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學
人生的三路向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0 - 1
如果你是忧虑的,如果你是困惑的,如果你是迷茫的,如果你是恐惧的,《人生的三路向》能够帮助你和你的心灵强大起来。
本书是对梁漱溟关于宗教、道德与人生问题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由梁漱溟先生的哲嗣梁培宽先生亲自辑录审定。
《人生的三路向》是梁漱溟先生实践的结果,是他关于人生问题的最终思考。他对人生本质的做了透彻的分析,提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并对世人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进行综合分析,洞若观火,直指世人万象。梁先生系统讲述了他所选择的人生观:活在当下,一任直觉。这是对儒家思想汲取又反哺的结论,也是针对中国人今日惶惶不可终日生活状态的点醒。
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毕生追寻人生的真味。他对人性生动立体的剖析和对人生全面透彻的解读,无不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卓绝智慧;他自由无束缚的思想和开豁通达的人生观,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给今天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中国文化的命运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2011年8月23日 已读
2011年8月23日 评论 美麗新世界 - 梁先生在《中國民族性的缺點》一文中提到,中國人最為人所嚴重指斥者,有如: (一)不講公德、缺乏國家觀點、自私心重; (二)缺乏紀律習慣、公共場所沒有秩序; (三)缺乏組織能力,如一盤散沙; (四)好徇人情,缺乏法治精神。 *************************************************************** 以上幾點,在當下中國,除了國家意識已經明顯的增強之外,其他所提之缺點或多或少都尚且存在。組織能力在社會上,因經濟的成長,私營企業的增多,得以一定程度的增強,在大中學組織中,因社團活動的展開,校規一定程度上的規範,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強。而不講公德、自私、沒有公共秩序、徇人情及缺乏法治精神這些缺點,在當下社會,自文化大革命徹底失敗之後,依然顯著的存在著。經濟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還使這些缺點更加暴露無遺。
2011 中國 文化 新儒學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出世入世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内容简介:梁漱溟是著名学者,也是关注人生的思想家,《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选编了他广有影响的深入浅出的作品,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对于广大读者积极正确地对待随时遇到的问题,给予哲理上的解释。它对于人们理解生活,快乐生活,得到生活的信心与智慧,都有类似于教科书的作用。
乡村建设理论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人心与人生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从人生(人类生活)来讲人生,又从人心谈论人生,是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好教材。此书揭示了人心实际是资借于社会交往而发展起来,同时,人的社会亦即建筑于人心之上,并且随着社会形态构造的历史发展而人心也自会有它的发展史。作者援引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就人与自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引申论述整个人类从故至今的演化史。继而,作者就宗教与人生、道德——人生的实践的命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诸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易被忽视的方面,阐发了汉代循吏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魏晋士风的演变同传统儒、道思想的复杂关系,并在此背景之下,重点论述了明清以来商人阶层兴起的渐变过程。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豆瓣
我生有涯願無盡 : 記先君梁漱溟
作者: 梁培恕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 4
梁漱溟(1893-1988),现代中国的伟大儒家,他的人格与思想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他的历史影响注定悠远绵长。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梁漱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本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
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更足以与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本书是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追述其父的文录。在作者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梁漱溟先生其披沥此心艰难跋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豆瓣
作者: 唐君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乃唐君毅先生通论中国文化之佳构。唐氏以西方文化思想中之异于中国者为背景,借引申中国哲学之智能,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神髓予以宏观描述,亦析疏百年来中西文化之纠结,并昭示中国文化末来之远景,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故自《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所含义理之深远,并连及问题之丰富,而于富启发性言,唐氏亦自觉此书有优于前此著述者。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豆瓣
