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不可思议的幸福列车 (2006) 豆瓣
旅の贈りもの 0:00発
导演: 原田昌樹 演员: 德永英明 / 櫻井淳子
其它标题: 旅の贈りもの 0:00発 / Tabi No Okurimono 0:00 Hatsu
一輛神秘不思議的火車,每到偶數月的第三個星期五的深夜零時零分,就會從大阪車站出發;而目的地,不可知。
許許多多的年輕男女抱著對未知旅程的新鮮感,擠進了熱鬧的車廂裡。同時,懷著各自煩惱的男女五人,也坐進了這節車廂中。
隔天清晨,列車抵達風町。那是個平凡無奇的鄉下小村莊,只有孤零零的車站佇立著。
在炫目的陽光與陣雨聲般的蟬聲中,旅人們下了車。沒有任何人安排了行程,大家都只是默默地在小道上走著,不知為何地在小道上走著。那風景不甚突出,只是個看來安靜的老村莊,有著暖暖的清爽的風。路人帶著微笑交談著。在溫柔的、令人感覺熟悉的風景裡前進著。不久,在眼前出現廣闊的藍色海水,和堆著石頭的防波堤。
撞見男友偷吃的辦公室女郎、相約網路自殺卻因意外遲到而未能成功的女高中生、看似愉快開朗的神祕追星夢女孩、既失去事業也失去家人尊重的中年男子、為退休夫妻生活汲汲營營卻痛失愛妻的老人…
五個失意的旅人,在這個看似平凡卻圍繞著神秘氛圍的奇異小鎮裡,等著他們的會是怎麼樣的相遇?不期而遇的邂遘、陌生人的溫情…將如何治癒他們心中的傷痛?改變他們往後的人生?
由日本國民歌手德永英明跨足電影領銜主演,鄰家女孩新秀多歧川華子與櫻井淳子,大淹秀治聯合演出。
搭车去柏林 (2010) 豆瓣
9.1 (59 个评分) 导演: 谷岳 / 刘畅 演员: 谷岳 / 刘畅
美籍青年谷岳(谷岳 Kyle Johnson )早年辞去在美国金融公司的工作之后,就一直是一名四处周游的旅人。在结识现任德国女友伊卡之后,谷岳便想通过一次从北京到柏林搭车的长途苦旅来表达对女友的爱。中国青年纪录片导演刘畅(刘畅)被谷岳的想法深深吸引,两人便结伴开始了这 次充满刺激的惊险旅程。2009年,两人从北京出发,全程基本全部通过招手搭车的方式逐渐向德国柏林前行。他们的旅途不仅充满了惊险,更充满了途径的各国友人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而当他们终于到达柏林的时候,他们竟然通过十分意外的情形与伊卡重逢。
纪录片同名著作《搭车去柏林》也于2011年出版。
千年一叹 豆瓣
7.3 (33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作家出版社 2002 - 10
余秋雨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大型跨国采访报道活动——“千禧之旅”,过程中所写的日记及散文在国内外多家报纸同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千年一叹》即为这些文章的结集,记录了作者随“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长沙这个鬼地方 豆瓣
作者: 范宁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长沙城市文化历史、消费攻略类型的书

