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人生的三路向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0 - 1
如果你是忧虑的,如果你是困惑的,如果你是迷茫的,如果你是恐惧的,《人生的三路向》能够帮助你和你的心灵强大起来。
本书是对梁漱溟关于宗教、道德与人生问题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由梁漱溟先生的哲嗣梁培宽先生亲自辑录审定。
《人生的三路向》是梁漱溟先生实践的结果,是他关于人生问题的最终思考。他对人生本质的做了透彻的分析,提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并对世人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进行综合分析,洞若观火,直指世人万象。梁先生系统讲述了他所选择的人生观:活在当下,一任直觉。这是对儒家思想汲取又反哺的结论,也是针对中国人今日惶惶不可终日生活状态的点醒。
梁漱溟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毕生追寻人生的真味。他对人性生动立体的剖析和对人生全面透彻的解读,无不体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卓绝智慧;他自由无束缚的思想和开豁通达的人生观,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给今天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中国文化的命运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中信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2011年8月23日 已读
2011年8月23日 评论 美麗新世界 - 梁先生在《中國民族性的缺點》一文中提到,中國人最為人所嚴重指斥者,有如: (一)不講公德、缺乏國家觀點、自私心重; (二)缺乏紀律習慣、公共場所沒有秩序; (三)缺乏組織能力,如一盤散沙; (四)好徇人情,缺乏法治精神。 *************************************************************** 以上幾點,在當下中國,除了國家意識已經明顯的增強之外,其他所提之缺點或多或少都尚且存在。組織能力在社會上,因經濟的成長,私營企業的增多,得以一定程度的增強,在大中學組織中,因社團活動的展開,校規一定程度上的規範,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強。而不講公德、自私、沒有公共秩序、徇人情及缺乏法治精神這些缺點,在當下社會,自文化大革命徹底失敗之後,依然顯著的存在著。經濟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還使這些缺點更加暴露無遺。
2011 中國 文化 新儒學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出世入世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内容简介:梁漱溟是著名学者,也是关注人生的思想家,《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选编了他广有影响的深入浅出的作品,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对于广大读者积极正确地对待随时遇到的问题,给予哲理上的解释。它对于人们理解生活,快乐生活,得到生活的信心与智慧,都有类似于教科书的作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本书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全书共五章,主要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内容。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注意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鼎焕,毕生致力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兴和著述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乡村建设理论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乡村建设理论》由甲部认识问题和乙部解决问题构成。甲部,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是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乙部,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人心与人生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从人生(人类生活)来讲人生,又从人心谈论人生,是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好教材。此书揭示了人心实际是资借于社会交往而发展起来,同时,人的社会亦即建筑于人心之上,并且随着社会形态构造的历史发展而人心也自会有它的发展史。作者援引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就人与自然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引申论述整个人类从故至今的演化史。继而,作者就宗教与人生、道德——人生的实践的命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 200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首次出版于1921年,距今已七十余年,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曾引起思想学术界的重视。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海内外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兴起,此书再度受到人们的注意,并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现在以横排本重新问世,也主要是为适应人们了解和研究现代新儒学这一中国当代重要思潮的需要。
此书首次于1921年10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出版。1922年1月起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至1930年先后印行八版。1987年2月,商务印书馆为纪念建馆九十周年,又根据小字本影印出版一次。现在这个版本即以小字本为准,又将大字本中的两则著者告白补入,并勘正个别错字与标点。这个版本还收入了著者1980年所写的跋记;删去了已失时效的“时论汇编”,约四万字;又增加了两篇附录。
关于这两篇附录,须稍加说明。附录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导言。此文写成于1919年夏,即著者1920年9月在北大首次就此问题作演讲之前一年,因此可以说这是著者论述此问题最早的一篇文字。附录二:《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早在1926年本书第八版《自序》中,著者即表示“颇知自悔”,其自悔处之一即是“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而非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人生思想。此后数十年,著者即对此问题不断思考和研究,而此文正是这一思考和研究历程的翔实的记述。当然,关于思考和研究的结果,那还须参阅著者晚年著作《人心与人生》一书,方能了解其全貌。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最后的儒家
7.7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恺 采访 / 梁漱溟 口述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 1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 豆瓣
我生有涯願無盡 : 記先君梁漱溟
作者: 梁培恕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 4
梁漱溟(1893-1988),现代中国的伟大儒家,他的人格与思想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他的历史影响注定悠远绵长。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梁漱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本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
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更足以与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们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本书是梁漱溟之子梁培恕追述其父的文录。在作者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梁漱溟先生其披沥此心艰难跋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朝话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历届(自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研究部同学,在朝会时讲话的笔录所集成。但只是笔录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本书非系统的学术讲演,而只是对同学之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或自同学提出之问题,予以当下指点。故其内容包括有治学、修养及人生、社会、文化各方面之问题。多由阅历得来,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其有裨于青年者,至为深钜。兹不忍令其零佚,爰特编印成册,以供同好。
本书各篇之题目是后加的,朝话原无题目也。各篇先后之序,原宜以其年月日为准,唯已不易查明,今只有以其内容意义相连类者,而编次之,不复问其年月日先后。
本书内有一部分先曾陆续发表于《乡村建设》半月刊;其大部分则为黄省敏同学整理誊抄者。至某篇为某人所记,中因互相传抄,已无由记证。本书印行时,以先生事繁,复未经核阅。其有与先生愿意不符或小有出入者,当由笔记者与辑校者负责。
印度哲学概论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2005 - 10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作者于1917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所作的讲义。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商务印书馆 2004 - 11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我生有涯愿无尽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关于自身生平的文章辑录而成。先生自谓问题中人,且将其穷毕生之力孜孜探求的问题归诸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中,先生细腻坦诚的笔触之下,其披沥此心艰难跋涉于探求社会、人生两大问题之解决的征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见;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等诸多方面也纤毫毕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人生至理的追寻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2008 - 1
《人生至理的追寻(〈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是目前最完善的梁漱溟读书笔记,忠实地方应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指挥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怒辑录,许多内容首次面世。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人生至理的追寻(〈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 [美]艾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0
本书是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的对话实录。在1984年的访谈中,艾恺先生设计的问题侧重于梁漱溟在20世纪上半叶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当时已逾90高龄的梁漱溟先生思维清晰、娓娓道来,畅谈民国风云,自述行止交往;品评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章士钊、梁启超、陶行知、李济深、阎锡山、黄炎培、等风流人物;讲述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创办《光明报》期间的种种趣闻逸事,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是中西交流的独特文本。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梁漱溟全集1》是第一卷,带我们领略一代宗师、文化巨匠的风采。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约五百万字左右,按专著、论文、讲演、札记、日记、书信编为八卷。1989年开始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欢迎,至今求购者不断。本套为再版本,对第一版进行了校订和补充。