作者: 唐君毅 2006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为唐君毅先生晚年绝唱,初版于1977年。其熔铸中西印三大思想系统于一炉,总摄知识、伦理、宗教诸论题,而最终导归于心灵和生命的超越。本书紧扣人生体验和道德反省这一基本主旨,深刻透视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论意义。
哲学概论(上下) 豆瓣
作者: 唐君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 10
唐先生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之巨匠,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概论》,为当代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规模最宏大的哲学介绍书。本书内容广泛,在哲学问题上包括逻辑、知识论、形上学、价值论及文化哲学各大范畴,且具世界性视野,讨论领域横跨古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沽大传统,其视角之阔,关怀之广,兼思考之精,可说前无古人。
在每一哲学问题的讨论中,唐先生均详举诸家观点,仔细辨析,然后再作整体探讨,深入各个哲学家的心灵世界,发现其哲学理念之根源,以见诸家学说同中有异,异中之同,使不同之哲学心灵得以各归其位,不致对立而无归;特别在人生价值之问题上,最后历尽古今中外各大哲之思想后,方更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粹所在。故此书不独为提供各种哲学知识之书,亦为会通不同哲学心灵、提供高层次哲学智能的巨著。读者浸淫其中,当得无穷启发。
人生之体验续编 豆瓣
作者: 唐君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9
本书是唐君毅先生名作《人生之体验》的续编。不同于前书着眼于对人生向上性理想之肯定,该续编则反观人生历程中那些妨碍理想实现的各种艰难、罪恶与悲剧,要求众从应随时警惕、反省,以斩断那些人生途程上的荆棘,使人从烦恼、痛苦、罪恶的深渊中超拔出来,以归于人生的正道。文中不只显示了理想主义之精神,更体现了作者深邃之人文底蕴。
青年与学问 豆瓣
作者: 唐君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9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共同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时期所作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之文章结集,作者希望藉此为契机,使青年发愤求学,以提升人生、开拓中国文化之前途。其中亦含作者之个人体悟,道理虽浅显,境界去极深广,时感新鲜意味。本书问世以来极受海内外各界广泛推崇。
政道与治道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7
《政道与治道》同《历史哲学》成一经一纬之关系,以十章篇幅将《历史哲学》中未能系统化的思问疏通成严整的哲学体系,并予以进一步的提升,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力振孔孟学脉,以见内圣外王之教之规模,且承之而进一步,以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事功与科学之问题。”本书作为“新外王三书”之一,弁宗三先生深味时代剧变之痛感,综合参照东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秉性以及发展轨迹,讨论了儒家的德化的治道,对中国现代化以及科学民主等亦予以反思,多处从思想深处默合其后知识界关注的诸多急切问题。
心体与性体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宋明儒学作为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后又被称为“新儒学”。相对于先秦开创期的儒学,宋明儒学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又何以谓之“新”,它对儒学的发展理路与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而此600年中诸家诸派的学术个性及其与第一期儒学的承续关系又是怎样?如此等等,都是学术思想史研 究的大问题,也是研究宋明儒学的一些最基本问题。当代新儒家大师牟宗三先生在代表作《心体与性体》中,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睿见卓识,在以上诸方面都有精当的判释与论述,并在研究形态与研究方法上树立了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典范,而这本煌煌一百多万字的巨著,亦被视为研究中国哲学、宋明儒学的经典之作。
泰和宜山会语 豆瓣
作者: 马一浮 1998
《泰和宜山会语》是《泰和会语》和《宜山会语》的合集。“会语”的意思是讲学聚会中说的话。时值日寇侵华,浙大辗转南迁,经过浙江泰和以及广西宜山,马先生在两地为浙大师生各做了一次演讲,《泰和宜山会语》就是这两次演讲的讲稿。两次演讲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宋明理学家所探讨的心性义理之学。
尔雅台答问 豆瓣
作者: 马一浮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 10
本书收录了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学期间答复院内、院外学者的书信,以及平时对学生的示语和批语,是先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正编、续编、补编三部分,论及书院教育的性质和特色,对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治学方法,从中可窥见其“因材施教,随机指点”的教育原则。学界认为“以书札论学者殆无过于朱熹、陆九渊。今日尚持此传统,而文字之美,内容之纯,先生之《尔雅台答问》可上比朱、陆诸大儒而毫无愧色者。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豆瓣
作者: 唐君毅 三民書局 2004
唐君毅先生是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超然客觀的態度,針對國人失卻文化主體性、否定自我價值根源性等現象發出警語,期盼時人能在求新求變的思潮裡,與傳承智慧的保守中尋求平衡的發展。在本書中,唐君毅先生以儒家關懷社會之用心,提點世人省悟中華文化臻至美善之理想與價值,企圖打破忘本求外之迷思,重建民族之自信心。本書〈中國文化與世界〉一文是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張君勱先生與唐君毅先生四人對西方人士之共同宣言,文中釐清了西方人士對中國文化與學術的誤解,並藉此傳達正確之認識與其應得之定位,是研究中國思想與新儒家不可不讀的首要文獻。
中國哲學十九講 豆瓣
作者: 牟宗三 臺灣學生書局 1983 - 10
本書是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作者以其卓越的識見和謹嚴的思辨,在準確把握哲學原典的基礎上,對儒、佛、道等中國哲學史上各家學派思想作系統的詮解。全書雖重在討論傳統哲學,但卻能以現代哲學的理念進行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