书中,作者竟然用了很长沙方言,读起来也还亲切。读这本书,有一些亲切,有一些新鲜,有一些向往,原来长沙还有这么多内容我不了解的!
比如说吧,长沙的老街,挺有意思的。书中描述,这些老街都是“亲戚”,它分为数字家族(一元里、二马里……)、方位家族(铁佛东街、民主西街……)、颜色家族(红墙巷、黄泥街……)五行家族(金线街、木牌楼、……)五金家族(金沙里、银盆岭、……),这里面的老街,我有百分之九十都没去过。特别是里面提到的同仁里8-13号,让我非常有兴趣。8-13号是吉祥巷同仁里的主要建筑。1938年“文夕大火”把旅行社烧得剩下三幢较完好的房屋(即现在的同仁里八、九、十号房)。有机会一定会看看!
又如“老口子”。这个词,我一直都不太明白。文中说,北正街以其丰美地道的长沙辣菜养活了一批鲜明火爆的“老口子”。什么是老口子呢,作者说,该是过去某个长沙人将他夸张的个性发扬到极致而生造的古怪词汇。长沙人讲话有夸张的传统,连形容都不肯规规矩矩。形容一个人的世俗和地道自然不会轻描淡写,所以一句“老口子”。他们置身市井生活,习惯粗野泼辣的张扬。他们既造作收敛,又火爆异常。他们眼睛明朗灵活,耳朵极圆干脆。最主要是他们嘴外攘强敌,内成家主,尝遍长沙小吃。从他们身上,见证了长沙生活的自在、逍遥!
这里面的图片也拍的挺美的,加上细腻的文字,突然醒悟,自己生活在长沙这个非常文化,非常“小资”的地方,其实是一种幸福啊!比如说,它的文化娱乐吧,像汉代定王台、贾谊故居,唐五代的园林寺庙,宋代的书院,明代的王府城阁,还有,古井、古墓、古街、古巷,历史典故,名人诗赋,民间传说,俚语童谣,尽在其中;又如,风光带,步行街,著名歌厅,特色酒吧;名肴佳菜,风味小吃。都是相当吸引人的。长沙既是一幅气韵生动的文人画,又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生活长卷。
我觉得,想了解长沙的他乡游客,可以从这本书里开始接近长沙。它虽不是长沙的全部,但却是你走进长沙的一个最好的入口,它可让你直接触摸到长沙的灵气所在。而对于老长沙,甚至长沙本地人,你会为作者如此细致的观察、全面的体验、深刻的感悟叹服。
喜欢和想了解长沙的人可以看看这本《长沙这个鬼地方》.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門外漢的京都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遠流出版 2006 - 2
「每次得知有朋友要出遠門,將去的城鎮倘我曾經玩過,我總是很多事的想寫下兩三頁紙,上面記著我覺得他應該去玩去看去吃的地點,讓他帶著上路。……


「我當然也一直想把京都的好玩地點寫在紙上給朋友。這個念頭已有很多年了。一開始我大約會寫下:◎石土屏小路◎宇治川兩岸。沿著川散步,最富閒情。川北岸的「宇治上神社」與南岸的「平等院」不妨只用來當作散步中某一轉折時的點景可也。◎「綿熊蒲鉾店」的甜不辣,如同在台灣所吃之口味,而更勝。◎「茂庵」。開在吉田山頂的木屋式咖啡館。幾次之後,愈寫愈多,如此愈發不易只是兩三張紙了。最後,索性寫成一本小書算了。


「但我仍然希望它像兩三頁紙那樣的隨便、那樣的輕巧、那樣的簡略,以及,那樣的像寫給熟朋友的、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自在。不知道容不容易做到。」──〈何以寫此書〉



