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豆瓣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牟复礼(编) / 崔瑞德(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 11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20多年前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当然计划从中国历史最早的时期开始。但是,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间,由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并从70年代早期以来不断增强势头的大量考古发现,我们关于中国史前史和公元前一千年间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识都已发生变化。这种源源不断的新资料一再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看法,而且还没有对这种新证据和传统书面记载得出任何普遍认可的综合。尽管一再试图筹划并出版概括叙述我们对早期中国的认识现状的一卷或几卷,但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不可能这样做。对所有这些新发现从事有希望具有持久价值的综合,很可能还要10年才能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勉强从最早的两个帝国政权,即秦和汉的政权的建立开始《剑桥中国史》的叙述。我们知道,这留下至少一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在别处、别的时间予以处理。我们同样知道这样的事实,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事件和发展为我们将要叙述的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和汉的制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状况、社会形态以及思想和信仰的体系牢牢扎根于过去,对更早的历史没有相当认识,是不能通晓的。既然现代的世界越来越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已经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已变得更加复杂。在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时,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 近来,西方学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和日本丰富的有关历史的传统学术,不但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了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性的认识。此外,当前一代西方的中国史学者在继续依靠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近代西方有关历史的学术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关历史的事件,在使许多较旧的看法成为疑问的同时,又突出了一些新问题。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剧烈变革正在不断增强势头。 1966年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由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定为6卷。从那时起,公认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一发展为以下的事实所表明:《剑桥中国史》现在已经变为计划出15卷,但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和工艺的许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丰富材料。 近10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的显著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一重要而复杂的学科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人类,不但由于正当而且必要,还由于它是一门使人发生兴趣的学科。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本书选择了明清嬗代过程为论述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诸多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帝国秩序崩解与重建的过程等。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出。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 豆瓣
作者: 傅衣凌 中华书局 2007
本书由《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两部分组成,《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从商人和商业资本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地位及其所起作用这一角度来说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规律问题。《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则着重讨论明代的社会经济性质问题,特别是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江南市民经济,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放宽历史的视界 豆瓣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角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独特的历史观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本书包括: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内容。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全三冊) 豆瓣
作者: 顾炎武 译者: 黄汝成 集释 / 栾保群、吕宗力 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抗清志士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是其积三十余年心力编次而成的,旨在资治,“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后事、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确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道光年间,青年学者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成《日知录集释》一书,是为西谿草庐重刊本。此次整理校点即以西谿草庐本为底本,校勘中汲取了黄侃用雍正年间《日知录》抄本对校西谿草庐本《日知录》而成的《日知录校刊》成果,以恢复《日知录》原貌。对《日知录》、《日知录集释》的引文,尽量一一核对原书,纠谬正误。对文意出入不大者,则不作校改,对清代的避讳字则迳改。对一些清代的违碍语,如“胡虏”、“我大明”等,则改从抄本而出校记。对《日知录》引文,尽量补足出版。阎若璩之后李遇孙所著之《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所著之《日知录校正》、俞樾所著之《日知录小笺》俱为黄汝成所未见者,择其精要,编入《日知录》相应各条之后。附录有《谲觚十事》、《日知录之余》。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代前言)
校点说明
黄汝成叙
潘耒原序
先生初刻《日知录》自序
《日知录集释》正文三十二卷
附录一
谲觚十事
附录二
日知录之余
日知录校注(上中下) 豆瓣
作者: 顾炎武 / 陈垣(校注) 译者: 陈垣 注解 安徽大学 2007 - 8
日知绿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激变良民 豆瓣
作者: 巫仁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本书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民变”为研究对象。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量化分析、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各个方面,对城市民变这一“老课题”得出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认识。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11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
南明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清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8.7 (26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豆瓣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阿风 / 许文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岩中花树 豆瓣
作者: 赵柏田 中华书局 2007 - 5
本书故事时间,从王阳明出生的明成化六年(1472)至章学诚去世的1801年,凡二百余年,跨越明中叶-晚明、清初-清中叶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时期。本书选择了王阳明、黄宗羲、张苍水、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物为个案,试图从时代和个人生活的铺陈中,呈现出16至18世纪江南文人思想、学术的嬗变轨迹和各自的精神肖像。 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与思想的传承,也会看到他们或以身殉道,或在书籍与学术中销磨终生,或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中寄情于感官世界的声色,或在人生的中途低徊于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衰败,无一不在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纠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明儒學案(上下) 豆瓣
作者: 黄宗羲 译者: 沈芝盈 注解 中华书局 2008 - 1
《明儒学案(修订本)(套装上下册)》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提纲引领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为学者,首篇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主要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豆瓣
作者: 陈荣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书中具体包括了:徐爱录(第一至十四条)、又(第一五五至一六七条)、答罗整庵少宰书(第一七二至一七七条)、黄修易录(第二三七至二四七条)、传习录拾遗(第一至五一条)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傳習錄詳註集評 豆瓣
作者: 陈荣捷 学生书局 1983
这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的一部“集解”,非常详尽。
特征如下:
1.略述传习录历史、版本与评注
2.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据典故,悉溯其源。注家有所引者,皆检查原书,备举卷页。
3.广择中日评论20余家
4.作拾遗五十一条,均未见诸本传习录与评注。
从目前国内所出的〈传习录〉文本、注释的情况看,还没有集注本子。所出的注都很简单。
黄宗羲全集(共22册) 豆瓣
作者: 黄宗羲 译者: 吴光 主編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2 - 11
黄宗羲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宏富,專著和詩文即在三百萬字以上,涉及的學科有政治學、哲學、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學等。本書是迄今為止收錄黄宗羲著作最全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