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不分东西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闾丘露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和条分缕析,理性梳理从专业媒体到民间声音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中国和世界在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与错位,以及这错位背后所折射的中国从政府到民间的思维范式。
作者从新闻谈起,但不囿于新闻领域,更在书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呼唤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理性的大国心态,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胸怀和视野来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揭开真相 豆瓣
作者: 谢春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 2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什么在决定新闻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甘斯/著 译者: 石琳 / 李红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什么在决定新闻: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及周刊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媒介社会学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将丰富的社区研究传统与经验,带入全国媒体的新闻室当中;借助横跨十年时间、对四家主要电视网与新闻杂志的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所得的经验材料,浓墨重 彩地勾勒出新闻业黄金时期的大事件,以及精英媒体通过微观实践建构国家与社会图景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对于新闻生产的“包罗万象”的解释。三十年来,该书是几代研究媒介社会学的学者的必读之作。
笔底波澜 豆瓣
作者: 傅国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系傅国涌先生新著,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中国言论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从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反独裁斗争中,用言论的武器与晚清政府、国民党反对派做斗争的艰辛历程。
热言时代 豆瓣
作者: 李文凯 2006 - 6
本书收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近年来发表的时评文章122篇,议题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呈现了在历史转型的当下,媒体通过自省和努力,可以给时事评论(或曰“文人论政”)带来多大的空间,以及可能企及的高度。

目前南方都市报的时评,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而设置生长的――中国与中国人,正处在百余年未绝的历史大转型努力之中……在这个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方向、所获得的进展、所遭遇的困顿、所影响的命运,是我们评论所要紧密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这看似有些宏大拔高的命题,其实正是中国现状下媒体的自觉。

本书所选取的时评文章,都反映了时下社会新闻的热点和焦点,视角独到,观点鲜明,论说理性,见解深刻,言辞犀利,可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写作时事评论文章的范本,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参考佳作,作为高中学生写作论文的最佳读本。
舒立对话 豆瓣
作者: 胡舒立 / 王烁 主编 2011 - 2
《舒立对话:未来十年,世界是谁的游戏》是一部有关过去10年(主要为2008~2010年)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和话题的采访合集。胡舒立女士现任财新传媒集团总发行人兼总编辑、《新世纪》周刊总编辑和《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她不仅是中国财经传媒领域的超重量级人物,在国际上同样享有盛誉,被美国的《纽约时报》评为中国最强有力的财经媒体主编。
《舒立对话:未来十年,世界是谁的游戏》中的采访对象既有各国政府要员,也有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等,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力量和最活跃的经济体。这种权威媒体与各领域的权威人士的高端对话,对读者而言,是难得的思想盛宴,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培养大局观和掌控个人财富的高端智囊书。
记者如何专业 豆瓣
作者: 张志安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 11
记录或影响,监督或启蒙,悲悯或专业……中国最优秀的深度报道从业者在卓越的新闻实践背后呈现出不同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本书试图纵向回望改革开以来深度报道的发展路径及功能嬗变,横向呈现由个体、组织、行业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元职业意识,并由此折射出转型社会新闻业独特的行为景观和思想脉络。
全书分为“启蒙的回响”“监督的困境”“调查的逻辑”“记录的策略”“职业的追问”“支援的力量”等六个篇章。既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领深度报道实践的《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江艺平,又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凤凰周刊》主笔邓飞、《三联生活周刊》李菁;既有擅长调查报道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编导曲长缨、《新闻周刊》主笔唐建光,又有极富特稿写作才华的《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南香红;既有在不同层面上非常“另类”的新华社名记者朱玉、《财经》资深记者何华峰,还有以不同方式支援调查记者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展江教授、公益律师浦志强先生,等。
相信这些深度报道精英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他们从事新闻实践的勇气、智慧和策略,更是他们推动公共利益的理念、价值与精神。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 豆瓣
作者: 郭春敏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对《南方人物周刊》五年来采访业务的一个小结,把这些年来的各类人物报道从内容和文本上做个梳理。作者按写作体例的不同,各选了3~5篇范文,先附作品,然后是作者的采访笔记,着重从选题的产生,其新闻价值、采访技巧和写作文本等角度来分析一篇人物报道是如何产生,怎样才能做到更好,你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顶级的人物记者,是一本优秀的传媒类工具书。
报道如何深入 豆瓣
作者: 张志安 南方日报 2006 - 8
《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一书:深度的精英访谈、经典的案例分析、实用的操作手册,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既给深度报道从业者提升报道技能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也给新闻传播研究者把握新闻实践前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豆瓣
7.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新闻自由委员会 译者: 展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旧闻中国 豆瓣
作者: 苟骅//陈文定//南岛 2012 - 1
《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内容简介:60年前,国共数百万大军对垒,大江南北烽烟四起,国内外政治势力纠缠博弈,人民政权在阵痛中孕育新生,60年后,南方都市报一群编辑记者在旧闻中翻新,还原扣人心弦且气势磅礴的"建国大业",细节是如此真实而细腻。“旧闻”不旧,它仍是现实之“镜”。
News That Matters 豆瓣
作者: Shanto Iyengar / Donald R. Kind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News That Matters does matter, because it demonstrates conclusively that television newscasts powerfully affect opinion. . . . All that follows, whether it supports, modifies, or challenges their conclusions, will have to begin here."--Aaron Wildavsky, The Public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methodological integrity and richness, News That Matters is likely to be regarded as an impressive, possibliy grounbreaking work."--Neil Postma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 Invention of News: How the World Came to Know About Itself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Andrew Pettegre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3 其它标题: The Invention of News
The extraordinary history of news and its dissemination, from medieval pilgrim tales to the birth of the newspaper

Long before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let alone the availability of a daily newspaper, people desired to be informed. In the pre-industrial era news was gathered and shared through conversation and gossip, civic ceremony, celebration, sermons, and proclamations. The age of print brought pamphlets, edicts, ballads, journals, and the first news-sheets, expanding the news community from local to worldwide.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tracks the history of news in ten countries over the course of four centuries. It evaluates the unexpected variety of ways in which information was transmitted in the premodern world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expanding news media on contemporary events and the lives of an ever-more-informed public.
 
Andrew Pettegree investigates who controlled the news and who reported it; the use of news as a tool of political protest and religious reform; issues of privacy and titillation; the persistent need for news to be current and journalists trustworthy; and people’s changed sense of themselves as they experienced newly opened windows on the world. By the clos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ettegree concludes, transmission of news had become so efficient and widespread that European citizens—now aware of wars, revolutions, crime, disasters, scandals, and other events—were poised to emerge as actors in the great events unfolding around them.
新闻的发明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ews: How the World Came to Know About Itself
作者: [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译者: 董俊祺 / 童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