********************


一九八三年,二十啷噹的他,推開纔溫熱的copywriter文案,站起身來,舉步出發。

從此再也不曾停下。


幾十年了。

他,總是在晃蕩。

在台灣,在日本,在香港。

從理想的下午漫晃到小食的夜宵,

從西湖的曉風殘月浪蕩去紐約的街巷大道。


他,是六○年代波希米亞的孑遺,

是真正嬉皮精神的延續,

更是浸潤晚明風流的古人在今。


這次,他晃蕩到千年的京都。

他說他是門外漢,

略略一望,

卻盡是巷內人不見的風物景。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豆瓣 Eggplant.place
6.8 (4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豆瓣
作者: 山本敏晴 译者: 米雅 天下雜誌 2007 - 4
一個簡單的提問,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再靠近幸福一點點…
聽聽孩子,問問自己: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本書作者山本敏晴先生對柬埔寨的孩子提問:「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並且請他們畫在圖畫紙上。有的孩子的答案是「家」,家裡務農的孩子回答是「牛」,也有孩子驕傲的回答是「國家」,或是珍貴的文化遺跡。這些孩子所珍視的東西,對台灣的小孩而言,具有何種意義?從鮮豔欲滴的野花、賴以維生的牲口、每天相處的家人,到世界和平的願望,有些東西看似微不足道,有些東西卻又視野廣闊得超過我們的想像。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孩子們的回答,或許會讓我們憶起某些看似平凡卻重要的東西,以及簡單事物所蘊含的喜樂,以本書為討論的起點,讓我們也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吧。
本書裡孩子的答案反應出各種不同的生命經驗,其中有些出人意料的回答,他們說最重要的就是「中止戰爭」或「剷除地雷」,書中穿插了當地的戰爭紀實照片,以及孩子用蠟筆畫出的戰爭場景。雖然照片中的孩子對訪問者報以燦爛的微笑,但拄著柺杖的小小身影,提醒著我們,戰爭在他們身上、心裡留下的傷痕,就像是他們用塗鴉表現的戰爭場面一般,清晰可見。在此同時,孩子甜美的笑容和真摯的話語,讓人產生一種信念:正因為過去沉重的生命體驗,這些孩子絕不會輕易忘記──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如果我們知道,這朵花是那個帶著羞赧神情小孩的寶物,那我們就不會任意摘下它;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宗教或文化,是很多小孩虔誠的信仰,我們就會好好尊重它;如果我們知道,家人是無數孩子最重視且唯一的存在,那人們就不會掀起戰爭、互相殘殺。如果大家對彼此的認識能多一些,世界或許就會很不一樣。
書的結尾把孩子們最重要的東西並置──汽車、牛車、植物、動物、漂亮的衣服等,每個孩子最重要的東西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身邊都有親愛的家人和朋友,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存在。在美麗而沉靜的柬埔寨暮色中,作者緩緩道出他衷心的期盼:如果大家都能尊重彼此最重要的東西,那麼有一天,所有的人,一定都能得到幸福。
讓孩子吃驚的教育方式
一談到上課的手法,山本興致勃勃地說明,「一開始我們先請小朋友不記名的畫一張圖,題目是『你最重要的東西』,」然後給小朋友看其他國家小朋友的作品,「日本的小朋友都很吃驚,」因為日本小朋友畫的是電動玩具之類的,其他國家小朋友有的畫食物、有的畫戰爭。
達到「讓小朋友吃驚」的目的之後,山本或是山本培訓出來的講師,就會放相關內容的三分鐘影片給小朋友看,然後告訴小朋友們,其實幫助弱者的不只是電視裡的鹹蛋超人之類的英雄,在現實社會也有「正義的伙伴」,就是「國際協力師」,告訴小朋友們這個職業就像警察、消防隊員一樣是幫助別人的職業。
接著,山本告訴小朋友,即使不當國際協力師,也能成為「正義的伙伴」的另外兩個方法,其一是在選擇就業時,考慮一下這家公司是否用環保的原料及方式生產產品?其二是,今天在回家的路上,如果到超商買東西,注意看看商品包裝有沒有各種環保的標誌(此時會打出幻燈片,介紹小朋友認識各種各樣的環保標誌),做一個賢明的消費者。
最後山本會讓小朋友帶一張其他小朋友的畫回家,請他們貼在自己的房間牆壁上,想一想「每個人重要的東西都不一樣」這件事。
「我不喜歡用道德、倫理這些硬梆梆的字眼,我選擇『正義的伙伴』這個說法,並用電視上一些超人偶像介紹『國際協力師』的工作,就是不想強迫小孩子,只是提醒他們眼光看世界,長大以後能多想一下回饋社會,而不是只想著考上一流大學、進大企業、賺大錢,」三分之一時間穿醫袍看病的山本,目標遠大卻很務實。
專家推薦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讓孩子看到每個人心中認為最重要的事很不一樣,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想法。」──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作者藉由提問『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溫柔地以兒童發展階段之思考為中心,勾勒出對兒童自我認同、世界觀與生命教育所要傳達的美好價值觀,也讓人類思索『戰爭』對兒童生活世界的影響。」 ──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召集人 吳銀玉
