荟萃成书从整体看,则基本包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和体式,足以学科方法论上给人以充分的启迪和感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 豆瓣
作者:
王晓明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 10
内容提要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系统地汇聚了八十年代以来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由三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为第一卷,分四辑收录22
篇文章。第一辑为总论部分,计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观念、研
究范畴、重要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概念;第二、三辑研究了清末民初和五
四两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思潮流变;第四辑为鲁迅研究专辑,集中
展示了在鲁迅的小说、散文、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后期思想研究等方面
的成果。
本书为编选本文学史论著作,系统地汇聚了八十年代以来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由三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为第一卷,分四辑收录22
篇文章。第一辑为总论部分,计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观念、研
究范畴、重要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概念;第二、三辑研究了清末民初和五
四两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思潮流变;第四辑为鲁迅研究专辑,集中
展示了在鲁迅的小说、散文、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后期思想研究等方面
的成果。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豆瓣
9.6 (5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读诗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Reading Poetry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王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读诗的最佳方法,是把它当诗来读。诗歌批评家们经常这样告诫读者,他们略带尴尬和气愤地重复这句老生常谈,并竭力维护这句话朴素到简陋的庄严,让它在真理和废话之间不断地经受考验。这是因为,诗歌在太多的时候被比喻成其他东西: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它拥有强大影响力的表现,是诗让类似的比喻成为可能。然而,赫尔墨斯的飞行总有其变幻莫测的一面,最终让只相信上述比喻的人无法把捉。这是因为,诗的高强度语言会轻易跃过理论诠释的视野,并让各种批评理论自身内置的基本逻辑显得机械,容易磨损,缺乏跨时代作战的能力。感染人类千百年的诗篇很多,仍坚持把几个诗歌手法看作所谓后现代现象的人已经不多了。
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双志
/
苏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本雅明的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上所耗费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装载的哲思,从谋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体现。原本在文学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克时代德意志悲苦剧,在他笔下却勾连起了西方自古典经中世纪而至他所处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学史、宗教史。笔墨既驰骋古今,释义则不落窠臼。哲学式批评的角度在文学研究内部屡破藩篱,而在广义文化研究层面更让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费解之名仍在,独创魅力不减。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豆瓣
作者:
Walter Benjamin
Suhrkamp Verlag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