「山本敏晴鏡頭下的一張張笑臉帶出一個又一個純真的回答,那些回答裡隱藏著家庭溫暖的愛,也透露著坎坷的歷史與嚴苛的國家情勢帶給孩童的不安。……這樣的一個問句,單純又細膩的『催逼』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停格幾秒鐘,去正視自己、甚至是超越國界的人心需要。」         ──國立靜宜大學日文系講師 米雅
东西莫辨逛欧洲 豆瓣
Neither Here nor There: Travels in Europe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林俦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比尔•布莱森曾于七十年代初期背着行囊横越欧洲, 二十年多之后,这位因《万物简史》和《“小不列颠”札记》而声名鹊起的畅销书作家,决定再一次经历他在青春岁月中所走过的旅途——于是他背起行囊,带上旧地图和旅行指南以及一份被二十多年的成人经验磨得像刀般锋利的尖刻机智,从奥斯陆出发到达欧陆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再一路经过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丹麦、瑞典、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最后抵达雄踞亚欧大陆的伊斯坦布尔。这段旅程成就了本书《东西莫辨逛欧洲》,也成为了比尔•布莱森的扛鼎之作。
书中,布莱森以他坦白得几近残酷、而且幽默绝顶的旅行者之眼,呈现出一个别样的欧陆世界。尽管他的文字风趣横生甚至有些粗俗,甚至丝毫不掩饰行程中的尴尬和低落——他眼里的欧洲一点儿也不完美,瑞典小镇的冬天冷清得要命;意大利极其吝啬出钱维护博物馆;奥地利人民完全忘了二战的血债;瑞士小城昂贵而没意思;南斯拉夫穷得揭不开锅;土耳其太脏太乱……可是他笔下的旅程却又如此令人神往,对布莱森而言,旅行的乐趣远远不止在每处名胜上打钩签到,而是在于陌生的城市、陌生人、陌生的语言所带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穿插文中记述的另外一段旅程,是他年轻时跟一个性格独特的朋友行历欧洲的纪录,时隔二十多年,虽然他字里行间偶尔也会缅怀旧事,但更多时候仍有孩子气的固执,让人发觉平凡事物和激动人心的东西之间,所差的只是好奇的眼光而已。
本书配有多幅精美照片。
东京VS京都 豆瓣
作者: 肉拉 著 山东画报 2011 - 2
东京与京都,两个对比鲜明的城市,想一次体验其不同风情其实很容易,由于飞行时间都很短,因此感觉就像去远足,轻易即能出发的小旅行。东京,缤纷多彩,节奏进行之快而令人目不暇给;京都,千年之都,最具日本味的地方。将东京、京都两座城市两两相较,以另一种观点切入,同时欣赏二者的优点,发掘独特的一面。
△ 作者以插画的方式比较东京与京都的特色,介绍其地标、车站、大学、寺庙、购物、味蕾……
△ 文字有趣、手绘图片活泼生动。
△ 旅游信息详列网址、营业时间、门票、交通……按图索骥玩东京与京都没烦恼。
△ 独具个人特色的插画式地图,方便读者辨识其地理位置。跨页排版,可一目了然东京与京都的不同
东京,其影响力和魅力自不必多言,缤纷多彩,令无数人向往。
京都,一座在日本国最具日本味的城市,就连观光推广海报都会用“日本有京都真好”这么自负的标语来说明它的魅力。
东京迷觉得京都只有神社寺院,看多了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即便是有着日本美食齐聚京都的美名……
在京都迷眼中,东京只有高楼大厦,没什么文化内涵,即使给人国际化、流行的观感,但是相较于保留日本原味、讲究质感的京都而言,华丽的东京得到的评语总是有点表面。
但我觉得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一面,应同时欣赏二者的优点,无视缺点。
東京‧裏風景 豆瓣
作者: 蒼井夏樹 晴天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0
關於日本,除了旅遊和日文雜誌,我們還可以有更親切的想像。關於日本,除了旅遊和日文雜誌,我們還可以有更親切的想像。想像一位住在東京的朋友,具有廣告人的敏銳眼光,正在早稻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修「感性工學」,平日喜愛走走逛逛,觀察日本消費趨勢與設計美學,從南到北探訪設計師、創作者、行銷人員的創意來源,並且樂於分享。
這位朋友為自己的東京生活所下的註腳是:夏目坂,靜靜生活;小石川,聽風的詩。著迷老東西,發現新況味。漫遊神樂坂石坂小路,探訪安藤忠雄和伊東豐雄的最新建築,深入岩崎知弘美術館的寧靜世界,在地鐵、電車上和宮崎葵、島耕作相遇,瀏覽日本療癒系商品排行榜…… 《東京?裏風景》是一個以日本建築、設計、創意、美學、人文生活為主題的新書系。
蒼井夏樹將她在日本生活所見、所體驗,以及採訪和思考的第一手資訊,不定期介紹給國內讀者,提供最新、最受注目的日本風格動態,並傳達各種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首期以「日本美意識--侘び 寂び素樸精神」為主題,例舉經典建築、關西職人和設計師商品,探索日本美學中「侘び.寂び」(Wabi-Sabi)淡泊隨緣的意境。
此外,還包括介紹當季設計展、藝術季的「calendar」;發現東京新建築、新景點、新潮流的「新注目」;有別於傳統觀光行程的「小旅行」;走訪日本各地美術館或作家故鄉的「裏風景」;分析企業跨界藝術個案的「俳句腦」;解讀日本消費趨勢與創新情報的「微時流」;蒐集創意行銷個案與服務新點子的「找創意」;以及分享東京生活小確幸的「過生活」等精彩單元。工作與生活的創意藍圖,就從《東京?裏風景》開始。
Country Driving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8.4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Harper 2010 - 2
From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Oracle Bones and River Town comes the final book in his award-winning trilogy, on the human side of the economic revolution in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01, Peter Hessler, the longtime Beijing correspondent for The New Yorker , acquired his Chinese driver's license. For the next seven years, he traveled the country, tracking how the automobile and improved roads were transforming China. Hessler writes movingly of the average people—farmers,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s—who have reshaped the nation during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periods in its modern history. Country Driving begins with Hessler's 7,000-mile trip across northern China, following the Great Wall,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to the Tibetan plateau. He investigates a historically important rural region being abandoned, as young people migrate to jobs in the southeast. Next Hessler spends six years in Sancha, a small farming village in the mountains north of Beijing, which changes dramatically after the local road is paved and the capital's auto boom brings new tourism. Finally, he turns his attention to urban China, researching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two years in Lishui, a small southeastern city where officials hope that a new government-built expressway will transform a farm region into a major industrial center. Peter Hessler, wh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alls "one of the Western world's most thoughtful writers on modern China," deftly illuminates the vast, shifting landscape of a traditionally rural nation that, having once built walls against foreigners, is now building roads and factory towns that look to the outside world.
甲骨文 豆瓣 Goodreads
9.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盧秋瑩 久周出版 2007 - 5
一個生長於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於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誌》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誌》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裡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裡,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裡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遊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於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範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艷,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阿拉斯加之死 豆瓣
作者: 強.克拉庫爾 译者: 莊安祺 天下文化 1998 - 1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週

真實故事

一個甫以優異成績自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為何放棄一切四處漂泊?為何無聲殞落於阿拉斯加的曠野中?為了逃離沉重的家庭桎梏?為了躲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抑或為了探索心靈的原鄉﹑追尋生命中的美與孤寂?藉由他留下的謎樣日記﹑書本及信件,作者追溯這名青年的尋夢之旅,試圖解開這些疑問......

撼動生命的真人真事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100週

1992年阿拉斯加山脈北緣,一部廢棄的舊巴士裡,傳來陣陣屍臭。睡袋裡裹著一個年輕人,身旁散落幾本書、和一本簡短如謎的日記,他究竟是誰?為什麼死在荒野之中?在孤寂而寒冷的阿拉斯加,他在追尋什麼?
一个人旅行2 豆瓣
8.2 (2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高木直子 译者: 陈怡君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7
《一个人旅行2》讲述了:坐着卧铺列车去函馆吃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搭乘轮渡去四国吃遍了当地的乌冬面店,而且面对一览无遗的大海,在甲板上一个人唱起了独角戏……玩的不亦乐乎呢!带着驱熊铃铛去爬山、体会了断食之旅看见食物两眼放光,还有因为台风飞机停飞被困机场,七转八转终于坐上了回家的飞机,泪奔啊……其中还有一些小小的艳遇!
第二次旅行,去了更多的地方,胆量也更大了,好玩的、好吃的,还有在这个旅行中精彩不断的小插曲,高木直子从来没有让每一个喜欢她的人失望过!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豆瓣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9.2 (10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07 - 6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时隐约,有时直接地把阅读(及写作)和性爱等同齐观,混为一谈。不少章节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说皆涉及情欲挑逗,描写露骨,香艳刺激,不亚于坊间所见的煽色腥小说;同时又隐含深刻寓意,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诠释。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约略看出,这是一本后现代作品:兼容并蓄严肃和通俗文学的特色于一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流浪集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大塊 2006 - 10
◆ 流浪
◎當你什麼工作皆不想做,或人生每一樁事皆有極大的不情願,在這時刻,你毋寧去流浪。去千山萬水的熬時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礪你的知覺,直到你能自發的甘願的回抵原先的枯燥崗位做你身前之事。(摘自〈流浪的藝術〉)
◎人總會待在一個地方待得幾乎受不了吧。
與自己熟悉的人相處過久,或許也是一種不道德吧。(摘自〈流浪的藝術〉)
◎太多的人用太多的時光去賺取他原以為很需要卻其實用不太到的錢,以致他連流浪都覺得是奢侈的事了。(摘自〈流浪的藝術〉)
◎最不願意流浪的人,或許是最不願意放掉東西的人。
這就像你約有些朋友,而他永遠不會出來,相當可能他是那種他自己的事是世間最重要事之人。(摘自〈流浪的藝術〉)
◎須知得道高僧亦不時尋覓三兩座安靜寺廟來移換棲身。何也?方丈一室,不宜久居;住持一職,不宜久擁;脫身也,趨幽也,甚至,避禍也。(摘自〈流浪的藝術〉)
◎行李,往往是浪遊不能酣暢的最致命原因。(摘自〈流浪的藝術〉)
◆ 走路
◎走路,是人在宇宙最不受任何情境韁鎖、最得自求多福、最是踽踽尊貴的表現情狀。因能走,你就是天王老子。古時行者訪道;我人能走路流浪,亦不遠矣。(摘自〈流浪的藝術〉)
◎要平常心的對待身體各部位。譬似屁股,哪兒都能安置;沙發可以,岩石上也可以,石階、樹根、草坡、公園鐵凳皆可以。(摘自〈流浪的藝術〉)
◆ 喝茶
◎有時旅行的停歇時機或地點,竟常是因為茶。未必為其美味,乃為其解渴。然而可樂、果汁、礦泉水等亦解渴,何以只特言茶?
這便說到重點。此為茶在某一種微妙感情(家國、歷史、情思、薰陶、年齒………)上最不能教人抵擋之力也。(摘自〈隨遇而飲〉)
◎每日起床,急急忙忙一泡尿。接著如何?便是泡上一杯茶,喝將起來。此外究竟幹得啥事,則不甚記憶。有時想想,人的一生,便在這一泡尿與一杯茶之間度過了。(摘自〈行萬里路,飲無盡茶〉)
◎便因喝茶,判出了一個城市是否宜於人之移動、觀賞、停留。台北市,猶差那麼一點。五十年前的台北,水田廣佈,村意猶濃,光頭長鬚老人與裹小腳老婦猶多,那種時節,樹下稍坐,若有野茶亭,所謂「四方來客、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者,倒是頗適合的。(摘自〈行萬里路,飲無盡茶〉)
◎這十年茶喝得多了。比在這之前的三、四十年多得多了。
倒不是這十年懂得品茶,實是比較懂得口渴。(摘自〈隨遇而飲〉)
◆ 睡覺
◎睡覺,使眾生終究平等。又睡覺,使眾生在那段時辰終究要平放。噫,這是何奇妙的一樁過程,才見他起高樓,才見他樓塌了,而這一刻,也皆得倒下睡覺。(摘自〈又說睡覺〉)
◎倘若睡得著、睡得暢適舒意神遊太虛、又其實無啥人生屁事,我真樂意一輩子說睡就睡。就像有些少年十八、九歲迷彈吉他,竟是全天候的彈,無止無休,亦是無法無天,蹲馬桶時也抱著它彈。吃飯也忘了,真被叫上飯桌,吃了兩口,放下筷子,取起吉他又繼續撥弄。最後弄到大人已被煩至不堪,幾說出「再彈,我把吉他砸爛!」(摘自〈又說睡覺〉)
◎某些遺世孤立的太古村莊,小孩睡得極多極靜,他們的臉格外平靜,是我們都市倉卒之民難以想像之境景。豈不聞古人詩句「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摘自〈睡〉)
◎曾經想過在小說中可用這樣一句子:「睡一個長覺,睡到錶都停了。」(摘自〈睡覺〉)
◎即使是大人,若能讓自己哭,當是睡眠最好的良藥。但如何能哭呢?最好是看感人的電影。(摘自〈睡覺〉)
◎便因熟睡,許多要緊事竟給睡過了頭,耽誤了。然世上又有哪一件事是真那麼要緊呢?(摘自〈睡覺〉)
◎一個十多歲的初中孩子坐在台灣夏日午後的教室裏,室外是懶懶的炎陽與偶有的不甚甘願拂來的南風,室內是老師的喃喃課語,此一刻也,倘他不會昏昏欲睡,那麼他不是個健康簡單的小孩。(摘自〈睡覺〉)
優雅的浪遊
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張瑞芬
2000年以《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驚豔文壇的舒國治,終於在2006年早春,推出讀者引頸企盼的第二本散文集《門外漢的京都》。舒國治的魅力,其實不在題材,而在簡靜的文字與悠閒的意趣。他的旅遊文學屬性,原由1997、1998散文連獲長榮、華航旅行文學獎而來,然而揆諸他《理想的下午》揭櫫的「晃蕩」哲學——「泛看泛聽,淺淺而嚐,漫漫而走」,其實筆下純然是一派安住家居,生活者的氣息,遠非天地遊人的倥傯匆忙。你看他在千年古都尋覓兒時門巷,屋舍寂寂,竹扉半掩,看似舊時台灣鄉下;午夜旅館看黑白老片,猶如60年代台北氛圍重現;夜色中看長牆上孤懸一輪明月,彷彿幼時日本劍道片中場景。簡單來說,《門外漢的京都》猶如家鄉和異地的底片疊合,在他鄉找到了和家相同的質素。場景是京都,可舒國治內心還是那個《台灣重遊》中,趿著拖鞋上夜市擺鹽酥雞攤子的中年歐日桑,很清楚自己是個外人,一點也沒有要融入當地文化的焦灼,反倒有著遠觀的趣味。
這樣的意識,看似遊旅四方,其實台灣在地性格濃厚。世新編導出身,曾經在八年間浪遊美國十數州的舒國治,他的旅遊好比導演到處勘景,聽聲辨位看感覺,屋瓦牆影落日天光都比旅遊指南上的景點重要得多。你瞧他喜孜孜告訴你「京都根本是一座電影的大場景,它一直搬演著『古代』這部電影」;金閣寺別管他的人潮和什麼三島由紀夫了,「只凝視他精緻之極的松、石、島與水上的亭閣」即可。古城三百八十寺,管他收不收門票都只宜張望一下,匆匆經過。某某名剎,簡直的「全寺不值一晒」。明明是玩家也是吃家,他的「門外漢」哲學因此頗有弔詭意趣。放下理性和資訊的焦慮(他甚且不懂日文哩),純任感覺,個人自便,聽不聽也由你。旅館裡的懷石料理繁複精美,吃一口讚一聲,不唯價昂,且工程浩大,實非「尋常像我這樣的阿貓阿狗客人」所能消受;公園旁野餐,川上鶴飛魚游,蘋果熱茶之餘,「倘有幾片cheese,再有一小瓶紅酒,我真他們的想再呆上個把鐘頭」。就像在台北享用高級握壽司後,還非得去啖一碗汕頭牛肉麵,濃重噴香,方足饜飽。住在京都無名小旅店,很像投宿親戚家,「店家的貓在你腳邊看著你換鞋,耳中傳來掌櫃孫女的鋼琴聲」,別有一番情趣。有些人的文字令人欽羨,但也只是欽羨而已,舒國治的文字讓人喜歡,讀者打心裡覺得和他是同類。
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其實是從《理想的下午》〈城市的氣氛〉一文衍生出來的,無心插柳,展開了一幅淡煙疏雨,留白處處的卷軸。京都古城的旅店長牆、名川美寺,甚至閭巷間的柿果低垂,松枝斜倚,在他筆下無不風情獨具,歷歷如繪。他捨棄厚重綿密的敘述,不貪巨幅,奉行的是「少就是多」、「小即是美」的美學。文字是文言白話的混搭風,雅俗相生,老神在在。〈倘若老來,在京都〉和《理想的下午》中的〈十全老人〉的文言氣,簡直是晚明小品《幽夢影》、《醉古堂劍掃》一路。能讓作家柯裕棻讚譽「內力深厚」、「爐火純青」,可不是太容易的事。楊牧多年前評舒國治得獎小說〈村人遇難記〉就道破天機,說他的文字「聲東擊西」,「看似淡漠鬆弛,實則充滿藝術張力」。《門外漢的京都》中言京都老舊旅店,甬道登樓可聽木頭軋吱聲,進進出出,穿穿脫脫,「此種住店,又豈是住西洋式大飯店銅牆鐵壁甬道陰森與要洗澡只走兩步在自己房內快速沖滌便即刻完成等過度便捷似飄忽無痕啥也沒留心上所能比擬」。這種辨識度極高,誰也學不來仿不像的風格又是啥人可以比擬?
讀《門外漢的京都》,宜把前些時馬可孛羅出版的壽岳章子《千年繁華》、《喜樂京都》翻出重看,一個以千年古風抵拒現代文明的城市,專出那些百年掃帚店、草鞋店、第16代剪刀舖、做榻榻米的頑固老爹。庭園小石步道步步為營,藏青色浴衣有著壓抑之美。和果子店名「嵯峨野之月」、「葛之初花」,女人低首穿著木屐,撐著小雨傘走過長巷。懷念兒時舊事的壽岳章子,和步行晃蕩的外來者舒國治,共築了牆裡牆外的人生。美國小說家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巴黎晃遊者》中說:「晃遊者的定義就是閒暇極多的人」。班雅明更說:晃遊者尋找的是經驗而非知識。浪遊達人的龜毛藝術,豈僅優雅而已。摩挲著《門外漢的京都》一書封面,彷彿聞得到杉木的冷香與質感,如果書本也有氣場,這臥遊便無疑是一場芳美的森淋浴,使人通體適暢。
舒國治的晃蕩,是城市裡恍惚的慢板,優雅的浪遊。從容緩步,以自身經驗為中心,六經皆我(的經驗的)註腳。有著收入《七○年代懺情錄》的〈台北遊藝〉為基底,舒國治的「台北城居」系列,無疑是讀者心中下一個值得期待的人生目標,那絕對是和朱天心各顯神通的另一種漫遊台北的方式。
(原載於《文訊》2006年4月)
死在这里也不错 豆瓣
7.1 (28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4
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顷刻间容易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面,热情、敏感、豁达、谐谑、忧郁,因景生情,景去之后,情更长久。既有欧美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名人故居、身边旅伴、旧友新知、擦身而过的人间小景,别有韵致。还有旅人的各种顽症,如惧飞症、恐人症、过敏症、头痛症、怕黑、怕鬼、怕冻等等,写得幽默而惊心动魄,读来如临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